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世界的關鍵性發展,兼論繼往開來的人生

Posted on

Posted in 生活哲思

 

本文採取由上而下方式,以認識世界至今為止的關鍵性發展為起源,進一步論及這些發展對於當代人們的影響,最終下至個體的層級,談談個人應對的方式,同時根據過往至今透過閱讀、行動及思考的循環,以理性歸納出必須具備的八項關鍵性能力,提供給下一世代作為參考,以此面對看似由科技推動而加速發展的未來。

回溯古老歐洲宗教發展的歷程,為了鞏固人民個人的自由權利,常引發各式大小不斷的革命,可謂是血跡斑斑的歷史;同時,奠基於這股時代的洪流,激盪出憑空出世的法律,進一步使得個人權利獲得保障,對於私人財產權更是如此。理性思考猶如科學發展的一道光,引領人民走離宗教壟斷的世界觀,開始懂得利用個人的力量,以循序漸進且繼承探究的方式,撥開上帝遺留給世人萬物的神秘面紗;在這樣的發展軌跡中,衍生出客觀通用的精闢原理,成為世人對於確知事物的討論準則,亦成為研究不斷突破的根基。誘發於地緣政治的競爭、人口爆發性的增長,以及天然資源的稀缺性,引領歐洲各國以數百年來發展的國防武力,開始向世界各地尋求其它資源;儘管航向未知的海域險象叢生,伴隨著帝國主義及重商主義的興起,高風險高獲利已然成為獲取財富一道無形的準則;穩定資金運行的金融機構與制度,在這股潮流中逐漸孕育而生,支撐著資金事前籌措的便利性,得以渡過兇險的海上旅程,前往它地進行資源的交換、開採或掠奪,爾後再轉往國內進行高利潤的交易。航向未知的世界,在所到之處進行交易的同時,看見它國的強盛與自身的不足,也意識到為了換取它國的商品,自身的財富正持續不斷地流出;在競爭心態的引領下,匯集了上述早先發展的各項優勢,外加上關鍵資源的輔助,一場革命性的發展在工業領域綻放,集結了動力與訊息傳遞速度的爆發性成長,加速自身擺脫落後的姿態,邁向前所未有的領先地位。工業領域的蓬勃發展,也帶動歐洲各國在國防武器上的進一步精進,這可謂是一種嶄新的方式展現自身的國力,最終竟導致一決高下的一、二次世界大戰,民不聊生與金融市場的崩潰亦在所難免。在歷史的後見之明下,因豐碩資源的國土而幾近自給自足的美國,狹帶著相對的優勢,滿懷躍居世界強權的野心也好,心繫世界的和平共存也罷,干預這場歐洲偌大的戰爭風暴,最終也才漸漸得以平息一切。美國奠基於基督新教的宗教觀點,與古老歐洲在政治、金融、經濟及科學領域,所激盪出的觀念與制度,更在憲法保障個人自由平等的前提下,以一種透過個人努力在資本運行的世界裡,擺脫貧窮並邁向富裕的天命觀,使得所謂的資本主義與自由平等的理念並行不悖地發展;更在往後與蘇聯所引領的社會主義對峙下,逐漸納入社會福利制度,在保障個人自由之下,兼顧特定群體的福利;由資本主義出發兼併了社會主義的優點,以及經濟自由能發揮資源運作最大效率之下,美國所代表的資本主義陣營,在蘇聯經濟運作垮台後勝出,冷戰也畫上了句點。在軍事領域中,美國遍佈全球的軍事基地,得以迅速調動兵力及武器,應對大多數地區可能爆發的戰事,猶如維護全球秩序的警察,有時卻因私自利益被議論為更像是盜匪。在金融領域中,多數國際間的金融商品以美元計價,同時美元成為全球過半的儲備貨幣,透過美國經濟狀況及聯準會應對政策的變化,均能影響美元在匯率上的變化,而間接對國際金融形成支配性作用。在政治及經濟領域中,世界多數國家賴以運行的制度,開始廣受美國自身的理念所投射,這背地裡等同於源自古老歐洲直至當今所激盪而出的智慧,使得個人可以在民選政府的治理下,以及在中央銀行調控利率來穩定通貨膨脹下,透過憲法保障的個人自由,尤其是私人財產權上的保障,選擇受聘於自工業革命後蓬勃發展的公司,以此獲得固定時間間隔的薪資發放;抑或猶如歐洲大航海時期,各國船隻承擔起航向未知的風險,追求異地裡在既定認知以外的機會,以此獲得所謂的風險溢酬。

