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帝國:勞動、剝削與資本主義,一部全球貿易下的咖啡上癮史」讀後感想

Posted on

Posted in 書籍閱讀

 

 

起源於衣索比亞的野生咖啡,首度透過交易跨越洲際,開始在阿拉伯半島的葉門種植,更透過當時紛擾下的戰爭與貿易,遍佈於阿拉伯半島與地中海沿岸,伊斯蘭文明由此承載著飲用咖啡的文化,後以咖啡館的型式輾轉遍佈於大英帝國,帶動飲用咖啡的一股潮流。荷蘭相繼打破阿拉伯人所壟斷的咖啡種植許可權,順著歐洲大航海時期所造就的全球化浪潮,咖啡種植開始在全球環境適宜之地興起,由此開展出咖啡嶄新的篇章。

歐洲大航海時期亦興起歐洲各工業強國,向全球經濟資源豐盛的各國進行殖民,美國獨立前作為大英帝國其一的殖民地,早已與拉丁美洲建立咖啡貿易關係;美國歷經獨立革命後,脫離大英帝國獨立,擺脫了大英帝國施加的貿易限制,對於咖啡的需求更是大增;拉丁美洲亦在歷經西班牙及葡萄牙殖民後獨立,促使歐洲各國急欲將貿易觸角伸入其中。大英帝國開始興起廢奴運動,盛產咖啡的海地因而崩塌,轉而促使巴西以大量生產咖啡的模式興起,維持與美國穩固的咖啡貿易關係;儘管美國對於咖啡的消費大增,由於巴西以外各國的咖啡產量卻無法跟上巴西,咖啡始終維持在高價;美國與拉丁美洲各國的貿易關係,使得整體美洲獨立於歐洲列強干涉,對於美國別具戰略上的意義。中歐、東歐及南歐的大量移民,帶著飲用咖啡的文化進入美國,而拉丁美洲各國特別是薩爾瓦多,在廢奴後推動土地重新分配與私有化,並且強迫徵招印地安人種植咖啡,同時徵收咖啡出口稅,進一步透過軍警維護農村治安,使得整體咖啡產量大增,咖啡售價開始下跌;雖然如此,美國儼然成為全球最大咖啡消費市場,拉丁美洲成為全球咖啡生產中心。緊接著巴西廢奴聲浪響起,外加上亞洲咖啡樹遭遇蟲害,使得全球咖啡產量驟減,卻又在大量人口自義大利逃離至巴西,適時地彌補巴西廢奴後種植咖啡的勞工缺口,再度使得全球咖啡產量大量增加,咖啡售價因此先後歷經大漲而後大跌。美國為了保障咖啡交易的穩定度與消費者權益,成立了世界第一個咖啡交易所—紐約咖啡交易所,針對進口咖啡進行評比,粗略來說僅有兩大類咖啡—巴西咖啡與其它咖啡。

在大英帝國工業革命的洪流下,詹姆斯.希爾由曼徹斯特泥濘髒亂且黑煙瀰漫的街道中走出,搭乘遠航至中美洲的船隻,遠離當時劃時代的工業首都;這座工業城市在詹姆斯.希爾前腳踏出之際,恩格斯相繼後腳踏入,致力於探究工業化所引發的財富與貧窮關係,最終協同馬克思催生出世人所知名著—「共產黨宣言」及「資本論」,深刻地影響後世人們對於資本的思考方式。詹姆斯.希爾則在繞行中美洲各國的壯舉後,選擇在薩爾瓦多鄰近聖安娜火山的聖塔安娜城鎮落腳,最終在細察當地的政治管理與資源運作狀況,以及巴西廢奴與亞洲咖啡樹蟲害,對於全球咖啡產量驟減的先機後,開始透過當地興起的金融機構借貸,選擇投入咖啡種植與處理的行列。然而,有鑒於義大利人口大量移入巴西,意外促成巴西的咖啡產量再次大增,使得咖啡售價大跌,詹姆斯.希爾當初認定的先機,如今卻成為投入後虧損的嚴重劣勢。美國為了抵擋德國遠洋船艦,行至美洲太平洋沿岸進行貿易,進而破壞與拉丁美洲穩固的貿易關係,除了利用舊金山的船運公司,托運咖啡免收費的措施外,更利用舊金山咖啡進口商與烘焙商,發展出有別以往僅判定咖啡豆外觀的杯測程序,提供方式判定中美洲咖啡獨特的醇度、香氣與甜味,作為高品質的認定標準,以此相對於普遍售價低廉的巴西咖啡。在地理位置上,以美國作為咖啡消費市場而言,透過以上兩種特定的方式,得以進一步鞏固雙方的貿易關係,免於遭受歐洲列強的肆意干擾。

巴西有鑒於咖啡售價崩跌,開始實行價格穩定措施,利用藉由美國跨國財團所借貸出的資金,以此回購市場上流通的咖啡豆,並且存放至歐洲倉庫堆放,再趁著售價高漲時出售,來拉抬市場上的咖啡售價;薩爾瓦多便順著巴西抬高咖啡售價之際,大舉擴充該國的咖啡產量,擴大自身在咖啡市場上的市佔率;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幸爆發,導致歐洲的咖啡市場幾近被切斷,咖啡的售價再次嚴重崩跌。薩爾瓦多絕大多數咖啡小型種植園主,透過出售咖啡微薄的獲利,並無法償還足夠的借貸金額,故被抵押的咖啡種植園,輾轉地被大型種植園主所掌握,土地集中在極少數人手中;戰後,舊金山的進口商與烘焙商,經由中美洲的實地考察,開始與具備獨特醇度、香氣與甜味的大型咖啡種植園,建立起大量購買的聯繫管道。詹姆斯.希爾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綜合起當代的關鍵知識—歐洲熱力學定律的科學發現,維多利亞時代人類透過工作將太陽將能量進行轉換的觀念,以及著重於人體活動與食物卡路里間的科學探究,以此深入至種植園農工細微工作的管理,同時對於咖啡遮蔭植物性質與非食用性的講究,一舉將農工從食物獲取能量開始,直至透過種植工作消耗能量,建立起一條龍式的嚴格管控,將成本應用至產出的效率提高至極致;於是,在擴展種植園面積之際,同時著重於每一個種植園的管理,將整體咖啡產量導向最大化,詹姆斯.希爾的咖啡帝國於焉成形。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有鑒於布爾什維克主義在蘇聯興起,墨西哥更興起推翻獨裁政權的革命運動,同時全球咖啡售價長期低迷,僅倚賴咖啡出口作為經濟發展主力的許多拉丁美洲國家,拖欠欠許多國內外款項無法支付,美國因此向各國推動控制貸款的措施。該措施試圖移植當時卡路里研究的紀錄模式至各國,將各國在法治層面進行整頓,在美國資金投入及派駐督導人監督之下,使其形成有利於咖啡出口的條件,得以持續維持各國對外貿易的蓬勃發展;倘若各國最終無力償還款項,美國更能夠進行軍事干預,可說是華爾街財富與華盛頓權力的空前結合。同時,巴西專注於成立咖啡相關機構,更全面地實行價格穩定措施,進而帶動了整體咖啡售價大漲;有鑑於此,詹姆斯.希爾投入咖啡事業以來,終於還清了所有的貸款。在美國咖啡消費市場方面,舊金山進口商及烘焙商專注於販售中美洲,標榜高品質且售價較為高昂的淡味咖啡,以此有別於取代傳統雜貨商店而興起的連鎖經濟型商店,其大量進口售價較為低廉的巴西咖啡;然而,時代巨輪再次無預警地停止轉動,由美國開始席捲全球的大蕭條爆發,全球失業率暴增,連帶全球咖啡售價再次崩跌。

