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年紀漸增而心智經過學校教育,進行某種程度上的訓練過後,便需要跨足於社會之中;簡而言之,社會由更廣大的人群所構成,各自透過職業貢獻出自我能力,共同形塑出彼此互動的多元複雜網絡,讓整體群眾在盡可能完善的照應下,持續朝向不明確的未來前進。在上一篇「天才與人才之間」的文章中,個人主要提及以自由的姿態投身於社會中,必須逐步養成兼顧「夢想」與「現實」的能力,也就是讓自己既是「天才」又是「人才」,以保有透過貢獻群眾而換取物質存活的能力,又能同時保有對個人而言陶養身心的天地,此堪稱個人心中理想的生活型式。建構出基礎的生活框架後,於此便值得深入其中,來談談一個人在實際經歷的狀況下,心理狀態會產生哪些微妙的變化;個人徹底地認定,唯有通過這層關鍵理解,方能具備不可動搖的關鍵心態,進而持續幫助自己悠遊於天才與人才之間。
社會各式領域中,人事物彼此複雜的牽連,意謂著個人身處其中無法完全控制一切,來達到預期的個人目標,更多的卻是某程度犧牲自我,以促成群體目標的達成。尤其初入社會中的嶄新領域,自我不可以控制的部份想當然佔比極高,強盛的不明確性引發濃烈的焦慮、痛苦、憂鬱感受,被動且消極地驅動著個人的作為;同時自我可以控制的部份佔比極低,微弱的明確性誘發些微的愉悅、快樂、輕鬆感受,主動且積極地驅動著個人的作為。個人在前、後兩者的正、負向情感之間,勢必在絕大多數負向情感支配的趨力下,深深地影響在事務上應有的正向行為。從這樣的視野進行觀看,個人無時無刻感受到明確與不明確,總是五味雜陳地融合愉悅、快樂、美好、焦慮、痛苦、憂鬱的感受,如何妥善運用這些情感的力量,巧妙且純熟地驅動自我持續前行,便顯得相當的關鍵。借助於先前文章「與自己建立關係」,歸結出情感驅動人們作為的力量強大。個人於任何行動中,若能借助負向情感的引導,妥善運用理性思考介入,將能在當下情境與未來期許間,結合智慧、人生經驗與知識,進行人事物上深度的脈絡式探究,進而動態調整看待不可以控制部份的觀點,使其引發的負向情感減弱的同時,竭盡所能地將不可以控制的部份,轉變為可以控制的部份,更進一步地增強、減弱正、負向情感的力量,巧妙地對正、負向情感進行再平衡,使得個人最終得以在正向情感壓倒性的支配下,促成生活中每一天的美好。簡而言之,有鑒於人生的過程幾乎都在社會中渡過,個人必須清楚兩項重要的本質,方能安身立命於其中:一是盡力將不可控制的部份轉變為可以控制的部份,一是對於不可控制的部份建立正確的認知。無論個人多麼努力,終究會有滿大佔比的部份無法受自己所影響,對於這些自我不可以控制的部份,建立起正確的認知亦相當關鍵,將能連帶地減弱引發的負向情感,進而在正向情感的支配下,持續聚焦在自我可以控制的部份,驅使自我步上正向作為的路途。
在個人的世界觀裡,自我可以控制部份的明確性;愉悅、快樂、輕鬆的感受;主動且積極的作為;三者環環相扣而彼此形成正向循環,可以說前景一片光明美滿。儘管如此,長時間處於此狀態下,愉悅、快樂、輕鬆的感受將逐漸轉變為平庸、沉悶、無聊的感受,連帶地驅動個人的作為,亦由主動且積極逐漸轉變為被動且消極;這些在先前文章「世界觀的成形與擴展」已詳細地論述過,坊間所謂一個人待在舒適圈,莫過於對此狀態的最佳詮釋。真實世界處於恆動的狀態,但個人的想像世界中,一切皆可以控制處於恆靜的狀態,當真實世界突如其來的影響降臨而破壞想像世界,個人將首先被逼迫承認自我不可控制的不明確性,再來被逼迫接受焦慮、痛苦、憂鬱的感受;對於安逸許久的個人而言,除了荒廢了將不可控制部份轉變為可以控制部份的能力,再來對於不可以控制部份的認知極度鬆散,可想而知這些負向情感的力量會有多麼巨大,要進行上述的反轉作為將顯得極度困難,此狀況便是身處於社會中的最大風險。為了因應真實世界的變化,也就是為了最大風險做好準備,個人必須深具向內覺察的能力,在平庸、沉悶、無聊的感受逐漸生成時,透過理性思考的介入,驅使自我逐漸接觸不可以控制的部份,訓練將不可控制部份轉變為可以控制部份的能力,同時對於不可以控制部份建構出穩健的認知。
