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讀後感想

Posted on

Posted in 書籍閱讀

 

getImage

 

「渴望成功」與「實際成功」是兩個世界,而在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個關鍵的環節,此便是本書強調的一個簡單的定律—潛意識裡的「金錢藍圖」,必須設定為達成財富目標,最終才能夠真正成功;以及由此核心定律所衍生而出的一切原則。大多數人在「渴望成功」與「實際成功」之間,造成極大差距的原因,在於內心有著根深蒂固的憂慮—害怕失敗、害怕成功後又失去一切;所以,因為完全規避所害怕的一切,使得自己減少相關的考量,反而讓自己碰上害怕的一切,最終造成自己的失敗;然而,有錢人有別於窮人純粹受害怕制約,而是以不同的方式進行思考,並專注於最終達成目標,以此依序決定了後續的行動與結果,最終產生了常人所見聞的成功。倘若在金錢方面,又出現消極的態度及無用的思考,適時地向內覺察,並堅持書中所提的一切原則而行動,將會有效地運用簡單的定律,切確地連結「渴望成功」與「實際成功」兩個世界;簡而言之,自己深信不疑但其實不是如此的事情,框限住思考能力及行為模式,形成了自己最大的阻礙,因而造就了今日的自己;所以,拋開自己所學到的任何舊知識,並學習嶄新的知識,來更新陳舊的思考能力及行為模式,才能有所突破並邁向成功的目標。

在有關金錢的事情上,有「外在法則」也有「內在法則」。「外在法則」包括商業知識、理財、投資策略等等;「內在法則」為潛意識裡,對金錢的想法、感覺、行動,所建構出來的「金錢藍圖」,使得人們能夠面對伴隨金錢而來的挑戰,進而創造並守住財富。大多數人只將注意力停留在表面,只活在肉眼看得到的世界;然而,猶如透過樹的根能改變果實一樣,根據大自然定律的因果關係,想要改變看得見的東西,必須先改變看不見的東西;看不見的東西也就是人們本身的「內在世界」,其威力遠遠勝過看得見的東西,也就是人們所見的「外在世界」;此間接說明人們所見的「外在世界」,只不過是人們「內在世界」的反映罷了,也就是內在生活順遂,外在生活便會過得好。針對內在世界,也就是潛意識裡的「金錢藍圖」,透過「提出宣言」陳述自己發自內心地想要做某件事、想成為某種人,藉此能量形成內外一致的共鳴,將強而有力的訊息傳送到內心深處,並驅使著自身後續的行動,促使這一切成為事實。

「金錢藍圖」是被教導出來的,大多數根據小時候所接收到的資訊,形成制約後成為習慣,最後變成自動反應,一輩子控制著人們,猶如程式般的設定;也就是形成特定的實現程序:設定->想法->感覺->行動=結果。小時候主要被三種主要的方式制約:聽到什麼形成「語言設定」、看到什麼形成「模仿」、遭遇什麼形成「特殊事件」。

一、語言設定—年幼時,聽到有關金錢的話語,都會成為深植在潛意識裡的一種情感,並且同時成為自己支配金錢的一種觀點及一股力量;當一個人必須在有關金錢「冷硬的邏輯」與「深植的情感」間做出決定,情感幾乎都是每戰必勝的;也就是說如同「有錢人是貪婪的」這類自小聽到大的話語,成為自己內在的深植情感;而有一天期望自己「成為有錢人」,讓生活過得更好的冷硬邏輯;兩者之間經常於內在發生衝突,卻總是由「有錢人是貪婪的」想法取勝,最終導致自己無法成為有錢人。

