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三天的適應,隨著水腫漸漸消退及排尿量逐漸正常,Lucy的高山症狀已經減緩了相當多。初到合歡山標高3150公尺的松雪樓時,有鑑於生理必須逐漸適應由平地至高山的變化,接連四日在登山的高度、陡峭程度度及距離長度上,盡量採取逐漸增加的規劃—第一天下午造訪標高3150公尺、平緩且來回2.8公里的「小奇萊」;第二天上午造訪標高3217公尺、末端略微陡峭且單程400公尺的「合歡尖山」,標高3237公尺、平緩且來回1.6公里的「石門山」,以及下午造訪標高3421公尺、一路陡峭且來回2.2公里的「合歡山東峰」(自行前往);第三天上午造訪標高3417公尺、平緩且來回3.6公里的「合歡山主峰」,以及下午造訪標高3275公尺、一路略微陡峭且來回1.7公里的「石門山北峰」。今天則是我倆待在合歡山的最後一日,也只剩下無論在高度、陡峭程度及距離長度上,均屬於難度較高的「合歡山北峰」尚未造訪。
早起又見晴空萬里的一天,常見人便笑稱:「連續四天待在合歡山上,每一日天氣皆十分晴朗,幾乎到了萬里無雲的地步,這樣的機率真是有夠低,卻讓我倆幸運地碰上;甚至停車找個車位,都能剛好遇到車輛離開,真不知道上輩子是燒了什麼好香。」既然被恩賜如此寶貴的機會,享用完早餐及手沖咖啡,並整理完登山大背包後,便驅車前往「合歡山北峰」。將車停放在省道台十四甲線36.6公里處的小風口停車場,再以徒步的方式至37.1公里處的登山口。早上九點半步入登山口,行走三個半小時後,下午一點抵達峰頂;接著休息一個小時後,花費兩個小時下山,直至下午四點抵達原登山口。「合歡山北峰」標高3422公尺,步道長度2.1公里,走入登山口後,猶如進入大自然的園藝地帶,踏上「台灣冷杉」與「玉山箭竹」共存的黃土頁岩小徑,時而可見「台灣冷杉」高聳直達天際,直媲美眼前出現的優美山景;從未有過如此獨特的視覺饗宴,為此總是行進不到幾步,便不自覺地佇立觀賞許久。
越過了樹林處,來到了頁岩參差隆起的步道,並且一路陡峭直上,考驗著登山者的體力及耐力;直至1.1公里處,儘管路途陡峭且一路艱辛,開闊的視野讓我倆能夠側看「合歡山東峰」及「合歡山主峰」,以及延伸直至「合歡山北峰」的綿延景緻。至於另外一側,逐漸由「畢祿山」、「羊頭山」、「鈴鳴山」、「無明山」及「甘薯峰」,深入走向「中央尖山」及「南湖大山」群峰,隨著步道逐漸抬升身處的高度,「中央尖山」開始由掩蓋的山稜線突起,更能顯露其無可比擬的獨特氣勢。
由1.1公里處開始,呈現出和緩許多的黃土步道,曲折蜿蜒通至2.1公里處的山頂;放眼望去隱沒於盡頭的路途,卻又在抵達該處時,進一步延伸出漫長的步道,猶如不間斷的考驗橫亙於眼前,等著我們一步一步加以克服。即將登頂的途中,視線由「中央尖山」的方位轉向左側,前方逐漸浮現出橫向綿延的「中雪山」、「大雪山」、「雪山」及「雪山北峰」群峰,峰頂上飄浮著ㄧ絲白雲,頗有閒逸的自然態勢。越過略微陡峭的上坡路段,最終登上北峰的峰頂,望向奇萊連峰的方向,今日的雲海依舊那麼動人,除了壯闊的氣勢外,盡是身旁同為登山者的優美讚聲。
「合歡山北峰」有著合歡山群峰中最高的氣勢,透過今日艱辛地走訪,沿途所能觀賞到的景緻,更是呈現多元的面向,這也是令我倆難以忘懷的主要原因。沿著來時路途返回,正值午後日光傾斜地照耀著大地,所到之處無不顯現出十足的優美,尤其以「合歡山主峰」與「合歡山東峰」這一側,以及接連至一旁奇萊群峰的景緻,更是相當地令人難忘。即將抵達原登山入口前,蜿蜒的省道公路及翠綠的植被,正滿載著希望綿延至前方的山峰,望見眼前的這一幕,整日登山的疲憊頓時消散,只剩下面對美景的平靜與喜悅。
感謝合歡山國家管理處,對於合歡山群峰步道及其周邊用心的維護,這些點點滴滴在自己花了整整四天的時間,親自走一趟後感受尤其深刻。這四天的生活作息:六點半起床、七點早餐、九點登山、五點晚餐、八點半洗澡、十點入睡,早、晚餐都由松雪樓的中式自助餐包辦,菜色雖然只有些微變化卻相當不錯;透過自己的登山背包,將簡易的餅乾、巧克力、八寶粥或花生仁湯,攜帶上山作為午餐;登山過程中,倘若口渴便飲用自備的溫熱水;連日下來,深深地覺得這也許才是文明人真正的生活;小腹變得平坦、視野變得開闊、精神變得活現,都市究竟是不是生理及心理的牢籠,更引領我進入更深度的思考及批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