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心事解碼:青春期不再難搞!給家長的準備之書,陪伴孩子迎向身心發展七階段」讀後感想

Posted on

Posted in 書籍閱讀

 

showLargeImage

 

翻開書籍的第一頁,將心理分析方法應用在兒童發展的心理學家安娜.佛洛依德,透過其一席話,道盡了處於青春期的女孩,行為上既倚賴父母卻又想獨立的矛盾情結:

雖然青少女的行為表現一直都缺乏一致性且難以預測,她們或許掙扎,但是在我看來,她們不需要接受治療。我認為要給她們時間,提供她們看待事物的見解,由她們找出自己的解決方式。反倒是父母需要協助和指導,才有辦法忍受女兒。應付試圖展翅離巢的青春期兒女,堪稱人生得面對的困難處境當中的前幾名。

處於青春期發展時,心理和內在細微的差異,使得青少女呈現出特定的外在行為模式,以此邁向健全發展的大人行列;透過本書歸納出的七大發展階段,將能夠以獨特的觀點理解青少女;儘管她們的行為多麼奇怪、多麼讓人難以招架,絕大多數皆是正常現象,同時更能證實她們正朝向成人之路邁進;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女可能同時在數個階段裡一起發展,也就不難體會青春期給青少女本身及其父母的壓力如此沉重。

一、脫離孩童期—為了脫離,看起來跟小孩有關的一切,皆是她們想要劃清界線的範圍;所以,與父母開心互動的行為,想當然成為被犧牲的列表;甚至會開始崇拜年紀長一些的人們,嚮往跟他們表現出一模一樣的裝扮及行為。對於父母而言,從過往的親密互動到現在關係生變—自己令她們討厭,往往猶如晴天霹靂且撼動難平;然而,對於青少女來說,有這樣保持距離的行為,來自於不自覺的衝動,並非明白意識後決定的結果。尤其,在青少女面對新挑戰時,甚至是重大事件需要做決定時,她們偏偏選擇與父母保持距離,使得父母往往感覺很糟;開始注重個人隱私,也是一個明顯的轉變。為此,明訂出一週一個固定的時間,進行家庭聚會、看電影或聚餐,便能夠營造出彼此完善交流的時刻;開車共乘對於青少女而言,不用刻意看著父母對談,甚至確保對話能在抵達目的地結束,都能為她們營造出適當的情境,敞開心胸進行正常的對談;更可以自願擔任接送她們與朋友出遊的司機,以爭取到一旁聆聽女兒私下生活近況的機會。青少女針對父母想藉由提問探詢隱私,並以此建立關係,將會十分的反感;反倒希望父母能夠對她們的回答,純然地感興趣,並再次從中進行真心的提問。青少女內在的不自覺衝動,常造成無禮的行為發生,父母必須適時點出並糾正偏差的行為,甚至能以她們需要自己幫忙,作為最後不聽規勸的制裁手段。她們相當清楚父母的弱點,有時甚至會使用不帶髒字且尖酸刻薄的話語,刻意拒絕父母或傷他們的心,以達到主動將父母推遠的目的,來讓自己脫離孩童的行列。青少女藉由得知父母是個可靠的避風港,才能在刻意遠離他們時,進入眼前通往成人的世界冒險;所以,父母在遭逢女兒一次又一次的拒絕後,必須能夠有著強健的心理面對一切;於是,父母培養能夠分享一切的交友圈,將會對於他們的內心有著支撐的作用。儘管青少女對於家中的父母採取看似強勢的作為,但對於家人以外的成人,卻特別會採取閃躲規避的方式進行應對;這其實代表著她們處於成人世界的能力尚未成熟,父母可以藉此採取四個階段的作為,來幫助女兒渡過:幫助她們做、跟著她們一起做、看著她們做、放手讓她們做。對於喜歡自我掌控脫離孩童進度的青少女而言,青春期的身體變化令他們感覺噁心;若她們對於自己的身體有疑問,卻又礙於隱私不想找母親討論,父母便要懂得這層心理因素,替她們安排相關的資訊及資源,讓她們自己得以好好學會照顧自己。多數青少女認為對性產生興趣,便表示已經長大;所以,常會模仿大人的性感,或是裝扮成性感的大人,來表達出這樣的觀點;然而,她們並不了解自己傳達的訊息,而這其實只是她們的遊戲。

