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莫色雷斯的耐吉(Nike-of-Samothrace)被認為是希臘化藝術最偉大的傑作之一
- 西元前323—前31/30年:「希臘化時期」(Hellenistic Period)展開。
- 『特色』「希臘王國」建立,並輸入希臘殖民者、文化和語言,範圍最遠可達現代印度。
- 『特色』「希臘王國」受在地文化影響,在認為有益、必要或方便之處採用當地做法。
- 『特色』「古希臘世界」與「西亞、東北非和西南亞世界」相融合,隨後產生「希臘化文化」。
- 『起始』西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逝世。
- 『期間』西元前323年:舉辦「巴比倫分治」會議,劃分出「馬其頓帝國」領土的歸屬。
- 『期間』西元前323—前322年:「拉米亞戰爭」爆發,雅典及其聯盟反抗「馬其頓帝國」未果。
- 『期間』西元前322—前281年:「繼業者戰爭」爆發,「馬其頓帝國」歐洲及亞洲地區領土歸屬大致底定,而亞洲地區王朝的統治勢力漸趨穩定。
- 『期間』西元前280—前275年:「高盧人」入侵希臘地區,最終遭擊退而部分殘餘勢力,定居於「色雷斯」與「小亞細亞」。
- 『期間』西元前275—前31/30年:「馬其頓帝國」亞洲地區版圖,因應內外部勢力威脅,呈現出動態的消長。
- 『結束』西元前31年:「羅馬帝國」崛起而「亞克興海戰」爆發,「托勒密王國」參與其中勢力的對抗。
- 『結束』西元前30年:「羅馬帝國」征服「托勒密王國」,消滅最後一個主要的希臘化王國。
- 「繼承者戰爭」期間及之後,「希臘化世界」分裂出數個「希臘化的希臘政權」共治,最終皆遭「羅馬共和國」(西元前509—前27年)或「羅馬帝國」(西元前27—395年)征服而滅亡,隨後併入其領土而成為下列各行省的一部分。《參照 “羅馬行省” 》
- 西元前7世紀—前168年/西元前150—前148年:「馬其頓王國」(Macedonia)存續期間,最終成為「羅馬共和國」的「馬其頓行省」(The Province of Macedonia )及「色雷斯行省」(The Province of Thracia )一部分。
- 西元前330—前167年:「伊比魯斯」(Epirus)存續期間,最終成為「羅馬共和國」的「馬其頓行省」(The Province of Macedonia )一部分。
- 西元前312—前63年:「塞琉古帝國」(Seleucid Empire)存續期間,最終成為「羅馬共和國」的「敘利亞行省」(The Province of Syria)及「西里西亞行省」(The Province of Cilicia)一部分。
- 西元前282—前129年:「佩加蒙王國」(Kingdom of Pergamon)存續期間,最終成為「羅馬共和國」的「亞細亞行省」(The Province of Asia)一部分。
- 西元前256—前120年:「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Greco-Bactrian Kingdom)存續期間。<「羅馬帝國」未入侵>
- 西元前247—224年:「帕提亞帝國」(Parthian Empire)存續期間。<「羅馬帝國」未入侵>
- 西元前200—10年:「印度—希臘王國」(Indo-Greek Kingdom)存續期間。<「羅馬帝國」未入侵>
- 西元前140—前37年:「哈斯蒙尼王國」(Hasmonean Kingdom)存續期間,先後為「塞琉古帝國」附庸國、獨立王國、「羅馬共和國」附庸國、「帕提亞帝國」附庸國。
- 西元前37—4年:「希律王國」(Herodian Kingdom)存續期間,先後為「羅馬共和國」及「羅馬帝國」附庸國。
- 西元4—44年:「希律四帝共治」(Herodian Tetrarchy)存續期間,為「羅馬帝國」附庸國,最終逐漸成為「羅馬帝國」的「敘利亞行省」(The Province of Syria)及「猶大行省」(The Province of Judaea)一部分。
- 西元前305—前30年:「托勒密王國」(Ptolemaic Kingdom)存續期間,最終成為「羅馬帝國」的「埃及行省」(The Province of Egypt)一部分。
- 「繼承者戰爭」期間及之後,「希臘化世界」中的「小亞細亞」,分裂出數個「希臘化的非希臘政權」共治,最終皆遭「羅馬共和國」(西元前509—前27年)或「羅馬帝國」(西元前27—395年)征服而滅亡,隨後併入其領土而成為下列各行省的一部分。《參照 “羅馬行省” 》、《參照 “歐洲重要紀事:古典時期 [ 西元前800—476/480年 ]:希臘化時期 [ 西元前323—前31/30年 ]:小亞細亞希臘化的非希臘政權獨立與統治” 》
