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一世兒子—查理二世
西元1545—1648年,歐陸因天主教與新教對峙而爆發大規模的戰爭,這股宗教對峙蔓延的潮流,亦點燃十七世紀不列顛群島上,國王「查理二世」復闢王位後,醞釀一系列擔憂與歐陸天主教國家關係密切,促使天主教上位結合專制王權的恐慌或紛爭,尤其以1680年代開始逐漸走向極端,最終造就西元1688年,下任國王「詹姆斯二世」繼承王位後,無流血的「光榮革命」爆發。
- 西元1618—1648年:歐陸爆發「三十年戰爭」,信奉天主教的「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試圖討伐其統治「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新教勢力,最終失敗。
- 西元1639—1653年:國王「查理一世」欲採取親天主教的政策,引發了「三國之戰」—「主教戰爭」、「英國內戰」、「盎格魯—蘇格蘭戰爭」及「愛爾蘭同盟戰爭」,最終失敗。
- 西元1649—1660年:「保護國」成立,君主制被廢除而採用共和制,清教統治十餘年,而無法容忍天主教。
- 西元1660年:「查理二世」任內第一次「大會議會」(西元1660年4—12月,Convention Parliament),於收到「布雷達宣言」後,宣布其為西元1649年「查理一世」被處決後,合法的國王。
- 恢復君主制而即位,對英國國教外宗教異己者帶來影響,使得天主教依舊受歧視。
- 「賠償和遺忘法案」通過且被批准,聲明對「克倫威爾」治下政府的報復被予以限制,同時對所有在英國內戰和英聯邦時期內犯下罪行的人,進行普遍性的赦免,但不包括參與處決「查理一世」的所有人。
- 西元1662年:「查理二世」迎娶信奉天主教的「葡萄牙王國」公主—「布拉幹薩的凱瑟琳」。
- 西元1665—1666年:「倫敦大瘟疫」及「倫敦大火」相繼發生,謠言指向天主教徒造成。
- 西元1668—1669年:「查理二世」的兄弟及假定繼承人—「杜克公爵」即後來的「詹姆斯二世」皈依天主教,直至約西元1673年才被公開。
- 西元1670年:「英格蘭王國」的「查理二世」在位時,與「法蘭西王國」的「路易十四世」在位時,共同簽訂「多佛秘密條約」(Secret Treaty of Dover),以下列條件作為交換。
- 「查理二世」將會轉換至羅馬天主教會,以及在「法蘭西王國」與「荷蘭共和國」戰爭中派遣戰艦與士兵協助「路易十四世」。
- 「路易十四世」將會給予「查理二世」每年養老金、給予「查理二世」另外一筆錢當他告知國內皈依情事,以及派遣軍隊協助鎮壓針對「查理二世」的叛亂。
- 密約簽署後被密封,直到西元1771年才被公開,卻被另一個總結密約的假造且公開條約所掩護,卻沒有出現相關條款:一旦國內允許,「查理二世」即宣布自己為天主教徒,以及隨後出兵攻打「荷蘭共和國」。
- 密約使得「英格蘭王國」放棄與「荷蘭共和國」及「瑞典王國」,於西元1668年為了對抗「法蘭西王國」擴張勢力所組成的「三國聯盟」,使得「法荷戰爭」(西元1672—1678年)爆發。
- 密約使得「第三次英荷戰爭」(西元1672—1674年)爆發。
- 西元1672年:「查理二世」頒布「1672年赦免宣言」,試圖藉由對拒絕參加英國國教禮拜儀式的人,停止執行相關懲處的刑法,來延展宗教自由至新教徒、非信仰英國國教的新教徒及天主教徒。
- 西元1673年:「查理二世」任內的第二次「騎士議會」(西元1661—1679年,Cavalier Parliament),以通過「第三次英荷戰爭」(西元1672—1674年)所需軍費為手段,迫使「查理二世」退回「1672年赦免宣言」,並且轉為批准其所通過的「1673年測試法案」。
