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淬煉

Posted on

Posted in 生活哲思

 

如夢幻影的篇章完成之後,持續在午餐時段,一人行走於蕭瑟的街道中,憑藉著一天難得悠閒放空的機會,任由思緒間來回激盪,這回昇華而出的是工作中有關於「人際淬鍊」的想法。還記得不可控的工作時間及步調,都曾經讓人們產生無力感,急著想要擺脫這種身不由己的狀態。由於厭倦了工作的形式及內容,對工作價值層面的直覺看法,不外乎只錨定在回饋的金錢收入;於是,脫離工作的內在衝動,驅使人們改從金錢著手,試圖利用投資的方式迅速累積財富,來達成脫離工作的目的;這些細微的念頭層層堆疊而起,使得人們通常出此對策。對於人生進行哲思的目的,便是要對這些念頭抽絲剝繭,並且試圖回溯念頭的起源處,思考出是否存在其它可能性;然後,透過來回思索這些可能性,是否存在直覺性的偏誤,最終擬定出可行的方向,經由長時間的實踐力行,進一步為自己帶來關鍵的轉變,以此活出正向且積極的人生,並且擴展看待人生的視野。

回溯欲透過金錢切斷工作的普遍思維,非常清楚地起源於不可控的時間及步調—無法掌握自己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導致於厭倦工作本身—也就是存在層層鏈結的思維:工作可以獲得金錢,而金錢充足又可以擺脫工作,當工作不可控而厭倦時,透過迅速累積金錢,便得以加速脫離工作。行文至此,前半段「金錢充足可以擺脫工作」,毫無疑問十分合理;然而,後半段「工作不可控令人想脫離」,卻相當值得深入思考。堅持連貫性地思考人生而不產生任何斷裂,是深入探討的重要前提。倘若因為不可控而脫離工作,在金錢充足之下,一切變得可控,必定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亦進一步衍生出兩個重要的議題:是否已經探索出自我熱情?從事熱情需要哪些關鍵能力?因為脫離工作可以視為「短暫目的」,而脫離工作所需的充足「金錢」可以視為「手段」,當脫離工作完成後,人生將會因為缺乏「長遠目的」,而變得毫無方向感;一旦「目的」本身已完成而徒留「手段」,勢必會誤將「手段」視為「目的」,進而直覺性地沉浸於「手段」本身。所以,必須在脫離工作前,探究出「自我熱情」以視為「長遠目的」,才能得以在遠離工作後,再次利用「手段」與「目的」相互錨定的關係,譜出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是故,欲憑藉足夠金錢脫離工作之前,必須預先對以上兩個關鍵議題,有著深入性的自我見解。

這兩個關鍵的問題,看似是個人性質,對個人「長遠目的」進行詢問,卻同時也是全人類共通的性質,對人類「存活世界」進行思考。就較高層次屬性而言,人類勢必得生活在群體之中,持續對群體貢獻以營造出自身的「歸屬感」;就較低層次而言,個人依據不同的熱情面向,著眼於各自領域的發展以營造出自身的「幸福感」;兩者都攸關於心理健康的範疇。結合兩者同時思考,不外乎便是利用自我熱情,替群體解決生活遭遇的問題。因為替他人解決問題,必須學會人際相關的能力,例如聆聽、溝通、取得共識、統整歸納、整合資源、管理程序、實踐執行、推動改革等等,這些細微的能力就是自我熱情的本質,而熱情本身僅僅只是表象。倘若人們已經深入至此進行思考,不妨回過頭來對照曾經以為不可控的工作,將會發現除了不可控的表象之外,似乎也存在著與自我熱情相同的本質;換言之,工作與熱情在表象上看似不同,卻在本質上極為相似。從相同的本質為出發點,仔細思考工作與熱情,似乎得以為工作定義出「人際淬煉」的深邃內涵。身處於不是純粹為自我所創設的工作環境下,人們得以被訓練如何在盡量滿足各方的需求下,培訓出專業能力以外的人際相關能力;在這樣的環境下,雖然不完全適合自己,卻能在適當的壓力下,淬煉出往後同樣受用的關鍵能力,貴為實踐熱情的前奏曲。

面對看似不可控的工作表象,產生一股推力,將人們推向「累積金錢」的方向;然而,探究人際面向的工作本質,卻產生一股拉力,將人們拉回「解決需求」的方向。於是,在一推一拉之間,放緩了原先加速走向累積金錢的步調,多了靜下心來培訓人際能力的目的;於此同時,還是必須同時深入探索自我熱情所在,在工作的關鍵人際能力逐漸養成,並且累積足夠的金錢之際,能夠同時利用寶貴的手段—人際能力充足金錢,轉而投入人生長遠的目的—自我熱情,以便進一步豐富自我人生,活出更加幸福與快樂的自我。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