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墨爾本: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and Parkville Suburb, City of Melbourne

Posted on

Posted in 墨爾本, 旅行攝影, 深旅海外, 澳大利亞, 藝術攝影

 

46943406601_af3b81fd34_k-2

 

航行前:

計畫半年之久的澳大利亞·墨爾本旅行,在大女兒Claire小學結業式的隔天旋即展開,這趟旅程圍繞著Great Ocean Road、Grampians National Park及Phillip Island為核心展開,並考量到未來經濟許可的情形下,小女兒Vivian就讀國小三年級時,全家四人能以自助的方式前往冰島,於是此趟墨爾本之旅,採取混合自助及加入當地旅行團的方式規劃,甚至可視為過渡至全自助方式的一趟旅程。時光宛似快轉般前行,正拖著一只28吋的行李箱及四個背包隨行,踏上了機場捷運及隨後的第一航廈。辦妥了行李托運、登機證及匯兌澳幣後,才百般放鬆地享用午餐。拿出了行程概略總表及預計造訪建築的圖樣,再一次想像走在行程中的概況,試圖掌握可以想像的部份,而旅程中意想不到的驚喜,則交由安妥的心境加以體驗及轉化。通過海關安檢,步行在免稅商店街上,光彩絢麗及琳琅滿目的商品,不斷地運行在時空的過往,直步前行至閘門等候登機。等候班機的當下,並非毫無所思地望向窗外的停機坪,而是設先預想可能遇到的情境,並思考可對應的解決方法—事先得知澳大利亞的入境卡上,其中一項攜帶藥物的項目,凡是攜帶任何藥物皆要誠實勾選;由於攜帶了許多防範意外的藥物,為了因應入境時海關人員可能的詢問,開始查詢了各種疾病症狀的英文專有名詞;多年苦讀英文的幫助下,腦海中早已蘊藏快速的連結脈絡,於是不難在過目當下牢記。

航行中及降落:

由台灣前往墨爾本需要轉機,第一段航程由台灣至新加坡,等候至約莫午夜十二點時分,再進行第二段航程由新加坡至墨爾本;於是第一段航程中,個人可以進行文學作品的賞析,而Lucy及Claire可以透過自備的WIFI硬碟,觀看事先準備的多部電影;第二段的航程中,則必須讓大家安穩入睡,以迎接後續展開的行程。第一段航程,個人沉浸在赫塞·赫曼所著「徬徨少年時」的故事鋪陳中,並逐漸從中回想起精神分析的內在精髓,更將我拉回先前接觸榮格心理學說時,那樣震撼又深刻的記憶;思想上與之周旋的舊有痕跡,透過直覺大量地反饋予我,體認到這是部值得細細品味的文學之作;於是,刻意遺留泰半的篇幅,供回程時拼湊熟悉的精神分析內蘊。偶爾細聲告誡Lucy及Claire注意觀看影片時發狂的笑聲,而又再次回到自我的賞析中,三萬英尺的高空之於我的想像世界,無厘頭看似佈滿著表層,實則也揭露著背地裡廣闊的精神空間。下機後,往新加坡樟宜機場Transfer E的方向前進,紅花色的地毯納入寬闊的視野中,湧現隆重登場的虛幻感受;無數的登機閘門擦身而過,Transfer E的counter前簡單的英文詢問後,得知第二航班的座位無法更改在一起,以及登機閘門將在起飛前一小時才公布,才安心地前往二樓的美食區享用晚餐。相當平凡無奇的餐食體驗後,沿著美食攤位繼續尋覓,直到末端處的烤椰奶吐司及鴛鴦奶茶,平淡的美食體驗才漸有突破。輾轉透過大螢幕的訊息得知登記閘門後,乘坐著航廈電車轉移至定點,再次經過簡易的安檢,而後停留在候機室。未達登機時刻,睡意卻逐漸襲來,眼前多數歐美的模糊面孔中,混雜著少數中印的清晰臉孔,明顯地宣告前往國度的轉變;Claire無感於這項發現,繼續玩弄著頸枕。登機後,班機即將前往起飛跑道之際,突然斷電而電力全失,透過機長的廣播,我們耐心等待著相關檢查;時間一分一秒過去,邁向一小時之際,停滯流動的空氣混雜著厚重的體味及香水甜味,座位前的紙板此起彼落地作為搧風器具,卻僅僅是一種轉移的特殊技法,將這氣味推移至另一處罷了!每當理性克制逐漸衰弱之時,機長的廣播恰如其時地到來,依照概略的自我解讀,機長說著:「發現引擎有問題,已透過技師適時的更換,目前已透過核對清單,確認所有的檢查項目無誤,稍後即將再次準備起飛。」機長看似驅散了隱晦的氣味,卻引來飛行上的恐懼隱憂;然而,座艙登機門已牢實關上,這堅持是趟八、九小時的航程;仔細想想,聽不懂英文廣播的內容,也許是個相對好的狀況。在難聞的氣味及擔憂的航行交替下,深沉的睡意無以為繼,擱淺於睡與醒之間直至凌晨四五點;預先安排的餐點接連打斷,飽餐一頓後更是睡意微弱;墨爾本的高空已經不遠,繫緊著安全帶準備降落。機輪以不小力道撞擊地面,外加急停煞車的倉皇感受,對於廉價航空的降落水準,開始有著某種程度的疑慮。領取托運行李來到海關人員面前,猶如當初的預期,簡短地回覆攜帶藥物的目的後,旋即踏入了墨爾本Tullamarine Airport的入境大廳。