- 議會中的「輝格黨」反對「君主專制」和「天主教解放」,支持「君主立憲制」和「議會政府」,但也支持「新教至上」。
- 議會中的「輝格黨」急欲解散「查理二世」王室顧問所組成的「陰謀部會」(CABAL ministry),—五位成員來自「樞密院」(Privy Council),並且組成「樞密院」的外交事務委員會,能夠指導國內外的政府政策—卻擁有與國家分歧的宗教利益。
- 法案強制要求所有擔任任何職務的人,無論是文職、軍事還是宗教職務,都有義務進行至高無上和效忠的宣誓,並且贊同反對「變體論」的聲明,以及就職後三個月內接受聖禮。
- 「查理二世」無法如「多佛秘密條約」(Secret Treaty of Dover)所載明,建立起英格蘭與羅馬天主教會的關係。
- 西元1673年:「杜克公爵」即王位假定繼承人—「詹姆斯二世」—拒絕宣誓,他於西元1668—1669年皈依天主的事實才被公開。
- 西元1673—1678年:人民逐漸擔憂「查理二世」親法立場的轉變,以及察覺到對天主教的迎合,促使議會中逐漸形成反對天主教的勢力。
- 西元1674年:「陰謀部會」(CABAL ministry)徹底解體
- 西元1678—1681年:「天主教陰謀」(Popish Plot)被捏造,聲稱天主教徒存在一場刺殺「查理二世」的陰謀,使得「英格蘭王國」及「蘇格蘭王國」陷入反天主教的歇斯底里中。
- 西元1678年:「騎士議會」欲將「1673年測試法案」擴展為「1678年測試法案」,使得所有「貴族」適用,讓天主教徒被排除在上下議院之外,卻遭到上議院盡可能推遲該法案,並且通過對天主教貴族及假定繼承人—「詹姆斯二世」的豁免。
- 西元1679—1681年:「查理二世」政府官員的親法立場,以及「天主教陰謀」所引發的歇斯底里,最終爆發「排除危機」(Exclusion Crisis)。
- 西元1678年:財務大臣「丹比伯爵」為了替「查理二世」籌措財源,作為—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四世」透過行賄,收買「查理二世」政府於「法荷戰爭」中,保持中立性醜聞—的代罪羔羊而遭到彈劾。
- 財務大臣「丹比伯爵」為了保住職位,促使「查理二世」解散「騎士議會」,使得他免於上議院的審判。
- 西元1679年:「查理二世」任內的第三次「人身保護令議會」(西元1679年3—6月,Habeas Corpus Parliament)對「丹比伯爵」更加敵視,最終禁止他進入王室。
- 「1679年人身保護令法案」通過並被批准,加強古老「人身保護令」的特權定義,要求法院審查囚犯拘留的合法性,從而防止非法或任意監禁。
- 「陰謀部會」成員之一的「第一代沙夫茨伯里伯爵」,其支持者在「人身保護令議會」下議院中,提出「排除法案」(Exclusion Bill),試圖將「杜克公爵」即「詹姆斯二世」排除在王位繼承之外,卻被「查理二世」動用王室特權而解散「人身保護令議會」。
- 西元1680—1681年:「查理二世」任內的第四次「排除法案議會」(西元1680年10月—1681年1月),下議院試圖通過「排除法案」,卻遭到上議院與「查理二世」否決而失敗告終。
- 「查理二世」持續忽視「第一代沙夫茨伯里伯爵」與其它「輝格黨」成員,遞交請願書欲與其會面進行商討,反而召回其兄弟「杜克公爵」即「詹姆斯二世」。
- 「第一代沙夫茨伯里伯爵」轉向慫恿「樞密院」友人辭職,並且隨後對「大陪審團」遞交起訴書,控告「杜克公爵」即「詹姆斯二世」為天主教徒,觸犯了刑法,最終都無疾而終。