二、加入新團體—事實上,到了青春期,青少女對於同儕的倚重,幾乎已經超過與家人的關係;能夠抽離家庭並且說出自己所屬團體的一份子,是令她們覺得驕傲的一件事情;她們在團體中的身份,與興趣、學業表現、社交地位、自我價值,甚至從事風險性行為的傾向,往往皆會相互形塑。疏遠自己的家人,卻又沒有團體可以加入,將會讓她們異常的恐懼,並同時把加入社交關係想得過於美好。青春期初期的少女,由於剛剛脫離家庭而加入團體,將會願意使壞,威脅破壞同儕最重視的團體身份,以達到讓人害怕甚至只能縱容的目的,讓身邊多了許多急著想討好的朋友,以此營造出自己受歡迎的現況,鞏固自己在團體中的地位;或是忍受耍惡劣的同儕,只為了能夠留在一個新團體裡;然而,進入青春期許久後,由於在團體內已有足夠的安全感,便會開始孤立那些耍惡劣的女孩,甚至不太可能純粹使壞。所以,在團體裡,常以內部成員的忠誠度,作為彼此的約束,一旦有違反的情事發生,便會以怨報怨、以惡制惡。父母能夠試著檢討不同情況中的處理方式,幫助身處團體中的女兒,有別於彼此狹怨相對,而建立起為自己主張的能力;這樣做的前提建立在父母能夠讓女兒明白,十分重視她們的感覺,並同時將責備降至最低,再以此為良好的出發點,與她們談談如何藉由成熟與有主見的行為,對團體中的事情做出適切的回應。簡而言之,女兒對於事情的看法,父母表達同意外並真心提問,將間接促使她發展思考的能力,由自己想出如何與同儕彼此相處,以達到溝通的最大功效。儘管確定被團體完全接納,青少女可能與其中一位難搞的同儕相處不順,而萌生放棄與這位同儕來往的念頭,但如此極可能對團體中複雜的社交網絡產生無法預知的影響,最終同時失去許多位朋友,甚至被團體所完全排除;父母能幫上忙的地方在於,與女兒一起擬出對策,讓她能與對方同處於一個團體,並保持禮貌上的距離。青春期在社交上被接納,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而此時大腦的社交情緒網路,又比理智的認知控制系統發展得更快,以致於相當容易將正確的思考擺在一旁,任由自己的衝動跟隨團體進行危險的行為;為了不破壞女兒在團體中的地位,又能同時免除危險上身,教導她在團體中拿父母當藉口,並把自己的乖乖牌行為,怪罪到父母身上是相當必要的;甚至可在女兒與其同儕在場時,懂得扮演堅守誇張規定的無趣家長,才能讓女兒單獨面對團體同儕時,相當有說服力地把父母塑造成壞人,以此作為危險行徑的強力擋箭牌;所以,最為成功的教養方式在於,父母認同女兒的行為,並且幫助她成功加入團體,更能幫助她成功避免團體中,她不願意一起做的事情。

