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度改變是為了借鏡群體而非失去自我

Posted on

Posted in 短篇敘事

 

41053271924_aada5dced9_k-2

 

身為父母接送小孩上學及放學,當下看似平凡但日後想起卻懷念的場景,即為歲月在毫無覺知地更迭下,小孩日漸茁壯而消逝於眼前的背影;若說時光存在著無法倒轉的遺憾,錯過這一連串的回憶,可謂是令人百感交集。隨著面容卸去不少稚氣,生活多了課外學習活動而必須接觸人群,觀察Claire與Vivian此時的性格傾向,也就成為另一個階段引導小孩的關鍵面向。步入課外學習的接送大廳,總能見到Claire孤零零地在此等候,同時不斷地感應手中的下課卡,盼望家人趕緊前來接回;然而,Vivian反而在大廳後方的教室深處,與同學玩得不亦樂乎,還必須呼喊個幾遍才知道步出教室。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看在我們眼裡並非一廂情願的認定,外籍教師當面提起兩人的差異,並且要Claire適度地像Vivian一樣,也就更加佐證了我們認定的一切。對於誰必須像誰一些,這是個需要徹底了解自我與世界後的全面性課題,換作我的口吻說出,卻會是性格是相對的,彼此都有各自相對於他人的突出性格,端視所處的環境中,究竟需要何種性格作為主導,則這樣主導的性格就會是優點。換言之,為自己找到一個適合自己性格發揮的環境,便會徹底地感受到貢獻並歸屬於群體,這就是自身天命也會是快樂與幸福的泉源。為了避免矯枉過正,觸碰此類的議題必須小心翼翼,佇立於足夠的高度,並且採取廣闊的視野,短話長說並娓娓道來,將會是盡力影響認知的方式。

Claire:「我的導師很奇怪,做什麼事情老是針對我!每次到了星期五,就是我最討厭的時候,因為這天要上她的課。」

Howard:「我不曉得妳的導師到底是不是討人厭,但認定一個人是不是真的討人厭前,我們還有很多事情值得思考。」

Howard:「我們來回顧一下,妳之前在寒流來襲時,穿著短褲去上學,妳知道老師那時候打電話給我們嗎?」

Claire:「我當然知道,她超討厭的!那麼多人穿短褲又不是只有我,為什麼她只會針對我呢?」

Howard:「我不知道她是不是只有針對妳,但我知道她在電話中強調,這麼冷的天氣穿短褲很容易感冒,她希望我們能帶長褲到學校讓妳穿上。」

Claire:「我覺得我現在很好,不需要改變我自己。」

Howard:「需不需要改變妳自己,我們可以稍後再深入談談,但她畢竟幫妳想到了事情可能的後果,預先協助妳避免讓它發生。」

Howard:「我們來仔細思考這個現象:一件事由一個人所為,卻由另一個人提醒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後果。」

Howard:「還記得我之前說過“成熟”的定義嗎?」

Claire:「當然記得!就是能為自己行為負責的人。」

Howard:「對!說得更明白一些,”成熟“就是一個人做一件事前,能夠思考過所意會到的可能後果,並且逐一進行事先防範後,才會著手開始進行這件事,以此確保自己身心安全;尤其是那些會讓自己或他人受到傷害的後果,更要小心事先進行提防。」

Howard:「反過來說,“不成熟”就是一個人憑著直覺或一時衝動而不加以思考,便開始著手做一件事,將相對容易讓自己或他人落入較危險的處境。」

Howard:「所以,“成熟”便是寒流來襲時,當妳想穿短褲上學前,事先想到如果造成感冒,將會影響自己的身體狀態、已經緊繃的學業進度,甚至會傳染給家人或同學,造成別人同樣的困擾,然後捨棄短褲而改穿長褲上學。」

Howard:「這麼說似乎有些嚴肅,但實際上妳並沒有這麼做,因此處於“不成熟”的狀態。」

Howard:「“不成熟”沒有什麼不對,每個人都是透過學習,由“不成熟”逐漸蛻變為“成熟”,以此邁向成人的行列。」

Howard:「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我認為老師其實在協助妳邁向“成熟”,也就是說透過老師的勸說,能夠讓妳學習到如何“成熟”處理事情。」

界定一個人“不成熟”,很容易令人感到被貶低,但這並非我的原意,只是希望透過“成熟”與“不成熟”的探討,讓Claire清楚理解各自差異為何。順著這樣的談論方式,更進一步點出“不成熟”是正常的,但必須透過學習走向“成熟”,儘管Claire開始沉默,我還是把握機會繼續將此議題延伸下去。