- 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四世」透過資金贊助,製造出英格蘭內部的分裂。
- 首先,贊助「輝格黨」領袖「第一代沙夫茨伯里伯爵」,使得「輝格黨」利用「天主教陰謀」所引發的歇斯底里,進行政治動員,讓「查理二世」認定他們為顛覆份子。
- 再來,轉為贊助「查理二世」,促使他解散其任內第五次「牛津議會」(西元1681年3月),在隨後統治期間不再召集議會,以此剝奪「輝格黨」政治支持的機會。
- 英格蘭首次發展出政黨的起始點,支持「查理二世」召回議會並且通過「排除法案」的「請願者」(Petitioners),後來發展為「輝格黨」(Whigs),而反對通過「排除法案」的「憎惡者」(Abhorrers ),後來發展為「托利黨」(Tories)。
- 西元1683年:「黑麥屋陰謀」(Rye House Plot)被揭發,其為密謀暗殺「查理二世」和「約克公爵」即「詹姆斯二世」的計畫。
- 儘管該計畫從未發生,並且可能只是「查理二世」或其支持者所捏造,只是為了除掉政治對手,卻致使許多人被逮補監禁、處決及流放,甚至是自殺及逃亡。
查理二世兄弟—詹姆斯二世及詹姆斯七世
- 西元1685年2月:「查理二世」逝世,使得其兄弟「約克公爵」繼承王位成為「詹姆斯二世」,而「詹姆斯二世」女兒「瑪麗二世」成為假定繼承人。
- 儘管「查理二世」和「詹姆斯二世」均信仰天主教,「詹姆斯二世」女兒「瑪麗二世」和「安妮」均在「查理二世」要求下,作為新教(英國國教)徒成長。
- 西元1685年5月:「詹姆斯二世」任內第一次「忠誠議會」(西元1685年期間,Royal Parliament)召開,起初反抗「詹姆斯二世」的「輝格黨」勢力,在上、下議院均處於劣勢,但隨後卻遭兩黨多數反對其在治理上,逐漸鮮明的天主教立場。
- 議會起初召開時,在財務問題上有別以往,慷慨地對待「詹姆斯二世」。
- 「詹姆斯二世」任命天主教徒,指揮鎮壓「阿蓋爾起義」與「蒙茅斯叛亂」所大量集結的軍隊。
- 西元1685年5—6月:蘇格蘭爆發「阿蓋爾起義」(Argyll’s Rising),其為一場試圖罷黜「詹姆斯二世」的行動。
- 「第九代蒙阿蓋爾伯爵」領導一群新教徒,反對「詹姆斯二世」信仰天主教即位。
- 缺乏經驗與領導間意見分歧,使得入侵蘇格蘭低地區失敗而分散。
- 「第九代蒙阿蓋爾伯爵」被處決,許多人被監禁及流放至美洲的「牙買加」和「紐澤西」。
- 西元1685年5—7月:英格蘭爆發「蒙茅斯叛亂」(Monmouth Rebel)亦稱為「西部鄉村叛亂」,其為一場試圖罷黜「詹姆斯二世」的行動。
- 「查理二世」長子「第一代蒙茅斯公爵」領導一群新教徒,反對「詹姆斯二世」信仰天主教即位。
- 不斷壯大的叛亂軍隊,陸續由「非信仰英國國教者」、「工匠」及「農場工人」組成。
- 當地軍隊及正規士兵戰勝叛亂軍隊,議會藉由「剝奪公民權利法案」,使得「第一代蒙茅斯公爵」不經審判便被斬首。
- 法官進行各地「巡迴審判」,將許多叛亂支持者判處死刑及流放至「西印度群島」。
- 西元1685年11月:叛亂平定後,「詹姆斯二世」因為資金充沛,計劃維持一支比以前規模大得多的「常備軍」。
- 「詹姆斯二世」向議會提議撤除「1678年測試法案」,以保留住身為天主教徒的軍官。
- 「托利黨」與「輝格黨」強烈反對,以致於失去議會繼續支持其財政支出,最終促使「詹姆斯二世」解散議會,並且透過法令方式進行統治。
- 西元1686年7月:「詹姆斯二世」利用皇家特權設立由法官領導的「1686年教會委員會」,其對「英國國教」的治理擁有管轄權,並且有權審判所有根據「教會法」應受懲罰的罪行。
- 西元1687年2/4月:「詹姆斯七世」在蘇格蘭/英格蘭頒布「1687年赦免宣言」,賦予了廣泛的宗教自由,暫停了強制遵守「英國國教」的刑法。