回顧薩爾瓦多於全球大蕭條時的歷史,可以說是空前的慘痛,足以帶給人深刻的省思。當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主力,長期只仰賴單一出口貿易,而又遭遇全球貿易活動幾近停擺,又必須償還拖欠的款項,那麼獨裁政權與大型財團的結合,便似乎成為大勢所趨。有鑒於出口貿易低迷,後者持續以壓榨勞力的方式壓低成本生產,藉由出口後所獲得的利益,同時提供政府償還款項以及政府特別經費;前者則將經費挹注至軍隊,針對底層勞工不服壓榨而起義進行鎮壓;兩者相互緊密地合作,維持牢不可破的穩定關係;因此,底層勞工因起義的死傷也就不計其數,此便是描述薩爾瓦多真實上演的大屠殺情境。在這樣血跡斑斑的過程中,不難體會勞工階級在當時是痛苦的,急欲推翻這種連基本的生存,都要遭人剝奪而無法自主的慘狀;於是,屢屢可見薩爾瓦多起義的領導人,前往莫斯科參加類似於全球共產主義的大會,甚至與中美洲周遭國家起義領導人會面,這股全球共產主義在背地裡,逐漸形成彼此串連的勢力,對於長期注重穩定貿易關係的美國,勢必帶來芒刺在背的十足不安。

時任美國總統的羅斯福推行新政,其中手握國會授權的關稅談判權力,將此運用於外交策略中,逐步與拉丁美洲各國進行調降關稅甚至零關稅的談判,更加把美國塑造為消費型的市場,填補拉丁美洲各國出口貿易在大蕭條下的稀缺,再次穩固美國在西半球的獨立地位。在美國新政實行下,國內充斥了許多相當低廉的商品,造就大型超市的興起,也同時帶動房地產、汽車銷售及消費借貸增加,蓬勃的內需消費將經濟由谷底挽救起來。舊金山的咖啡進口商及烘焙商,順著這波低價咖啡的浪潮,開始大量進口咖啡,用於大舉擴展經營據點,從太平洋沿岸直至中西部再到東岸。順著咖啡消費市場蓬勃發展,舊金山的咖啡進口商及烘焙商,進一步與中美洲種植園商談客製化合作事宜,以其標準形塑薩爾瓦多的咖啡種植。在薩爾瓦多舉國倚賴咖啡出口貿易,以及順著遙遠美國的龐大需求下,詹姆斯.希爾的咖啡帝國再次擴大版圖,薩爾瓦多獨裁政權與大型財團的關係更加牢不可破;詹姆斯.希爾顯然年事已高,最終咖啡帝國以分拆股份的方式分配給妻子與兒女,將他們變成自己的合夥人共同經營家族咖啡企業。

第二次大戰爆發,美國大量進口咖啡用於戰略防禦區及食物配給,使得咖啡市場未如第一次大戰崩落;戰後,更以自身與拉丁美洲展開外交與經濟合作所成立的相關機構為基礎,以自身經濟發展的權力為中心,成立全球性機構來形塑嶄新的全球秩序;於是,如同當時更多售價低廉的咖啡充斥著美國市場,如今來自全球更多售價低廉的商品蜂擁至美國,此背後意謂著出口國人民辛勤的工作,以此成就美國龐大的消費需求;詹姆斯.希爾卻在此時逝世,無緣見到全球後續再次的動盪。各國底層的勞動越是辛勤,共產主義越是相隨而隱隱作動;美蘇冷戰期間雖無彼此直接衝突的戰事,卻在全球各地形成背地煽動的大小戰事;美國此時透過外交援助深入多國,以此捍衛自身的反共產主義立場,可見其十足的堅定。薩爾瓦多歷經一場大屠殺後,並未針對該國經濟結構進行反思,反而在美國的外交援助下,更加穩定獨裁政權與大型財團的關係;一股左派集結的革命勢力再度崛起,憑藉著勒贖咖啡種植園主的親戚,籌措行動資金的來源,也就不令人感到十分意外;薩爾瓦多種植園主長年處於被威脅的狀態下,反而保有傳統種植波旁樹種的咖啡,而未走向技術化培育雜交樹種,意外地保有高品質咖啡的產出。隨著象徵共產主義的蘇聯垮台,在美國外交援助即將中斷前,左派與政府長達十二年的抗爭,就此畫下了句點,過程中自然又是死傷人數十分慘重。

歷經長年的抗爭後,左派組織領導人開始學習如何組織政黨,得以在政治勢力上形成制衡的力量,並且進一步學習經營事業,得以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給人民,試圖以更為溫和的方式,確保和平始終存在於社會中。聯合國相關國際組織開始深入開發中國家,檢視整體國家的經濟結構與成分組成,而非如同拉丁美洲各國僅以咖啡種植園的觀點來計算獲利,並且從中探究出推動工業化發展,以促成人民在就業上有較多的可能性,得以避免讓經濟過度集中,而能夠有較為平衡的發展,連帶使得人民能夠普遍富裕。針對咖啡種植與出口方面,如何在引領咖啡消費時,對於生產過程的道德關切,一直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議題;如此方能造就咖啡的公平貿易關係,能夠在不威脅咖啡勞動人口的基本生存條件下,促成健康且持續的咖啡消費。奴隸制早已在幾百年前廢除,因商品而興起的資本主義,不應該再次凌駕他人基本的生存權利,來讓自己過得更加美好,這是仔細審視詹姆斯.希爾咖啡帝國的歷史,同時龐大被無情剝奪的生命歷歷在目下,對於人類生命意義最為深刻的省思。

 

舊金山與中美洲
薩爾瓦多城市

 

咖啡開始展開全球化貿易前的傳播狀況

十五世紀:原產於『衣索比亞』的野生咖啡,首度進行商業交易。

十六世紀:『葉門』的梯田山坡上,種植了首批的咖啡樹,更是透過戰爭及貿易,使得咖啡遍及阿拉伯半島及地中海沿岸;鄂圖曼帝國皇帝在征服一座新城市後,興建咖啡館作為第一個建築物,以展示他們統治的文明;咖啡作為伊斯蘭教信徒的提神飲品,歐洲人也開始在『敘利亞』發現了咖啡。

1650年:英國第一家咖啡館設立,由『土耳其飲品』形式傳遞,至1750年咖啡館達數百間。

1699年:荷蘭人將咖啡引進『爪哇島』種植,使其生產量超過『葉門』的貿易量,打破了阿拉伯人長期的壟斷,因此全球咖啡樹的種植開始由此散播開來。

1714年:荷蘭人贈送咖啡樹給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並種植於巴黎的皇家植物園。

1715年:法國殖民管理者將咖啡樹,帶到馬達加斯加島東南方的『留尼旺島』(波旁島)種植。

1718年:荷蘭人將咖啡帶到南美洲東北海岸的『蘇利南』。

1723年:法國前殖民官員從巴黎皇家植物園偷了一株咖啡幼苗,並偷運往中南美洲『馬丁尼克』種植。

1725年:英國東印度公司被允許進入中國港口,廉價茶葉開始充斥英國市場。

1727年:葡萄牙官員走私咖啡樹苗至『巴西』,並在雅馬遜河種植。

1730年:英國人開始在『牙買加』種植咖啡。

1748年:西班牙人開始在『古巴』種植咖啡。

1830年代:荷蘭透過強制種植的手段,咖啡才開始佔領『爪哇島』。

十八世紀上半葉:『爪哇島』已是歐洲市場重要的咖啡生產中心。

 