儘管回顧歷史是基於邏輯思考,並且以嚴謹的歸納或演繹方式,進一步驗證導致現今發展所提出假說的正確性,或是透過現象整理論據的正確性,因此更偏向是一種事後論證的科學,卻無損於呈現於眼前的事實—個人擁有私人財產的自由,況且歷史正好提供人們在想像中可能的回溯軌跡,得以了解自身繼往開來的意涵。無論如何,以人類世界整體的發展來進行思考,奠基於以往大小革命下所流敞的淚水與鮮血,才能夠讓個人在當今的政治及經濟制度之下,擁有充分的自由來選擇獲得收入的方式。誠如先前所述,擺脫了世界性的熱戰與冷戰後,資本主義開始散播於全球,承擔風險追求報酬的核心意涵不變,資本開始宛若人性不斷地追求自身的成長,哪怕是城市的頹圮、自然的破壞,抑或是氣候的異常變遷,資本卻已懂得隨時移往新的利基處再次增長,外加上先前一、二次大戰及冷戰後,所設立各種促進國際貿易的組織,以及隨後一九八〇年代自由主義的推廣,使得金融法規放寬管制,資本的移動此時相似於歐洲大航海時期,得以再次進行全球性的擴張。當初各式公司組織成立於所暴露的風險之中,透過勞工聘雇完成特定商品及服務,提前符合特定的需求來獲取超額的報酬,更得以兼顧支撐著無數家庭的生計;如今卻開始在跨國境嗅出可能的更大獲利後,推動跨國性的發展變革,全然走向提升資本效率以獲得較快速增長的路線,遺留不具備承擔風險換取報酬關鍵思維的勞工,此由階級資本不流動及貧富差距拉大得以視出端倪。雖然二〇〇〇年資本市場對於網路科技發展的想像,在到達極度的狂熱後幻滅,將近十年的科技發展,卻為往後的進一步應用奠定了關鍵的基礎。有鑒於以往,科技引領技術的革新,約莫需耗費三十年到四十年的時間,方能以此推動相關應用的發展,也才能進一步相互結合吸引進一步的採用;唯有龐大的用戶相繼採用,生產端也才能在回收投資的成本外,剩餘龐大的利潤再次投入生產,以換取生產力的再次精進。回頭檢視二〇〇〇年提供了科技未來進一步發展的平台,又適逢二〇〇八年資本市場的金融海嘯,催生出零利率及貨幣寬鬆政策,使得龐大的資金外溢至資本市場,似乎間接提供了產業擴張發展的必須資金;外加上長久以來鼓勵創新的文化底蘊,在科技相關產業人才輩出之下,企業得以進行風險性的前瞻發展。第一支智慧型手機現身,連結網路的隨身裝置首次誕生,更隨後興起了物聯網的概念;在隨後推出的消費性電子產品裡,相繼發展出萬物連網的功能,網路越來越像一個大平台;不約而同地,使用者透過產品連上網路所代表的身份,也開始走向不同以往的虛擬發展,透過現今熟知的社群媒體聚集了大眾,開啟了生活虛擬交流的嶄新模式;此外,作為連接浩瀚網路資訊的搜尋引擎,亦展開了背地裡演算法的優化,換來使用者良好的搜尋經驗;持續以後見之明進行歸納,更看見了線上影音媒體、線上教學網站、雲端伺服器服務、高速處理器設計、電動車等等,眾多科技相關領域的蓬勃發展,在在貼近使用者的生活,匯集大眾於網路,更進一步朝向人工智能的方向邁進,試圖發展出更為聰穎且快速的自動化程序,取代重複性甚至勞力性的付出。

