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大多數知名藝術家的生平,由於傾向內在世界,並且敏感於外在變化而生成纖細情感的性格,不外乎離群索居抑或鮮少走向人際交流,以致於沉浸於個人情感的誘發,並進一步藉由外在媒介具體化,而形成一件又一件流傳至今的各式卓越藝術品。回顧大多數制度或財富的創建者生平,由於傾向外在世界,並且擅於運用關聯性以建構框架的性格,不外乎投身於攸關人群福祉的活動,以致於奔走於各方群體的利益之間,並促成彼此的資訊甚至是錢財的往來,最終建立起各界相安的政策,乃至於專屬的盈利組織。因此,天才似乎直指卓越的藝術創作,而人才似乎直指熟稔的人際交流,座落於人類兼顧自我發展與助益人群的光譜兩端,其實存在著第三選擇—集藝術創作與人際交流於一身。
人們藉由父母誕生於世界,時代的不斷的變遷,卻導致兩代所處的環境不同,進一步使得生存於各自世界所建立的思考方式不同;因此,就身體方面而言,每個人有著全然傳承的意涵,但就心靈層次而言,卻不盡然具備複製的原則。綜合身體與心靈來思考,子女終究因為身體發展成熟及心靈走向超越自我,而造就出獨立乃至於自由的概念,此也意謂著年幼時期裡,父母的諄諄教誨及循循善誘,必須自我內化且承擔起重任。自己好好生活於所處的世界包括: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以延續得來不易的生命直至終老;好好充實自己的心靈,以開拓面對世界的認知直至年老;這兩項人生中基本且必要的重任,勢必透過自己承擔來邁向更好的生活境界。前者便是呼應自我作為人才,走向人際交流而貢獻才能,取得生存於世界的各種需求,可以是職場升遷、關係經營及錢財獲取等等;後者便是呼應自我作為天才,走向自我孤立而超越內在,取得超然於世界的各種經驗,可以是寫作、攝影、舞蹈、歌唱、繪畫等等。天才與人才看似相互獨立存在,卻是彼此相依共存;當一個人在人群中服務,取得現實上的生存資源,將能有助於追尋超越自我的生命經驗,以致於獲得純然的生命喜悅,以及隨之而來的快樂與幸福;帶著這種單純的情感,更能進一步促使自我服務於人群,成為一種助益於個人及他人的良善循環,生命的意義因而誕生。
子女自出生直至成年,即步上父母資助相隨的路途;在尚未接觸現實世界之前,總是結合眼前光彩奪目的一切,想像著擁有什麼或成為誰能夠多麼美好;然而,這一切看在父母眼裡,卻像是尚未經歷現實磨練下的夢想,尤其是子女基於對學校教育無所適從下,那股油然而生的無趣感。與人言談間總有一種觀點,認為父母若不顧子女的意願,執意將他們完全導回學校教育,將可能無形中抹煞他們在特定領域的天賦表現;然而,基於上述段落間的論述鋪陳,個人認為引導子女學會同時身處於兩種世界,對於其往後能夠獨立且自由地生存著,將顯得更為關鍵一些。同時作為天才與人才並不互相衝突,反而更能讓自己深刻體會到與現實奮鬥後,進一步將自我的夢想轉化為興趣甚至是熱情的實在感受,也才能珍惜並感謝獲得的一切。與其無窮盡地撥款贊助子女往夢想發展,倒不如鼓勵他們持續用心地參與學校教育,搭配父母不時主動分享職場上面對的各式情境,以及對應處理事情的各種方式,以作為他們往後面對現實的絕佳素材;同時營造出適度匱乏的環境,以此作為培訓夢想的場域,主要為了讓他們養成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的習慣,奠定逐步往夢想前進的穩固基礎。理想上,一位成人將能夠全然獨立地生活著,勢必擁有支撐熱情發展的現實基礎,此將是身為其父母最大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