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的學制當中,一年級至五年級相當於國小學程,六年級至八年級相當於國中學程,九年級至十二年級相當於高中學程;也就是說電影片名為「八年級生」,顧名思義便是描述一位小女孩,在即將由國中畢業而邁入高中前,一路上的心路歷程。個人認為一部電影若能貼切地映照出現實人生的心境,便應當獲得良好的評價;基於這個論點,「八年級生」的主角演活了青春期「內向屬性」女孩的內心掙扎與角力,便應當被冠上值得推薦的殊榮。
由於身處青春期的孩子,清楚地意識到「自我」的存在,將會自行朝向建構「自我認同」的方向前進,因為唯有健全的自我認同,連帶所形成的充足安全感,方能支撐自我獨立行事,這一切是奠定自我的根基;於是,孩子在內心的發展主軸,將由這端家庭父母的真切關懷,逐漸邁向那端學校同儕的群體接納,也就是說逐漸脫離對「父母關照」的依賴,而走向對「群體接納」的依賴,同時將被接納的程度作為自我認同的來源;這樣的心態轉換是一種無形的過程,但少了這一層關鍵的認識,便會對由此驅動的外在行為,感到萬分的矛盾與惱怒。在劇情展露的橋段中,儘管父親亟欲展現關懷之意,女孩卻對其一言一語視為嘮叨;女孩在學校同儕間相處的彆扭疑問,只透過自我對話般的影片錄製,期望達到合理化的解釋與未來方向的擘劃,卻不會詢問於父親的看法;任何對於暗戀對象與性的幻想,在初次試驗與摸索中總是令人發笑,尤其被父親發現更容易惱羞成怒;十分不安於不同群體屬性的群聚場合,亟欲父親前來解救;這些女孩對父親的種種反應,在身為父親的視角來看待,總是顯得冷漠、莫名其妙、親近而處處充滿矛盾。
女孩在學校同儕間的來往極為稀缺,使得她總是透過內心的自我詮釋,試圖尋找出更好的作法,來協助自己擠身群體的生活中;儘管內在思潮的洶湧,卻在面對群體時寡言與表情單調,並總是能由對方的表情推測出她們對於自我的詭異觀感,因此壓抑並打擊了自我的認同;於是,缺乏這股自我的信心,更讓女孩試著突破同儕對其觀感之際,更加顯得詭異與令人難解,使得她的自我認同之路,行走得異常不順遂。預先參訪高中的整日活動中,以為結識了自己可以納入的同儕群體,卻在與異性搭車回家時,得知對方僅在意自身性慾的宣洩,這對於建構自我認同的期待,瞬間轉為徹底的絕望;這樣的打擊對於青春期的孩子而言,可以造成個人情緒的極度憂傷。溫暖的親情永遠在等待著,只要自我認同的頹圮或毀壞,都足以展開雙臂作為療傷之處;父親對於「愛妳是因為妳就是妳,而絲毫不附帶其它條件」的回覆,讓女孩一掃那奠基於性需求而建構關係的絕望,以及過往學校對於自身不理解所賦予奇特封號的傷感,使得自我認同的微弱火苗,在父親的胸懷中又逐漸復燃而起;我們得以獲知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不是遭逢孩子無情地遺棄,而是必須擁有強健的內心,抵抗住他們看似無理又冷淡對待所造成的失望,並堅定地等待他們需要時,再次作為他們內心穩定的避風港,好讓他們再次往健全自我認同之路邁進。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言:「人類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對於身處於青春期的孩子而言,描寫得十分貼切,人際關係更是他們發展的重點,身為父母必須意識到這個關鍵性的觀點切換,才能細微地察覺出孩子,因爲不順遂所展現出的特殊行為,也才能適時地給予有力的內心支持,透過陪伴安然地渡過對他們而言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