- 西元前331—17年:「卡帕多西亞王國」存續期間,最終成為「羅馬帝國」的「卡帕多西亞行省」(The Province of Cappadocia)一部分。
- 西元前297—前63年:「比提尼亞王國」存續期間,最終與「本都王國」西部,成為「羅馬共和國」的「比提尼亞及本都行省」(The Province of Bithynia and Potus)一部分。
- 西元前281—62年:「本都王國」存續期間,最終「本都王國」殘餘東部與「卡帕多西亞王國」,成為「羅馬帝國」的「卡帕多西亞行省」(The Province of Cappadocia)一部分。
- 西元前275—前62年:「加拉太王國」存續期間,最終成為「羅馬共和國」的「加拉太行省」(The Province of Galatia)一部分。
西元前301年伊普蘇戰爭後,希臘化世界各王國版圖。(由左至右,紫色:迦太基帝國、青色:羅馬共和國、草綠色:希臘殖民地、紅色:伊庇魯斯、青綠色:馬其頓王國、橘色:利西馬科斯王國、藍色:托勒密王國、黃色:塞琉古帝國)
西元98—117年羅馬帝國皇帝圖拉真統治下小亞細亞的行省劃分
- 「塞琉古帝國」與「馬其頓帝國」、「孔雀帝國」、「托勒密王國」、「羅馬共和國」、「帕提亞帝國」及「敘利亞」地區爆發數場戰爭,同時領土分裂出數個新興政權。
- 西元前311—前309年:「巴比倫戰爭」(Babylonian War)爆發。
- 西元前305—前303年:「塞琉古—孔雀戰爭」(Seleucid–Mauryan War)爆發。
- 西元前282—前129年:「佩加蒙王國」(Kingdom of Pergamon)存續期間。
- 西元前274—前145年:「敘利亞戰爭」(Syrian Wars)爆發。《參照 “歐洲重要紀事:古典時期 [ 西元前800—476/480年 ]:希臘化時期 [ 西元前323—前31/30年 ]:敘利亞戰爭 [ 西元前274—前145年 ]” 》
- 西元前256—前120年:「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Greco-Bactrian Kingdom)存續期間。
- 西元前247—224年:「帕提亞帝國」(Parthian Empire)存續期間。
- 西元前238—前129年:「塞琉古—帕提亞戰爭」(Seleucid–Parthian Wars)爆發。
- 西元前200—10年:「印度—希臘王國」(Indo-Greek Kingdom)存續期間。
- 西元前192—前188年:「羅馬—塞琉古戰爭」(Roman–Seleucid War)爆發。《參照 “歐洲重要紀事:古典時期 [ 西元前800—476/480年 ]:希臘化時期 [ 西元前323—前31/30年 ]:羅馬—塞琉古戰爭 [ 西元前192—前188年 ]” 》
- 西元前167—前141年:「馬卡比起義」(Maccabean Revolt)爆發。
- 西元前164—前63年:「塞琉古王朝戰爭」(Seleucid Dynastic Wars)爆發。《參照 “歐洲重要紀事:古典時期 [ 西元前800—476/480年 ]:希臘化時期 [ 西元前323—前31/30年 ]:塞琉古王朝戰爭 [ 西元前164—前63年 ]” 》
- 西元前305—前303年:「塞琉古—孔雀戰爭」(Seleucid–Mauryan War)爆發。
- 『起始』「塞琉古一世.尼卡托」渡過「印度河」(Indus),欲進入「馬其頓帝國」前印度轄區,卻已成為「孔雀帝國」(Maurya Empire)的領土時,雙方爆發軍事衝突。
- 『結束』「孔雀帝國」皇帝「旃陀羅笈多孔雀」( Chandragupta Maurya)將其征服。
- 『結束』雙方皇室透過聯姻形成聯盟關係。
- 『結束』「旃陀羅笈多孔雀」贈送五百頭戰象。
- 『結束』「塞琉古一世.尼卡托」割讓印度河谷周遭地區的控制權。
- 『結束』「旃陀羅笈多孔雀」成為「印度次大陸」(Indian subcontinent)的主導強權。
- 『結束』「塞琉古一世.尼卡托」轉向擴張領土的西方競爭對手。
西元前303年塞琉古—孔雀戰爭後塞琉古一世尼卡托所割讓領土(位於印度河西側的黑色粗、細虛線所示),以及西元前318年孔雀帝國所獲得,但曾屬於亞歷山大大帝印度轄區一部分的領土(位於印度河東側的紅色虛線所示)。