描述詹姆斯.希爾逐漸開始掌握住咖啡種植的契機

1870年:英國『全國小學教育法』成立,規定五至十五歲兒童必須接受公立學校教育,使得他們未能為大英帝國服務,以應對海外經濟競爭日益激烈的狀況。

1871年:詹姆斯.希爾出生,隨後進入學校受教育。

1888年:詹姆斯.希爾隻身前往『倫敦』,在布店工作之餘亦安排學習西班牙語,嚮往著亞歷山大大帝開疆闢土的精神,一心追求海外冒險以滿足野心,前去深富古老文明的拉丁美洲。

1889年:詹姆斯.希爾登上船前往中美洲,最終抵達『薩爾瓦多』。

十九世紀下半葉:拉丁美洲對世界市場出口增長了百分之一千,美國與德國等工業帝國積極地進入拉丁美洲,要求分享該地區出口至北大西洋兩岸、正在快速工業化帝國的豐盛收益;拉丁美洲大量中產階級興起,進而大量購買歐美製造商生產的商品,詹姆斯.希爾便在當地從事此類銷售的工作。

1894年:詹姆斯.希爾與當地坐擁咖啡種植園的貝納爾家族女兒蘿拉.貝納爾完婚,並且向中美洲倫敦銀行貸款,打算開始發展位於『聖塔安娜火山』上的咖啡種植園,而其妻子已繼承了三個既有的種植園。

1896年:詹姆斯.希爾建造位於『聖塔安娜火山』底下的『三扇門』咖啡處理廠;自此開始咖啡售價一路下降,直至1926年因為咖啡產出數量暴增及售價上漲,才將自身債務降為零;咖啡售價上漲源自於1906年,巴西『聖保羅』種植者的『價格穩定措施』。

1901年:泛美博覽會結束,詹姆斯.希爾生產的圓豆咖啡獲得了銀牌獎。

1904年:詹姆斯.溫特爾代表舊金山麵粉出口商及咖啡進口商,周遊世界各地尋找好咖啡,最終詹姆斯.希爾名列『聖塔安娜』最好咖啡生產者的名單,而『聖塔安娜』被認定為整個中美洲最好的咖啡產地。

 

描述美國政治情勢的演變、美國與巴西間的咖啡貿易關係,以及中美洲咖啡的崛起

1773年:『美國波士頓茶葉事件』,抗議英國設立『茶稅法』來允許英國東印度公司,在美國殖民地販售由中國運送而來的茶葉,而無需繳納『湯森法案』所規定的稅款。

1775-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主要始於北美十三殖民地,為了對抗英國壓迫性的重商主義經濟政策,從而決定以武裝革命尋求獨立,但後來卻因為法國加入戰爭對抗英國,而使戰爭的範圍遠遠超過英屬北美洲之外;大英帝國因為戰敗,被迫於1783年簽訂『巴黎條約』承認美國獨立;早在美國獨立前,美國便透過咖啡與世界各地建立了關係。

十八世紀末期:『海地』的『聖多明克』每年咖啡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一半;美國人在獨立戰爭後,擺脫了英國的貿易限制,對咖啡的消費亦大幅增加,增強了與『海地』的貿易關係;『英國』的『倫敦』開始了『全球廢奴運動』。

1804年:『海地革命』推翻法國殖民政府且廢除了奴隸制,連帶使得咖啡成為犧牲品,法國亦失去了最富有的殖民地,美國轉而與『巴西』建立咖啡的貿易關係。

1808年:法國入侵葡萄牙,葡萄牙國王逃往『巴西』的『里約熱內盧』;為了促進貿易,對美國開放港口,更以咖啡與其滿載的奴隸進行交易。

1820年:拉丁美洲國家脫離西班牙及葡萄牙獨立,美國和歐洲尤其是英國,隨後開始大規模商業移民,美國同時成為第一個由拉丁美洲進口咖啡的免稅世界大國。

十九世紀中葉:『巴西』生產的咖啡佔世界總產量的一半,美國透過咖啡消費與其維持穩定的貿易關係,許多奴隸由美國的奴隸販子提供;然而,廢奴主義者對咖啡種植,開始構成越來越重的壓力;1880年代的咖啡產量,更控制了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市場。

1800-1850年:美國藉由購買咖啡,造就拉丁美洲各地出口熱潮,使得整體美洲間的咖啡自由貿易不受歐洲列強干涉,對於美國新興帝國主義的野心而言,此別具關鍵的戰略意義。

1848-1855年:『美國加州淘金熱』,造就許多掏金者前往之外,同時在地理優勢上,『舊金山』與中美洲沿著太平洋海岸火山聚集的咖啡產區處於同一側,能夠避免歐洲船隻干擾,因此成為合乎銷售邏輯的市場,聚集了咖啡經銷商、烘焙商與零售商。

1861-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北方的『美利堅合眾國』與南方的『美利堅聯盟國』相互作戰,最後以北方的『美利堅合眾國』取得勝利。 南方各州在國會已經開始處於弱勢,在反對奴隸制度的亞伯拉罕.林肯就任總統以後,南方各州遂以各種理由退出聯邦體系,另外推選傑斐遜.戴維斯為總統,建立美利堅聯盟國。 直到北方軍隊攻陷南方首府後,南方聯盟國宣佈戰敗,林肯並趁機對奴隸制度進行多個憲法修正案決議。

1865-1885年:美國咖啡消費量翻了一倍,但由於巴西之外中南美洲國家推廣的咖啡文化,尚未能將它們的總和出口量,增加到可以與巴西並駕齊驅的地步,於是咖啡一直處於高價的狀態。

1870年代:美國加州最大的金礦脈已被掏空,農業取代金礦業成為經濟增長主力,當地希望加州小麥盛產的小麥與中美洲盛產的咖啡,彼此建立起穩固的貿易關係,因為拉丁美洲習慣吃小麥粉製作的歐式麵包,而美國人喝咖啡的需求龐大。

1880年代:加州糧田高度機械化,使得小麥的產量超過全球所需,價格下跌促使資源轉向種植新作物尤其是果樹;同時隨著冷藏車出現,多處的果園盛產各式水果而成為加州的新金礦。

1879-1930年:加州成為世界果園之都,同時也是重要的果園學研究中心,詹姆斯.希爾的兒女也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留學於加州,學習並研究有關咖啡種植(果樹栽培學)的相關知識。

1870-1900年:高達一億兩千萬移民進入美國,初期的浪潮來主要自於英國、愛爾蘭及北歐,末期的洪流主要來自中歐、東歐及南歐;後者透過當時鄂圖曼帝國的影響,帶著喝咖啡的文化進入美國,外加上美國與拉丁美洲的咖啡貿易關係緊密,在咖啡的大量供應下,使得咖啡售價更便宜,使得咖啡在美國成為一種大眾飲料,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咖啡市場,而拉丁美洲成為全球咖啡生產中心。

1871年:『巴西』議會通過『自由子宮法』,命令奴隸婦女所生之子女士自由的,使得巴西的世代奴隸制無法成立。

1877年:咖啡開始在『瓜地馬拉』、『宏都拉斯』、『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哥倫比亞』等鄰國廣泛興起,當地政府施行了強迫徵招印地安勞工的制度,標誌著巴西奴隸制度的衰落。