- 允許人們在自己的家中或教堂,進行他們認為合適的禮拜。
- 結束在政府部門任職前,確認宣誓宗教信仰的要求,此違反「1678年測試法案」。
詹姆斯二世姪子及女婿—威廉三世
詹姆斯二世女兒—瑪麗二世
西元1688—1697年:爆發「大同盟戰爭」亦稱為「十一年戰爭」期間,造成「英格蘭王國」於西元1688—1689年爆發「光榮革命」,其為一場沒有流血的政變。本質上,伴隨著「法蘭西王國」軍事上的向外擴張,引發新教國家對於天主教入侵的擔憂,最終促使「英格蘭王國」與「荷蘭共和國」進行君主共治,以此抵抗天主教勢力進逼。在這過程中,「英格蘭王國」確立了「議會主權」或「議會至上」的原則,也就是立法機構擁有高於其它機構的主權,並且透過「1689年權利法案」限制王權,由「君主專制」走向「君主立憲」的制度。
- 西元1688—1689年:「英格蘭王國」爆發「光榮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
- 「詹姆斯二世」沒有意識到自16世紀以來,王位支持奠基於廣大的「地方仕紳」—擁有土地或莊園且憑藉著租金收入生活的社會階層,而他們構成議會大部分的成員,並且在地方政治上擁有控制權,自然傾向不受王權壓迫的新教信仰。
- 英格蘭和蘇格蘭絕大多數仕紳為新教徒,而即使愛爾蘭主要信奉天主教,仍有相較多數的仕紳為新教徒。
- 「詹姆斯二世」的王位奠基於維持「英國國教會」及「蘇格蘭教會」的地位,一旦破壞宗教上的秩序,便會連帶破壞政治上的穩定。
- 西元1688年4月27日:「詹姆斯二世」在英格蘭重新頒布「1688年赦免宣言」。
- 西元1688年5月4日:「詹姆斯二世」下令自倫敦開始,然後在各教會宣讀「1688年赦免宣言」,以此促使「英國國教會」公開支持暫停「1678年測試法案」。
- 西元1688年5月13日:在倫敦神職人員大多數反對後,「英國國教會」中的七位主教,堅決地共同反抗「詹姆斯二世」的命令,並且向他遞上請願書,聲稱根據議會決議並無不妥。
- 西元1688年5月27日:因為請願書廣發散佈,「七位主教」因被控訴「煽動性誹謗罪」,但「1686年教會委員會」決絕受理此案。
- 西元1688年6月10日:「詹姆斯二世」之子「詹姆斯.法蘭西斯.愛德華.斯圖爾特」意外出生,取代信仰新教的姊姊「瑪麗二世」成為假定繼承人。
- 西元1688年6月30日:因為請願書廣發散佈,「七位主教」因被控訴「煽動性誹謗罪」,於「國王法庭」進行公開審理,最終在法官與陪審團決議下,判決無罪而釋放。
- 西元1688年6月30日:王位回到天主教徒繼承人,並且王權開始侵略英國國教信仰,使得國內反對勢力,開始尋求外部支持以推翻其王位。
- 五位「輝格黨」及兩位「托利黨」成員組成「不朽七人」,共同連署「威廉邀請函」送達「奧蘭治親王威廉三世總督」,要求他率領荷蘭軍隊登陸英格蘭,迫使「詹姆斯二世」轉立其女兒「瑪麗二世」,也就是他的妻子為王位繼承人,屆時連署者及盟友將會群起支持他。
- 西元1672—1678年:爆發「法荷戰爭」後,使得「法蘭西王國」處於軍事巔峰,而國王「路易十四世」聲勢如虹,亦開啟了往後一系列向外擴張的政策。
- 「荷蘭共和國」和「英格蘭王國」國內龐大新教徒,認定為天主教向外擴張勢力的舉動。
- 「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地位受到擴張壓迫,因此確立支持「荷蘭共和國」。
- 西元1685年10月:法蘭西國王「路易十四世」頒布「楓丹白露法令」,撤銷西元1598年頒布「南特法令」以來,授予國內少數信奉「喀爾文主義」的新教徒(胡格諾派),在國家中擁有的實質權利,而伴隨的官方迫害,更促使大批新教徒被驅逐離開。
