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重要紀事:古典時期 [ 西元前500—476/480年 ]:古希臘與古羅馬哲學

Posted on

Posted in 書籍閱讀, 歐洲重要紀事

 

柏拉圖

 

  • 西元前1200—前800年:『希臘黑暗時代』(Greek Dark Ages)
  • 西元前1200—前1050年:『後宮殿青銅器時代』(Postpalatial Bronze Age)
  • 西元前1050—前800年:『史前鐵器時代』(Prehistoric Iron Age)
  • 西元前9世紀:「阿拉姆語」(Aramaic)的使用範圍,包括現在的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科威特、土耳其東南部和中南部部分地區、阿拉伯半島北部和伊朗西北部部分地區以及南部地區。
  • 現今大多數歷史學家和學者亦認為,「阿拉姆語」(Aramaic)是「拿撒勒人耶穌」在傳教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主要語言。

 

 

  • 「古希臘哲學」(Ancient Greek Philosophy):西元前6世紀—前31/30年
  • 「早期希臘哲學」(Early Greek Philosophy):『古風希臘時期』
  • 「米利都學派」、「色諾芬尼」、「埃利亞學派」、「畢達哥拉斯主義」興起。
  • 「古典希臘哲學」(Classical Greek Philosophy):『古典希臘時期』
  • 「蘇格拉底」、「犬儒主義」、「昔蘭尼主義」、「柏拉圖主義」、「逍遙學派」興起。
  • 「希臘化哲學」(Hellenistic Philosophy):『希臘化時期』
  • 「斯多葛主義」、「伊比鳩魯主義」、「懷疑主義」興起。
  • 「古羅馬哲學」(Ancient Roman Philosophy):西元前31/30—476/480年
  • 「中期柏拉圖主義」、「新畢達哥拉斯主義」、「羅馬斯多葛主義」、「新柏拉圖主義」、「早期基督教哲學」興起。

 

 

西元前750—前550年古希臘領土及殖民地版圖

 

 

古希臘於小亞細亞殖民地(綠色地區為愛奧尼亞)

 

 

古希臘於亞平寧半島南部殖民地及方言

 

 

 

西元前334—前323年亞歷山大帝國及其征服路線

 

 

 

 

 

西元117年羅馬帝國極盛時期版圖

 

西元395年羅馬帝國行政分區圖及拜占庭帝國與西羅馬帝國統治版圖

 

西元555年拜占庭帝國極盛時期版圖

 

  • 西元69—79年:皇帝「維斯帕先」(Vespasian)在位時期。在其專制統治下,許多抗議帝國行徑的哲學家被趕出羅馬,其中絕大多數為「斯多葛主義」學者,使得這些學者往後高度重視這種對立。
  • 西元1—2世紀:當時最重要的法學派—「薩賓尼學派」(Sabinian School)「普羅庫拉斯學派」(Proculean School), 前者偏向保守而後者偏向進步,各自由「斯多葛主義」和「伊比鳩魯主義」擷取倫理觀點,並且在當時羅馬嶄新的法學領域中,進行思想上的競爭,最終由「帕皮尼安」(Papinian)整合兩者。
  • 西元117—138年:皇帝「哈德良」(Hadrian)在位時期。在法學家和貴族推崇哲學的時代背景下, 其對希臘文化的熱愛,更加放大了其對哲學的熱愛。他曾經在遊歷希臘時,參加哲學家所舉辦的講座,並且嘗試在中央規劃階段投資鉅資,以復興雅典為世界文化中心。
  • 西元161—180年:皇帝「馬可.奧里略」(Marcus Aurelius)在位期間。身為哲學家,其著作「沉思錄」,為後世理解古代「斯多葛主義」的最重要來源之一;儘管逝世幾個世紀後,「沉思錄」依舊受到了其他作家、哲學家、君主和政治家的讚揚。
  • 西元361—363年:皇帝「朱利安」(Julian)在位期間。自小便在哲學家的指導下,研究「新柏拉圖主義」各式學說,同時作為羅馬帝國最後一位異教統治者,將基督教勢力逐出帝國的統治階級,並且提倡恢復希臘化多神教為國教。

 

 

  • 『古羅馬哲學』
  • 西元204-270—540年:「新柏拉圖主義」(Neoplatonism)盛行期間,橫跨『羅馬時期』。後世將其視為對「柏拉圖主義」進行的東方式扭曲。哲學廣泛影響『古典時期』末期、『中世紀』及『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啟發數世紀以來「異教」(Paganism)、「猶太教」(Judaism)、「基督教」(Christianity)、「諾斯底教」(Gnosticism)和「早期伊斯蘭教」(Early Islam)的「形而上學者」和「神秘主義者」。影響眾多宗教內主流神學概念的戒律。
  • 『起始』西元204—270年:「普羅提諾」(Plotinus)開啟了一系列思想,其共同思想之一是「一元論」,即所有現實都可以源自單一原則「一」的學說。
  • 『期間』西元234—305年:「提爾的波菲里」(Porphyry of Tyre)
  • 『期間』西元245—325年:「揚布利庫斯」(Iamblichus)
  • 『期間』西元412—485年:「普羅克盧斯.利西烏斯」(Proclus Lycius),其闡述一個最詳盡且最完善的「新柏拉圖主義」體系,使得後世藉其間接影響「拜占庭哲學」(Byzantine philosophy)、「早期伊斯蘭哲學」(Early Islamic philosophy)、「經院哲學」(Scholastic philosophy)和「德國唯心主義」(German Idealism)。「黑格爾」將其所闡述的柏拉圖神學視為從古代到現代、從古代哲學到基督教的真正轉折點。
  • 『結束』西元480—540年:「西里西亞的辛普利修斯」(Simplicius of Cilicia)致力於將「柏拉圖主義」與「逍遙學派」進行調和,並且努力從原始資料中汲取對「古希臘哲學」的透徹了解,而撰寫大量關於「亞里斯多德」著作的文章,使其成為古代異教最後一位偉大的哲學家。
  • 西元313年:「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大帝」,承認「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內的合法地位。
  • 西元380年:「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宣佈三位一體的「基督教」為正統,並為「羅馬帝國」國教。
  • 西元410年:一些「新柏拉圖主義」的重要學者,選擇在「雅典」重建「柏拉圖學院」。
  • 西元529年:「拜占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因為學院教授們活躍的異教信仰,下令關閉「雅典」的「柏拉圖學院」,但其它位於「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安提柯」(Antioch)、「亞歷山大」(Alexandria)及「加薩」(Gaza)的「柏拉圖學院」,仍然在其帝國中心持續運作。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