- 西元前282—前129年:「佩加蒙王國」(Kingdom of Pergamon)存續期間。
- 『起始』西元前282年:「利西馬科斯」於西元前281年逝世前,其副官「菲萊泰魯斯」(Philetaerus)叛變,並佔領「小亞細亞」中「佩加蒙」(Pergamon)及其周邊地區。
- 『期間』西元前282—前241年:「利西馬科斯」及「塞琉古一世」於西元前281年逝世後,效忠於「塞琉古帝國」並成為附庸國,但取得自治權。
- 『期間』西元前241—前129年:獨立王國治理。
- 『期間』西元前188年:「羅馬—塞琉古戰爭」結束後,王國版圖一舉擴增,接收「塞琉古帝國」於「小亞細亞」的領土,但扣除「羅德島」接收「利西亞」(Lycia)及「卡里亞」(Caria)的大部分地區,以及「塞琉古帝國」保有的「西里西亞」(Cilicia)。《參照 “歐洲重要紀事:古典時期 [ 西元前800—476/480年 ]:希臘化時期 [ 西元前323—前31/30年 ]:羅馬—塞琉古戰爭 [ 西元前192—前188年 ]” 》
- 『結束』西元前129年:「羅馬共和國」征服滅亡後,併入大部分領土成為「亞細亞行省」(The Province of Asia),直至西元四世紀不再分割。
西元前194年塞琉古帝國安提阿三世大帝在位時,西方邊境上的佩加蒙王國版圖。
西元前188年羅馬—塞琉古戰爭後,佩加蒙王國及羅德島版圖擴增,使得塞琉古帝國於此領土,僅剩下西里西亞(Cylicia)。
西元98—117年羅馬帝國皇帝圖拉真統治下,小亞細亞的行省劃分,其中的亞細亞行省,包含佩加蒙王國絕大部分版圖。
- 西元前274—前145年:「敘利亞戰爭」(Syrian Wars)爆發。《參照 “歐洲重要紀事:古典時期 [ 西元前800—476/480年 ]:希臘化時期 [ 西元前323—前31/30年 ]:敘利亞戰爭 [ 西元前274—前145年 ]” 》
- 『重點』「塞琉古帝國」中的「帕提亞行省」及「巴克特里亞行省」總督,趁著戰爭混亂情勢宣佈獨立。
- 『重點』「塞琉古帝國」在「馬其頓第二次戰爭」後,失去「馬其頓王國」軍隊力量,緩衝「羅馬共和國」軍隊入侵的勢力。
- 『重點』「塞琉古帝國」在「第五次敘利亞戰爭」末期,掌握「敘利亞」控制權,領土範圍來到極盛狀態。
- 『重點』「塞琉古帝國」在「羅馬—塞琉古戰爭」戰敗後,割讓絕大部分「小亞細亞」領土予「羅馬共和國」盟友「佩加蒙王國」及「羅德島」,僅剩下「西里西亞」領土,並且支付巨額賠償。
- 『重點』「塞琉古帝國」中「馬卡比家族」趁著王朝內戰及對外戰爭紛亂而起義,使其逐漸失去「猶大地區」領土。
- 『重點』「塞琉古帝國」在鉅額賠款所造成沉重的財政負擔下,在「塞琉古—帕提亞戰爭」戰敗,最終損失「美索不達米亞」以東的大片領土。
- 『重點』「塞琉古帝國」領土僅存「小亞細亞」的「西里西亞」與「敘利亞」。
- 『重點』「塞琉古帝國」領土快速流失之際,王朝內戰亦白熱化,使其抵禦外敵國力虛弱。
- 西元前274—前271年:「第一次敘利亞戰爭」(First Syrian War)爆發。
- 西元前260—前253年:「第二次敘利亞戰爭」(Second Syrian War)爆發。
- 西元前256—前120年:「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Greco-Bactrian Kingdom)存續期間。
- 西元前247—224年:「帕提亞帝國」(Parthian Empire)存續期間。
- 西元前246—前241年:「第三次敘利亞戰爭」(Third Syrian War)爆發。
- 西元前238—前129年:「塞琉古—帕提亞戰爭」(Seleucid–Parthian Wars)爆發。
- 西元前219—前217年:「第四次敘利亞戰爭」(Forth Syrian War)爆發。
- 西元前202—前195年:「第五次敘利亞戰爭」(Fifth Syrian War)爆發。
- 西元前200—前197年:「第二次馬其頓戰爭」(Second Macedonian War)爆發。《參照 “歐洲重要紀事:古典時期 [ 西元前800—476/480年 ]:希臘化時期 [ 西元前323—前31/30年 ]:第二次馬其頓戰爭 [ 西元前200—前197年 ]” 》
- 西元前200—10年:「印度—希臘王國」(Indo-Greek Kingdom)存續期間。
- 西元前192—前188年:「羅馬—塞琉古戰爭」(Roman–Seleucid War)爆發。《參照 “歐洲重要紀事:古典時期 [ 西元前800—476/480年 ]:希臘化時期 [ 西元前323—前31/30年 ]:羅馬—塞琉古戰爭 [ 西元前192—前188年 ]” 》