- 西元1686年7月:在「威廉三世」的倡議下,歐洲諸國組成反法的「奧格斯堡聯盟」,藉此對抗「法蘭西王國」的大規模擴張。
- 初期,「威廉三世」認定僅需掩護或中立化英國皇家海軍勢力。
- 後期,「威廉三世」認定必須獲得英國皇家海軍勢力的積極支持。
- 西元1687年4月:至此以來,「威廉三世」與「瑪麗二世」便不間斷地與英格蘭政治家進行秘密通信,商討如何對抗「詹姆斯二世」的親天主教政策。
- 西元1688年4月:「威廉三世」與「瑪麗二世」擔憂英法正式聯盟,在籌組入侵英格蘭軍隊時,便已經要求來自英格蘭的軍事干預邀約。
- 西元1688年9月:「法蘭西王國」扣押「荷蘭共和國」近百艘船隻,促使「阿姆斯特丹市議會」決議支持「威廉三世」的行動。此意義非凡,因為「阿姆斯特丹市議會」支配著貢獻「荷蘭共和國」近60%預算的「荷蘭莊園」(States of Holland)。
- 西元1688年9月:「法蘭西王國」入侵「荷蘭共和國」南方位於「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萊茵蘭」(Rheinland),欲藉此由「荷蘭共和國」向來感到憂心的脆弱東側入侵。因此,促使「威廉三世」採取先發制人的攻勢,而透過阿姆斯特丹金融市場,亦融資取得所需的軍費支出。
- 西元1688年10月10日:「威廉三世」發表了「海牙宣言」,聲稱唯一目標是維護新教、建立自由議會,並且調查「威爾斯親王」的合法性;隨後,譴責「詹姆斯二世」及其顧問,過往至今為了提升天主教地位,施壓議會和清洗司法機構等等的一連串舉動;最終,言明會尊重「詹姆斯二世」的立場,否認有任何成為國王或征服英格蘭的意圖。
- 在此之前,「路易十四世」宣稱「威廉三世」入侵,將會帶來立即對其宣戰。
- 在此之前,「詹姆斯二世」堅信英國陸軍和海軍,足以擊潰入侵勢力。
威廉三世登陸、行進地點/詹姆斯二世逃離地點
- 西元1688年11月5日:「威廉三世」的艦隊穿越過「多佛海峽」,以及隨後的「英吉利海峽」,在英國軍艦未成功攔截下,於英格蘭西南方的「托貝」(Torbay)登陸,軍隊總人數超過兩萬人。
- 西元1688年11月9日:「威廉三世」推進「埃克塞特」(Exeter)發表公告,聲稱只想確保妻子「瑪麗二世」繼承王位的權利和一個自由的議會。
- 西元1688年11月12日:「威廉三世」的「海牙宣言」於英格蘭東北部的「約克」(York)被宣讀,使得英格蘭北部許多貴族,都確認了對其入侵的支持。
- 西元1688年11月18日:「威廉三世」佔領後方的「普利茅斯」(Plymouth)確認安全無虞後,開始向東側推進,而東北部的「約克」(York)及「赫爾」(Hull),隨後亦確認被佔領。
- 西元1688年11月23日:有鑒於多位軍官叛逃並投靠「威廉三世」,使得軍隊士氣大受打擊,同時缺乏「威廉三世」的行動資訊,故「詹姆斯二世」在多位高級軍官的建議下,同意撤退,隨後使得更多人離開「詹姆斯二世」,其中包括其女兒「安妮」。
- 西元1688年11月24日:「詹姆斯二世」在其「白廳宮」住所召開會議,被敦促發起議會選舉的令狀,並且與「威廉三世」進行談判。
- 西元1688年12月8日:「詹姆斯二世」派遣的代表與「威廉三世」會面,並且聽取其要求。儘管「威廉三世」保證不會傷害「詹姆斯二世」,但隨後他在生命感到威脅之下(可能鑒於過往「查理一世」被斬首的歷史?),決定逃離英格蘭。
- 西元1688年12月10日:「詹姆斯二世」前往「法弗沙姆」(Faversham)欲出逃至「法蘭西王國」,卻被漁民捉獲而隔天被護送回「倫敦」(London)。
- 西元1688年12月18日:「威廉三世」在群眾歡呼下進入「倫敦」時,「詹姆斯二世」在荷蘭軍隊護送下離開。