上述兩個段落已經將安身立命於明確與不明確間,盡可能地做了相當精要地詮釋,緊接著必須接軌現實生活,好好地檢視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探究明確與不明確的性質。從個人的立場出發,圍繞著生活事務與人分工合作,大致上可以將與人互動的關係,分為兩種—我與自我的關係、我與他人的關係,發生互動的場域則包括家庭、學校、職場、社區、社會乃至於國家。無論身處於哪個場域,個人總是處於他人與事務交互影響的複雜網絡中—個人受他人影響而情感變化,連帶地改變行事方式,使得他人受事務影響而情感改變,連帶地改變行事方式,使得個人再度受他人影響而情感變化;個人受事務影響而情感變化,連帶地改變待人方式,使得他人受個人影響而情感變化,連帶地改變待人方式,使得個人再度受他人影響而情感變化。在一個極度複雜的網絡中,早已無法分辨出促成事務或情感改變的因果,執意這麼做也將因為考量不周,讓一切顯得沒有太大意義;於是,對於個人而言,最為基本且務實的方式,便是試著釐清兩個最為根本的疑問:事務各種可能的演變方式,如何影響個人情緒?他人各種可能的待人方式,如何影響個人情緒?努力且用心地走過這樣的過程,嘗試將個人立場轉換為他人立場,再次試著釐清上述兩個最為根本的疑問,也許將會發現其中驚人的相似處,以及不為人知的相異處。採取個人及他人立場,完整釐清兩個最為根本的疑問,是人生中一門相當龐大的課題,足以橫跨宗教、科學、政治、經濟、藝術、歷史、教育等多重領域,間接驅使自己走上跨文化探詢的路途。正當自己固著於某個文化,以為找到貫通一切的解答時,卻又在偶然間接觸另個文化,引領自己參透另一層的意義;等到驀然回首,將會發現跨文化進行思想的融合,才是讓自己盡可能參透一切運作的本質,從複雜網絡中抽離而出的唯一方式。
不妨透過簡易的描述,來檢視一位已邁入家庭生活的成人日常活動:早晨進入辦公室後,開始與同事及主管密集地討論著新的專案,攸關於如何在全球競爭者環伺下,妥善運用全球供應鏈的資源,透過營運模式為廣大潛在客群提供現有的服務;忙到一個段落後,下班回家好好休息之際,從電視新聞播放中得知政黨間,正為了是否加入世界貿易及衛生組織及興建新的蘇花高速公路而彼此對峙;餐桌前一家人齊聚用餐,順勢問起了小孩們學校的學習狀況,也仔細聆聽了他們與同學及老師間的互動情形,談談自己在職場上各式經歷與所衍生的經驗;入睡前,夫妻倆開始商討家庭的收支狀況,必須確定家庭財務規劃上的方向,以活絡資金支付小孩未來的教育費、未來新屋的購置費,更重要的是未來的退休金;忙碌了一整天後,龐雜的浮游思緒一直困擾著自己,同時必須透過書籍閱讀,試著為所有生活相關的議題,尋求更深入的認識與了解。
這些描述看似通俗,卻前後牽涉到許多與人相處及與事周旋的明確性與不明確性,一一仔細地拆解即可清楚明瞭:了解過往政治經濟影響下商業模式的演進、各個國家文化傳統間的異同,乃至於同事及主管的性格與想法,盡可能在由上而下的檢視下,使得各層面因素對於目標的影響能夠明確,進而尋求較為有效的合作模式,推出嶄新服務以取得市場商機;了解所生活國家在國際經濟中的定位角色,乃致於獨特的生態環境及天然資源,以便在追尋經濟發展之際兼顧自然環境的保護;了解小孩們日常學習的現況,盡可能以心理貼近他們的方式,從中感受到各自性格的不同,以此建構出得以嘗試的資源,協助參與較為適合的活動並提供對應的素材,朝向自我天命及熱情之路邁進;另外,不時分享社會實務生活的現況,以作為未來參與社會的行前教育,明瞭對人及對事的處理方法;有鑒於即將邁入工作繁忙、家庭支出龐大、體力逐漸下滑、家庭成員關切頻繁並存的階段,夫妻倆必須在了解彼此想法之際,建立起共識且彼此緊密合作;在家務照料無虞之下,充實投資理財相關的知識,以建構出合適於家庭的投資策略,確保長期的資金需求能夠被滿足;面對日復一日龐大的不明確性,來回拉扯的情感常使人疲於奔命,安撫自我讓自己靜下心來成為每日所需;唯有透過這樣的方式,方能重拾自我的專注力,進而導向任何不明確議題相關知識的學習。
個人處於社會生活中,層層的不明確以堆疊的方式展開,不明確始終圍繞在你我周圍,不曉得你我是否發現它們的存在?儘管許多人清楚意識到它們的存在,更常有的作為卻是將事實扭曲至自己能夠理解的地步,而不是誠實面對自己對於不明確的負向情感,進一步勇敢地驅使自己學習未知的一切。這樣逃避的作為看似對自己無害,但有朝一日現實世界的發展,硬生生地侵略到自己的想像世界內,便必須被脅迫直接面對,再也無法脫逃,那麼為何不現在開始學會面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