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出獨立書店,午後四點時分的柔和光芒,側照而溫暖了臉龐,亦悄然走過淡水河岸另一側的觀音山陵線,兩端延伸的姿態盡顯落落大方,仔細端詳者因此得以安穩,盡享眼前風華;逆著午後陽光儘管依舊刺眼,卻是穿越嘈雜老街人群的不二法門,相較流連於販賣重複性商品的店舖,內心嚮往著日落前河堤的繁華面貌;枝葉覆掩上方的「菩提」,是內心愉悅的起始點,除了人群稀少外,開擴的河岸彷彿張開著臂膀,擁抱著天色漸暗前的風華,而基督教長老教會傳教士馬偕著手策劃的牛津學堂(現今真理大學)、海關總稅務司赫德推動設立的淡水海關(現今淡水海關稅務司官邸)、西班牙人首度建立的聖多明哥城(現今淡水紅毛城)以及隨後各國的進駐,皆在日光刻畫的明暗間,具現了過往的歷史情懷,就此迴盪於沿岸;走過漁人的垂釣、船隻的穿梭、旅人的歡談,更有家人同遊其中的回憶飄散著,一併隨著風起的金黃河水,一層層地推進而相互融合,那種美非領悟而來,卻是輕觸我心後逐漸渲染開來。沙貝葉昏黃的光線下,品著衣索比亞科契爾的風味,心中運行著生活的哲思,未來的基調在此立下;與小鬍子老闆道別後,晚間的街道餘光與我相伴,邁向歸途異常踏實,著眼未來懇切的心,亦不再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