1880年代初期:整個亞洲咖啡樹遭遇病蟲害,葉子開始出現橙色斑點,使得亞洲地區的咖啡產量遭受重創。

1882年:世界第一個註冊的國際咖啡交易所—美國『紐約咖啡交易所』開業,除了重視避險而避免咖啡交易崩盤之外,同時採用一個固定且假設完美的咖啡標準,對進口咖啡的不完美及瑕疵,進行八個等級的評比;成立初期,主要的進口咖啡分為三種來源—巴西『桑托斯港』味道較醇厚的咖啡豆、巴西『里約熱內盧』及其它港口味道較重的咖啡;其它。

1888年:『巴西』議會通過無條件廢除奴隸制的『黃金法』,此對於倚賴奴隸種植咖啡的種植者形成重大打擊;推翻奴隸制後的四、五年裡,巴西的咖啡產量下降了一半,推翻了國家經濟的基礎。

1888年-十九世紀初:近一百萬逃離義大利南部農村的貧困義大利人抵達巴西,絕大多數人進入咖啡種植園工作,取代了因為『黃金法』而釋放的奴隸勞工。

1895-1902年:巴西產量的增加,外加上中美洲及世界各地的新咖啡區的產量,超出了國際咖啡市場的消費量,於是咖啡的價格下降約百分之七十。

1898年:『美西戰爭』爆發,美國為了奪取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進而控制加勒比海所發動的戰爭;在戰爭後,兩國在巴黎簽訂『巴黎合約』,美國獲得了波多黎各、菲律賓及關島,以及對古巴的有效權力,結束了西班牙長達400年的殖民帝國地位,美國亦通過戰爭自此成為全球霸權;這些美國獲得的殖民地,皆為昔日西班牙生產力高的咖啡產地,美國除了依舊是世界上唯一沒有進口關稅的主要咖啡市場之外,如今更是殖民地咖啡生產國。

1899年:德國船運公司開始提供航向太平洋海岸的蒸氣運輸服務,許多運輸船在美洲大陸太平洋沿岸的所有港口接貨,對於美國舊金山與中美洲咖啡貿易構成一大威脅;美國舊金山的船運公司提出運輸咖啡不收費且支付托運者費用的策略,才又拉開德國與中美洲間的咖啡貿易距離。

二十世紀初:美國舊金山的咖啡進口商及烘焙商,為了持續享有拉丁美洲太平洋沿岸咖啡的特權,以及解套中美洲咖啡豆外觀上普遍較小、粗糙及不規則的劣勢,有別於以往只由咖啡豆外觀作為品質判定的標準,開始以『杯測』發展出新的標準,從咖啡的香氣、味道及杯中的特性,作為判斷咖啡品質的標準;於是,以往有別於『巴西』類別,而被歸納為『淡味』類別中的咖啡,由代表著巴西以外其它產地的咖啡,轉變為杯中帶有甜味的咖啡,並且比巴西咖啡具有更多的醇度、酸度極更好的香氣,使得巴西咖啡被認為是價格低廉的咖啡,而啖味咖啡則因品質而聞名,進一步置入真空密封咖啡罐以保留風味,並且結合品牌及填充巴西咖啡作爲混和咖啡下,最終開拓出咖啡市場。

1906年:巴西『聖保羅』的咖啡種植者採行『價格穩定措施』,開始減少咖啡的供應量,並且向國際財團跨國借款,用於購買他們自己的咖啡,並且存放在美國及歐洲倉庫裡,以此提高低迷的咖啡售價,並在價格上漲時出售,卻也因此助長了拉丁美洲其它地區咖啡產量的增長。

1912年:美國檢察總長起訴了將錢借給巴西『聖保羅』種植者的財團—由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和比利時銀行家組成,以壟斷的方式哄抬咖啡價格。

1904-1914年:順應著『巴西』部分停售以拉高咖啡售價,『薩爾瓦多』順勢增加咖啡產量,十年間增長了百分之二十五。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咖啡市場因戰爭而中斷,咖啡價格再次嚴重下跌,使得許多『薩爾瓦多』小型咖啡種植園主,無法利用出售咖啡取得的利潤來償還抵押貸款,而讓貸款持有者取得被抵押的小型咖啡種植園,導致土地集中在越來越少數人手中。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大西洋航道遭海軍切斷,歐洲銀行業務因戰爭遭到凍結,美國舊金山商人們趁勢派代表到中美洲巡迴考察,以評估哪些種植園能生產出好咖啡,並且成為可靠的客戶;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舊金山的商人憑藉著考察後杯測評定的優劣,開始向種植園及處理廠以直接且大量購買的方式進貨,於此控制了中美洲的咖啡貿易,並且往後的購買量還持續增加。『薩爾瓦多』咖啡在杯測中展現的甜味備受青睞,因此獲得高價作為回報,而甜味則依賴大量資金與勞動力,在咖啡果成熟的有限高峰期內迅速採收,並且經過處理成為咖啡豆,於是唯有超大型咖啡種植園主得以勝任。

 

拉丁美洲國家脫離西班牙及葡萄牙獨立後,薩爾瓦多在咖啡種植上的發展

1821年:『薩爾瓦多』自由主義者寄望藉由出口貿易促進經濟自由發展,最終實現國家進步;於是,決定向美國申請建國,並且彼此簽訂第一個重要的貿易協定。

1840年:任教於『薩爾瓦多』的巴西人,將他從『巴西』帶來的咖啡種子,種植於所開闢的種植園。

1846年:『薩爾瓦多』政府透過咖啡種植者稅收減免,以及種植工人兵役免除的政策,支持咖啡的種植。

1859年:『薩爾瓦多』政府透過分配土地給咖啡種植者,以及贈送咖啡苗給大地主和農民的政策,進一步促進咖啡的種植。

1862年:『薩爾瓦多』咖啡種植成效有限,因為山坡土地依舊掌握在印地安人及農民手上,必且主要用來種植大量的玉米。

1874年:『薩爾瓦多』政府命令印地安人及農民,將山坡種植地改種咖啡。

1879年:『薩爾瓦多』政府進行全國土地普查,欲以法律途徑解放過去分配的土地。

1882年:『薩爾瓦多』議會廢除土地所有權制度,提不出曾經耕種的證明,並且支付一定的費用,土地便會被拍賣;一項全國性的命令頒佈,嚴懲在咖啡種植園曠職的工人。

1888年:『薩爾瓦多』反對土地私有化的聲浪越來越大,政府開始對咖啡徵收出口稅,以擴大農村的警力部署,同時靠著軍隊威嚇任何改革所造成的任何混亂,並且用以支付國家建設宮殿,以及將鐵路自港口延伸至『聖塔安娜』的費用。

1889年:『薩爾瓦多』第一間銀行—西方銀行,由美國舊金山人創立,獲得政府許可成為貨幣的發行銀行。

1894年:『薩爾瓦多』總統針對咖啡不斷提高出口稅,因此遭到咖啡種植園主以『聖塔安娜』為據點,向其發動政變而推翻。

1912年:『薩爾瓦多』建立了國民警衛隊,經常在咖啡種植園收穫期間,被派往種植園全天駐守,進而減輕了因為勞工偷竊咖啡園果實或咖啡,使得大部分監督者及管理者直接執法和維持紀律的負擔。

 

美國為維持在西半球的自主、獨立地位,開始對中南美洲施行一系列政策

1900-1921年:咖啡價格長期低迷,使得仰賴咖啡出口稅的『薩爾瓦多』政府,因為許多國內外款項逾期未付,幾乎就快要破產。美國為了鞏固自身在西半球的勢力,防止歐洲帝國主義重襲,美國國務院鼓勵美國銀行,前往拉丁美洲國家拓展新業務。

