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價值的那些事

Posted on

Posted in 生活哲思

 

最近離開了將近七年的工作,換了一份不同領域的新工作,前兩週早起上班的途中,總讓我回想起前一份工作的情景—幾乎所有面對的人、事、物都已經熟悉,處理手邊的專案總能得心應手,以致於更能夠精確掌握進度,進而擁有自由自在的感覺。今日前往午餐的途中,試圖仔細思考這兩週以來,內心兩股明顯力量的對峙—「積極地接受挑戰」及「眷戀地回顧過往」,輾轉讓我回想起過去另外兩段生活經驗。猶記新兵剛入伍時,除了被剃了自己不熟悉的光頭外,還置身於完全不熟悉的高壓環境,耳邊總是充斥著教育班長們的斥責聲,起因於新兵們無法完全理解班長命令必須對應的實際作為。這段事後回想讓人印象深刻的歲月裡,總是在夢想裡遇見家裡的情景,越是逼近放假日,更是惦記著馬上回家這件事。這輩子異常想家的行為,大概只有在當兵服役期間,才能有著十分深刻的體會。最後,學生時期總覺得專業知識最重要,收入則不是最重要的;但開始工作直至數十年後,卻發覺收入逐漸開始變為最重要,專業知識則逐漸變得不重要。這三段生活中的實際經驗,散落在人生經歷之中,表面上看似沒有什麼交集,深入本質處仔細推敲後,卻能發覺起源於人心在同時面對「確定性」及「不確定性」時,所造成異常的情緒起伏。

從以上三段經歷中,在「確定性」方面,分別是舊工作經歷、家庭生活及工作收入;在「不確定性」方面,分別是新工作挑戰、部隊生活及專業知識。不妨以此兩方面的極端狀況開始思考:當一個人完全處於「確定性」之中,將會感到無聊,卻也同時具備自信的力量,隨時能夠增加「不確定性」,透過接受挑戰來脫離無聊;完全處於「不確定性」之中,將會感到痛苦,卻也同時具備趨避的力量,隨時能夠增加「確定性」,透過接受安穩來脫離痛苦。無論從哪個極端狀況出發,一個人最終將能夠處於「確定性」及「不確定性」不一定的比例分配之間,達到個人在內心層面的平衡狀態—自信與趨避、無聊與痛苦之間的平衡;身處於這樣的地帶,內心總是同時混合著舒適與不安的感受。

從一個人處於適當的「不確定性」中,引來內心不安的感受,顯而易見地,將會促使他或她回顧身處「確定性」中的舒適感受,同時湧起一股直覺的衝動,想要完全投入「確定性」之中;人類這方面的無意識行為,追根究底起源於人性。在一個人急欲依循直覺作為時,若適時地進行反向思考,其實是一個想當好的機會,觸發個人以人生的整體格局,檢視「確定性」及「不確定性」綜合帶來的意義。以個人的觀點而言,當下時刻的「確定性」,曾在過往協助自我建構出「學習方法」或是「思考視野」,來理解整體事務的脈絡關係,並且能夠進一步應用於未來的「不確定性」中,來檢視它的有效範圍—也許已經能夠完全適用,或是需要再修正以適應更多的狀況。不管是哪一種狀況,身處於「確定性」及「不確定性」之中,其實是提供自己面向未來的一個機會,訓練自己如何接下未知的挑戰,並靠著自己的「學習方法」或「思考視野」將其克服。從這樣的觀點延伸思考,其實也意謂著完全沉浸於「確定性」之中,等同於宣告自己的「學習方法」或「思考視野」,止步於「確定性」成形的當下。

所以,最有價值的事究竟是哪些事呢?回想起過往的歲月,當一個人處於「不確定性」之中,似乎都傾向於認定是那些攸關於「確定性」的事情—這是因為人類喜歡「確定性」所導致,而不是「確定性」本身最有價值。最有價值的事情,其實是將舊工作經歷建構的學習方法、家庭生活得到的濃密情感、從工作收入得到的自由自在,以適合自己的方式,分別再次投入新工作挑戰、部隊生活、專業知識之中,然後將「確定性」中的一切事務,相對於自我而言,詮釋出更深一層的意義,更深入探究其本質;也就是說最有價值的事情,其實是那些能夠面向未來並續究本質的既定事務—兼顧「確定性」與「不確定性」而呈現出一體兩面的形態。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