- 西元1688年12月23日:「詹姆斯二世」由「倫敦」西南方的「羅徹斯特」(Rochester)搭船離開,流亡至「法蘭西王國」,接受國王「路易十四世」的庇護。
- 此後,「英格蘭王國」掀起下述一系列支持「斯圖亞特王朝」復闢王位的「詹姆斯黨起義」(西元1688—1788年,Jacobitism)政治運動。
- 西元1688年12月28日:「威廉三世」接管「詹姆斯二世」逃離後,因應權力真空所成立的臨時政府。
- 西元1689年1月初:舉辦議會選舉。
- 西元1689年1月22日—2月22日:「1689年大會會議」(西元1689年1月22日—2月22日,Convention Parliament)召開,針對王位問題進行商討與決議。
- 下議院中的「輝格黨」主張,根據「社會契約」理論,由「威廉三世」成為國王,甚至有些議員激進地支持共和制度。
- 下議院中的「托利黨」主張,由「瑪麗二世」繼承王位,甚至有條件讓「詹姆斯二世」復闢王位。
- 下議院最終決議唯有新教徒,才能成為國王,而「詹姆斯二世」已退位,使得王位空缺。
- 上議院否決退位,因為退位代表未知,而即便是退位,也應當由「瑪麗二世」繼承王位。
- 上議院改變立場,以因應「瑪麗二世」或「安妮」,無意取代「威廉三世」繼承王位。
- 上、下議院取得共識,「詹姆斯二世」放棄王位,因此將王位聯合授予「威廉三世」和「瑪麗二世」,而由「威廉三世」一人掌控王權。
- 「斯圖亞特王朝」中王位繼承所根據的「神權意識形態」,由此開始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統治者與人民之間的「契約理念」,故在王位決議上可說是「輝格黨」的勝利。
- 議會定稿「1689年權利宣言」,其為「輝格黨」與「托利黨」妥協後的宣言,其中包含兩大部分—「詹姆斯二世」所犯錯誤的清單,以及對王權限制的13條條款。
- 「1689年權利宣言」被納入「1689年權利法案」中且決議通過,尤其禁止天主教徒登上英格蘭王位,還有對王權進行限制,以及規定了議會及個人的權利。
- 宣言充分保護「英國聖公會」,免受「喀爾文主義」者,如「威廉三世」在內的未來君主破壞,故在教會維護上可說是「托利黨」的勝利。
- 西元1689年4月9日:新任國王「威廉三世」及「瑪麗二世」批准議會通過的「1688年加冕宣示法案」,規定了未來君主在加冕時,必須宣讀的單一統一誓言。傳統的加冕誓言承認法律由國王授予,而該法案的誓言試圖約束國王,其為根據議會議定的法律進行統治,並且維護已依法設立的新教改革信仰。
- 西元1689年4月11日:新任國王「威廉三世」及「瑪麗二世」獲得加冕,成為英格蘭、蘇格蘭及愛爾蘭聯合君主,並且依據「1688年加冕宣示法案」進行宣誓:「根據議會制定而非英格蘭國王授予的法律,統治英格蘭王國的人民及其所屬的領土,同時維持新教改革的信念,以及保留「英國國教」在設置、教義、禮拜、紀律及治理上,依法設立後的不可侵犯性。」
- 西元1689年12月16日:新任國王「威廉三世」及「瑪麗二世」批准議會通過的「1689年權利法案」。
- 限制國王權利
- 規範議會權利,包括定期集會、自由選舉與議員法律豁免權等等。
- 規範個人權利,包括禁止殘酷和不尋常的懲罰、不繳納未經議會批准而徵收的稅款等等。
- 描述前任國王「詹姆斯二世」違反權利和自由的聲明
擁護「詹姆斯二世」及其子復闢王位的「詹姆斯黨」,除了於西元1689—1746年間起義外,還與「法蘭西王國」入侵勢力勾結,造成直到西元1788年的政治動盪,皆沒能使得「斯圖亞特王朝」國王復位成功。
- 西元1689—1691年:愛爾蘭王國爆發「愛爾蘭威廉派戰爭」(Williamite War in Ireland)