1910年:『墨西哥革命運動』,針對牟取暴利獨裁者進行反抗。

1917年:墨西哥訂定一部對外國企業不友好的憲法;同年『俄國十月革命』,布爾什維克主義興起。

1920年代:美國運用於拉丁美洲國家類似的『控制貸款』,為經濟學家愛德溫.凱默爾參照威布林.阿特沃特的『呼吸卡計』的邏輯,發展為美國國際金融治理的體系;其主要建立在債務、紀律與出口的基礎上,也就是推動拉丁美洲國家由上而下的改革,使得美國提供借貸的資金,能夠透過良好的政府進行管理,將資金有效地注入經濟發展,使其增加出口生產,以因應美國的需求;此『控制貸款』由美國聯邦政府作為擔保人,美國銀行提供資金,並由美國國務院任命一名海關督導,來監督拉丁美洲國家的對外貿易,形同將華爾街的財富與華盛頓的權力相互結合;『控制貸款』沒有明確定義之處,在於拉丁美洲國家若拖欠貸款,美國更有權進行軍事干預。

1921年:『薩爾瓦多』政府向債權人之一,聯合水果公司創始人麥納.基斯,申請鉅額的銀行貸款,以支付該國現有的債務,並為經濟發展提供新的資金。

1923年:美國提供給『薩爾瓦多』的貸款敲定。

1923-1926年:弗雷德里克.泰勒進駐『薩爾瓦多』,成為美國在『薩爾瓦多』的海關督導。

1923-1931年:經濟學家愛德溫.凱默爾成為美國在哥倫比亞、厄瓜多、玻利維亞、智利、秘魯、墨西哥及瓜地馬拉的海關督導。

1914-1930年:美國在拉丁美洲的投資總額增加了三倍多。

1918年:巴西咖啡種植者與美國烘培商在美國紐約,成立了『咖啡貿易聯合宣傳委員會』,主要在美國推廣咖啡消費。

1922年:巴西『聖保羅』成立了『咖啡永久保護機構』,為了因應美國1912年起訴了財團藉由國際借款,引發了咖啡的壟斷行為,以致於咖啡的售價上漲。

1924年:『咖啡永久保護機構』所實行的『咖啡保護計畫』,在巴西全國上下展開,持續1906年以來的『價格穩定措施』。

1926年:咖啡售價再度上漲一倍,開創了一個世紀以來的紀錄。同年,尼加拉瓜爆發內戰,叛亂黨派向美國安插於國內的總統宣戰,並透過代理領導人向美國宣戰。

1925-1928年:時任美國商務部長的賀伯特.胡佛,將巴西的『價格穩定措施』視為不公義的行為,以及對美國生活水準的侵蝕,因爲咖啡已成為美國經濟能夠從更廣闊世界獲取利益的關鍵樞紐,於是急欲展開咖啡抵制計畫,包括利用美國在美西戰爭獲取的島嶼殖民地生產咖啡。美國『大西洋和太平洋茶業公司』整合咖啡進口商、烘焙商及零售商於一身,透過壓低咖啡售價及鎖定特定消費者的連鎖『經濟型商店』,逐漸取代了過往憑藉著親切的鄰里社交服務,來推銷散裝咖啡以獲利的多數『雜貨商店』;有鑒於其營運模式仰賴大量進口巴西價格與品質低廉的咖啡,進而壓低咖啡成本販售,自然不樂見咖啡售價翻漲。『希爾斯兄弟』、『佛格斯咖啡』和其它位於舊金山的咖啡烘焙商,則進口中美洲含有『杯中甜味』的高品質啖味咖啡,同時透過高售價凸顯出品質的獨特性,以此作為核心事業發展的基礎,於是樂見中美洲咖啡售價連帶隨著巴西咖啡翻漲。賀伯特.胡佛了解兩派勢力各自的立場後,有鑒於當時的墨西哥革命、俄國十月革命,甚至是尼加拉瓜內戰,均強烈示意勞工堅持分享繁榮的意見潮流,乃至於綜合考量透過咖啡售價翻漲,實則協助拉丁美洲人民獲得較為公義的勞動回饋,並且能讓他們買進更多美國出口的產品,進而將美國與拉丁美洲的經濟緊密相連,鞏固美國於西半球自給自足的態勢,最終放棄了反對提高咖啡價格的抗爭。

1929-1933年:全球『經濟大蕭條』,賀伯特.胡佛擔任美國第31屆總統,同時發生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全球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廣、強度最大的經濟衰退。由美國開始而席捲全世界,全球咖啡價格再次下跌百分之六十以上,咖啡種植園的失業率超過百分之四十,就業者除了工作條件差之外,薪資亦下降了百分之五十至六十,有時甚至高達百分之七十五。

1930年:美國總統賀伯特.胡佛簽署『斯穆特.霍利關稅法』,在以黃金為本位的制度下,貨幣供應是固定的,試圖透過提高農產品進口關稅,以保護國內農民免於國際競爭,卻遭到外國政府的報復,關閉了美國出口產品的海外市場,使得各地美國農民挨餓,農民起義又威脅到美國農村的安定。

1933-1945年: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擔任美國第32屆總統,同時開始推動『新政』,也就是實行一系列的經濟政策,以協助美國走出經濟大蕭條。『新政』有三個核心重點:「救濟」針對窮人與失業者;「復興」是將經濟恢復到正常水準;「改革」就針對金融系統,預防再次發生大蕭條。

1934年:『互惠貿易協定法』將制定關稅的權力由立法部門轉移到行政部門,使得總統手握調整關稅的權力,以此作為外交政策的工具來重塑美國的經濟發展。同年,德國與『巴西』和『哥倫比亞』簽訂『以咖啡換取機器』的協定,威脅到了美國與拉丁美洲的貿易關係;然而,美國總統羅斯福與『巴西』和『哥倫比亞』進行關稅談判,承諾不對咖啡徵收進口關稅,維護咖啡進入美國市場的流動性。美國承認了馬克西米利亞諾.馬丁內斯將軍,透過政變而繼任『薩爾瓦多』總統的地位,亦開啟了拉丁美洲各國奪取政權,以獲得執政機會的另類新時代。

1934-1944年:美國與世界各國新簽訂的貿易協定中,有超過一半以上是與拉丁美洲各國所簽訂,藉此也再次鞏固了美國在西半球國際間的貿易基礎。美國透過新政推動與國外更多的自由貿易,更多更便宜的商品得以在國內販售,直接促成國內大規模消費興起;整合倉庫與商店的超市大量展店,能夠有足夠的空間儲存各種品牌的商品,並且僅需要聘請倉管工人而不需要講究技術的員工,消費者自然手握著經由廣告得知的商品清單,直接前往貨架上挑選;新政下優先發展的製造業地區,在汽車銷售、基礎設施及房地產發展方面,同時順沿著超市興起的浪潮前進,日漸成長的消費信貸亦是如此。中美洲的淡味咖啡由於擴大生產,在此期間的售價令人吃驚地低落,舊金山『希爾斯兄弟』除了藉由其十分倚賴美國市場,商談客製化的咖啡生產程序,更藉此機會大量進口咖啡來拓展銷售據點,由太平洋沿岸推向中西部,甚至延伸到東海岸地區,逐漸成為美國最大的獨立咖啡烘焙商。

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1941-1945年:咖啡佔美國所有進口產品近百分之十,大部分被用於『戰略防禦區』和『食物配給』。

