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寫給大眾的書籍,內容以「通貨膨脹」為核心,延伸到政治、財政、貨幣領域,探討彼此之間簡化後的直覺性關係。美國適逢史上最短衰退期後,隨著新冠肺炎解封的經濟復甦,由於出遊意願暴增,使得石油、二手車及機票需求快速增加,進一步讓對比去年同期數據的年增率飆升,連帶猛力拉抬整體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若以整體的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PCE)來觀察,儘管對於能源的權重低,依舊呈現出快速拉升的現象。儘管這些滿高機率為復甦期的短暫現象,還是希望了解通膨更為深刻的意涵,尤其是通膨在整體經濟活動運行中,與其它因素相互影響的脈絡關係;於是,在因緣際會之下,從書架上打開塵封已久的書頁。
作者開宗明義點出「通貨膨脹」一詞,最初在本質上指的是「貨幣供給數量增加」,並非如今所指的「物價上漲」;然而,倘若貨幣供給增加大多數流向商品或服務的「需求端」,將會導致大眾會有比較多的錢進行採購,而物品或服務的供給沒有相對應增加的幅度時,價格便會因此上漲;另一方面,倘若貨幣供給增加大多數流向商品或服務的「供給端」,將會導致企業有多餘的資金擴充產能,而物品或服務的需求沒有相對應增加的幅度時,價格便會因此下跌。簡而言之,以嚴謹一點的角度來談論「通貨膨脹」,便意謂著「貨幣數量增加」,隨之而來將導致「物價上漲」或「物價下跌」兩種現象,這與當今純粹認知「通貨膨脹」即為「物價上漲」是有段顯著的差距。若以現今美國聯準會施行「量化寬鬆」的認知來看,似乎認為這是引導物價持續緩步上漲,進而保持經濟穩定擴張的一種方式,這是否意謂著它們認定貨幣增加,將主要流向商品及服務的需求端呢?這有待後續近一步的研究。至於貨幣增加的方式,便如當今美國的聯準會一般,先在帳面上創造出一筆「存款」,並將其購買政府為籌措財源所發行的「債券」,也就是聯準會將額外的美元搬進聯邦政府,聯邦政府同時將債券給予聯準會,使得聯邦政府能夠運用美元執行相關民生政策,例如此次因應新冠肺炎下放至各州政府的紓困金,各州政府再進一步撥款至民眾的帳戶,以達成生活補助的目的,此便是透過「貨幣擴張」以推動「財政擴張」的情形。至於貨幣擴張中所指的貨幣,並不僅僅是「日常交易的流通貨幣」,絕大部分其實指的是「支票提領的銀行存款」,也就是所謂的「銀行存款」;這回到「銀行」在金融體系中的角色來思考,銀行便是盡可能搜集各方民眾的存款,並轉手借貸給需要運用資金進行的投資個人或企業,或是自行將資金投資在未來有獲利潛能的企業;所以,銀行存款越多,也意謂著可在外流通的貨幣越多。以上談論的是「貨幣數量」的因素,當貨幣數量擴張,貨幣本身價值便會低落,而人類心理對「貨幣品質」的預期,亦會造成貨幣本身價值複雜的變化,例如一旦預期未來持續進行量化寬鬆,便會在當下認定金錢的價值,比這種恐慌不存在時還低落。
透過以上對於「物價上漲」進行探究,可以直覺性的歸納為「貨幣擴張」所造就的其中一個現象。至於為何政府要進行「貨幣擴張」,作者由其專業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大騙局」說法,個人覺得從經濟學的角度而言,可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這個「大騙局」的源頭,起因於民間各種壓力團體或是勢力龐大的工會組織,常會因為自身的利益或是因為預期未來物價將會持續上漲,要求進行各項補貼或是工資上漲;對於政府而言,因為要穩固自身在政治領域上的持續發展,必須仰賴這些壓力團體的政治獻金,或是龐大勞工們的選票支持,便會傾向於實現這些承諾;然而,實現這些承諾並無法僅僅透過「租稅收入」及「銀行存款借貸」來達成,還必須透過「預算赤字」進行舉債,而債務的來源便是「貨幣擴張」。