- 西元1689—1692年:蘇格蘭王國爆發「1689年詹姆斯黨起義」(Jacobite Rising of 1689)
- 西元1701年:「威廉三世第五屆議會」(西元1701年2—11月,5th Parliament of William III)通過並由新任國王批准「1701年解決法案」,明定任何人成為天主教徒,或是與天主教徒結婚,便沒有資格繼承王位。
- 西元1708年:「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西元1701—1714年)期間,「法蘭西王國」將「大不列顛王國」資源作分散調度時,卻在登陸蘇格蘭地區時,承諾幫助當地「詹姆斯黨」成員恢復姆斯.愛德華.斯圖爾特的王位,最終以失敗收場。
- 西元1715—1716年:「大不列顛王國」的英格蘭及蘇格蘭地區爆發「1715年詹姆斯黨起義」(Jacobite Rising of 1715)。
- 西元1719年:大不列顛王國的蘇格蘭地區爆發「1719年詹姆斯黨起義」(Jacobite Rising of 1719)。
- 西元1744年:「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西元1740—1748年)期間,「法蘭西王國」軍隊計畫由港口出發入侵「大不列顛王國」,並且任命詹姆斯.愛德華.斯圖爾特為「詹姆斯三世」即位,以致於雙方停止對戰,同時讓「大不列顛王國」成為「法蘭西王國」的附庸國,但在猛烈的暴風雨中,最終以失敗收場。
- 西元1745—1746年:「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西元1740—1748年)期間,「大不列顛王國」的英格蘭及蘇格蘭高地(Scottish Highlands)爆發「1745年詹姆斯黨起義」(Jacobite Rising of 1745)。
- 西元1746年:議會通過一系列反蘇格蘭高地「氏族制度」的法案,以此削弱「氏族首領」的傳統權力;然而,隨著「詹姆斯黨」威脅勢力消退,全部於西元1782年廢除。
- 「1746年繼承司法管轄區法案」:其中「首席治安官」—負責管轄區司法及行政職責的法官,並且隸屬於蘇格蘭司法制度的一部分,由世襲繼承改為國王任命。
- 「1746年著裝法案」:其中穿著高地服裝包括蘇格蘭短裙為非法行為,最嚴厲的處罰是至少六個月的監禁和運送至流放地。
- 「1746年禁令法案」:其中禁止任何人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保管、使用或攜帶劍、槍或其它戰爭武器,違者罰款及監禁、逾期繳款強制徵兵,而屢犯者送往海外種植園七年。
- 西元1750—1860年:「大不列顛王國」的蘇格蘭地區執行「高地清理」,亦即對大量蓋爾人的佃農自高地和群島驅逐。
- 西元1759年:「七年戰爭」(西元1756—1763年)期間,「法蘭西王國」在「詹姆斯黨」的幫助下,計畫自倫敦挺進,迫使「大不列顛王國」簽署和平協議,迫使他們做出各種讓步,並將他們趕出戰爭,但最終計畫被提前識破,在多處海戰中戰敗收場。
- 此次為「詹姆斯黨」奪回王位的最後一搏,此後「法蘭西王國」便完全拋棄「斯圖亞特王朝」,撤回對他們的支持。
- 西元1766年:「詹姆斯.法蘭西斯.愛德華.斯圖爾特」逝世,教宗拒絕承認其子「查爾斯.愛德華.斯圖爾特」為「大不列顛王國」正統的國王,使得「詹姆斯黨」失去了最基本的支持。
- 西元1788年:蘇格蘭天主教會承認「漢諾瓦王朝」國王為其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