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ire:「我不喜歡去上學,你有沒有覺得有些人很討厭?」
Vivian:「我也不喜歡上學,有些班上同學的確滿討厭!」
這兩位小姐一問一答彼此唱和,聽得我想要點頭示好時,卻眉頭一皺發現事情不對勁,該是展現我「短話長說能力」的時候。
Howard:「你們有跟同學聊聊,他們父母最常說的話是什麼嗎?」
面對兩人沉默不語,我緊接著替他們回答。
Howard:「我想除了“再哭就把你塞回去”之類的話語,接下來應該就是“不想上班”吧!」
Howard:「為什麼需要瞭解父母所說過的話呢?因為父母世界裡所做的事情,將來你們也會參與,然後你們很可能也會重覆一樣的話語。」
Howard:「之所以要說這些,就是要讓你們知道長大後,你們大多數時間會待在不喜歡的環境,然後做著許多不喜歡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因為現實生活,所以沒有可以選擇的餘地。」
Howard:「學校還相對是個單純的地方,從學校離開後你們會進入社會中,也就是剛剛提到父母所待的地方,那裡更是充滿各種不同性格的人;萬一你們不喜歡他們,卻依舊要跟他們合作完成事情,那就是進入社會後開始的考驗。」
到目前為止,試圖透過小孩與大人所處世界的類比方式,除了告訴他們其實已經過得相對好之外,最重要的是隨著年紀越大,身處的世界將會越複雜,不如己意的事情將會越多;奠基於這樣的鋪陳後,接下來便要慢慢引介出「心態調整」的觀點—此為拜讀過古希臘斯多噶學派哲學後,盡可能簡化後淺白卻重要的思想。跟大多數的日常狀況一樣,我越開始深入重點,Vivian大概因為聽不太懂的緣故,開始將話題帶往其它方向,卻被Claire硬生生地打斷,希望換來一個安靜聆聽的環境。
Howard:「首先,要建立基本的認知—別人不會跟自己一樣,他們總有自己的興趣、個性、習慣、想法等等。」
Howard:「在一個環境中與別人相處時,不要急著對別人的言語及行為發表意見,不然就總是在用自己的觀點評斷別人,而要透過長時間持續地相處、交談與觀察,從這些經驗去理解別人,最後打從心底說服自己,別人真的與自己不一樣;如果真能做到這樣的地步,那麼就更能從別人的觀點,而不完全由自己的觀點看待別人。」
Howard:「再者,要建立進一步的認知—所有人、事、物分為兩種性質:自己能控制的、自己不能控制的。」
Howard:「既然別人總是別人,別人總是以他們獨特的觀點行事,自然也就不容易受我們所改變;假如班上有二十位同學,也就有二十個人自己不能控制,當然包括別人怎麼看待我們,由此便能了解自己不能控制的範圍有多麼廣大。」
Howard:「所以,我們回頭仔細想想自己能控制的範圍,其實只有自己,也就是自己只能控制自己!」
Howard:「自己只能控制自己代表著,控制自己要以自己的觀點或是別人的觀點,去看待別人的想法與行為;控制自己要抱怨一切,還是要接受一切;控制自己要好好寫功課,還是隨便寫一寫;控制自己要幫忙做家事,還是要躺著偷懶;控制自己要只看娛樂影片,還是要好好閱讀思考;控制自己要適時運動,還是吃飽睡與睡飽吃;控制自己要維持環境整潔,還是東西亂丟造成混亂;還有很多與自己相關的事情。」
Howard:「我們可以把目前為止所說的一切,濃縮為以下這段簡短的語句—你完全能夠以自己為出發點,決定如何去做與自己相關的每一件事情,但做完後別人怎麼評斷你,你完全沒有辦法控制。」
Howard:「我們把你剛剛對於學校的評斷—不喜歡同學而不喜歡學校,拿來仔細地思考一下,可以發現自己不能控制的是別人的言行,自己能控制的是自己對他人的觀點;不喜歡同學是否代表著你一直用自己的觀點看待別人,而不是用別人的觀點如實看待別人呢?」
Howard:「我相信是後面這個原因,造成你不喜歡學校的原因!為什麼?因為如果你去上學,周遭全部都是你喜歡的人,你還會不喜歡去上學嗎?這就是我所說的心態調整,透過改變自己看待周遭人、事、物的觀點,讓自己更能接受眼前的一切,也就較能心情平順地處於當下每一個時刻。」
Howard:「最後,要建立關鍵的認知—很聰明的人是考第一名的人,有智慧的人是處於逆境中持續考第一名的人。」
Howard:「很聰明的人,用來形容將事情做好的人,而有智慧的人,用來形容懂得主動將逆境反轉,並且將事情做好的人。」
Howard:「這兩者差別在哪呢?讓我來舉個簡單容易了解的例子。」
Howard:「如果對於教學內容有興趣,便會努力學習並有很不錯的考試成績,於是班上排名便名列前茅,更可能將自己推向名校之列。領著這樣的光環,從我們剛剛提到的學校進入社會,開始與形形色色的人相處,並且不時被指派面對工作任務上的挑戰。假設同事總是存在對自己相處不友善的評語,甚至因為工作表現不如主管期待,而在工作能力上被加以詬病,這些來自於外在並針對自己的評斷,很容易讓自己陷入情緒低潮,也就構成自己心態上的逆境,長久下來便會影響工作能力的展現。」
Howard:「如果懂得從中區分出自己能控制與自己不能控制的部分,便能夠進一步扭轉自己面對逆境的表現。同事對於自己相處不友善的評語、主管對於自己工作能力不佳的詬病,都是自己完全不能控制的部分,而精進自己與同事的相處狀況、自己的工作能力以迎向新挑戰,卻是自己能完全控制的部分。專注於前者,隨時以別人的意見為參考,相當容易感受到患得患失,進一步造成情緒混亂,持續破壞隨後的能力展現;專注於後者,總是以自己的表現為參考,相對容易感受到腳踏實地,進一步造就情緒穩定,持續增強隨後的能力展現。」
Howard:「很多時候,無法分出自己能控制部分的人,儘管能力表現強勁,更容易在逆境中敗下陣來;而明確分出自己能控制部分的人,儘管能力表現中等,歷經每次逆境中的磨練,懂得從中學習經驗,卻總是表現越來越好。」
Howard:「很聰明的人技法純熟,有智慧的人卻懂得綜觀全局,知道如何將局勢導向自己,幫助技法持續熟練。很聰明的人還需要經過磨練,最後才能成為有智慧的人,這就是心態調整後,難以言喻的魔法。」
說完這些後,一如往常一陣沉默,但我相信這些話如同幼苗,已經栽種在小孩們的內心,等到他們長大後進入社會,便能在實際生活下,開始以他們所想的姿態生長,最終形成他們自己的核心思想。在這之前,希望他們能善用這些觀點,將肯定的「不喜歡」逐漸換成疑問的「如何喜歡」,並且開始身體力行加以反轉對於當下環境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