政府這樣的舉措可以滿足這些群體的目的,但結果便是這些群體率先接收到補貼或是工資上漲,而後進行各項商品及服務的採購,進一步推升較大範圍的物價上漲;其它的團體則在體驗到實質性的物價上漲後,隨即也提出工資調漲的需求,但因為其工資及物價同時上漲,僅能獲得極少的好處,甚至於沒有好處,隨後物價也接近全面性的上漲。所以,可以說為了在政治達成利益交換的目的,總會有某些群體受惠於初期的貨幣擴張,卻由全數人共同承擔全面性的物價上漲,而全數人之中,尤其以那些盡忠職守的專職人士、無技術能力的勞動階層,以及不懂得這些運行規則的人受害最深。貨幣數量增加將使得貨幣單位價值下降,提高了每個人的生活成本,也就形同於向最窮的一群人,課徵了與最有錢的人一樣的租稅稅率,形同摧毀了窮人因為過去努力工作並節儉後的積蓄價值,重新進行了財富與所得分配。這也是作者不斷鼓吹回到「金本位制」的原因,因為貨幣擴張必須錨定於實體的黃金數量,而不是政治人物的自身利益;因此,可以杜絕持續的物價上漲,也就可以降低上述人士的受害程度,較能提供一個人人安居樂業且兼顧道德的社會。
在過去可以不斷看到政府,左手透過貨幣擴張,造就了物價上漲,卻欲透過右手以選擇性價格管制的方式,打擊不合理的物價上漲,形成一個極為矛盾的現象。另一個極為矛盾的現象,便是各國政府欲追求三個相互矛盾的目標:(1)持續上升的工資(2)穩定的物價(3)充分就業;以整個經濟體系的觀點而言,透過仔細思考脈絡關係後,將會發現只能在滿足任兩項目標的情形下,犧牲另一項的目標。持續上升的工資將會因為需求增加造成物價上漲,而供給的售價上揚將會帶來額外的獲利,以利於產能的擴充,並且用於支付上揚的工資,最終因為供給於需求平衡,穩定了物價;倘若又要達成充份就業,將會在生產力不變的情形下,造成供給端另外的人力成本壓力,以致於反而促成大量失業。同樣的思考方式,可以應用於同時達成充分就業與穩定物價的目標,倘若欲再滿足持續上升的工資,將會導致大量的失業。最後,為了滿足持續上升的工資與充分就業的目標,將會對供給端造成人力成本的龐大壓力,便必須以逐年提升物價作為補償,不然亦會造成大量失業的情形。所以,對照當今美國聯準會透過「貨幣擴張」的方式,促進「充分就業」及「每年2%增長的個人消費支出物價指數」(PCE),是否就意謂著為了因應「持續上升的工資」需求呢?以整個經濟體系的角度來思考,似乎頗為合理的。簡而言之,沒有貨幣擴張的支撐下,是不可能有持續上升的工資,這也就進一步意謂著各行業工會的壓力,是工資持續上升的推手,但他們也許出自於對物價上升的預期,亦出自於對自身要求如何影響金融體系一無所知,導致於雞生蛋、蛋生雞且難解的物價增長。以商品及服務消費價格的視角來觀察,倘若勞工工資上升,將會對企業造成人力成本的壓力,將會促使企業提升供給價格應對;而同時作為消費者的勞工見到價格抬升,又會再次要求工資進一步上升;於是,「工資」與「價格」兩者相互形成「螺旋增長」,直至勞工工資增長超過生產力的極限時,將使得企業無力因應龐大的成本支出,在嚴重侵蝕毛利率之下,開始裁減大量員工造成失業,進而引發經濟衰退;所以,儘管在貨幣擴張之下,「工資」、「價格」、「生產力」與「利潤」之間,更進一步有著相互影響的複雜關係,倘若稍有不慎,將會對穩定的經濟發展造成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