約莫由二〇〇八年開始,前所未有的資金狂潮,似乎提供了助力,使得先前科技發展的衰弱方興未哀,卻更像是早已奠定基礎般地朝向人們生活邁進,遑論二〇二〇年遭逢新冠肺炎,又再次釋出的無限量化寬鬆政策,使得科技的創新發展似乎持續直指未來。此意謂著科技引領的變革,除了滲透人民生活各層面之外,更可能因為多數資金外溢至生產端,將會持續提升生產端的效率,生產速度也許能較為貼近消費速度,通貨膨脹亦因此持續維持低檔。科技可以視為一種新的發展,提供人們一種新的生活形式,但它必須能夠符合人性,否則將無法取得人們的認可,獲得投注資金所預期的報酬。人性的核心為獲得歸屬感,也就是一種受他人認可所帶來的內心感受,抑或獲得優越感,也就是一種生活狀態相較於他人高人一等的感受。透過這層理解,不難發現人們難以抵擋於社群媒體,不時參與好友間的留言及對談,亦不難發現人們急著分享自身優良的生活狀態,以獲得好友的讚許。科技也許過了此次發展週期,下次又會換上新的方式影響人們的生活,但總歸到底不變的依然是人性。當人們徹底了解隨著科技發展的變與不變,將能夠在自身財務的規劃上,產生更為深入的洞見;也許將會意識到不必然完全透過科技發展的一切,展現出自身人性所衍生出的無意識需求,自然也就不會成為因應科技發展投入的資金,所欲求豐厚報酬的相關對象。此代表著不必不斷地透過消費嶄新的科技產品,去換取他人的欽羨,亦不必成為大數據針對個人習性導向下,媒合成功的購物犧牲品;如此,將能更有意識地掌握自身的金錢支出,走向個人財務健全的首要一步。作為消費者可以透過意識的介入,大幅度降地自身的支出,拜科技發展之賜,亦能使得自己躍升為生產者的行列,相較於以往更為容易透過線上群眾募資、線上技術論壇及線上影音平台,針對自身創意具體化為商品及服務,甚至展開規劃性的行銷及銷售,以此創造出額外的收入。一方面忌憚於科技引發的消費,降低支出的同時,更同時善用科技的便利,得以增加收入,一來一往之間,便進一步為個人創造出額外的儲蓄。倘若懂得利用當今資金蓬勃流動下的各式金融商品,進行長期有規劃性且保有紀律的投資,將能持續在複利效應發揮之下,逐漸邁向個人的財務自由,免除為生計而無止盡奉獻珍貴的時間,保有充裕的時間參與生命中最有意義的相關活動。數十年來,科技及資金的活躍發展,加快了商品及服務的汰換週期,意謂著研發的速度亦必須加快,以面對各式各樣的競爭,對於越過四十歲的勞動階級而言,無疑加重了心理及生理的壓力;但如上所述的歷程,個人同時也增加了許多機會,進行財務上的健全規劃。回顧了這一切的歷史,無非告訴了人們,世界充斥著變與不變,個人若能保有自由觀察這一切,經過仔細地思考後,將會發現上帝關了一扇窗,亦同時開了另一扇窗,接著便只是改變自身的想法,並且採取對應的作為進行實踐,以此改善生活中看似不如意的一切,這當然包括了上述所討論到個人的財務狀態。