二、模仿—年幼時,幾乎靠著「有樣學樣」的模仿方式,來學習所有的事物;所以,在有關金錢的事情上,人們的處理態度通常會和父親或母親相同,甚至結合了雙親的做法。若雙親存錢只為了「不時之需」,則儘管他們的小孩,後來學習了許多知識與技能,卻依然在財務上不會有太好的結果,因為他或她也只會得到那個意外的狀況出現,然後耗盡自己的財富;反而,應該進一步以財務上的成功為目標,根據不必擔心錢的一天、將來的快樂日子做儲蓄,才能真正在未來心想事成。出身於貧窮家庭的人們,也常常繼承了雙親痛恨貧窮的想法,儘管未來賺了多少錢,他們都不會快樂;因為有了錢後,常常是以滿懷怨恨的方式,驅使自己再賺更多錢,導致金錢與怨恨在內心裡糾結著。所以,透過上述兩個例子說明,追求財富的動力,是個非常重要的力量;如果動力不是出自於正面的想法,那麼金錢並不會帶給人們快樂;內在深覺不夠好,外在也會呈現出不夠好的樣貌;內在深覺富足,外在也會呈現富足的樣貌。

三、特殊事件—父母親用餐間為了錢而吵架,父親在大吼大叫並捶打桌子後,便突然心臟病發倒在地上;女兒學習過心肺復甦術,便立即為父親急救,最後仍然回天乏術,父親死在她的懷裡;從那天起,女兒在深層內心裡,便將金錢與痛苦連結在一起;於是,無形中會將所有的金錢揮霍掉,以便減輕內心的痛苦。太太小時候常會去母親那,索討錢去買冰淇淋,卻在母親說明自己沒錢後,轉而向父親索取,最後買到冰淇淋吃;這樣的狀況不斷地重複,直到結婚之後,太太便會覺得女人沒有錢,所以總是花掉自己手上的錢;只有男人才有錢,所以總是期待拿錢回家;當先生堅信累積金錢才能換取自由時,太太卻重視立即享受,兩人便會為了與錢相關的話題,而不是為了錢本身爭吵,最後更可能導致婚姻破裂。以上兩個例子,便是小時候特殊的生活經驗,經過不斷的重複之後,最終形成一生的信念或是幻想,進而影響一個人看待及處理金錢的觀念。

依循以下四個步驟,讓人們可以針對小時候「語言設定」、「模仿」及「特殊事件」對「金錢藍圖」的影響,透過逐步建立「財富檔案」的方式,進行「金錢藍圖」內涵上的改變:

一、透過「覺察」—可以得知這類內在衝突的存在;

二、透過「理解」—可以得知這類負面想法從何而來;

三、透過「劃清界線」—可以選擇這類負面想法不等於自己;

四、透過「重新設定」—可以創造正面想法的「財富檔案」。

植入「財富檔案」很重要的原因在於,人們大多時候皆根據過去建立起的習慣,自動而機械化地過著自己的生活,但這些習慣卻不見得有利於累積財富;所以,必須總是保持自覺,隨時觀看自己的想法及行動,並在適當的時候透過「財富檔案」進行改變,以便能夠正確地處理金錢;根據「財富檔案」的內容,經過日複一日的行動後,便會自動自發地以正確的方式行動,而擺脫被過去的設定所操控。根據「財富檔案」行動,才能在累積財富上,有著自己內在的強大力量,再適時地增強外在的知識,如商業、行銷、談判及管理能力,將會幫助自己創造並守住大筆的金錢,以達到自己內心所設定的標準。

當人們對自己有足夠的覺察後,最終便能夠捨棄那些長久以來,不能成就自己獲得財富的內在設定,轉而選擇能夠促使自己獲得財富的內在設定;透過在「金錢藍圖」中植入「財富檔案」,便能夠有效地達成這樣的目的;過去的設定造就現況,倘若對於現況不滿,自己便擁有選擇的能力,決定如何改變過去的設定,驅使未來過得更令自己滿意。以下依序就「財富檔案」的實質內容,進行仔細地探討:

一、富人相信:「我創造我的人生。」窮人相信:「人生發生在我身上。」—富人知道如果想要創造財富,則必須相信是自己在掌握人生的方向盤,特別是在金錢方面;不管是出於自覺或不自覺,只有自己能創造自己的成功;窮人不會為了生命中的一切負責,總是自動選擇扮演受害者的角色,自怨自艾地抱怨著自己生活的不如意。人們扮演受害者,通常是為了將生活中的重心,放在得到別人的注意,以此建構出生存的意義;然而,這樣的作法等同於將人生的掌控權轉交給他人,反而不會讓自己感到幸福快樂。受害者有三種顯著的特徵:(1)責怪—總是在事情不如己意時,責怪別人或事情本身,卻不會回過頭來檢討自己。顯而易見的是賺不到錢時,責怪經濟不景氣、政府、股市或公司。(2)合理化—總是為不如己意的事情結果,尋找合理化的證據,以證明自己正確無誤。顯而易見的是賺不到錢時,會說出錢不是很重要的話語,以此事後說明自己沒有錢的狀況。(3)抱怨—顯而易見的是賺不到錢時,抱怨這樣的狀況;然而,抱怨時,關注的卻是造成錯誤的事情,間接使得此事情持續擴大,導致自己遭遇更多錯誤的事情。