入境:

不斷地掃描大廳內拿著名字樣板的司機,始終沒能看見Shu-Wen Chuang發亮的名號,趁著這時換上當地漫遊的4G sim卡,透過google map開啟了當地的視野,墨爾本的地圖就此呈現在眼前。左等右等約莫二十來分鐘,這時戴著眼鏡頂著平頭的中國男子,來到眼前確認預約人的姓名,此後我們跟隨前去戶外停車處,艷陽、藍天、白雲及視線清晰的空氣,是那麼地能夠喚起心情的輕快,儘管隱隱的身體疲憊卻依舊加入行列。正在攻讀機械博士的學生,兼職充當司機行駛於高速公路上,為我們開啟了凝望機場外四周景物的初體驗,寬敞的公路上,工整簡潔的號誌導引,我們聊到了當初留學的考量及父母匯錢的情境,更聊到了當地勞動市場的情況,沿途一邊話家常一邊望著窗外景物,漸入市區逐漸高聳天際線的懷裡,深覺路旁的樹木密佈且好高好大,似乎開展著龐大的枝葉擁抱我們、歡迎我們;約莫四十分鐘的車程,不用許久已經來到了旅館前,司機說著他來拿後車廂的行李,在墨爾本生活數天後,默默地回想才發現,在台灣這樣司空見慣的服務行為,卻是再怎麼也難以覆見—即將感受到的是十分平等的需求與供給。

Queen Victoria Market :