1945-1948年:在三〇至四〇年代,美國與拉丁美洲在外交及經濟互動上所開創的相關機構,成為戰後的國際組織及機構設立的參照基礎,包括美洲國家組織、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貿易和關稅總協定及聯合國,進一步為美國建構全球性的支配權力。顯而易見地,二戰後所帶來的全球秩序,使得國際上更多國家出口低價商品至美國,提供美國作為消費,於是這些出口國家人民以艱苦的方式工作,只為了最終的產品得以切入美國的消費市場。

1948年:隨著戰後歐洲市場重新開啟,咖啡的售價再度攀升至歷史最高點,美國的咖啡飲用量也創下新高。

1950年代:企業明確訂出一日工作中的『咖啡時間』,允許員工喝咖啡且休息,從此成為美國企業的一種文化。除了因為員工戰前在休息時間喝咖啡,而在戰後沒有休息時間,無法戒掉喝咖啡,使得工作生產受影響外,企業同時也發現咖啡確實能增進員工的工作效率,也就是促進員工的工作能力。

1951年:詹姆斯.希爾於舊金山因心臟病逝世。

1947-1991年:『冷戰』期間,全球各地爆發一系列如下的革命運動與戰爭,美國支持中美洲反共產主義的措施,卻更加讓『薩爾瓦多』軍事獨裁政權與咖啡種植者間的聯盟更加穩固。

1950-1953年:『韓戰』爆發,是朝鮮半島上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權』與『大韓民國政權』之間的戰爭,其中北韓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軍事支援,而南韓受來自聯合國(主要為『美國』)的軍隊支援,最終在板門店簽署『朝鮮停戰協定』,停戰分界線原則上以北緯38度線為基準。咖啡售價又翻漲一倍。

1953-1959年:『古巴革命』爆發,是一場推翻古巴獨裁者的民族革命,菲德爾.卡斯楚為首的革命組織取得勝利,最終建立西半球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象徵著拉丁美洲勞動人民充滿無限可能性。

1961年:美國國會通過『對外援助法案』,在反共產主義興起的基礎上,提供開發中國家包括拉丁美洲各國經濟上的各種援助,卻也造成『薩爾瓦多』工人階級不段攀升的期望。

1961-1975年:『越南戰爭』爆發,是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等國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國)協同南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對抗受『美國』等國家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國)的一場戰爭,最終美國在越南戰爭中不堪消耗,遂逐步將軍隊撤出越南,北越擊敗南越並統一越南。

1950-1975年:『薩爾瓦多』的衛生及社會發展計劃提高水準,使得人口激增卻讓資源更加匱乏,越來越多政治抗議活動興起,卻遭到更大的打擊。

1970年代:『薩爾瓦多』左派團體再次興起以武力,解決國家長期不平等的問題。

1972年:『薩爾瓦多』由年輕的激進份子組織,而且與教會保有聯繫的『人民革命軍』成立,試圖透過綁架菁英家族成員勒索贖金,來資助相關的革命計畫。

1975年:『薩爾瓦多』在寡頭政府的資助下,軍事組織『行刑隊』形成相對的右翼勢力,成員來自於兼職的國民警衛隊和軍隊人員,其中最惡名昭彰為『白人戰士聯盟』,其被賜予有效制裁和不受懲罰的權利,經常極其殘忍地對待反抗的左派抗議人員致死。

1979年:『 尼加拉瓜』以奧古斯托.桑迪諾命名的左派團體起義,並且擊退長達半世紀的獨裁政權,卻換來『薩爾瓦多』政府對該國抗爭的加倍鎮壓。『薩爾瓦多』發生政變,最終亦結束了長達半世紀的軍事統治,卻分裂出兩派勢力,一派勢力控制政府,推動和解的政策;另一派勢力控制軍隊,持續進行鎮壓,尤其對『人民革命軍』。詹姆斯.希爾的孫子海梅.希爾遭『人民革命軍』綁架。

1978-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由於不滿政府施政和石油危機引發的經濟問題,伊朗民眾發起反對伊朗君主體制的大規模示威活動,最終把一個『親西方、世俗的君主專制國家』,變成一個『宗教色彩濃厚的伊斯蘭政教合一』國家。

1979-1988年:『蘇阿戰爭』爆發,蘇聯入侵阿富汗而最終撤軍。

1979年:美國在『尼加拉瓜』、『伊朗』及『阿富汗』一連串爆發的革命運動後,迅速對中美洲採取反共產主義的立場,

1980年:『薩爾瓦多』天主教會領導人奧斯卡.羅梅洛出面干預,在『人民革命軍』取得贖金及刊登革命預言於全球最大的報紙後,海梅.希爾最終被釋放,但奧斯卡.羅梅洛慘遭『白人戰士聯盟』殺害,並且公布『叛國共產黨員』名單,激起『人民革命軍』與其它左派團體集結,形成單一勢力『法拉本多.馬蒂民族解放陣線』。

1980-1991年:『薩爾瓦多』陷入內戰,『法拉本多.馬蒂民族解放陣線』透過綁架海梅.希爾的贖金,持續與政府軍隊與行刑隊對抗,但後者卻有著來自於美國龐大的外交援助;十多年來,美國訓練軍隊與農村人民作戰,使得農村再度成為死傷慘烈的地區;許多人開始前往美國尋求庇護,菁英們前往邁阿密,工人們前往舊金山、洛杉磯、華盛頓特區及長島郊區,因此形成了移民社區;這些逃離革命前往美國的移民,反而成為『薩爾瓦多』的出口主力,使得來自美國的匯款,成為該國最重要的經濟來源;『薩爾瓦多』咖啡處理廠及種植園獲得的財富,經常成為『法拉本多.馬蒂民族解放陣線』籌措資金的目標,以致於許多咖啡種植者在飽受威脅下,沒有走向技術化培育雜交的咖啡品種,反而保留了傳統的老波旁樹種,因此始終保有較高品質的咖啡產出;最終在美國即將停止援助前,內戰雙方簽署和平協定,結束了所有的武裝衝突;『法拉本多.馬蒂民族解放陣線』領導人透過課程學習組織政黨,以確保和平常駐於政治與社會中,並且參與事業經營,以提供人們相關就業機會。

1980年:『薩爾瓦多』不到百分之二的人口,擁有全國一半一上的耕地。

 

薩爾瓦多勞動悲歌響起,促使革命種子萌芽,紅色起義引爆戰爭與屠殺

1928年:『薩爾瓦多』工會推派奧古斯丁.法拉本多.馬蒂駐紮在『尼加拉瓜』,向抵抗美國的領導人奧古斯托.塞薩爾.桑迪諾學習。

1929-193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全球發生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廣、強度最大的經濟衰退,由美國開始而席捲全世界,全球咖啡價格再次下跌百分之六十以上,咖啡種植園的失業率超過百分之四十,就業者除了工作條件差之外,薪資亦下降了百分之五十至六十,有時甚至高達百分之七十五。

1929年:『薩爾瓦多』奧古斯丁.法拉本多.馬蒂因為國際共產主義的鮮明立場,與『尼加拉瓜』奧古斯托.塞薩爾.桑迪諾僅希望民族解放的立場衝突,於是兩人的合作破局。

1929年:『薩爾瓦多』阿爾貝托.馬斯費勒組織了『生命主義政黨』,基於『最低限度生命力』為其綱領,也就是訴求人民擁有『誠實、健康和報酬合理的工作』及『有益健康的食物和充足的營養』。

1929年:『薩爾瓦多』咖啡種植者面臨全球經濟大蕭條,並且意識到勞工蠢蠢欲動的集結力量,為了自身利益而成立『薩爾瓦多咖啡館協會』,決議由詹姆斯.希爾牽線,成立類似於巴西的『咖啡保護協會』,以解決咖啡生產、銷售與消費所面臨的問題,卻因為在國內、外的政治上沒有權力,以致於無法推動實質性的作為。