二、富人玩金錢遊戲是為了贏。窮人玩金錢遊戲是為了不要輸。—真正的富人想追求的是大量的財富,然後創造富裕的生活;窮人則是追求擁有足夠的錢,可以準時付帳單,以保住生活的安全感。隨著自己心中的意念所設定的目標,將能引領自己達到相同的狀態;如果只是想生活過得舒服,最後可能永遠也不會很有錢;如果目標是賺大錢,最後可能會舒服得不得了。

三、富人努力讓自己有錢。窮人一直想著要變有錢。—富人完全清楚自己想要的是財富,沒有任何事情能使他們的慾望產生動搖,只要創造財富的活動合法且合乎道德,將會使得他們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以致於送出至宇宙的訊息相當清晰;窮人通常沒辦法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東西,於是送出至宇宙的訊息相當混亂。從「想要變得富有」、「選擇變得富有」到「致力變得富有」,一個人在潛意識的層次想要達成富有的狀態,並且相信自己有能力創造財富、完全值得擁有財富後,將會進一步在決定之下,具備很強的能量,更透過毫無保留地付出一切去行動,啟動周遭一連串的事件,包括無法預知的事件、人際巧合、物質援助接踵而來,以未曾想像的方式匯集起來,幫助自己最終達成富有的目標。

四、富人想得很大。窮人想得很小。—人生就是把自己這一塊小拼圖,加進世界的版圖裡,透過為別人的生活增加價值,才能讓自己變得富有;絕非在執著自我,並且讓一切繞著自我旋轉之下,達到富有的狀態。所以,善用自己的天賦,並且與更多人分享,將會讓自己在精神上更為富足,連帶使得金錢上也是;如果只是想著自己需要,而無法分享出去,將無法讓自己達到富足的狀態。

五、富人專注於機會。窮人專注於障礙。—一般來說,一項投資的報酬越大,風險也相對越高;富人看見機會的同時也看見風險,於是他們透過努力做研究,再經過具體的資訊及事實做出決定;此形同他們願意冒著經過計畫後的風險,只為了搭上機會而獲得巨額的報酬;然而,窮人卻不斷看見阻礙機會的各種障礙,並且思索著如何處理。一般而言,一個人將注意放在哪個區域,便會在生活中發現對應領域的東西;也就是說專注於機會,便會發現機會;專注於障礙,便會發現障礙。當人們把目光放在機會,也就是最終的目標上,便會在途中問題出現時解決,然後繼續朝著目標前進;當人們把目光放在障礙時,將會把所有時間拿來解決難題,而始終無法大步向前。所以,追求財富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對於想要達成的目標,不管從什麼角色開始,必須先跨出第一步加入,然後沿途為每一個狀況,做好萬全的準備加以應對,並且在需要的時候加以修正,再次踏步向前;追求財富錯誤的方法則為,認定自己能夠事前掌握一切的訊息,並且在事前迴避掉可能發生問題的處理方式,結果造成自己永遠不採取行動,白白讓機會在眼前溜走。

六、富人欣賞其他富人及成功人士。窮人討厭富人及成功人士。—不管富人如何變得有錢,窮人討厭富人的原因,都不在對方而在於自己身上;窮人對富人的看法,並不會對富人的財富及幸福產生影響,卻會對窮人自己的財富與幸福,構成相當深刻地影響;事實上,窮人使得自己討厭金錢而持續保持貧窮,因而得到了內心所要的一切事物。