揣摩著二十五歲的心態,回想起二〇〇七年初入職場,對比於現今二〇二〇年將屆四十歲,在此約莫十五年間,科技產品與服務實然朝向整合的方向加速發展,因此親身處於科技領域謀生的感觸格外鮮明;眼見科技似乎在資金、技術與生活共構下,持續以破壞式創新及跨領域整合的姿態,朝向下一個週期進行發展,身處於體力將開始逐漸衰退的四十歲門檻,不由得擘畫出長遠的藍圖,運用近十五年來累積的財富,順勢搭上因量化寬鬆政策所帶動的活絡資金,以求在資本市場中應用複利效應,為個人未來生活的現實層面謀求保障。個人認為這是與此相近世代,因應現實所必然採行的準則,這樣的體認奠基於科技的加速,將無法透過有限的生理狀況去追趕,否則在職場上將會耗費絕大多數的時間,無法顧及人生中其它根本重要的面向,例如參與子女成長的過程、珍惜父母在世的時光、深化伴侶理解的程度等等,這些皆佔據人生重要意義的層面,乃個人心靈持續活化的關鍵。以上是中年大叔在科技持續加速的潮流下,應對現實生活的必然方式,不僅如此,個人其實更關心下一世代,一出生便面對現今科技發展的情勢,甚至未來頗有持續加速的臆測,究竟該具備哪些能力以應對此變化?在科技變革尚未成熟前,網路及航運未如當今蓬勃發展,人們活動邊界的極限便在於國界,所接觸的一切皆為一國之內的人事物,在共同文化的底蘊下,有著清楚可循的傳統以利溝通與合作;商業上存在競爭,卻不如當今異常激烈,產品及服務發展週期長,人們賴以謀生的職務內容,亦不必總是跨越既定認知範圍,抑或是緊壓工作完成時間,對應的工作步調便較為緩慢;由於產品及服務販售的利基,不易在這樣的環境下被顛覆,反而較能橫跨較大的時間幅度持續存在,於是造就人們較能夠在邁入中老年後,憑藉著曾經參與的此些經驗,享有工作上的資深地位,持續因為被聘僱而領有薪資,支撐生活所需花費直至退休階段。個人認為上述一切,在近十五年間,因為科技加速及資金蓬勃發展,逐漸被一一打破。以下就行文至此的時代潮流變化,作一統整性的歸納及整理,以利釐清出面對未來時,顯得十分關鍵的各項能力。

(一)想像力。人類最為重要的資產便是想像力,它能夠引領人們跨越時空,在腦海裡進行不著邊際的虛擬情境模擬,為任何尚未發生的困境,事先思考出因應的對策;有別於教育傳授的知識,著力於過去對已經證實的現象,進行科學性的統整,想像力更是遊走於尚未發生或未被解決的事務中,不拘束於任何的框架,進行各種想法上的激盪;面對未來科技加速的變革,必定會有許多過往的既定認知被顛覆,並且隨之轉換為所謂的破壞式創新,屆時過程中所需的技術將是前所未有,能夠具備想像力及自我建構出的學習方式,最終推動事務順利步上常軌運作,便是讓自己更加靠近發展的機會。面向未來,想像力比知識更加重要。

(二)藝術創作。誘發於任何內在情感的激盪,急欲於外在透過媒介形式化一切的良善行為,個人認為皆能稱為藝術創作。人類總是能透過藝術行為,呈現出內在偉大情感的細膩面向,觀賞以往藝術家遺留的作品,便能因為顯著的共鳴感,親身體驗出那股情感的流敞。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開向將來未知的各式變革,參與其中的人們除了面向未知的惶恐外,亦可能在一連串的嘗試中,遭逢失敗而深感挫敗,甚至因為追趕的速度落後而否定自我;這些衍生而出的各式情感反應,常需要透過藝術創作的方式,將其緩和至令人安然自處的地步,讓心靈再次平靜自在,得以再次迎接下一個挑戰。個人認定的藝術創作包括專注於一場旅行中的文字、影像及圖畫創作、隨著音樂旋律的舞蹈律動、樂器演奏及歌唱等等,皆是形式化情感常見的絕佳媒介。

