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在校學習生活的歡笑,也許在初入學國中時的糾結內心裡,掀起了宛若向外一波波迴盪的漣漪,形成一種因應不適而微弱掙脫的力量;然而,現實依舊是殘酷的,眼前新生活層層堆疊而來的繁文縟節,硬生生地拉回神遊般的意向,卻是此刻存在最為實際的證明;就在這樣來來回回間,感受將會是無奈中蔓延著疲憊。不熟悉的情境迎面接踵而來,猶如處於汪洋中不諳水性,最終勢必焦急地尋覓供漂浮之物,以延續自身最為珍貴的生存;由此觀點延伸至貼近此時生活的面向,最為熟悉之物便是有助於漂浮自身之物。
直到自己的女兒誕生之前,還未根深蒂固地相信,父母各自的長才及興趣,將會如同基因先天般地影響其兒女;然而,自己以近乎中立的視野,觀看著女兒們形形色色的嘗試活動,藉由私自地反思且相互對照後,卻發現似乎隨機存在著隱形的關係鏈。唯一出乎意料之外之事,便是心中所想的內向或外向性格,並不一定乘載著對應性格的特定長才及興趣,實際上更像是交錯式的存在,也可以等效為無人得以歸類為純然的內向或外向。
Claire自小到大帶著不喜愛人群,並且保有沉默寡言的顯著性格,關起門來卻是迷戀南韓女子偶像團體的粉絲,幾近每日保有練習特定歌曲舞蹈動作的習慣,甚至主動參加學校舞蹈社團練習相關動作,還不斷提起嚮往外部舞蹈教室裡,得以檢視舞蹈動作的大片落地鏡環境。從這些種種作為來看,對於舞蹈可說是到了癡迷的地步,又由於缺乏歷練無法細分迷戀的層次,乘載著美妙舞姿的亮眼舞者,順勢地便成為心神嚮往的對象。這點由TWINS中來自台灣的子瑜,其照片反覆地出現在桌上、牆上,甚至是鉛筆袋上,可以相當清楚地得知。
日夜嚮往子瑜的一切,變得既夢幻又熟悉,就這麼再次順勢成為初入學國中,那股有鑒於陌生而急欲逃離且擁抱的動力,也就是前述拯救自我漂流之物。身為父母懂得崇拜偶像的實質心理內涵,那是一種從頭到腳甚至由內而外全然仿效的強烈渴望,於是攤開子瑜的學歷—自台灣的國中肄業,同時,也就片刻頓悟曾經引領猿人走出非洲,而處於青春期劇變的大腦,此刻同樣正在影響著Claire—接收特定的資訊後,即刻展現出自主權,並且立訂了特定的目標。謹記著老母親的吩咐,要對處於青春期的小孩平靜地談話,一個週末夜深人靜的夜晚,我以半問半答的方式開了口,娓娓道出看待日常生活事務時,應當具備的關鍵思考方式。
Howard:「我想跟妳談談有關“夢想”與“決策”的議題,有興趣好好聽我說嗎?」
Claire :「好啊!」
Howard:「一個人從小到大的成長過程,總會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夢想”。」
Howard:「“夢想”就是想要在世界裡,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後感到“快樂”。」
Howard:「我們可以說“夢想”基於“快樂”而建立。」
Howard:「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自己要與世界頻繁地互動,故”夢想”成功實踐
與否,存在兩個關鍵:世界、自己。」
Howard:「我們可以簡短地解釋為:自己要了解世界,自己要了解自己。」
Howard:「了解世界就是了解世界如何運作,了解自己就是了解自己與世界的互動過程中,自己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Howard:「最完美且理想的境界,就是當自己生活在世界中,完整地了解世界與自己,而且清楚地知道要如何順應世界的運作,將自己放在世界中最適合自己的地方發展。
Howard :「完美畢竟只是完美,”夢想”並非完整了解一切後,只透過自己的“努力”就能達成,還必須有賴於“機運”。」
