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擴展而出的三道邊疆,作為美式自然經驗的轉變形式,其實也適用在當今的世界上;它們以時間的先後依序分別為:直接的功利主義、浪漫的眷戀及電子時代的隔絕,作為前後三道疆界的精要敘述。第一道疆界對應到為了生活資源,進行西部探險進行開發;第二道疆界對應到開發大自然後,人類的文明城市相繼興起,處於與大自然並存的現象;第三道疆界對應到科技蓬勃興起,人類沉溺於虛擬世界的交流,而徹底地與大自然隔絕;最後一道疆界儼然已經逐漸成為當今兒童與大自然的新關係,從以下的現象可以得知:不知道食物來自何處(釣魚必須放生而不是用來食用)、機器與生物的界線模糊(基因工程將生物進行改造)、人類與動物間的知識不斷增加(由於隔絕對於動物的理解只能透過知識)、野生動物入侵城市(不斷擴張的居住地侵蝕了動物的生存空間),以及新型的郊區型態興起(為了居住地消滅了原始的大自然)。無獨有偶的是外加上父母將大自然視為危險的地帶,在兒童與之隔絕的同時,更形塑出另一層的隔絕,進而限制了兒童戶外活動的機會。以往人類生於大自然並長於大自然,如今卻在一座又一座城市的擴張下消滅了大自然,外加上科技發展及家長的偏見,導致兒童逐漸隔絕於大自然之外;那麼兒童接觸大自然後的影響,便成為此書進行探討細究的面向。在理解的過程中,得知許多兒童未來發展的關鍵能力,亦隨著隔絕於大自然而逐漸流失,更讓讀者徹底地領悟出大自然的重要性。
雖然沒有明確的科學根據,能夠徹底地佐證大自然帶來種種的好處,但從截至現今各類領域的研究成果中,卻可以歸納出大自然能夠促進兒童以下各式能力的發展:
一、修復負面情緒。遠離由人類所組成的社會中,因為各式的互動對個人內心所造成的紛擾,直接面對呈現中性的大自然面貌;身處其中的兒童,隨著外界的平靜亦讓內心平靜下來,得以反向覺察到自身情緒,並且直探引發情緒的緣由,進一步藉由思考平緩並修復當下的負面情緒。
二、培養積極情緒。當兒童化解了內心任何的不適後,換來的是百般的平靜,在這樣的內心狀態下,將能夠重新以不同的視野,重新面對眼前的挑戰,並擬定出對應的策略加以克服。
三、促進學習力。兒童面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及雄偉景緻,將會激勵出自身與之看齊的細微心態,隨之驅策自己透過努力的學習,以達到如同大自然崇高的狀態。
四、開啟感官能力。大自然透過其中個元素的相互協作,共同創造出繽紛多元的面貌,身處其中用心的兒童,能夠感受到陽光、空氣、溪流、土壤、樹林及動物間,共同呈現出多層次且豐富的內涵,因此長期接收這些資訊的感官,也隨之變得更加敏銳。
五、促進創造力。隨著感官接收面向廣泛地開啟,大自然中各式元素的多元互動形態,便成為兒童進一步創作的素材—模仿或是順應想像力自由搭配,都是緊接著透過外在創作,呈現出所觀察到的一切。
六、奠定自身價值。面對大自然的兒童,將能以全然自身的角度出發,進行眼見事物的觀察及衍生抽象觀念的思考,無形中以自身為中心及基礎,向外擴展出不同屬性的能力,逐步轉變為奠定自身價值的一股力量。
七、體會生活完整面向。大自然中並不總是存在著美好的一面,同時亦存在著殘酷的一面,例如氣候無情的驟變、動物間血腥地殘殺或是土石瞬間的崩塌,這些皆是兒童親眼見證後,得以得知的大自然完整面貌,亦能夠培養其懂得看待生活完整面向的觀念。
八、連結文化傳統。兒童身處於大自然之中,腳踏的土地蘊藏著先人的歷史,能以切身體驗環境的方式,遙想當初先人如何順應並善用大自然的一切,透過智慧的施展以開創出嶄新的生活,更以此代代相傳形成特定的文化內涵,間接藉由回顧而對於自身更加理解。
九、培養專注力。大自然有別於都市人造聲響的吵雜,改以寧靜的氛圍並伴隨著各式和諧的聲響,有助於身處其中的兒童,將注意力全然投放於當下從事的任一事務,得以培養出聚精會神並持續專注的能力。
十、保持警覺並增強自信。大自然固然美好,卻也因為例如土石崩落及各種生物存在攻擊性,使得周遭危機四伏而充滿危險,身處其中的兒童對於大自然任何可能的狀態,將會謹記於心並時時保持警覺,以保護自我的想法出發,判斷眼前所發生的一切事情,漸漸地便能鍛鍊自我面對環境可能變異的能力,並且增強應對任何事務的信心。
十一、培養後天性格。面對大自然可能迎面而來的挑戰,身處其中的兒童將會在事前充分認識後,試圖做好應對的相關準備;在這樣的過程中,總是透過自我對話的方式作為出發點,尋找出適合自己並與外界事務形成良好互動的任何準則,無形中亦培養出自我處事的能力。
除了上述的核心概念之外,作者亦透過本書大量論述學校、社區與城市,如何透過盡善的規劃並通力合作,逐漸將大自然與人類進行融合,讓生活的場域充斥著天然的元素;同時,老師與家長彼此相互配合,倡導與親身力行於接觸大自然,協助兒童在依附自然而滋潤心靈之下,逐漸發揮上述的各式能力,突破以往一昧地學習知識,卻不知透過體驗以培養敏銳感覺的窘境。走過作者用心探討的這一切,將會根深蒂固地相信大自然對於兒童的重要性,絕非枯坐於都市中可以想像出來,亦非透過學習的方式可以全然知曉,而必須置身其中並用心體驗,方能充分領略這層微妙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