1930年:『薩爾瓦多』米蓋爾.馬爾莫在內的團體,有鑒於工會做得還不夠,於是成立『薩爾瓦多共產黨』,米蓋爾.馬爾莫代表『薩爾瓦多共產黨』,參加在莫斯科所舉辦的『紅色國際工會』,並與其它拉美國家代表擬定共識,奠基於列寧主義的論述,透過共產黨在群眾中保有領導權,同時能夠發動革命,沒收所有遭政府及咖啡種植園侵佔的土地,並且重新分配給農民;同時成立『國際紅色援助分會』,從事人道主義工作,奧古斯丁.法拉本多.馬蒂成為領導人,開始向全球大蕭條使得惡劣勞動環境變得更糟的咖啡種植區推進。同年,

1931年:『薩爾瓦多』阿圖羅.阿勞霍繼承了阿爾貝托.馬斯費勒提出的『最低限度生命力』理念,獲得廣大農民勞動者的大力支持,以壓倒性的勝利當選總統。當選後為了解決國家債務問題,不顧國內普遍反美情緒,依舊傾向於接受美國的『控制貸款』;同時,結合時任海關督導威廉.倫威克,回報予美國『薩爾瓦多』經濟前景看好的見解,賦予員警與軍隊更大的權力平定動亂,持續維持咖啡種植園犧牲農民勞動者的生存條件,以達成成本低廉的出口經濟。總統阿圖羅.阿勞霍執政僅僅八個多月便被推翻,由推翻政權的副總統馬克西米利亞諾.馬丁內斯將軍繼任總統,但美國根據『泛美條約』與其斷絕外交關係。

1931年:『薩爾瓦多』奧古斯丁.法拉本多.馬蒂與米蓋爾.馬爾莫策動『聖塔安娜』周圍的咖啡工人發動罷工,繼任總統馬克西米利亞諾.馬丁內派出國民警衛隊實行鎮壓,同時無力支付抵押貸款的種植園者逃離,曾經工作過的工人接管了種植園。美國國務院勸說透過政變而繼任的總統放棄權位,卻被以違反該國憲法而拒絕。

1932年:『薩爾瓦多』位於『聖塔安娜』的市政選舉,因為公然舞弊使得有史以來第一位共產黨候選人落選,激起了更多工人的不滿,進而發生更大規模的罷工,以及相隨而來的暴力;在軍隊無情的鎮壓下,死傷人數開始增加,更進一步的革命起義將要形成,『薩爾瓦多共產黨』領導人聯絡莫斯科當局,以期能獲得所需的資金與武器。

1932年:『薩爾瓦多大屠殺』爆發,工人們手持大砍刀,以『讓工人成為主人』為號召,在咖啡採收的高峰期起義;當中僅有一些『薩爾瓦多共產黨』黨員,其它絕大多數為咖啡種植園的工人,而奧古斯丁.法拉本多.馬蒂與米蓋爾.馬爾莫則因為起義消息走漏風聲,早已被關進監獄裡;叛亂摧毀的目標主要在於『保存土地所有權狀的市政廳』及『富有種植園者逃亡後留下的住宅』,顯見工人們急於弭平財富支配貧窮的不公義。在美國駐薩爾瓦多大使館發出電報後,英國、美國及加拿大戰艦往『薩爾瓦多』方向匯集;加拿大戰艦維多克.布羅代爾司令率先抵達薩爾瓦多,並會晤繼任總統馬克西米利亞諾.馬丁內斯將軍,在取得願意保護當地英國人—詹姆斯.希爾家族的生命與其咖啡種植園與處理廠的財產承諾,以及巡視各地相信叛亂已被控制後,最終加拿大與隨後抵達的美國戰艦駛離薩爾瓦多。

1932年:『薩爾瓦多』咖啡種植者藉由出口售價低迷的咖啡,提供政府經濟援助以購買軍隊槍械彈藥及償還美國貸款,換取馬丁內斯政權鎮壓一切動亂的承諾,形成咖啡生產出口與軍事獨裁政權之間的緊密結合;加拿大及美國戰艦離開後,共產主義及印地安人被劃上等號,為了維持公有土地私有化及消除落後生活方式,鎮壓動亂最終成為種族大屠殺。馬丁內斯深知美國身為拉丁美洲的債權人,並且對於西半球共產主義提高警戒,在全球深陷大蕭條中,平反動亂維持政治穩定,將擁有巨大的國際價值;儘管本國下層階級對其存在很大的不滿,但對於共產主義採取極其猛烈的措施,雖然沒有贏得美國承認其政權,卻贏得美國對其治理方式的認可。儘管咖啡售價相當低,為了提供軍事必要的協助,出口更多咖啡成為必要之舉,亦迫使『薩爾瓦多』更加倚賴美國市場。

1921-1941年:歷經1932年『薩爾瓦多大屠殺』後,咖啡種植者、出口商及金融家形成寡頭勢力,成為馬丁內斯總統治國的夥伴,猶如國中之國,將一個平等和和平的地方,轉變為一個不平等及暴力的地方。詹姆斯.希爾將其咖啡帝國版圖,同時朝著聖塔安娜火山及更遠的美國擴展,其咖啡耕地面積順勢翻了一倍。

1933年:全球大蕭條時期,『奧爾特加&埃米公司』在舊金山成立,致力於咖啡進口生意,詹姆斯.希爾與其緊密合作,致力將舊金山成為咖啡出口的主要市場。

1935年:詹姆斯.希爾將咖啡種植園以拆分股份的方式分配給妻子及兒女,使其成為事業的合夥人來讓家族企業持續發展。同年,詹姆斯.希爾派出三位兒子前往舊金山,了解當地咖啡烘焙師的要求;另外,『薩爾瓦多』軍事獨裁者與咖啡種植園主結合,專門從事咖啡生產與出口,政府甚至聘請美國咖啡杯測專家,以舊金山『希爾斯兄弟』及其他烘焙商的標準,對該國咖啡進行抽樣及分類,來進一步形塑該國經濟發展。

1937年:為了更進一步鞏固『薩爾瓦多』咖啡在舊金山的地位,『咖啡種植者協會』在紐約設立推廣『薩爾瓦多』咖啡的辦事處,『巴西』及『哥倫比亞』亦跟進這麼做。由於咖啡始終售價低迷,美國作為當時世界最大的咖啡市場,刺激其消費便成為唯一能做的事情,於是辦事處成立一個新的國際組織—『泛美咖啡局』,『巴西』與『哥倫比亞』等國亦加入其中,試圖透過廣告與宣傳刺激咖啡消費,但成效還是有限。

1939年:舊金山『希爾斯兄弟』為了參加當地舉辦的『金門展覽會』,計畫籌拍一部名為『杯子背後』關於咖啡的電影,『薩爾瓦多』由於在當地的大量投資,使得『聖塔安娜』成為拍攝的地點,儘管影片無法呈現出咖啡種植園的真實面,最終卻獲得觀眾許多良善的評論,成為貼近消費端的有力宣傳。

 

