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幻影

Posted on

Posted in 生活哲思

 

希望透過以下循序漸進的探討,能夠讓人清楚地了解為何人生可能是一場幻影,尤其在不持續探究自我之下更是如此。有時候我們會十分堅持己見,卻不懂得回溯源頭來理解堅持所為何來,這種行為普遍發生在只遵守規範及傳統,而不會反問規範及傳統對自身意義的人。人類生存於世界上,言歸到底便是在盡可能造福人群之下,盡力圖得自身一種快樂的感受;當侷限人群的規範與傳統違背自身快樂時,要如何選擇便是一門重要的課題。

一個人在面對報章媒體的一則報導、親朋好友的一段話語、社會風氣的一股潮流時,總是透過內在油然而生的認同,以直覺肯定其正確性;然而,就在認同興起之時,卻鮮少有人回顧認同其實只是個念頭,並且進一步回溯這個念頭的起源處;於是,對大多數人而言,念頭的生成就像是呼吸一樣的自然,並且總是不證自明。實際上,人們對於外界的人、事、物,總是先感覺愉悅而處於「感性認同」的狀態,再順勢擷取能夠持續此狀態的「片段思維」,最終透過「理性思考」加以彙整,形成看似完整的邏輯論述。這一連串的程序將自動在一眨眼間完成,快得讓人無法輕易辨別出隱含的多層次脈絡,更遑論細究其形成的先後順序,並且進一步直視起源處的奧秘。因此,一個人認為正確的事情,並非總是經過來回探究及推敲,而正是誤入「自我情感舒適區」的結果。於是,一個人沒有經過思想起源處的探究,徹底地理解造就個人的一切,也就是深入探究「我是誰」,那麼在面對事情時,看似當下正在進行「思考」,卻反而更像是在「反應」。綜合以上而論,真正的「思考」並非如此單純,首先必須放緩整體的步調,而後學習「後設認知」(Megacognition)的實質要義,也就是進行「反向思考」來達成「思考如何思考」的目的,方能提升「思考」的品質,最終帶來較佳的決策及對應的適切作為。

一個人更像是在「反應」而不是在「思考」,那麼根據什麼進行「反應」,以及為何如此「反應」,便是接下來要進一步探討的面向。首先,探討為何如此「反應」,必須清楚地了解根據源頭「反應」的「慣性行為」。人類自身之所以總是保持「慣性行為」,背地裡促發的因素便是自身的「舒適感」;經由長時間持續接觸一件事情,便會對這件事情產生一種情感上的認可,以此連結至自身對應的作為,最終成為一種習慣;因此,表象是「慣性行為」,本質卻是「情感認可」。於是,「事務—情感—行為」的關係形成鏈結,而其牢固性取決於持續的時間及發酵的情感;當時間越久且感覺越舒適,鏈結便會越牢固。關於這種特殊的現象,可以輕易由生活中舉例,當一個人從事一份工作越久,對於工作內容便會越熟悉,因此越會感到舒適,而越不想離開另謀高就。接著,探討根據什麼進行「反應」,不妨順著「不同場域」及「不同時間」的分佈進行理解,從小時候的家庭、青少年時的學校及成年後的職場開始思考。不同的時間意謂著「思考品質」,小時候、青少年直至成年的漸進過程,標示著人類大腦掌管理性思考的前額葉漸進發展,也就代表逐漸擁有精細思考的能力;不同的場域意謂著不同的「環境條件」及「思考模式」,在不同的目標導向之下,營造出包含人、事、物複雜交錯的環境,而呈現出不同的脈絡訊息,讓身處其中的人們發展出不同的思考模式,對這些訊息及對應的潛規則進行思考,以達成不同的目標。將「不同場域」及「不同時間」兩種維度,放入人生發展的進程思考,便會發現小時候尚未擁有思考的能力,持續沉浸在以「父母」為首的家庭中,潛移默化他們的一言一行;青少年開始擁有萌芽的思考能力,持續沉浸在以「同儕」為首的學校中,除了依稀感受到自我之外,同時深受他們言語與作為的影響;成年雖然已經擁有完整的思考能力,卻帶著小時候與青少年時期,在思想上奠定的無形基礎,以此展開適應更大群體的生活。綜合以上兩個面向的探討,從「慣性行為」的角度出發來探討,由於不同場域間需要不同的思考模式,儘管成年後擁有完整的思考能力,最終卻帶著早期奠定的思想基礎,尋覓其適用的社群生活範疇。所以,成年後在家庭與工作場域中,常見許多表象上的問題:自己與伴侶或小孩間的相處問題、自己與同事間相處的問題;然而,本質上卻更有可能是自己思想上的侷限性,並且未從思想的源頭進行探究,更進一步針對眼前的場域,發展出合適的思考模式所導致。

重回到「事務—情感—行為」的關係,可以將當中的「事務」,認定為小時候、青少年及成年時期的相關事務。尤其,可以輕易地想像,即使人們遠離小時候的事務,其情感依舊對當時某些特定的事務存在著舒適感,以致於存在對應的特定作為,更認定此作為正確無誤。這裡可以進行簡單的舉例,當人們小時候處於父權至上,並且無法有效進行雙向溝通的家庭中,那麼在長期耳濡目染之下,將會自動複製這樣情境下對應的行為模式;爾後,在自己成立的家庭中,當出現與伴侶爭吵的情境時,並會自動提領出小時候的行為模式,並且堅持對方必需退讓才是正確的;於是,儘管時空背景早已迥異,「情感」鏈結於特殊情境卻異常牢固,連帶對應情境的「行為」也異常牢固,原封不動地重現昔日情景;那麼當這樣的情境重現在職場中,亦會不自覺觸發相同的作為,堅持己見不作退讓,以換取自己壓倒性的聲勢;若是對方也是同樣特質,但聲勢強過自己的人,某天硬碰硬之下,自己徹底地敗下陣來,便會直覺性地檢討對方,而開始認定是同事的問題。所以,每個人在某些層面都帶著「慣性行為」,並且無法輕易地進行修正。當人們因為生活而必須身處於各場域中,與其中的人員進行人際互動時,其中交雜著各式的情境,很有可能會觸發自己對應的「慣性行為」。因此,在任何場域中,學會對自己及自己和他人的各方面互動,保持敏銳的覺察,將能夠從自己開始出發,時時刻刻盡力排除「舒適感」,釐清自己與外界的關係;在這樣的過程中,將能有助於理解「我是誰」之外,更能針對特定的「環境條件」進行通盤性的理性思考,同時發展出特定的「思考模式」,以達到真正「思考」能力的擴展。

簡而言之,人們憑藉著「舒適感」,世界將在內心停止運轉;在此同時,針對世界迎面而來的一切,人們將會「反應」而不是「思考」,與時代脫節將是必然的。倘若自我獨居並與世無爭,這一切都無仿,但人生寶貴之處在於透過「傳承」來貢獻他人,此意謂著必須在結合時代的演進之下,進行人生智慧的傳承。於是,持續保持真正的「思考」,並持續修正智慧的樣貌,將是人生的必要之務。唯有如此,人們堅持的一切才能真正落實於當下,而不是根據遙不可及的過去,或是重來都不存在的理想,只存在於像夢一樣的幻影之中。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