Claire寒假開學後,邁向小學四年級下學期,同時亦離開待了三年半的「徐X英文」。決定停課之前,仔細問了原因,才發現是因為「背單字」讓她萌生退意,這讓我回想起學習英文的個人經驗。長期以來,從學生時代開始,一路從「空中英語教室」雜誌,直到最後的「彭蒙惠英語」雜誌,都能養成定期閱讀及聆聽的習慣。早期以「先閱讀後聆聽」雜誌文章的方式,刻意擴增自己的單字庫並熟悉句型應用;甚至到了後期,更以「先聆聽後閱讀」雜誌文章的方式,透過聽力先歸納文章大意,後詳讀文章內容作為確認,刻意磨練自己的聽力。因此,個人私自認為「學習單字」,其實必須從閱讀文章開始,從文章所塑造的情境中,透過句子的描述,來進一步認識其中的單字;然後,再透過大量閱讀的方式,不斷地重覆遇見同樣的單字,久而久之,便能在身處真實世界的情境中,在腦中自然地浮現對應的單字;因此,「學習單字」其實不是生硬地「背單字」,反而應該在情境中「熟悉單字」。對腦科學有著深入的了解之後,其實亦驗證了自己早期的學習經驗;大腦其實著重在情境的營造下,類似樹狀圖的方式,聯想出特定的概念或人事物,並非將學習的內容搬進類似記憶體的地方,然後透過提領的方式取出內容。從經驗與理論相互契合之下,更加篤定學習單字,必須著重在閱讀文章所營造的情境之下,反覆地接觸以對其建立熟悉感;因此,秉持著這樣堅定的原則,我們一同幫Claire找到了以「閱讀文章」及「分析文法」為導向的美語補習班,而且全程只有外師以美語授課。
撥出晚上的時間,我們親自前往補習班詳談,以了解其英語教學的理念及方式。兩位負責人談起他們之前於美國留學時,那段透過「閱讀文章」及「觀看電影」來快速學習的回憶,亦同樣推崇融入情境的方式,才能真正有效地進行學習;爾後,翻開上課的讀本,正是使用美國當地小學生的學習教材,內容涵蓋生活各式各樣的領域,並透過口語化的語句,撰寫出特定主題的文章;經過現場快速瀏覽過後,深深發覺教材十分優越,值得前來仔細學習。教學的理念及方式,與個人自我訓練的核心作為,幾乎百分之百的吻和;於是,接下來則大膽詢問外師流動性的問題,兩位負責人也據實以告,現行法規限制最長一年的停留期,時間到後需要出境後再返回;然而,大多數的外師卻鮮少再回來;不過,幸運的是他們來自美國、加拿大及澳大利亞的外師,由於熱愛台灣的緣故,出境後都會再回來,有些人則已經待了十多年。師資的穩定性為重要考量之一,在於如果不是如此,以Claire慢熟的性格,頻繁更換教師將會讓她花費太多時間適應,進而影響到她的學習效率。在相談甚歡過後,詢問Claire的想法,最後決定換至這間補習班。當然,心中也了解到對於她的性格而言,接下來的適應期將會是個巨大的考驗。
國小三年級生對應美國小學三年級的教材,由於Claire剛開始又只有外師專門上課,為了不讓她有太多的壓力,於是決定降一年級上課。我十分清楚這個小孩的性格,當然也差不多能預知她接下來的反應,所以已準備好在適當的時機,傳授遭遇困難時該有的心態。不意外地,Claire剛去上課的前兩週,回到家後總是板著臉不吭一語,也偶爾向她媽媽透露自己些許的心聲,除了聽不懂外還是聽不懂。某天晚餐之際,順勢向Claire提起一般人面對困難常有的反應:不外乎害怕他人嘲笑、告訴自己無法克服;然而,這些都是還沒嘗試前所衍生的想像;這些極端負面的想像,會接連引發自己情緒上的變化,癱瘓自己的行為,間接自我預言般地驗證當初所想像的樣貌。破除這樣的惡性循環,唯一的辦法就是專注於眼前的事情,開始努力地動手嘗試,一步一腳印累積結果。我向Claire誠心地說明,我過去在工作中,已經走過了這樣的過程,所以能夠了解其中的心路歷程。在困難中努力並克服困難,這些是我希望妳從小培養起的能力,因為以後生存的環境裡,這種能力對妳而言相當重要。然而,以上堪稱學習的「心法」,對應學習的「技法」也不能缺乏;於是,借助了自己以前的學習經驗,繪製出了以下的關係圖,ㄧ一向Clire解釋它們之間的關係。
閱讀英文書籍時,情境的營造及彼此的連結相當重要。左側為「書中情境」,在此之下依序研讀文章、段落、單字;當尋求英文單字對應的中文翻譯後,必須另闢一個「自我情境」,利用自身生活的各種情形,透過已查詢的英文單字進行造句;最後,再回到「書中情境」了解段落的語意;不斷以此方式循環運用,將使得「書中情境」與「自我情境」間,透過英文單字相互連結,不僅理解單字如何運用於自身生活中,亦能運用於其它的生活面向,擴增對於單字的情境想像力。透過英文單字乃至於段落熟讀後,亦能因此熟知許多段落所組成的文章語意,最終達成了閱讀英文文章的目的。查詢英文單字的過程中,必須跟著線上英文字典練習發音,進一步透過朗讀段落直至整篇文章,順勢訓練自己英文的口說流暢度。我常跟Claire提起說英文時,其實是藉由身處當下的情境,間接幫助腦海裡的英文單字「跳出」,然後利用平時熟讀的文章中,對於句子結構的既定印象,直覺般地自動銜接起來,更進一步由口中說出。所以,追根究底,閱讀文章是在磨練自己的情境體驗能力,以及相對應的想像力。
任何事情剛開始總是不順遂,並且總會伴隨情緒上的沮喪,Claire這趟學習英文之旅亦不意外。晚餐後,我與Claire並肩坐於書桌前,詢問著連日來的學習感受,她則在低頭不語沒多久潸然淚下;我則重覆著這種感覺我了解,但沒有人在此刻給妳壓力,家裡跟上課的地方都沒有,不要落入自己的想像之中,然後誤認為這是壓力的來源。我深知道破情緒的唯一方法,也暗自決定依循上述的圖示,拉自己的小孩一把—試著用自己的經驗引導她,逐步體驗克服困境後,邁向海闊天空的旅程。我們花費整整兩天的時間在一篇文章上,帶領Cliare完整走過圖示的步驟,其中當然有造句時聯想到有趣的生活情境,也有深刻理解文章原意的滿足感;從句子拆解、文法解說、發音矯正、造句聯想、段落導讀,能幫上忙並發揮引導作用的地方,我自當傾全力而出。學習任何事物,說穿了初期便是「強迫」的過程,此時情緒的力量最強,而理性思考的力量最弱;唯有靠著時間的力量,持續保持接觸的習慣,必能反轉理性思考與情緒的支配力量,到了後期便是「得心應手」的階段。我也以此告訴Claire,不管多麼忙碌,每天至少撥出半小時閱讀文章的重要性,千萬不可以中途而廢。如今,可以看見Claire每天下課回到家後,臉上開始回復以前正常的面容,並且私下告訴她媽媽,好像可以漸漸聽懂老師說的英文;進一步詢問之下,她表達出現在還不太會說英文的疑慮,我則回覆慢慢來,只要保持每日用心閱讀的習慣,這些都能在未來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