咖啡科學知識的崛起與探究,以及時代背景下的勞動理論發展

1819年:弗里德利布.朗格從咖啡分離出一種生物鹼—咖啡因,其為植物中演化而出,作為有害生物的殺蟲劑和有益生物的興奮劑。

1827年:茶葉中亦分離出一種生物鹼—咖啡因。

1842年:羅伯特.梅耶發現不同形式的力量、熱能和體力、勞動力之間的相互轉換,並且在轉換的過程中守恆,也就是最早的『能量守恆』定律。

1843年:詹姆斯.焦耳透過發動機的相關實驗,確立了羅伯特.梅耶的理論,看似不同的力之間具備可轉換性,此意謂著存在著一個單獨的力。

1847年:赫爾曼.赫爾姆霍茲以詹姆斯.焦耳的理論為基礎,提出『熱力學第一定律』的最早論述,說明能量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破壞,只是從一種形式轉換為另一種形式。

1850年:魯道夫.克勞修斯與威廉.湯姆森提出『熱力學第二定律』,說明任何系統中可用的能量都會隨著時間減少,此趨向非生產力的衰落稱為『熵』,作為機會喪失和資源浪費的指標;所以,隨著時間的流逝,能量與熵的概念深刻地意謂著在光與熱熄滅前,需要一個非常精密的組織,才能充分利用其中大部分的能量。

1870年:有關於能量的觀念,建立在一切的力都是一種不被創造也不被破壞的單一力表現,並且這種力是有限的卻無所不在,可以透過『熱力學科學』進行量化與利用,成為一種新的萬物理論基礎,亦成為一種關於勞動的理論基礎。

1837-1901年的維多利亞時代:工作指的是將具有質量的物體移動一定的距離所需要的能量,而能量最終來自於太陽的光和熱,能量守恆定律證實了人不可能不勞而獲;於是,太陽被重塑為一切工作的原動力和泉源,成為一種新的信仰體系—能源的福音,維多利亞人可說是太陽的崇拜者;自其中衍生出生產力主義的意識形態—自然界就像是一台能夠生產機械工作的巨大機器,主要自太陽取得能量並且以最大限度提高生產效率的方式以利用。維多利亞人本著生產力主義的觀點,將大自然視為一個巨大的能量池,正等著被發掘和利用,同時藉由工作導入能量,製造和建設事物以換取金錢;能源的福音藉由熱力學的原理,透過工作轉化為生產力和利潤的藍圖,也就是將太陽光轉化為金錢;於是,工作美化為一種兼顧最高道德目的活動,甚至象徵了生命的意義。

1864年:愛德華.尤曼斯將歐洲的生產力主義引進美國,進一步將人體的運作指向取得太陽及儲存於食物中的能量,人體透過工作將能量轉化為產出的一種工具,但是這樣的觀點將人淪為生產勞動的工具,使得人基於不平等的前提而成為奴隸,這在美國為非法的行為,全世界同時正在逐漸減少這樣的行為;於是,能量為解放時代且基於平等的前提,形成一種關於人如何工作的概念,而這個前提便是『人人皆有溫飽』的需求。

1880年代:弗雷德里克.泰勒分析了工人的動作,以設計出最有效的方式來完成被賦予的工作,並且強調避免使用各種興奮劑包括酒精、菸草及咖啡,以免基本的生理功能遭到破壞而工作效率低下。

1896年:威布林.阿特沃特本著『人類營養科學』的專長,打造『玻璃籠』作為『呼吸卡計』,試圖弄清楚能量與食物之間的關係、能量在人體內部運作的機制,進一步釐清人們飲食需求與展現能力之間的關係,以解答什麼促使人們工作的問題;也就是將生命簡化為卡路里進行研究,同時透過考量成本效益的卡路里計算,塑造美國的農業發展,以此幫助美國在人口增長與資源競爭的世界中,取得繁榮領先的地位。

1910年:威布林.阿特沃特的呼吸卡計,已經可以確定某樣食物提供給人體系統絕對數字的能量,使得卡路里可以用於計算和調整購買食物的成本,以促成最後勞動產出的對應數量;但他只認為咖啡具有振奮作用,有時可以幫助消化,而無法用卡路里的角度來理解;於是,為了簡化計算過程,將咖啡和茶與其他食物區別開來。

1911年:霍林沃斯接手可口可樂公司委託了一項關於咖啡因的科學研究,重塑對咖啡因研究的科學方法,以協助可口可樂公司擺脫咖啡因有害的指控;最後結果指出咖啡因改善受試者在每項測試運動中的表現,也就是咖啡因確實提高工作能力,但無法證實是因為藥物作用還是新能量導入,或是讓原先可用能量得到更有效的利用等等。

1918年:巴西咖啡種植者與美國烘培商在美國紐約,成立了咖啡貿易聯合宣傳委員會,主要透過廣告和宣傳冊子,宣揚咖啡是工作的恩賜,進而提高咖啡的需求來順勢提高價格,並且尋求撒母耳.普萊斯考特的研究,來增加大眾對於咖啡的化學與生理作用的知識,同時提倡最佳沖泡咖啡的方式,使得它們在香氣及味道上能被廣為接受。

1922年:威廉.尤克斯出版『關於咖啡的一切』,自稱是美國近四十年來出版的一本關於咖啡的嚴肅著作。

1923年:咖啡的宣傳廣告中,出現了撒母耳.普萊斯考特的研究結論,並且獲得了正面的回饋。撒母耳.普萊斯考特繼承霍林沃斯關於咖啡因『藥物效用』的證明,進一步辯稱咖啡不是一種食物,卻提供了食物的正面作用,而不包含負面作用;咖啡作為興奮劑之一,它的價值在於不受『消化及新陳代謝的過程』與『時間尺度』的限制,也就是不受威布林.阿特沃特用卡路里來衡量,透過身體將食物轉化為能量過程的限制,而在飲用相對小的劑量過後,便能立即成為身體的能量;咖啡透過肌肉更劇烈的收縮及提升腦力加快感知,增加了工作的能力。同時,透過新的實驗得出結論,咖啡的飲料形式似乎在保護喝咖啡的人,不受過量咖啡因所造成的任何負面影響。

 

勞動理論的科學原則,進一步影響貧窮與財富之間關係的探究

1760年:英國開始第一次工業革命直至1830-40年。

十八世紀下半葉:工業革命首都『曼徹斯特』及其周遭工廠,創造了大不列顛一半的貿易總額

1842年: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受父親派遣來到『曼徹斯特』,前往家族生產軋棉線的大型工廠,得以順勢滿足其好奇心,密切地觀察工業化後階級間的互動如何運作。

1844年: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離開曼徹斯特,觸發他探究城市貧民窟看到的貧窮與工廠創造的財富之間的關係;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於巴黎順道拜訪卡爾.馬克思,並且在接下來的四年裡,共同生活、學習和寫作。

1848年: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與卡爾.馬克思共同出版『共產黨宣言』。

1849年:由於缺乏資金挹注研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返回家中事業謀求全職工作,提供資金與工廠相關資料給位在倫敦的卡爾.馬克思,持續進行貧窮與財富間的研究。

1867年:卡爾.馬克思出版『資本論』,指出資本家銷售商品的利潤基礎,主要來自於製造事物的勞動過程,也就是勞動創造出高於本身價格的價值;因此,結合羅伯特.梅耶、詹姆斯.焦耳、赫爾曼.赫爾姆霍茲、魯道夫.克勞修斯與威廉.湯姆森所綜合發現的『熱力學定律』,使得卡爾.馬克思認為剩餘價值的計算大有可為。

1880年:謝爾蓋.波多林斯基提出『經濟熱力學』理論,也就是試圖以能量的概念,來分析卡爾.馬克思所提的剩餘價值。

1882年: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與卡爾.馬克思的討論中,否認了將身體視為一台簡單的機械,並進行簡化能量轉化計算的可能性。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