Howard:「很不幸地,了解世界與自己的過程中,總是呈現出兩個層面的訊息:表面複雜的現象(行為)、核心簡明的本質(心理)。」
Howard:「光是撥開表面複雜的現象(行為),就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更何況清楚了解核心簡明的本質(心理)後,又會受到表面複雜的現象(行為)困擾,使得自己回頭否定核心簡明的本質(心理)。」
Howard:「因為上述的原因,了解世界與自己是一個緩慢且來來回回的過程,就算是有過人生經歷的成年人,還是必須在這過程中持續耕耘,更何況是還沒有太多人生經歷的未成年人。」
Howard:「所以,未成年人在了解世界與自己方面,還處於“不成熟”的狀態。」
Howard:「於是,對於未成年人來說,最快完成夢想的方式,便是鎖定模仿的對象,然後相信做著一模ㄧ樣的事情,就可以達成與模仿對象一模一樣的成就。」
我們談到這裡為止,點出了未成年人看待世界與自己還不成熟,而且總是認定透過模仿能達成目標。緊接著準備開始進入事情的重點,我們要開始打破這種以為靠著模仿,便一廂情願地認定能實踐夢想的初衷。
Howard:「這裡我們思考一個簡單的問題:妳知道兩個人做兩件事情,如何一定能夠得到一樣的結果呢?」
Claire:「知道,兩個人及兩件事情要一模一樣。」
Howard:「妳說到重點了,但還有他們各自做事情時,他們所處的世界也要一模一樣才行。」
Howard:「我們將至今所討論的一切,套用在妳與子瑜之上,妳與子瑜的人格特質一模一樣嗎?妳與子瑜的家庭背景一模一樣嗎?妳與子瑜的人生經歷一模一樣嗎?」
Claire:「不一樣!」
Howard:「既然不一樣,妳要如何確定妳做了跟她一模一樣的事情,一定能夠得到一模一樣的結果呢?」
Claire:「沒辦法確定!」
Howard:「倘若無法確定,那麼對於自己追逐“夢想”的結果,必須同時考慮“成功”與“失敗”的狀況!」
Howard:「至於結果可能“成功”或“失敗”,主要因為中間的過程牽涉到許多人、事、物,所以基於這些人、事、物的複雜互動,最後會導向“不確定”的結果。」
Howard:「所以,這也呼應了我們剛剛提到另一個重點,並非“努力”就能實踐夢想,還要看當時的“機運”而定,更何況自己與模仿的人不一樣。」
Howard:「開始著手做一件事情前,完整考量事後可能的各種結果,以及各種結果的應對方式後,再決定如何做這件事情,這就是所謂的“決策”。」
終於將“夢想”與“決策”的要義,以較為完整的方式闡述出來,由Claire略帶哀傷且眼眶泛淚的神情得知,這一連串的探討顯然觸動到了她敏感的內心;然而,我緊接著貼近她的升學生活,套用上述所探究的一切而表達出來的重點,才是真正希望她能夠全然實踐的一切。
Howard:「我們快速回顧一下重點:“夢想”是基於”快樂“所建立,而“決策”兼顧“夢想”結果的不確定性。」
Howard:「簡單而言,我們談論實踐“夢想”的”決策“,其實是如何在成功實踐“夢想”之餘,也同時能夠為追逐“夢想”可能失敗負起責任,也就是為養活自己負起責任。」
Howard:「說得更明白一點,妳可以努力像子瑜一樣熱愛舞蹈,並且夢想有天能登上國際舞台,向眾人呈現自己的舞姿,但妳同時也要用心於自己學校的課業,培養自己的內在涵養及專業技能,讓自己有能力在另一個專業領域立足,透過貢獻換取謀生所需的資源。」
Howard:「再說得更白話一點,為了邁向自己獨立自主的生活,”會唸書又會玩“才是一個相對好的決定。」
Claire神情逐漸轉為豁然開朗,我們談論的不是單方面的強求,而更像是一種軟性的綜合性思考,藉由這種方式指引出一條明路,希望朝此邁進後能夠較少悔恨,也更能夠兼顧理想與現實,這是我心中認定真正的快樂,應該存在的美好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