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自己建立關係」這個議題為何如此重要呢?因為以個人的見解剖析,人們絕大部分的時間裡,皆透過被誘發的內在情感,不知不覺地抉擇面對外在人、事、物的方式;因此,「與自己建立關係」更為深入地言明,應該是「與自己的內在情感建立關係」。唯有如此,方能在應對任何外在人、事、物的情境下,熟知任何對應的內在情感變化,使得自己能將每個當下的「理性」與「感性」充分地調和,專注地面對及處理外在所遭逢的一切,並達到「推己及人」(由自己推想到別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關鍵境界。
人們總是認為身處於事務中,自己全然憑藉著「理性」做出決定,但究竟是「先感性認同事務,後進行理性思考」,還是「先理性思考事務,後選擇感性認同」?這樣棘手的議題無法輕易分明,原因在於必須要能認知到此差異性的存在,才能進一步透過「覺察自我」的方式,逐步釐清兩者的邊界。剛起步時,這樣的邊界十分模糊,經過長時間的「刻意磨練」及「仔細分辨」後,將能達到某種清晰的程度。透過早期心理學家實務上的探究,大致上認定描述意識與潛意識的「冰山理論」,相對於此所採取的縱深視角,個人另行轉換為平面的敘述比例:「理性」猶如「一葉船隻」,而「感性」猶如船隻所處的「一片汪洋」;進一步透過近期腦神經科學的開展,暫且得出以下的結論:「感性」的支配力量甚至高於「理性」。於是,利用相對弱勢但能進行有序分析的「理性」,充份地覺察並研究,相對強勢且驅動無序行為的「感性」,便是一個人「認識自我」及「結合自我」的重要過程,而此亦是「掌握自我」的重要根基。
猶如一片汪洋的「感性」,需要透過「外在感官體驗」,才得以促發「感性」呈現出各式不同的「內在樣貌」,最終呈現為一個人的「內在感受」。所以,換個角度思考,一個人若勇於接受各式的外在挑戰,其實意謂著勇於引發不同的內在感受,隨後適時透過理性思考的能力,反覆去琢磨不同內在感受的對應原因,以此針對不同的內在感受,建立起長期熟稔的關係。這樣建立關係的過程,好比長時間用心與朋友相處,便能夠熟悉對方的興趣、喜好、怪癖及習慣等等,久而久之便昇華為知己一般。當一個人越熟悉這片汪洋中的型態及表現慣性,越能因此將面對自我「感性」的「未知」,竭盡所能地轉化爲「已知」;於是,身處異地將能悠哉地自處,遭逢挑戰亦能勇敢面對;這樣取得不易的關鍵能力,奠基於熟悉絕大部份的內在感受。與其說勇敢接受外在挑戰,倒不如說早已克服未知的內在感受,所引發逃離外在挑戰的驅動力。
因此,個人傾向認定人們「先感性認同事務,後進行理性思考」的論調,透過接受各式的外在挑戰,將會引發不同於原先的感性成份,進而透過理性運作加以詮釋,重新針對體驗到的感性變化,延伸出或重新建立新的觀點,並進一步形成新的感性認同。於是,一個人不偌表象上所見,無故地接受挑戰,然後輕易地邁向成功的終點;他或她必然早已與自己的內在感受搏鬥過,並藉此建立起熟悉的關係,以此形成世俗所言的「自信」與「勇氣」,支撐他或她持續前行直至成功。伴隨著成功而來的產物—「財富」或「地位」,將為一般不細究的人們所見,亦更能引發他們無比的興致予以探究;然而,比起這些外在的表象榮耀,更應該專注於「與自己建立關係」,這才是追根究底能夠幫助自己的關鍵因素。所以,將焦點回到親子關係上,父母要遺留「財富」給子女,還是儘早幫助他們透過外在體驗,走向「與自己建立關係」的方向呢?個人傾向認定遺留「財富」採取適當原則,以支撐「與自己建立關係」的最大化。父母們應當誠心接受「看不見的東西不代表不存在」的重要原則,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針對教養進行透徹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