簡短步行至大門前,意會到微風搖曳著和煦斑駁的陽光,左側一棟興建於1937年的紅磚建築隱隱浮現於其中—Royal Melbourne Regiment Drill Hall出自於George H. Hallendal之手,為了改善二戰前部份軍中的設施而建。帶著與州立歷史建物不期而遇的輕快心情,來到旅館內部辦理check in,陽剛且身形壯碩的服務員,向我們收取ㄧ元手續費轉移系統資料後,懸搖的電梯直上高樓層;踏進房門後,兩張白床呈現於眼前,Claire帶著興奮的心情躺臥著;一小時稍作休息後,預計前往Queen Victoria Market逛逛並享用午餐。沿著Therry St.沐著暖陽而走,也初次迎面交會當地的人們,進入Therry St.與Elizabeth St.交界處的市場入口,映入眼簾盡是比鄰且排列工整的商家攤位,前方群聚著好奇的人們,看著滿山滿谷陳列的醃製類肉品,聽著從幾乎淹沒中擠出頭的店老闆,大聲談論著交易的價格;沒有太多步伐的停滯,持續前行來到了轉角處的Market Lane Coffee。類似於台灣黃昏市場的Queen Victoria Market,區分為矩形及三角形兩大區域,依序為upper market及lower market。lower market由1859年開始營運,並逐漸透過獲得當時作為公墓地,而現今成為upper market的區域,得以擴充至如今市場的規模—由於市區人口逐漸增長,1837年現今的upper market的區域,被選定為公墓地,而後又因為太過鄰近市區的關係,於1854年關閉新墓地的擴張。身處在明亮、整潔及走道寬敞的lower market之中,走過一攤又一攤的肉類商家,突然於轉角處遇上精品咖啡攤位;懷著說不上的突兀感,買下了我們在地的第一杯Latte,及前方不遠處Bratwurst Shop的漢堡及潛艇堡;走到陽光滿佈的戶外,選定了大傘遮掩的座位,好整以暇地享用道地的午餐;香腸潛艇堡鹹味滿佈之下,無太多細緻的香味,然而,雞排漢堡相形下卻好上很多,Latte則是抱持著往後比較的基準漸漸飲下;儘管午餐沒能在內心激盪出花火,建築牆面上靜靜投射的枝葉影像,在眾多人潮的表象下,似乎能微弱地嗅出即將開展的旅程,有著那麼一絲絲令人期待的感受。走向upper及lower market間的過渡地帶,向路邊的攤位買了一支濃郁的冰淇淋給Claire,老闆在我側拍留影時,刻意逗趣地以表情及手勢回應,增添了不少樂趣;營業時間截止前,upper market眾多的蔬果攤位,響起此起彼落的大降價叫喊聲,多重突發的催促音浪,一度喚起慾望購買架上水果,仔細想想後又因此作罷;前進至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的途中,很努力地逆著艷陽仰望lower market的建築立面,土黃及略帶輕墨綠的色澤,似乎隱現著典雅氣息;各類動物所形成獨特的彩繪山牆下,零星的人們正側著身,陸續進入半掩半開的木造小門。轉過身來,面向大樹及陽光佈滿的街道,朝向烘豆品質享有名氣的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前進。

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市場、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墨爾本大學

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市場、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墨爾本大學

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市場、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墨爾本大學

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市場、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墨爾本大學

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市場、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墨爾本大學

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

咖啡的源起由傳說及歷史交雜著,其中一落篇幅陳述著有關Baba Budan及Seven Seeds的有趣故事,這似乎也巧妙關聯著同位老闆,於墨爾本所開設的兩間咖啡店—Brother Baba Budan及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的由來。長久以來,阿拉伯人堅守著在咖啡貿易的壟斷地位,卻在每年高達數百萬人前往麥加朝聖的機緣下被打破—一位名叫Baba Budan的信徒,在1670年朝聖之際吞下七顆紅色果實(Seven Seeds),返鄉後將果實種植在自己南印度的農場裡,因此促進家鄉的繁榮發展。爾後,歐洲強權所開展的大航海時代,由於明白這項新商品的潛力,更進一步將適合栽種咖啡的區域加以擴展,逐漸促成今日咖啡貿易的樣貌。走在Berkeley St.的街上,周遭建築類似於小型倉儲空間的樣貌,引領著內心秋瑟般的感應變化;關於七顆果實的有趣故事,在踏進半頹圮風格的Seven Seeds店家時,感受到由現代包裹著微弱的歷史關聯。類似倉儲空間的半挑高設計、開放的L型吧台及簡潔透光的窗台,在隨意選擇座位攤開菜單後,逐漸在一心二用之下清晰浮現。優美的結晶紋路環繞著淡棕色澤,隔著霧氣的玻璃杯伴隨時間緩慢流逝,觀看著橫面的化學變化,這杯cold brew咖啡透著水的微酸口感,背地裡襲來清淡的咖啡香氣,卻絲毫不見苦澀的口感;冷水歷經12小時萃取出咖啡的精華,抱持著嘗試的開放心態,第一次在墨爾本獲得相關的體驗。當天飛行的疲勞感,在此地此時此刻突襲而來,手臂為枕的小憩是必須的,卻無意於高咖啡因與之抗衡,一切僅僅是巧合的緣故罷了!儘管藍色外觀的店面,視覺上與周遭建築區隔開來,沒有看見Seven Seeds的白色字樣,很難讓人確信來到了販賣咖啡的店家。望向Berkeley St.整體直至CBD的高聳天際線,很快意會到這就是其獨有的特色。走囉!穿過斜陽被遮蔽的幽暗此處,我們即將走向前方明亮的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市場、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墨爾本大學