(三)批判性思考。基於身處各式的情境中,針對人與人及人與事的關係,為求掌握整體情勢,進行審慎的脈絡式思考,以利行事及推動事務,皆能隸屬於批判性思考,其牽涉到人們理性能力的展現。面對科技變化異常快速的情境,在未知的事務中,與不同性格的人們彼此互動,必須仔細觀察出合適的共處模式,方能在有效率的溝通及合作下,共同將未知降至最低,並推動事務朝向有建設性的方向發展。此項關鍵的能力,必須長年透過參與職場來磨練,在各種人情世故不斷的碰撞下,在實戰中進行刻意觀察、歸納與實踐的循環,方能達到一種純熟應用的狀態。

(四)自我定義。在科技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人們歷經無窮想像力的發揮,以及理性與感性力量的交替運用,將能夠在情感較為平穩的狀態下,以有效率的方式與人溝通與合作,持續地碰撞各式的未知及接受前所未有的挑戰,並將推動事務成功發展的能力磨練成熟。透過如此廣泛地參與,將會有許多機會在面對外在的變化下,引發出自身各種的情感反應;作為群體共事中的一份子,為了順利推動事務成功,必須適時地向內探究自我,並且理解誘發各種情感反應的起源,讓自我向內有著更深層的認識,協助穩定起伏不定的情緒。此舉猶如手持燭光深入內心的陰暗之地,探照出那些不為自知的原初模樣,同時透過光亮進行仔細的檢視,並且將這一層的認識提領至意識層面,得以清楚地掌握自身的狀態,亦能進一步對於自身的喜好厭惡、優缺點及天賦等等,有著相當清楚的認識。歷經上述反覆的程序後,當身處於外在的人事物中,將懂得首先聚焦於自身的存在,也就是自身為出發點的各種觀點及看法,並非一昧地順從群眾的意見之流,反而會基於自身的意見,開始與他人進行有意義的交流。由於清晰的自我存在,也逐漸能夠定義自我在各種所參與事務中的角色,並非僅僅遵從外人所定義的一切,同時朝向自我定義的方向,主動承擔及參與相關的事務。思考自我猶如思考他人,當自己走過上述的歷程,向內探究完整的自我,將會產生一種同理心,充分理解他人同樣也有專屬的內在自我,並且不同於自己,將抱持著尊重的態度與其進行交流。

(五)語言文化。科技引領人們走出了國界,企業為了追求獲利極大化,經營的模式亦同樣放眼於國際,人才的流動將突破傳統定義的民族國界,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機會與國際人才共事,此意謂著交流使用的語言格外重要,必須能夠聽說讀寫國際間認定的共通語言,具備將自己放置在任一群體內合作交流的基本能力。然而,語言僅是一種媒介,乘載的訊息除了合作時的技術性用語之外,也可以是閒聊合作對象的文化用語。了解他人的出生背景乃至於文化,並以此為閒聊時的主要話題,將能對他人產生一種受尊重的感受,使得對方認定自己在心理上相近,以此奠定共事時緊密合作的基礎。文化的實質意涵便是回顧地理與歷史,除了理解民族國家的疆界外,還可以回溯國家形成前的過往;宗教信仰便是核心的發展要素,在歷史中引領人民想像的空間,以此牽動不同階層間甚至區域間的互動關係,推動大小不一的關鍵性變革,造就今日疆域的實際邊界,以及內部人民的核心思想。透過文化的追尋,將更能體會到文化的差異性,也更能夠設身處地為人著想,基於理解彼此的不同處,從中找尋認定的共同處,讓自己在群體中成為與他人緊密的連結者,具備與他人有效溝通與合作的關鍵能力。