三、控制情緒—根據近年來腦科學研究的發展,讓我們得知青春期期間,人類的大腦會劇烈地重組;由掌管情緒反應的邊緣系統開始,再向外直到掌管人類異於動物的皮質區;邊緣系統的更新,強化了青少女的情緒反應,並且敏感了許多;邊緣系統中的杏仁核,對於恐懼與開心的表情,反應異常的強烈;然而,掌管理性思考的前額葉皮質,必須等到成年期才能完全運作;此代表處於青少女的情緒反應,將會凌駕於理性反應,也就是她們控制不了自身強烈的情緒反應。所以,青少女歷經這些階段的變動,意謂著會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無法預測其行為模式,但這些只不過表示正在建構出成人的人格;因此,青少女以下極端與矛盾的行為,雖然令人感覺起來不正常,但事實上卻是正常的現象,它們包括:要克制也要接受衝動、要愛也要恨父母、要反抗也要倚賴父母、要羞於承認母親也要跟母親談心、要模仿他人也要尋求對自己的認同;除此之外,有理想、愛好文藝、毫不自私、待人寬容大方,卻又同時只想到自己、自大、心機算計,她們不會停止各種嘗試,也不會為自己設限。站在青少女的立場思考,她們猶如一個發了瘋的成年人,每天都要努力控制自己強烈且無法預測的情緒,才有辦法讓自己做想做的事;她內心歸屬的團體是她的支撐系統,內部的成員也都和自己的情緒一樣變幻莫測;所以,青少女不太懂得處理自己的情緒,但她們會在老師及同儕面前,隱忍下這些負面的感受;直至回到家裡,才將這些引發不舒服的感受,透過抱怨的方式全丟給父母;這些種種是青少女無意識下的行為,也是一個不太需要感到訝異的常態。父母唯一能做的事情,便是透過靜靜地聆聽來同理她們的感受,引領她們利用討論情緒的方式,來管理不舒服的感受,而不要根據接收到的訊息,做出相對應的極端行動;此舉將能讓她們釋放一整天的壓力,或是更進一步協尋她們化解情緒的偏好方式,讓她們自己好過一些。當情緒陷入低潮時,透過數位科技的產品,便會急著將情緒宣洩出去,而無法適時地獨處,讓自己與情緒共存,並試著去認識情緒實際的樣貌,以致於好好了解自己與情緒的關係,來達到從情緒中學習的目的,以及發展出幫助自己好過一些的能力;所以,能盡量遠離社群媒體就盡量遠離,並同時培養青少女參與運動、戲劇、志工服務、打工等等的活動,以建立社交能力的方式,鍛鍊她們處理情緒的能力;若到了無法遠離社群媒體的時候,必要訂定日常使用規範,並進行較長時間的隔離,以協助她們創造出面對情緒且獨力解決的環境。

四、挑戰大人的權威—有別於孩童時期,尊敬長輩並按照吩咐行事,進入青春期後,青少女的自我意識開始抬頭,懂得質疑大人們濫用權力,並且訂定專斷的規矩;然而,以邁向成熟健全的成人之路來思考,父母都希望女兒將來能夠適當地為自己爭取權利;所以,通常不希望她們乖乖受教,反而希望她們在未來面對權威角色或威脅時,能懂得做出何時該反抗、何時該讓步的決定。青少女開始使用抽象條件進行思考,使得她們的推理能力大躍進,常常以翻白眼及語帶挑釁的方式,質疑父母擅用自己的權威,依循個人的偏好訂定各種準則;父母應該以自己當作女兒練習的機會,協助她們學會用文明的態度,充分表達反對意見的權利;倘若她們的質疑有理,父母要勇於承認,並適時改變自己的心意,以表達對她們看法的認同,使得她們能夠感受到喜悅。青少女通常從小事情拿最親近的人,作為挑戰權威的測試;倘若打破規定後,沒能如願地製造與大人的衝突,她們便會開始變本加厲,做出更危險的舉動,不斷地試探大人的底線;她們不會好好反思為什麼要訂定規定,而是把重點放在該怎麼做,才不會被逮到而違規;然而,父母若透過威脅及恫嚇的方式,避免女兒遇上任何壞事,將會導致她們把心力花在避免打破規定被發現後的短期懲罰,而不是專注思考自己所考慮嘗試的危險,可能帶來的長期傷害;所以,嚴格執行規定並說明原因的權威型父母,將會比只訂定規定並藉由懲罰逼迫配合的專制型父母,更能教養出不從事危險行為的青少女。青少女常常會精準地點出父母的缺點及不理性的行為,並讓這些實話的批評刺痛父母;藉由她們的點醒,能夠讓父母更加認識自己,並鼓起勇氣誠實地面對自己的缺點,進而改善與女兒的關係。父母透過談論自己的缺點,能夠協助女兒發展「情緒智力」—一種站在外面看看自己內心,以及站在自己內心看看別人的能力;使得她們能用比較廣博的角度,反思自己過去的經驗與關係,來試圖釐清父母當下的動機;當青少女指出父母的缺點時,便放棄了父母在自己心中完美的形象,也就不會將心力放在生你的氣、感覺你傷害了她,或試著要改變你們;而會將精力花在自己的課業、友誼或未來規劃之上,並更加成熟地面對這個世界和人的原本樣貌。