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市場、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墨爾本大學

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市場、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墨爾本大學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南半部:

University Square被侷限在施工的柵欄內,頓時失去初見大學時,青翠的樹木與草皮共構的廣闊面貌,僅能默默沿著Leicester St.持續前行,繞過小路來到Gatekeepers Cottage前。樹葉開散落下,狀似將這座小屋壓得更低,上百個光點投射在建築與地面,更像是一個刻意壓低姿態的閃耀星體。Gatekeepers Cottage出自Joseph Reed之手,是他在校園中設計眾多建築中的最早一棟,也是校園中最早的磚造建築,並且特別以其稻荷色磚造的風格,引領著其它非學術建築跟隨採用。身為校園內兩棟屹立最久的建築之一,1856年,初代建築遭受大火的摧殘;1860年,經由Joseph Reed重新打造;直至1875年,又再次經過兩次的改造,形成現今的模樣。行走至建築前方的空曠處,才發覺陡峭搭上的屋頂,以及山牆上簡潔的十字標誌,在稻荷色澤的襯托下,一同顯現著古老的氣息。

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市場、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墨爾本大學

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市場、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墨爾本大學

再次步入幽暗的空間,先下而上踩著階梯,穿越過John Medley的騎樓,眼前盡是明暗參半的對比區塊。左側青綠的草皮由明亮中躍出,與大樹的陰影騎縫處,巧妙地多了席地而坐的人們,濃厚的午後悠閒氛圍滿佈飄揚在視覺裡,漸漸意會到觸動內心的美,正包圍著想像中的South Lawn。略寬的溝渠區隔著我與South Lawn,金黃落葉浮於水面閃閃發亮著,目不轉睛地在這植物的天地裡停留許久,原來大學校園也可以與自然這般銜接。

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市場、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墨爾本大學

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市場、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墨爾本大學

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市場、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墨爾本大學

視線順延著曲折的長凳與大樹的導引,再次被土黃色澤的鐘塔所吸引;看著時鐘與塔樓相互調和的配置,此刻它在內心顯得無比巨大。漸漸走近之際,古典高貴的The Old Arts Building,完整地呈現在眼前。The Old Arts Building由S. C. Brittingham所設計,並於1919-1924年間建造,隸屬於都鐸歌德式建築風格,為校園內最後利用石塊搭造的建築;比鄰於校園內最古老的建築之一The Old Quadrangle,其與鐘塔共同成為校園內最古老院落場地的顯著地標,深深地象徵著藝術起源與悠久校史的關聯;長廊下綿延的拱門及立面的凸肚窗,在午後顯得份外金亮,讓我在此流連許久不斷與之交會。

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市場、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墨爾本大學

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市場、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墨爾本大學

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市場、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墨爾本大學

穿越過另一重拱門,置身於The Old Arts Building、The Old Physics Building及The Old Quadrangle所定義的四方空間,封閉緊密的平面依舊綠意濃烈,中央核心區域枝葉多重開散的大樹,以及依附建築拱門及窗邊的茂密植物,乘著午後溫暖斜陽的旋律,在撮合古典與自然的和諧運作下,有著令人驚嘆的曼妙舞姿。

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市場、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墨爾本大學

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市場、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墨爾本大學

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市場、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墨爾本大學

穿越又ㄧ扇都鐸歌德式建築風格獨有的拱門,來到了圍繞翠綠氣息而狀似自成聚落的The Old Quadrangle;東、西側翼的建築由F. M. White設計並興建於1854-1857年,北、南側翼的建築則分別由不同的設計師於1873-1875年及1970年建造;不僅是校園內最古老的建築之一,且關聯著第一批教職人員住宿的歷史;同時在進入二十世紀前,持續代表著校園生活的核心區域,更是維多利亞州內,最精細且最古老的歌德式復興建築代表之一。在拱門形式的迴廊來回漫步著,自然的元素仍然吸引著感官的注意,也隱約嗅出追隨牛津及劍橋大學的學院建築風格,這種人為與自然相互融合的極致體驗,再一次拖慢了秒針的擺動,真想佇立在此反覆感受著一切,但這僅僅是我豐富的想像罷了!在自然優雅的微妙空間內,高昂的感受質地漸漸遺留在身後而封存在記憶裡,那座呈現雕刻工藝風華的建築立面,在盡頭熠熠生輝下盡顯高雅之姿。