(六)財務規劃。財務二字最早用於描述企業,為了達到既定的營運目標,所進行籌措資金及運用資金的相關活動;如今,隨著時代潮流的更迭,財務也很巧妙地得以運用於個人身上,使得個人能夠猶如企業,針對自身財務進行規劃,並且透過實踐創造出現金流。這樣轉變的緣由,透過上述回顧世界的關鍵性發展,能夠引領人們有著全盤性的理解,更能因此順應時代的潮流,朝向有利於自身財務的發展。思考財務規劃的必要性,不妨從個人心理及生理限制出發。從學校畢業後直至四十歲,堪稱一個人體力的輝煌時期,亦是心理彈性得以展延的關鍵時期;於是,在這段時期藉助受聘於職場,在體力充沛的情形下,得以面對各式各樣的挑戰,並且根據一切調整對自我的認識,以及擴展對於世界的認識。然而,過了四十歲之後,終將無法抵擋體力逐年衰退,以及心理上對於外在事物的認知,處於逐漸僵固的事實;可想而知,這樣的生理及心理狀態,將無法持續面對外在高速的變化,故懂得運用四十歲前,因應自身能力的成長,藉由職場上所換取的累積性儲蓄,便顯得十分重要。事實上,行文至此已經強調過,資本世界運行的真相,懂得在初入職場時,逐漸透過儲蓄參與資金的複利效應,將能夠大部分鞏固過了四十歲後的收入來源,以填補體力下滑帶來收入的高原,甚至面對未來被裁員的風險,以及收入頓時中斷的窘境。總而言之,個人認為對於金錢現實的認知,必須越早建立越好,然後透過持續性地參與投資活動,幫助自己逐漸遠離以時間換取收入的迴圈,將自己最寶貴的時間空下來,運用前述自我定義的能力,界定出適合自己未來發展的方向。

(七)人生擘劃。傳統認定工作直至六十歲退休,深刻地意謂著必須在四十歲體力下滑及心力僵固之際,持續受聘於職場,免不了受人指揮並從事自我認定不重要的事情,尤其是科技加速的未來,可預想工作速度快及數量多,這些都無法受自己所控制,更何況還必須持續二十年。資本及科技並重的世界持續運行,自己不注意甚至不參與的結果,便是徹底地苦了自己,再多的埋怨及消極都無法改變這一切。學校教育教導人們技術性的知識,並不意謂著必須以此謀生直至年老,更為重要的是至此不斷強調的世界發展真相,為自己建立基於真相而生活的思考能力,以及對應的實踐能力,便是年過四十歲後的人生關鍵。人們從學校畢業後,透過職場的持續性磨練,只要努力專注於自身發展,將能夠帶來前述想像力、藝術創作、批判性思考、自我定義、語言文化及財務規劃上的認知成長,如此顯著的效應,便是已經純熟地走上心理學所言的個體化歷程;透過這樣的歷程,自己對於未來人生的想法,將會有一套相當完整的定見,這樣堅定的想法不是盲目地追隨潮流,而是經過深度了解自己之後,所烘托出專屬於自我的前瞻性看法。憑藉著自身指引的藍圖,開始立基於穩固的自我,以自信展開行動付諸實現,擺脫受聘於企業時,為了依循團隊合作的模式,犧牲絕大部分的自我,以換取專案成功及對應的薪資收入。此刻的人生在內心裡,像極了一張清晰繪製的地圖,憑藉著自身所有的一切,指向自我深切認同的未來,等著適當的時機起身開始前進。

(八)閱讀統整。倘若不斷有場合及時機,讓人們遇見各領域的專家,並且持續性接受諮詢,以解答生活中遇見的各式疑問,將會形成莫大的幫助。然而,可以預想這樣的狀況並不存在,而閱讀卻是一個可以符合上述需求的活動,只不過需要人們持續地專注與參與,方能在思想上建立一張思考的網絡,得以有想法應對生活中各式的挑戰。在任何航向未知的時代發展潮流中,勢必會有許多自己尚未經歷過的一切,遑論具備應對所需要的知識;然而,閱讀便是一種彙整各領域專家重要觀點的活動,並且是以自己積極主動並採納符合習性的方式,建立起藉由過程中激盪而出的想法,以及隨後將其納入自己思考網絡,使得思考的縝密度逐漸強化至一定的程度。不管身處於人生哪個階段,欲擺脫當下所遭逢的困境,便必須利用當下以外的想法應對,因為困境在於當下想法所造成,欲擺脫便需要額外的想法,閱讀便是提供額外想法的關鍵性活動,接著才會是憑藉著想法而行動,著手改變外在的狀況,協助自己走離認定的困境。因此,閱讀是一項值得持續參與直至年老壽終的活動,儘管生理上受到物理性的限制,一個人的心理還是能夠因為閱讀,持續地擴展對於自身及世界的認知。