五、規劃未來—對自主的嚮往也就是希望能獨立自決,是青春期正常且健康發展的徵兆;所以,那些父母建議去做的事情,以及代為立定的目標,女兒常會馬上失去興趣;因此,在女兒規劃未來時,如何提供父母本身的指導與支持,卻又不會造成她唱反調,並且做出與期望完全相反的事情,將是身為父母的一個獨特挑戰。青少女的衝動行為透過數位科技,將會在網路上被永久記錄下來;因此,父母可以監視女兒的網路活動及取得密碼為條件,交換她們使用數位科技的權利,以減少她們在網路上衝動行事的機會;甚至可以透過年紀稍長的青少女,適當地點出數位科技的危險之處,以提醒女兒多加注意。在學業上,青少女亦擁有完全的掌握權,父母無法輕易地運用權力加以影響。青少女常會面對兩種自我衝突的心態—想要享受及時完成工作的好處及想要拖延,這使得她們會將內心所引起的不安及掙扎,無意識地投射於外在,並槓上父母吵架;隨著父母讓女兒親自體會到,因為拖延所造成的嚴重後果後,她們便會自動減少這類的行為;如此一來,透過此類小失誤學得的教訓,青少女在未來碰上大錯誤後,將能夠以自理的方式,驅使自己避免掉所引起的大麻煩。青少女碰上失敗的狀況時,比較可能用內在及永久性的因素來解釋失敗,更糟糕的是無論自己是否聰明或有天賦,將會讓自己退出競爭;父母在這方面能做的事情,便是稱頌女兒的努力而不是結果,此舉將會引領她們以「成長心態」處世,相信只要透過努力認真,便能發展出自己的能力,克服眼前的挑戰,並且轉化當下的失敗為未來的成功。

六、進入愛情世界—青少女進入愛情的世界,父母能從旁協助她們關注「明白自己想要什麼」、「該如何追求」、「表達自己不要什麼」等面向,而不要因為心裡總是浮現「情緒糾葛」和「肉體性慾」,而一昧地談論到「這麼做的風險」。當女兒間接聊到團體裡實踐愛情的情形時,可以仔細地聆聽,甚至善用機會提出立場中立、立意真誠的問題,並同時透過她們的回答,理出一套她們看待愛情的邏輯,並從中得知她們想要的是什麼?媒體上那些令青少女陶醉的明星,總是提供她們一種濃烈、自持且純淨的愛情嚮往,父母幾乎不用擔心,因為這時的愛情不會以撕心裂肺地分手及意外懷孕收場;然而,等到自覺情況對了之後,便會順著這股愛的感覺,跟現實生活中的男孩子交往,父母這時便要開始多加留意。公開媒體透過各種管道進行資訊轟炸,使得過多的資訊箝制住青少女的思想,讓她們被物化或性慾化嘲弄,並很難意識到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麼?父母唯一能教導女兒的是,利用挑戰大人權威的意願,並採取批判的角度來思考媒體偏差的內容,同時將注意力回歸自我,探究自己對於愛情世界的觀點。資訊的快速流通,導致青少年很容易接收過多的色情內容,讓他們被挑起性慾並產生性幻想;即使青少女堅持不瀏覽色情內容,她們身邊有關愛情與性的情境,都會被那些過早接觸的青少年所改變,以致於在男女雙方的交往關係中,男方會很敢透過簡訊或科技產品,跟女方索求性好處或性感照片。拒絕這類的要求,會使得男孩不斷用騷擾的方式,堅持達成自己的要求,若不成則會導致青少女社交被邊緣化;聽從這類的要求,雖然會受男孩們歡迎,卻會因此違背自己對愛情與性的期待,甚至讓自己私密的照片在男孩團體裡流傳。父母得知後,透過暗示的方式,告知女兒堅持自己看法的重要性,得以營造彼此在同一陣線的心理支撐,以利女兒最終做出正確的決定。父母必須幫助女兒明白自己的心理狀況,提醒她內在自我的存在、協助她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確認她知道如何拒絕自己不要的東西,才能讓她在感情的世界裡,學會捍衛自己內心所想的一切,並發展出長久且正常的關係,更能在感情生活上,達到真正的幸福與快樂。青少女與青少年儘管只有短暫的曖昧,而不到正式的男女朋友關係,都會因為自己具有吸引力而帶來公然的肯定,並成功脫離孩童期,使得自己在社交地位上,變得較為核心重要;卻也可能遭受其他女生的嫉妒,甚至被瞧不起或懲罰。因為戀情的緣故,為了維持自己在團體裡的地位,又避免懷孕或感染性病的風險,許多青少女便採取非性交的口交方式,來滿足男孩對性的要求;然而,為了聲譽而犧牲自我,將會處在一段不滿足的關係裡,長久來看都是不健康的展現;父母能幫忙的地方,便是不斷地點醒女兒,不要觀察並在意別人想要什麼,而忘了自己內心想要什麼。