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市場、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墨爾本大學

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市場、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墨爾本大學

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市場、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墨爾本大學

高挑立柱撐起的兩層式主體,以及樹梢光影疊加的深棕色大門,走近仔細觀看才顯得自我渺小,賦予浪漫情懷的Facade of Former Bank of New South Wales,出自於Joseph Reed之手設計,並於1858-1859年設立,原先座落於Collins St.而後遷址於此;令人陶醉的古典主義式建築風格,透露著維多利亞州遺留下來最古老的銀行總部,以及自1850年代以來,少數設計品質精細的商業建築外,更暗示著當時淘金熱時代的普遍富庶狀態;如今這座象徵性的建築立面,靜靜地貼靠在當代設立的Melbourne School of Design大樓身後,頗有立基於歷史而放眼未來的深刻意涵。

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市場、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墨爾本大學

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市場、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墨爾本大學

浮光掠影似地走過Baldwin Spencer Building及Elizabeth Murdoch Building。前者藉由第一位生物學教授Walter Baldwin Spencer設計,依循早期的歌德式風格建造於1887年,並於1888年起專職生物學研究;該建物與Walter Baldwin Spencer緊密地相依,標識著他在澳洲原住民及達爾文演化論的大量研究,獲得世界級的聲望,也標識著維多利亞州開創科學教學與研究的新紀元。後者同樣藉由第一位解剖及病理學教授H. B. Allen參與設計,依循早期的歌德式風格建造於1885年,起初專職於解剖及病理學研究;該建物同樣與H. B. Allen緊密地相依,標識著他當時蒐集龐大的病理學樣本,得以在十九世紀時期,提供專業的醫學知識,協助了解當代的疾病;作為全澳大利亞第一間醫學學校,於十九世紀所提供的嚴謹醫學訓練,為減緩當時流行病的盛行,留下了不可抹滅的重要性。相繼走過兩棟校史悠久的建築,除了出類拔萃的歷史風雲外,還能從尖頂飾、山形牆、拱券、拱窗等等,簡易地一探歌德式建築風格的元素,這一切在西斜陽光的相隨下,交錯融合地呈現在眼前;校園內放眼所及的任一景物,包括路旁低矮的小草及靜默置放的單車,都在這等洶湧而起的情懷中,呈現出樸實無華的唯美調性。痠軟的腳踝已踏尋校園上半部的核心區域,Tin Alley持續印行著我們減緩的足跡,朝向校園北半部圍繞University Oval的各學院建築,展開日落前的巡禮。

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市場、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墨爾本大學

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市場、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墨爾本大學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北半部:

從視線一瞥後遺落身後的St. Mary’s College,也許是1966年誕生的年輕樣貌,或是心有餘而腳力不足的無形催促,驅使著我們略過向前直行,它賦予我的最後的印象,在於一小群有說有笑的學生,拿著披薩一同走進那棟紅色的主體建築。陽光在這條環繞University Oval的環形走道上,絲毫不加以隱諱地越過參天大樹的樹梢枝葉,在各學院的建築上留下剛柔的痕跡,也一併帶來滿天嫩綠中透亮的葉面光點;行走在一束束暖黃的光線,越過ㄧ株株粗壯的樹幹,所打造成交錯的金黃步道,除了恣意且豐富的浪漫隨想外,更多了理性分析這般美的質地;我總是落後於Lucy及Claire,總是沉浸在外在世界所觸發的美好想像裡,有時候深陷有時候才回過神來,跟上她們微小的身影。一群學生並坐於草地上,連帶著豎向矩形條撐起繁複的三葉飾,所共同組成大片窗櫺的chapel,一同顯現在枝葉半遮掩的視野中,Newman College以此赫然呈現在眼前;由羅馬天主教教會所成立,並依據學者及教徒身份的John Henry Cardinal Newman來命名;聘請當時監管首都坎培拉營建工程的美國建築師Walter Burley Griffin,參與設計該學院的相關事宜,直至1918年完工才招收第一批學生;在美學及建築的意義上,標識著承襲歌德復興式建築風格,並融入現代化的Griffin風格—使用獨特的石材與混擬土手法,作為裝飾及控制空間上的使用;Newman College同時也是全澳大利亞,公認由Walter Burley Griffin所設計且僅存的最大單一建築;在社會與歷史的意義上,標識著天主教文化於墨爾本的發展,以及其在高等教育發展中的重要性;一道光走過青綠的穹頂與土黃的尖頂飾,橫越過建築主體而落在一旁的大樹上,光線不經意刻畫的凹凸立面,正呈現出現代化與中古世紀交會融合的建築風格,我因此彷彿感受到了Griffin的心力,也看見了融合後其獨特的痕跡。

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市場、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墨爾本大學

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市場、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墨爾本大學

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市場、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墨爾本大學

感受到腳力似乎已瀕臨極限,高大柏樹的頑強觸手在冉冉日光下,四面八方恣意地伸向Queen’s College,待行至學院前的環形步道,才得知並非牢置於幻覺;院區一旁的木長椅浸淫在光斑中,側坐而細看學院的視野,多了寬闊無比的藍天及舒適至極的感受,痠痛也在此隨著時間消退,支撐著我們持續向前。

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市場、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墨爾本大學

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市場、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墨爾本大學

Ormond College的鐵門高立,無法進入一看其獨特的塔樓,著實感到十分惋惜。低著身仰望路旁的花瓣,亦開始透著日落前的餘光而清淡優雅,前方的金黃步階亦形寬大。參雜著金黃色澤的紅磚建築Janet Clarke Hall成立於1886年,主建物依循著歌德復興式風格而建,初期透過Janet Lady Clarke為大宗的出資興建而成,名為Trinity College Hosel,作為附屬於Trinity College的女學生宿舍;1921年才更名以表彰Janet Lady Clarke的貢獻;更進一步於1961年,才由Trinity College獨立出來;作為全維多利亞州甚至是全澳大利亞,第一間專收女性學生的大學式學院,持續超過一個世紀之久,對於女性高等教育的貢獻上,有著歷史上不可抹滅的重要性。

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市場、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墨爾本大學

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市場、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墨爾本大學

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市場、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墨爾本大學

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市場、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墨爾本大學

持續邁向最後一個拜訪的學院—由墨爾本第一任英國國教主教Charles Perry,於1872年所成立的Trinity College,環繞著Bulpadock的嫩綠草地而行,遠望在引人注目的美麗花園中,矗立著古老岩石色澤的Leep’s Building,一座1872年建成的歌德復興式建築,為學院內最古老的建築,它曾經是學生宿舍及校長住所,也因此它以第一任校長Alexander Leeper的名字來命名;另一棟建成於1878年的Bishops’ Building,曾經教授神學的歷史以及暗棕色的主體,賦予人們木訥內斂性格的聯想;Trinity College為大學中最為古老的學院,同時也是第一個招收女學生的學院,並促使其它學院跟進施行,因此在歷史層面上,有著象徵性的實質意義。

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市場、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墨爾本大學

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市場、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墨爾本大學

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市場、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墨爾本大學

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市場、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墨爾本大學

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市場、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墨爾本大學

走離了常春藤佈滿的建築,踏上離開學院的路途,亮紅磚牆搭建的建物,頂著上方顯眼的八角塔樓,Trinity College chapel以亮眼的姿態吸引著我最後的注視;多看了正面的拱窗與拱門好幾眼,歌德式建築風格的要素,似乎萃取著大自然的定律,埋藏在歡騰鼓舞後的內心裡。

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市場、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墨爾本大學

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市場、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墨爾本大學