七、富人與積極的成功人士交往。窮人與消極或不成功的人交往。—富人懂得利用最快速也最省事的方式來創造財富,就是去學習堪稱理財大師的內在與外在策略;然而,當窮人聽到別人成功時,通常會加以評斷、批評、嘲諷,並且將它們拉到與自己相同的層次。所以,不必想要去改變那些思想負面且消極的人,自己能掌握的地方便是讓自己變得更好,因為成功而幸褔快樂,以此作為正向能量的傳遞,來間接影響所感受到的人們。對於任何事情的意義,都是由人們自己所賦予,所以能夠自由地進行選擇,而非只能一昧地接受外來的說詞;因此,遇見消極的人展現出負面的行為,要能夠看出其中的差異,並且覺知自己擁有重新定義的選擇;一旦如此,自己便不會被輕易地渲染,那些自己從未思考過的負面能量。

八、富人樂於宣傳自己和自己的價值觀。窮人把推銷和宣傳看成不好的事情。—如果相信自己、自己的產品或自己的服務夠好,便要願意讓其他人皆知道,這樣才能讓別人幫助自己,也才能為自己的事業創造可觀的收入;因此,對於「銷售」和「宣傳」有熱忱的人,往往有較高的機會成為富人。倘若抱持著「別人如果想要你的東西,便會想辦法找到你」的自我膨脹心態,將會因為市場充斥著許多產品和服務,最終換得沒人知道的窘境。富人通常是「領導者」及「宣傳者」,他們透過推銷、啟發並鼓舞別人想信自己的觀點,因而換來大批的跟隨者及支持者。如果相信自己的服務,能夠幫助別人解決難題,便越有責任透過推銷來讓更多人知道它,同時透過這樣的模式賺取金錢。

九、富人大於他們的問題。窮人小於他們的問題。—通往財富的路上,充滿了陷阱和危險;窮人會小於他們看見的問題,不想扛下衍生的責任,於是辛苦追求「不要有任何問題發生」的目標,卻不幸為自己製造出更大的問題,也就是貧窮與悲慘;富人則是大於他們看見的問題,不在問題面前退縮,並想盡辦法克服問題,採取讓自己成長的方式加以應對,持續朝向富有的目標前進。事實上,生活中永遠不會沒有問題發生,最重要的不是問題有多大,而是自己有多大;倘若自己眼前有個大問題,通常反映的是自己內在世界的認知,導致自己在心態上小於問題;如果想要著手解決問題,必須轉而專注在讓自己變大,而非停留在問題有多大。自己所能處理的問題越大,意謂著自己也相對的越大;於是,能承擔的責任越大、能掌握的事業越大、能領導的員工越多、能面對的客戶越多、能處理的金錢越多,最終能掌握的財富也當然越多;也就是說自己財富成長的幅度,其實受限於自己內心成長的幅度;因此,必須讓自己成長到一個層次,足以克服創造財富與維持富有狀態下,所有可能遇到的問題與障礙,最終才能真正的富有。

十、富人是很棒的接受者。窮人是差勁的接受者。—大多數人小時候做錯事,進而遭受懲罰,使得這種被懲罰的反射心理變得根深蒂固;即使長大後沒有被人懲罰,還是會在潛意識裡自己懲罰自己,因為覺得自己不夠好或沒有價值,以致於自己不配接收一切,這一切當然也包括金錢;然而,自己有沒有價值,能夠透過自己賦予意義,也就是能夠透過自己的觀點決定,進而編織出屬於自己的故事,來發揮認定的自我價值;與其從價值本身的面向著手,不如從根本上,改變自己如何賦予意義開始。任何人過去說了什麼完全不重要,關鍵在於自己接受了它,並讓它改變了自己的故事,以及連帶的自我價值;自己必須清楚地認知到,這些作為都是自己決定後,所造成的最後結果。富人努力地工作,並且深信透過自己的努力為別人提供價值,獲取好的報償是完全合理的事情;窮人也努力地工作,但因為自認為不值得,儘管同樣透過自己的努力為別人提供價值,卻沒有理由得到好的報償;窮人的思維讓自己落入了陷阱,成為絕佳的受害者。所以,一旦自己變得開放並懂得接收,生活中的其它部份也會跟著開放,當然也包括更多的金錢,更會因此得到更多的愛、平靜、滿足與幸福,這些都因為自己做每一件事情的方式,都會自動應用於每一件事情之上,所以總會得到類似的結果。人的潛意識總是依循相同的規則在運行,如果自己一直在阻擋接收金錢,很可能也會一直阻擋自己接收生命中其它美好的事情。

