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的關鍵心態

Posted on

Posted in 生活哲思

 

創新整體核心的概念,便是將舊有的概念、技術或產品,透過嶄新的方式加以整合,以符合終端的需求。那麼參與其中的研究與發展人員,究竟必須具備哪些條件,方能平穩、持續且完善地執行創新呢?這些面向便是此篇文章欲關切的內容。從嶄新的方式進行整合,也就意謂著執行的事務,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於是在創新過程中,勢必導致執行上「犯錯」,甚至實驗結果「失敗」,參與人員也將感受到「挫敗」。「犯錯」及「失敗」在於針對「事物」的細節處理上,僅僅止於執行的結果不如預期;而「挫敗」則在於個人「內心」層次上,起因於個人認定結果不如預期時的悲觀反應。因此,談論創新卻不懂得區分出兩者,並且不深入細究對於兩者的根本認知,將會輕易地喪失創新的根本原動力。

創新的根本原動力,源自於個人欲達成目標的熱情;然而,在創新的過程中,常容易自行將「犯錯」及「失敗」逕自連結至「挫敗」;從上述思考的角度出發進一步理解,出自於「犯錯」及「失敗」與「挫敗」之間,存在兩個詮釋的層面—「自身詮釋」及「群體詮釋」,卻往往僅有「群體詮釋」被個人所認定,而缺少「個人詮釋」所導致。「自身詮釋」延伸出自己對自我想法的認定,而「群體詮釋」延伸出自己對他人想法的認定;以完整的視野觀之,在創新的過程中,兩者理想上應當都構成個人認定的要素,雙雙影響著個人內心的感受,並進一步影響創新過程中的表現。簡而言之,倘若要持續發展創新,勢必要回答一個關鍵的疑問:究竟「犯錯」及「失敗」的「自身詮釋」及「群體詮釋」,如何在創新的過程中,透過彼此動態地交互作用,以避免造成個人的「挫敗」,進而影響創新的成效呢?在開始探討之前,有必要對於個人身處於群體中,如何進行互動,有一個關鍵且清楚的認識。人類乃社群習性的動物,身處於群體中有著自我的貢獻,更是個人的歸屬感來源,以此充實自身生命的意義;此也說明了完全不會在意群體的看法,是一件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唯一的差異只於在意程度的多寡;正也因為如此,群體如何詮釋「犯錯」與「失敗」,實際上與個人如何詮釋,都為必須詳加考量的關鍵因素;尤其是創新過程中,十分仰賴團隊合作的方式,來達成創新的目標;此也形同於聲稱,百分之百做自己的理想口號,畢竟就只是一個口號,只完全遵從自己的意志行事,個人認為並不存在於現實的生活裡。

不妨思考一個較為極端的情境,一位滿懷熱情的工作者,置身於不允許犯錯的職場之中。倘若熱情僅止於眼前的一切,而缺乏職場生涯的長期目標,將會對應欠缺短期目標及實踐的方法,便難以明辨出哪些事務熟稔及未熟稔,也就無法明瞭學習處理未熟稔事務,對於達成短前目標至關重要,遑論達成長期目標;因為熟悉的事務能夠讓人有掌握度,因此衍生出安全感,甚至能恐固自身的地位,導致自己固守在熟稔事務上是必然的。此舉對於將職場生涯的長期目標,以創新的觀點訂定在綜合多項技能,並於未來取得個人的獨特性而言,除了無法達成長期目標之外,更因為職場形塑著不允許犯錯的文化,因而完全著眼於安全感及地位,害怕自己犯錯後遭受群體的質疑,動搖自身的安全感及地位。簡而言之,遺忘了職涯創新的長期目標,也就喪失了自己詮釋犯錯的意義,拱手讓出詮釋權給群體,造成群體詮釋犯錯的意義,自己照單全收的狀況。倘若工作者從創新的觀點,看到了組合多重技能造就自身的獨特性,便會十分清楚必須適時地參與未熟稔的事務,因此犯錯也會伴隨而來;更進一步地,自己能夠對犯錯加以詮釋出對應的意義—因為未知所以犯錯乃必然,但犯錯可以讓自己對於未知的學習,印象更為深刻且學習的成效更佳,還有加快學習速度的功效。倘若自己對於此類犯錯的詮釋意義,已經到達了堅信不移的地步,將能夠在犯錯而遭受群體質疑時,大量地減緩內心所造成的「挫敗」;因此,自己將能夠在犯錯後,十分快速地調適心情至平穩的狀態,繼續在職場中朝著長期的創新目標前進。

追根究底,創新的「關鍵心態」究竟是什麼?個人認為便是面對犯錯時,必須存在著個人詮釋的意義,甚至必須達到不可撼動的地步,才能夠在群體開始質疑前,率先佔據個人內心對於犯錯的認知,使得群體對於犯錯的質疑,僅有少量能夠影響自身的情緒,以期能夠幫助個人在犯錯後,更快速地將心情調適至絕佳的狀態,繼續朝著創新的路途前進。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