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將近十天的假期,初始耗時近四日繁忙於一連串家務,緊接著周三午後時分,銜接上高速公路的行駕,伴隨著逐步緩解的連日緊湊感一路向南,不知不覺地在黑幕垂落之際,「阿里山公路」已近在眼前。「阿里山公路」及「阿里山森林鐵道」均由嘉義市出發,藉由各自於地理上的分佈,深入嘉義縣阿里山鄉乃至於「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嘉義市、嘉義縣番路鄉、竹崎鄉、阿里山鄉,為沿著「阿里山公路」行進下,由西至東的行政區域變化;另外,嘉義市、嘉義縣梅山鄉、竹崎鄉、阿里山鄉,為沿著「阿里山森林鐵道」行進下,由西至東的行政區域變化。無論何者,除了體會到蜿蜒曲折外,亦能感受到海拔高度逐漸抬升,乃至於氣溫與植物類別隨之而來的顯著變化。
台18線、嘉義縣行政區、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阿里山國家風景區全域圖,圖片取自交通部觀光署阿里山國家風景管理處
熟悉的「阿里山公路」便是「台18線」,始於嘉義市西區而終於「塔塔加」—此地區位於南投縣信義鄉與嘉義縣阿里山鄉的行政區域交界,亦位於北北東—南南西走向的「阿里山山脈」與「玉山山脈」之間,更位於「玉山國家公園」幅員遼闊的西北邊界地帶。此公路的便捷性基於連接起「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與「玉山國家公園」,連帶令人想起懷舊時代中,「阿里山森林鐵道」計畫由現今沼平站延伸至塔塔加,以及成立「新高阿里山」國立公園的願景。銜接過往兩項未竟的政策,圍繞在特有紅檜的開採與衰竭及地理新高點的嚮往,由資源開發逐漸導向觀光發展,更能於其中回望西元1900年,人類學家「鳥居龍藏」及「森丑之助」一行人的身影,遙指出由「阿里山」前往「新高山」的探勘路徑。
玉山國家公園地圖,圖片取自玉山國家公園
原住民族之一的「鄒族」,絕大多數分布於嘉義縣阿里山鄉,且有鑒於語言及文化上的顯著差異,過往將此處歸類為「北鄒族」,來與極少數分佈於高雄市那瑪夏區與桃源區的「南鄒族」進行區分;然而,如今「南鄒族」已分別正名認定為「卡那卡那富族」與「拉阿魯哇族」。對於「鄒族」鮮明的印象,在於年度祭拜天神及戰神的大型祭典—「戰祭」,以及成年男性盛裝下的鮮紅服飾搭配皮帽、尾羽裝飾及腰刀,甚至是藍、黑、紅連續銜接的三角圖騰,這些初步的認知都將引領我們深入認識即將走訪的「鄒族」部落。
台灣原住民族群分佈圖,圖片取自上河文化
西北廊道地區全域圖,圖片取自交通部觀光署阿里山國家風景管理處
有鑒於上述人文、地理及歷史的薈萃,嘉義縣番路鄉、竹崎鄉、梅山鄉及阿里山鄉,在規劃下統稱為「阿里山國家風景區」,並且由北至南細分為三大遊憩區—「西北廊道地區」、「阿里山公路沿線」及「鄒族文化部落」。「石棹」便是我們沿著「阿里山公路」前行的必經地點,飲食機能於此更展現蓬勃的多元性。於是,短暫停留於「石棹」成為首選,外帶平民美食更順勢成為二話不說的選擇,讓我倆隨著路況的左彎右拐,亦能趁著空檔聊表五臟廟。若干不小的雨滴衝破黑夜而紮實地落在擋風玻璃,除了提前惋惜明日的氣候外,我倆似乎無法多做些什麼。
阿里山公路沿線全域圖,圖片取自交通部觀光署阿里山國家風景管理處
鄒族文化部落全域圖,圖片取自交通部觀光署阿里山國家風景管理處
旅途實然是一連串的過程,超越每個當下試圖遙想未來的任何情境,無助於每個轉瞬即逝的玩興積累,而此玩興實則基於眼前的景緻,在每個當下與同伴的頻繁互動。阿里山三字隱含著多重意義,它是舊時林場的名稱,亦是現有行政區域的名稱,或是如今台灣之一山脈的名稱,更是眼前森林遊樂區的名稱,唯獨並非單指一座山的別名。
在漆黑中的微光點綴下,進入了「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輾轉來到了空蕩蕩的停車場,下車立即沒入寒冷空氣中,在陣陣白霧呼氣中整頓行李,旋即踏上空無一人的飯店接駁車。那時想著非假日週三八點的黑夜裡,只有我倆是再正常不過的情形,但隔日展開旅程下,才發覺並非如此。
盥洗後,逕自陷入潔淨膨鬆的舒適被窩,在神遊前惦記著明日大塔山行程,彷彿無視於輕撥窗簾後的細雨世界,只身在想像所建構的另一世界,此為即將展開旅程的無限美好所致。深沉睡意裡,令人優遊吧斯的阿里山,海拔高度超過2000公尺的五奇景緻—日出、晚霞、雲海、森林、鐵道,以及鄒族特有神話傳說與大日本帝國意識的分庭抗禮及巧妙共融,一切一切將形成日後獨特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