十一、富人選擇根據結果拿酬勞。窮人選擇根據時間拿酬勞。—穩定的薪水通常意謂著安全感,但安全感卻立基於恐懼;主要因為擔心自己無法在突破現有的狀態下,賺取更多的金錢,甚至生活得更舒適,最終選擇安於現狀;也就是因為害怕,所以阻礙自己看見更多的發展機會,以及賺取更多的金錢,這些就是追求穩定薪水的代價,使得窮人透過時間賺取報酬;富人通常擁有自己的事業,藉由權利金或獲利百分比賺取自己的收入。窮人利用時間賺取報酬的作法,必定會面臨時間有限的問題,此便等同於為自己的收入設定了上限,也就是抹煞了自己獲得更多財富的機會;再者,這些報酬還必須繳交大比例的稅金,使得創造財富更加困難;然而,富人不斷地打破現狀,透過自己事業的工作成果賺取收入;除了不受限之外,還能將生活中的開銷,透過公司事業的名義,在税前預先扣除,進而省下一筆為數不小的稅款。

十二、富人想著:「如何兩個都要?」窮人想著:「如何二選一?」—雖然無法擁有所有的東西,卻可以擁有真心想要的一切東西。富人常常思考著「雙贏」或「多贏」的策略,在金錢與快樂上亦是如此;在他們的想法裡,金錢帶給人自由,想買什麼就買什麼,並且可以利用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得以享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也給自己機會幫助別人滿足生活所需;然而,窮人常常認為金錢與快樂是相互排斥的,有錢就不會快樂,想要快樂就不能有錢,這些制約讓他們使用二擇一的方式,只挑選其中一類而生活。窮人最常見二擇一的思考方式,便是「自己擁有多一點,其他人便會得到少一點」,這樣的想法本身在出發點已經對自己構成阻礙,是一種自己打敗自己的思考模式;富人思考著自己有錢之後,便能和身邊的人共同分享金錢的價值;倘若擔心其他人沒有錢,便會想辦法先讓自己有錢,然後透過自己散播更多錢。

十三、富人專注於自己的淨值。窮人專注於自己的工作收入。—富人關注於形成財富的淨值,它們包括收入、存款、投資及簡化。透過努力的工作獲得收入,在適當地減少生活開銷之後,將剩餘的大部分收入作為存款,並把時間跟精力用來學習與投資相關的知識,持續觀察適當的投資時機來臨,然後透過長時間的大量存款,透過投資以較快的成長速度,將財富盡可能地擴大;所以,富人用四個輪子玩金錢的遊戲,他們的車子開得又快又順又輕鬆。窮人認為投資是富人才能做的事情,於是不學習跟投資相關的知識;他們只靠著工作的收入,以及縮衣節食地控制支出,來累積出自己的財富;更糟的是當工作的收入愈高時,支出在不經意的控制下,卻也同步地增加,使得他們陷入努力工作卻又沒錢的困境;所以,窮人可以說只用一個輪子在玩金錢的遊戲,他們的車子想當然開得頗為顛頗。

十四、富人很會管理他們的錢。窮人很會搞丟他們的錢。—富人並不會比窮人聰明,只是富人管理金錢的能力優越於窮人;所以,想要駕馭金錢,首先要管理金錢;無法對金錢進行有效地管理,終究無法得到更多,甚至會失去大部分。管理金錢必須重視「平衡」,獲得收入後只是一昧地存錢,雖然在理財的邏輯與責任上,得到了實現與滿足,卻無法安撫內在需要透過遊歷不同環境來放鬆的不安靈魂;如果不對其進行重視,有可能最後會摧毀一切辛苦努力的成果。所以,在貫徹儲蓄計畫的同時,也必須規劃玩樂計畫,以此慰勞自己工作努力的辛勞;於是,在儲蓄帳戶上,基本上要同時有玩樂帳戶及財務自由帳戶,前者為了當下,而後者為了未來;重點一直在於如何處理自己所賺的錢,而不在於自己賺了多少錢。