立基於此刻並透過想像延伸至未來,個人思索出必須具備的八項關鍵能力,追根究底便是「成為一個人」。個人具備一至四項的能力,對於身處於商業型態常以整合革新的面貌出現的年代,尤其存續關鍵性的影響力,得以幫助個人順應時代潮流,盡力搭上時代發展的機會。立基於「機會成本」及「存在主義」兩種面向的論述,個人認定得以支撐這樣前瞻性的看法。就「機會成本」而言,一個人身處於某個特定時空,實際上眼前將存在著許多機會可供自己選擇,然而受限於個人知識有限的汲取程度,並無法在視野全開之下看見這些機會,只能藉由童年家庭的經驗及學院派別劃分的知識,讓自己看見某部分的機會,而剩下那些未被看見更遑論納入選擇的機會,極有可能在未來擁有最好的發展性,卻在當下被自己完全忽略掉。以事後的觀點而言,完全被割捨且最好發展機會所促成的最好結果,便成為支撐個人進行當初所選擇機會的成本。透過思考機會成本的概念,得以想像商業型態整併的創新發展,倘若加速進行,也將會在個人生活中呈現各式各樣的機會,但個人如果只堅守著童年家庭環境下,不經過思辨的拼湊式經驗,或是學校所傳授的單一系所專業知識,將會無法幫助個人開啟更廣闊的視野,以便納入這些不斷呈現出來的嶄新機會。所以,個人離開原生家庭及學校,便必須逐漸走向「存在主義」的大道,協助自我敞開心胸並永保好奇。仔細思考「存在先於本質」這語句,便是力求運用個人的理性,參透個人各式情感變化的簡易原則,主要為了保有外在事物誘發自身情感變化的意識,讓個人清楚理解到身處於世界中的連結感,也就帶來一種存在的狀態。唯有立基於存在的狀態,個人才能擁有仔細判別自身細膩情感的能力,也才能進一步盡可能地撥開附加的情感,直探接觸事物超然不變的屬性。存在後最終能夠讓人看透事物,亦能清晰地分界出各式堆疊的情感,此兩種面向的細緻能力,將為個人在接觸萬物時,以個人為中心產生十足的好奇感,好奇事物的本質外,亦好奇他人所附加的情感樣貌。換言之,存在主義驅使個人以自己為核心,同時以好奇感指向外在事物,此便是面對時代加速發展下,擴張個人視野並且看見嶄新機會的關鍵能力,更是穩定個人身心的護城河。

乘著科技迅速發展的洪流,在過程中不斷地顛頗徐行,便是在各式的困境中逐步認識自己,拾起對自我的主控權,並充分利用累積的財富進行投資,解決眼前的現實問題,同時放眼未來進入以個人為軸心的生活發展。走過八項能力的各自論述,並且進行綜合性的思考,將能夠清楚地定義出「成功的人生」。就個人而言,成功意謂著「成為一個人」,並且以個人為發展的核心,向外發揮自身的影響力,貢獻一己之力幫助他人。若以世代發展而言,便是協助下一代認知到上述能力的重要性,並且引領他們走向養成的路途。具備了這層關鍵性的思維,便會因此認定成功與否,其實無關乎下一代的性別及學校成績;父母的角色應當協助子女首先「成為一個人」,爾後依循各自的天賦,從事個人事業來幫助他人。換言之,一個人走上人生的坦途,不到最後實難知曉成功與否;因此,確保是否朝向養成八項關鍵能力的方向,才是父母唯一能夠掌握的面向,其餘的發展便只能交付給子女們各自擔憂。保持正常的飲食及運動習慣,才能擁有良好的健康狀態,致使八項關鍵能力得以發揮,既能走向未來更能適應未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