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文化?個人認為屬於一種依憑居住地所衍生出的生活慣性。實際上,生活方式可以透過哲學的導引,在充分了解在地化的素材後,探究各種實踐行徑,進而形成在地化生活的普遍原則,並且依循著原則持續貫徹,最終將能成為生活慣性。
我們不妨思考人類歷史上,猶如處於天平的兩端,並且當今或曾經盛行的文化:一端乘載著「資本主義」,主要標榜著人類理性壓抑激情,並將此觀念投射於自身以外的世界,形成人類以理性主宰著世界萬物,將其淪為自身經濟利益的工具;一端乘載著「神秘主義」,主要標榜著人類激情勝過理性,並將此觀念投射於自身以外的世界,形成人類以激情順應著世界萬物,將其奉為自身崇拜神祇的媒介。「生之奧義」的作者藉由回顧西方哲學史,貼近原初的「斯賓諾沙」思想,重現讓天秤平衡的一套哲學論述,也就是人類的理性與激情實為一體而非分裂,以此善用人類身處世界萬物間的關係網絡,在維持關係平衡的前提下,達成人類自身的經濟利益。作者此種哲學取徑,實為西方哲學開闢了路徑,納入東方道家哲學中,古老且頗負盛名的「老子、莊子」思想,而個人認為台灣正好處於此東、西方哲學的交融處,得以繼往開來形成在地的台灣文化。
然而,哲學論述缺乏場域實踐,恐怕虛無縹緲且難以近人,於是思考台灣如何實踐這套哲學論述,便成為更進一步的探究。我們生活在一座島嶼上,台灣只是它的一種名稱,實際上這座島嶼在地形上佈滿著皺摺,有著盆地、平原、丘陵、台地、山地等地形,有著礫岩、砂岩、頁岩、板岩、大理岩、石灰岩等岩層,有著268座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同時多數主要河流及其支流流淌其上或其間,有著學名上專屬於此的特有動、植物,這些種種匯集起來才真正藉由生態環境,充分代表著這座島嶼,而非當今民族主義盛行下的台灣二字本身。居住於此的人們,適時地運用上述融合的東、西方哲學,對此生態環境進行詳細的探究,便能形成專屬於台灣的獨特文化。
在1895—1945年,這座島嶼淪為昔日大日本帝國的殖民地,雖有不幸且令人悲憤之處,但亦有其中相當可取之處。大日本帝國經歷明治維新後,善用科學力量深入其統治的各個面向,對這座島嶼的人文風情、地形地貌及動、植物,進行了極為詳盡的踏查及理解,更留下了極為豐盛的史料;雖然昔日藉此得以更牢固地實行鎮壓與統治,造就了大量的血淚與傷亡,卻也讓後世居住於此的人們得以善加參照,並且結合自行深入的探究,來協助理解自我的居住地。於是,一條鋪陳台灣文化生成的路徑形成:順著東、西方哲學的融合軌跡,善用詳盡的踏查史料,並且結合自我實際的走訪及探究,形成一種身處於這座島嶼而生活的文化—台灣文化。
個人曾經長時間與出生便居住於台灣,並且不斷自稱為中國人的朋友深聊過,對於絕大部分時間僅接觸東方哲學的他而言,能與當時只接觸西方哲學而尚未接觸東方哲學的我,在探究某些議題時能有相似的深入見解,便惋惜地堅稱我可以將西方哲學丟棄,並且感嘆我太早接觸西方哲學;然而,當時我內心卻明確地了解,拜讀哲學僅僅是鍛鍊自我,以利尋求導引生活取徑的思想,而更為重要的卻是運用哲學思想於實踐的場域中,對於生活場域所形成的在地認同,而非僅僅對於哲學思想起源處的外地認同,此便是工具與目兩者的關鍵差異—緊密攸關於自身的目的,應當比工具更為值得重視。拜讀哲學思想會讓人想要創造概念,而概念必須錨定於貼近自身的實物創造,才能讓人深感實用與受益,故將哲學思想完全應用於自我居住地,便是哲學最適切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