十五、富人讓錢幫他們辛苦工作。窮人辛苦工作賺錢。—努力工作很重要,當只靠努力工作,絕對不會讓自己致富。對於富人而言,努力工作賺錢只是短期的暫時狀態,他們等待的是未來的長久狀態,讓錢為自己努力得工作,進而完全取代自己;他們深知要使用聰明的方法工作,讓錢工作得越多,自己便會工作得越少,便能空出大量的時間,休息或是從事自己有興趣的事情;對於窮人而言,努力工作賺錢卻是長久的狀態,他們投入大量的精力在工作上,以此獲得金錢。從這樣的角度而言,富人追求的是自己有選擇工作的自由,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他們追求財務自由,也就是讓自己不必透過親自工作,卻有能力過著想要的生活方式,更不必在金錢上倚賴他人;簡而言之,當自己的被動收入大過於所有生活的開銷,便達到了財務自由。富人想得很遠,他們會把當下的玩樂花費與對未來的投資,進行兩者的平衡思考;窮人卻只在意當下的立即享受;也就是說富人選擇「平衡」,窮人選擇「當下」。只注重在當下的花費,一般是出自對於生活不滿的情緒使然,這與花錢買了什麼東西無關,而是生活中嚴重缺乏滿足感有關。

十六、富人就算恐懼也要採取行動。窮人卻會讓恐懼擋住他們的行動。—想法產生感覺,感覺產生行動,行動產生結果;行動是「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的橋樑;無論富人及窮人,都會恐懼、疑慮及擔憂,但差異在於富人不會讓這些感覺阻礙自己的行動,而窮人則要等到這些感覺消退或完全消失,才願意採取行動,通常會等上一輩子。倘若只願意做輕鬆的事情,人生就有可能會困難重重;然而,願意做困難的事情,人生就有可能會變得輕鬆;富人不會以輕鬆簡單而是以未來的機會,作為自己行動的依據;窮人卻是以輕鬆簡單,作為自己行動的依據。舒服的狀態會讓自己覺得溫暖、模糊而安全,同時停留在一個固定的思考層次,相對的也只能處理好當下的問題;如果想要創造更多的財富,就必須走出舒服的狀態,在不舒服的狀態堅持下去,便能在這樣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思考層次,而能處理更大的問題,也就是提升自己成為一個更大的人,最終再次停留在另一個舒服的狀態。富人總是不斷地在舒服與不舒服的狀態間轉移,以此擴大所能處理問題的範圍,相對應擴大自己獲得金錢的數量;然而,窮人則受限於恐懼,始終讓自己停留在特定的舒服狀態。當我們了解人性總是在面對未知的困難時,編造出未來可能永遠不會發生的事情,便能進一步得知自己其實有選擇權,選擇相信這樣虛構的故事,或是越過它進行更有意義的規劃,最終完善處理眼前的難題。

十七、富人持續學習成長。窮人認為他們已經知道一切。—「如果自己不像自己所想像的那樣成功,那麼就是有些事情自己還不知道。」這段話更道盡了「自己可以是對的,也可以是有錢的,但不會兩者都是。」以及「如果繼續做以前到現在一樣的事情,就會繼續得到與以前一樣的東西。」深刻的涵義。為了達到自己想像的成功或是得到不一樣的東西,必須從內在與外在,徹底地學習有關金錢遊戲的一切知識;成為富人,其實跟金錢上實際的收穫,沒有太大的關係,而是跟自己在性格上及想法上,變成什麼樣的人有著密切的關係;前者只是後者的顯著結果。富人先致力於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然後再展開行動,最終接收並享受擁有的成果;窮人則先致力於擁有想要的成果,然後再展開行動,最終成為想像中的樣貌。從這樣的差異來看,創造財富的目標,主要不在於擁有一大筆錢,而是為了在過程中,幫助自己盡可能成長為最佳的自己,也就是成長為一個真正的人;簡而言之,致富不在於「什麼」而在於「誰」。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