Howard:「學習“成熟”大致藉由兩種來源,獲取關鍵資訊來協助自己,預先判斷可能的後果:一種是”知識匯集“,一種是”群體智慧“。」

Howard:「還記得上英文課時,Michael一直提到妳很“內向”嗎?」

Claire:「記得!她要我多像Vivian一些。」

Howard:「那妳知道他指的“內向”是什麼意思嗎?」

Claire:「就是害羞的意思。」

Howard:「不對!“外向”的人也會害羞!“外向”指的是透過與群體相處,“內向”指的是透過與自我相處,各自獲得所需要的精力及資訊;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沒有人完全“內向”或“外向”,一般人比較會像是兩種的綜合,只是呈現出各自強度上的不同。」

Howard:「所以,Michael說妳“內向”,應該指的是妳不擅於在群體中展現自我,包括與人合作、提出問題、發表意見等等,以致於他無法掌握妳當時的學習狀態。」

Claire:「我跟比較熟的人才能聊開,而且我不喜歡一堆人在一起。」

Howard:「從別人及妳對自己目前的了解,可能具有較顯著的“內向”特質,未來會不會產生改變無從得知,但我還是希望妳持續了解自己。」

Howard:「綜合以上所探討,”成熟“是思考周全後行事、邁向“成熟”需要學習、學習來自於“知識匯集”及”群體智慧“、”內向“善於自我獨處、“外向”善於群體相處。」

Howard:「我現在要將這些重點,整理為邁向“成熟”的動態過程:{內向, 外向} -> 學習 -> {知識匯集, 群體智慧} -> 成熟 -> {確定, 不確定} 。」

儘管這樣一連串的課題龐大,而且我也有意圖讓Claire了解一切,卻同時也擔心她無法完全意會,我能做的便是盡可能放慢探討的步調。

Howard:「我記得以前跟妳說過任何事情,只要不是只有妳參與,就一定充滿“不確定”,也就是無法篤定最後的結果。」

Howard:「所以,我們現在把思考的角度回到自己身上。面對“不確定”的結果,自己如果要想到任何可能的結果,並且對於對自己與他人不利的結果事先防範,便要向比自己更大的系統學習。」

Howard:「我說的比自己更大的系統,便是上述的“知識匯集”及”群體智慧“。“知識匯集”指的是從古至今不斷累積並嶄新突破的知識,而”群體智慧“指的是群體蘊藏了各式各樣的經驗,主要因為許多人聚集成群體,而其中每個人經歷不盡然相同,各自學習到的經驗亦不完全相同。」

Howard:「一個人如果極端內向,也就是完全封閉自我,便傾向“知識匯集”學習;一個人如果極端外向,也就是完全開放自我,便傾向“群體智慧”學習;兩者採取各自的作法,才得以盡可能確定事情的不利結果,達到事先防範的目的。」

Howard:「我們也提到每個人都是內、外向的綜合體,所以學習的來源便同時來自於“知識匯集”及“群體智慧”兩種,只是依據每個人性格的差異,兩者在比例上會有所不同而已。」

Howard:「目前以別人或妳對自己的了解,可能偏向內向性格較多;由於不擅於在群體中展現妳自己的緣故,將使得妳絕大多數時候,偏向獨自透過“知識匯集”學習,這可能是讓妳感到最自在的學習方式。」

Howard:「然而,”群體智慧“中蘊藏了許多經驗,基於妳根本的性格做出適度的改變,使得妳在某些時候能夠接近群體,並且進行適度的經驗交流,將更進一步充實妳的知識,雖然這麼做犧牲了妳的自在感覺。」

Howard:「簡單而言,適度的改變是為了借鏡群體而非失去自我!妳如果覺得自己完全不需要改變,那麼就要有十足的把握,僅僅透過讓妳感到最自在的方式學習,便能完全掌握住每一件事情的每一個後果。」

Howard:「很遺憾的是生活在世界上不會這麼理想!很多時候妳還是需要適度的改變,以此增加對於某些事情的掌握程度。」

Howard:「我們也可以這麼說,妳如果覺得自己完全不需要改變,很有可能只是妳的堅持,還沒讓妳遇上苦難而已!」

堅持表達出這一切,彷彿空氣中的獨自迴響,就算Claire沒有聽懂這些,我也希望它們能夠深深種在她的心中,等待未來某個重要時刻—那個她開始真正理解自己的時刻,這些話語能夠由她心中浮現,得以協助她釐清面向世界時,許多互動上的百般困惑。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