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事情如果事先認定是好的,然後沉浸其中後,發覺果真是好的,這是一種順著情感的驗證。倘若一件事要經得起檢驗,勢必要先盡力突破情感,盡可能採取中立的角度探究一切。身處於這樣的過程中,反覆詢問及分析甚至彼此攻防在所難免,但一件事情若能夠通過百般錘鍊,勢必亦釐清有關於這件事情的一切。
這就好比教學現場,老師直接跟你說文言文很好,要求學生把注釋一字不漏地寫下來,甚至把整篇文章背下來。這是以前我那個年代的教法,如果那時候我懂得發問,我會在不理解文章涵義,卻又被強迫囫圇吞棗下,踴躍舉手詢問老師為什麼?
先不論文言文該存或廢,回過頭來詢問老師,是否在教學現場能禁得起學生一連串發問?然後引領學生思考出他自己滿意的答案?如果不行,那麼必須先檢討老師的能力,而不是教學的文本,但老師能力不足,卻也讓文本無法被教授。倘若文本執意要納入課程,這樣會更讓我認為,老師是透過學問在建立權威,而非真心為學生未來著想。
老師引導學生在學習知識下,懂得連同知識的時代背景脈絡進行整體學習,這才是真正的學習,才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也才是多元教學的奧義。「批判性思考」之所以重要,因為未來各式各樣的情境發展脈絡,極有可能無法被現有知識所規範,所以需要培養學生能針對各種情境,進行事前想像並深入分析而得出結論的關鍵能力,這才是多元課綱的真正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