七、照護自己—一般人都知道飲食要健康、睡眠要充足、做愛要安全、喝酒要小心、不要吸毒,但如果這些從父母出於關愛的言語展現出來,都會讓青少女十分的排斥,甚至可能達到相反的效果。青少女常會在父母給予建議時,偽裝出父母想要她們表現出認真聽取建議的樣子;然而,實際上,她們可能根本沒有聽進去當時的任何建議。當父母在說教的時候,總是會花很多時間談同一件事,甚至不讓女兒回話,更嚴重的是語中充滿指控意味,或是過度強調風險以威嚇她;那麼無論父母的的建議多麼正確而有智慧,都已經不是很重要,因為她可能已經披上有在聽取的偽裝,或想著要盡快結束這場對話。(ㄧ)青少女常從媒體及同儕身上,得到有關於飲食及體重的錯誤訊息,使得她們可能持續不滿意自己的身體,而導致飲食失調的危險;所以,父母在針對女兒的外表及體重時,要盡量避免帶有評斷意味的回應,而要在對話中提倡有用的意見;父母本身有運動習慣,便會在對話中鼓勵女兒透過運動,維持所謂的標準體態,並同時教導她重視健康的飲食,懂得分辨食物構成的成分,盡量食用未加工的食品,而不是只管食物的卡路里,或單純限制某些食物。若是父母動用權威,介入女兒的食物及運動量,將會讓她再次穿上偽裝,為了證明自己的獨立性,而針對父母的要求反其道而行;所以,不如好好理解女兒在飲食上所做的選擇,並在發現她沒能好好照顧自己時,即時提供自己的協助。(二)青少女需要九個小時的睡眠,但往往大部分的人睡不到七個小時;在睡前使用科技產品,其發射出來的藍光,將會破壞褪黑激素,而褪黑激素是一種天然的賀爾蒙,主要在於周邊的燈光暗掉後,能夠讓人很快進入睡眠之中;所以,不應該將數位科技產品帶上床,甚至在睡覺前半個小時,盡量不要使用。為了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可以在晚上早些時候,先完成需要用到電腦的功課,然後接著進行書本閱讀及複習,以便控管自己體內的褪黑激素。(三)若女兒對於性有疑問而主動提問,父母只要針對她的問題回答即可,而不要私自進一步地擴大至任何相關的事情;父母可以挑選在車上或出去散步的時機,在雙方不必四目相交,充分避免尷尬之下,主動提起有關於性的話題,包括客觀地描述未做防護措施的性行為,所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並教導她如何做好風險管理;暢談自己對於性交前,必須滿足在長久的關係下、彼此情投意合、成年、結婚後等等的原則;使得她能根據父母的建議,改變自己對於性的態度。(四)青春期不當地使用物質,例如透過喝醉帶來快樂的氛圍,可能會因此改變大腦中,掌管「酬賞感受」的神經結構,而打下成癮的基礎。大量飲酒會傷害大腦的「額葉網路」和「海馬迴」—大腦跟學習與記憶有關的部分,進而造成長期的神經系統損害;所以,出於安全的考量,父母必須完整地表達前因後果讓女兒明瞭,然後協助她擬定出處理同儕壓力的策略,而不必只是靠著過量的飲酒,來試圖緩和自身的社交壓力。(五)十八歲以前固定使用大麻,將會讓智商從孩童直至成人階段,呈現顯著下降的趨勢;更為嚴重的是,即使在停用大麻多年後,智商也沒有辦法恢復,此意謂著大腦受到的損害是永久性的;所以,青春期使用大麻的習慣,將會造成大腦結構的改變,以及在邏輯推理能力、學習力、專注力與注意力上,持續性的傷害,身為父母必須格外多加注意。為了提升讀書的專注力及機敏度,青少女常會濫用拿來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興奮劑藥物,來讓自己擁有精力滿滿且亢奮的感覺;然而,卻會產生方向知覺喪失、幻覺及妄想生成等精神病徵的副作用,還可能提高心臟併發症的風險;所以,父母可以扮演不帶情感並提供可靠資訊的中間人,大方接受女兒對於毒品的好奇與疑問,趁著時機做出機會教育,以避免她透過危險的藥物,來達成自己的目的。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