- 西元前170—前168年:「第六次敘利亞戰爭」(Sixth Syrian War)爆發。
- 西元前167—前141年:「馬卡比起義」(Maccabean Revolt)爆發。
- 西元前164—前63年:「塞琉古王朝戰爭」(Seleucid Dynastic Wars)爆發。《參照 “歐洲重要紀事:古典時期 [ 西元前800—476/480年 ]:希臘化時期 [ 西元前323—前31/30年 ]:塞琉古王朝戰爭 [ 西元前164—前63年 ]” 》
- 西元前147—前145年:「第七次敘利亞戰爭」(Seventh Syrian War)爆發。
- 西元前88—前63年:「羅馬共和國」與「亞美尼亞王國」比鄰盟友—「本都王國」(Kingdom of Pontus)(西元前281—62年),爆發「米特拉達梯戰爭」(Mithridatic Wars)。
- 西元前83—前63年:「亞美尼亞王國」(Kingdom of Armenia)(西元前331—428年)趁「塞琉古帝國」內亂的時機,接受「安提阿」本地人民邀請進行統治。
- 西元前63年:「羅馬共和國」最終戰勝「本都王國」,並將「塞琉古王國」殘餘部分併入其領土,而成為「敘利亞行省」(Syria Province)一部分。
西元前87年塞琉古帝國版圖
- 西元前256—前120年:「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Greco-Bactrian Kingdom)存續期間。
- 『起始』西元前256年:「塞琉古帝國」的「巴克特里亞行省」(Bactria Province)總督「狄奧多圖斯」(Diodotus),脫離「塞琉古帝國」後創立王國,並且成為國王「狄奧多圖斯一世.索特」(Diodotus I Soter)。
- 『結束』西元前120年:「帕提亞人」(Parthians)、位於伊朗東部歐亞草原和塔里木盆地的遊牧民族「塞卡人」(Sakas),以及位於現今中國甘肅省西部乾旱草原地區的遊牧民族「月氏人」(Yuezhi)入侵所滅亡。
西元前200年亞洲地圖。
西元前170年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極盛時期版圖。
- 西元前247—224年:「帕提亞帝國」(Parthian Empire)存續期間。
- 『起始』 西元前247年:「托勒密王國」佔領「塞琉古帝國」首都「安提阿」,隨後產生的權力真空,使得「塞琉古帝國」的「帕提亞行省」(Parthia Province)及「西爾卡尼亞行省」(Hyrcania)總督「安德拉戈拉斯」(Andragoras),反抗國王並宣布獨立為一個王國。此標示著「塞琉古帝國」中止對「帕提亞」的控制,亦代表「帕提亞」失去「塞琉古帝國」的軍事支持,使得邊界情勢難以如既往維持住。
- 『起始』西元前238年:「阿爾薩斯一世」(Arsaces I)是「達哈聯盟」(Dahae Confederacy)中,三個部落裡其一「帕尼」(Parni)部落的首領,率軍入侵「帕提亞」,並在「安德拉戈拉斯」戰死後,奪取此處的控制權,隨後創立「帕提亞帝國」。
- 『結束』西元224年:「帕提亞帝國」與「羅馬帝國」連年的戰爭以及自身內亂,導致國力逐漸衰弱。「薩珊王朝」(Sasanian Dynasty)崛起,並且逐漸征服「帕提亞帝國」周邊地區,直至雙方爆發「霍爾木茲德甘戰役」(Battle of Hormozdgan),結束「帕提亞帝國」統治,同時「薩珊帝國」(Sasanian Empire)(西元224—651年)崛起。
西元前200年塞琉古帝國東北方邊境上的帕提亞及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
西元前94年帕提亞帝國極盛時期版圖。
- 西元前200—10年:「印度—希臘王國」(Indo-Greek Kingdom)存續期間。
- 『起始』西元前200年:「希臘—巴克特里克王國」國王「德米特里一世.阿尼塞圖斯」(Demetrius I Anicetus)入侵「孔雀帝國」(Maurya Empire)領土後,創立「印度—希臘王國」。
- 『結束』西元10年:由西元前2世紀中葉至4世紀,中亞向南遷徙到印度次大陸西北部的遊牧民族「印度—斯基泰人」(Indo-Scythians)所滅亡。
西元前200年亞洲地圖。
西元前200—前180年印度—希臘王國版圖及未來最遠征服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