回程時,行至South Lawn旁的professors walk小徑末端,偶然發現抱頭低下沉思的石像,扼守在地下停車場的行人入口兩側,樣貌奇特頗吸引人一再觀看;一旁字樣模糊的石塊,標示著Ellis Stones Memorial Garden,事後才得知為紀念維多利亞州的園藝建造者Ellis Stone—致力提倡以澳大利亞當地的植物,作為該國景觀風格的開創始祖;堅持師法於大自然並為人所造的兩大園藝設計原則,在走過的當下,讓人深感其為大自然的一小角落,而忽略了與之相處的任何可能性。稍嫌費力地踏上South Law的斜坡,再次走向The Old Arts Building的塔樓,下午八時整點的鐘聲,輕亮又略帶低沉的末調,一聲聲地點破日落前萬物的寂靜,一次次碰擊自然與建築融合的感受,將那些對於美的一切感知,類似漣漪不斷地向外擴散。

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市場、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墨爾本大學

最後一段Grattan St.的路途上,帶著即將封存的美好感受,直至1888 Building那樣優雅地佇立於眼前—立面柔和的亮紅與輕土黃色澤搭配、荷蘭山形牆優美的流線形蜿蜒,塔樓灰白的馬薩式屋頂呈現,便又再度被大量地觸發;這棟建築描繪著盛行於1870年後期至1900年前期的安妮女王風格,徹徹底底地讓我完全著迷,捨不得將視線移開的描述,絕非一種誇大不實的言語;其成立之初,作為寄宿教師訓練的機構,對於維多利亞州教育訓練的發展,有著歷史上的深刻重要性。

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市場、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墨爾本大學

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女王市場、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墨爾本大學

歸程:

夜幕已然低垂,街燈即刻亮起,美好感受終究完整地收復於心,一碗蘭州牛肉麵溫暖了我們的胃,也攏絡我們三人的情感;九點多的時刻,該是台灣中深的夜裡,而墨爾本卻是初夜不久;偶爾城市電車緩緩從身邊駛去,我們也默默地沿著Swanston St.輕巧走著;心理學家羅洛·梅於其著作「創造的勇氣」提到:「我們對形式的熱情,表達了我們渴求讓世界,適應我們的需求與渴望,並且更重要的是,想體驗我們自己生命擁有的特殊含意。」每棟歷史悠久的建築,背後都有幾位關鍵的設計者,透過形式將內心迴盪許久的感受呈現出來,而走過細看的人們內心,同樣也能感受到形式後那股昂揚的情懷;朝向旅館方向的那一夜,沒有璀璨耀眼的星空,卻是那麼的踏實與美麗;也許無形之中,建築的美早已滲透了我們,引領著我們逐漸融入墨爾本吧!

 

參考資料:

Victorian Heritage Council

咖啡的偉大歷史:從傳說到歷史

維基百科

 

行程: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Therry St.

– Ibis Melbourne Hotel and Apartments

Queen St.

– Queen Victoria Market (1859)

– – Bratwurst Shop & Co (午餐)

– – Market Lane Coffee (午餐)

– – American Doughnuts Kitchen (午餐)

– – Ice Cream Stall(road side)

Berkeley St.

– Seven Seeds Speciality Coffee

– – Espresso : Latte

– – Filter : Cold Brew

– – Vic Market Juice : Daily Juice Special

Parkville SUBURB

–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 – University Square

– – Gatekeepers Cottage (1856)

– – South Lawn

– – The Old Arts Building (1919)

– – The Old Physics Building (1938)

– – The Old Quadrangle and The Law School Building (1854)

– – Facade of Former Bank of New South Wales (1858)

– – Melbourne School of Design (2014)

– – Baldwin Spencer Building/The Old Zoology Building (1887)

– – Elizabeth Murdoch Building/The Old Pathology Building (1885)

– – St. Mary’s College (1966)

– – Newman College (1918)

– – Queen’s College (1887)

– – Ormond College (1881) 無法入內

– – Janet Clarke Hall (1886)

– – Trinity College (1872)

– – 1888 Building (1888)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Swanston St.

– 蘭州牛肉麵 (晚餐)

Therry St.

– Ibis Melbourne Hotel and Apartments

 

Flickr Album Gallery Powered By: Weblizar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