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人生的起點與終點

Posted on

Posted in 生活哲思

 

在個人的語意定義中,「人生」意謂著人在保有「生命」下,於生活中從事所有互動性事務的歷程,並且能在此過程中,針對始終存在於視野裡各個面向的事務,透過接觸而誘發對應的情感後,憑藉著自我意識進行有條理性的思考,最終彙整為個人的人生經驗與觀念,供往後自己的經歷作為參考。所以,「生命」的起點與終點,顯而易見分別是「出生」與「死亡」,但「人生」的起點與終點,則深度地攸關於「自我存在」。

人充分理解並且逐步邁向「自我存在」,將能使得個人逐漸以自我性格為核心,著重生活中與各個面向事務的互動,並且基於此過程中回饋的情感,產生更加深入的接觸與探究,久而久之將建立起獨樹一格的生活方式。此一連串的作為顯而易見的改變,將會是自我價值感的提升,乃至於生命意義的厚實,進而展現出對於生活的純粹情感。當然,人可以更進一步預見,當生活終點即將隨著生命終點步入尾聲時,由於長期沉浸於自我生活中的純粹情感,早已清楚生命歷程中熟輕熟重,並且對應地加以努力實踐,以致於不會油然升起無止盡的懊惱與悔恨,當下能以平靜的心面對終將到來的生命終點。

一般而言,絕大多數人儼然依循著現代既有的外在體系生活,自幼便開始被委身於教育體系中,直至學習有成後,基於經濟運行支配著當今生活的具體事實,投入生產體系而將自身納入經濟的巨輪下運轉。文明世界基於這樣的發展主軸,長時間帶動社會乃至於個人投入生產,根深蒂固地形塑個人以「生產」為依歸,著重在「生產」衍生而出的「利益」觀念,使得生活中接觸的各個面向事務,由於沒有攸關於實質上的「利益」,不自覺地被個人所忽略。無獨有偶地,外加上絕大多數時候,人依憑著情感驅動來行事,由於「利益」觀念至始至終地盤據於人的思想中,並且長久地從事與其相關的事務,使得人對「利益」觀念產生親近、熟悉、愉悅及舒適感,也就具體地讓「利益」觀念,成為生活中認定最為重要的觀念。

繼承上述「利益」觀念至上的論述,可以更進一步對人的生活行為進行概述。當人認為一類事情最重要時,往往也將全副注意力投注在此類事情上,在其視野裡便只會出現與此類事情相關的事務,儘管它類事情始終存在於生活中,卻往往不自覺地被其忽視。「利益」觀念至上,使得人在情感上親近,同時導致人只看見獲利相關的事情,並且不斷地思考著如何獲利,在如願以償獲利後,又會在情感上更為親近,形成圍繞著「利益」觀念的「情感迴路」。當它類事情與其過度糾纏時,通常會引起反感甚至厭惡,以致於急著從其中抽身而出。

回到現代生活的情境裡,此意謂著當人忙錄於工作,誓言要順著現代體系而獲得成功時,力爭上游取得升遷機會或是大幅加薪,便是其相當常見的作為,那麼其視野裡便只有工作的事務;於是,任何回到家庭的路途中,動人的日落餘暉、揮灑的漸次雲層,以及當季盛開的豔麗花朵,全都成為看不見的美麗;任何需要協助的家務事,例如打掃、洗碗、陪伴家人等等,全都成為欲擺脫的事務;同時,對小孩的教育觀點及與人互動的交談觀點,必然輕視心理、美感、律動、樂理等等的相關領域,急欲將學習方向及談論主題導入能夠「獲利」的面向。因為犧牲過多家庭相聚的時光,任何給出的說法不外乎為工作辛苦是為了家庭,此通常是一種推託之詞,背地裏其實意謂著此類事情並不重要,自己必須從事自我認定重要的事情,此便是現代家庭的悲歌,亦是多數婚姻無法長久的其中一個原因。

上述這些依傍著現代體系的行為特徵,不過是霧裡看花的表象罷了!更為深層且嚴重的內在損耗則在於,人徹底遺忘了自我姓名背後所乘載的細膩性格,乃至於依憑著此性格所能發揮的極大能力,同時透過此能力以自我為核心,發展出貢獻他人的深度滿足感,以及隨後歸屬於此的極大幸福感。人在現代體系下捨棄了這些面向,猶如附屬於底下的工具或小小螺絲釘,只為了成就建立此體系的雄偉目標,此可能是民族主義或是企業理念的的高漲氣焰;於是,人日復一日依循著相同的路途前往工作的場域,在相同的人員與環境下,從事著各種被交辦卻相似的事項,更認為自我便是基於此場域發展而出,唯有持續在此場域工作,才能表示自我持續被認可,自我才能穩固地奠定。工作場域可以解雇人員,使得那個沒有透過充分理解,並且只是自然依循體系所誤認為的自我,便會對應瓦解或崩解,但掌握自身細膩性格,卻無法輕易撼動,而依憑著性格進一步發揮能力,隨時隨地皆具有可移動性,這些面向才是「自我」真正成形,也就是開頭所言的「自我存在」。

依傍體系工作與培養自我存在,其實是兩項必須並行的人生重要事務,前者是現實所需而後者是靈魂所需,因為沒有現實基礎的靈魂是脆弱的,而沒有靈魂基礎的現實則是空洞的,無論是何種狀況,人的心理勢必都要遭受折磨。人必須要學會在體系下發展技術能力,藉此換取生活所需的金錢,同時亦必須額外發展出人文素養,協助自我張開生活的視野,看見那些生活面向的點滴事務,並且參與攸關於自身細膩性格的其中事務,逐步培養出以自我性格為核心的實踐能力。從這樣的角度來思考,個人認為學校任何系所的知識,並不能以畢業後能否賺大錢,來定義存在有沒有用處,若以促進人生完整的面向而論,皆有其必要存在的充分理由。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句古老的至理名言,能夠協助走出「利益」觀念掛帥的「情感迴路」中,但問題便在如何將自己從牢固的情感迴路中抽身而出,讓自己的思考方式轉變為旁觀者的思考方式。既然「資本主義」猶如骨幹支配著世界經濟運行,而當下自我便身處於其中,那麼最好的方式便是回到「資本主義」興起前,了解當時的人們如何在生活中活得純粹,甚至是「資本主義」興起後而將要盛行時,各領域的專家們對社會即將產生的劇變,進行各自深入的論述及彼此理性的攻防。依據前者,我們能夠回顧希臘及羅馬時代,亦能回到稍後年代,回顧有關於宗教改革運動、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大航海時代、英國光榮革命、法國大革命及美國獨立運動等等,理解人民身處於此一時代或是劃時代巨變下,在生活中如何看待自我,甚至以此進行思考及應對;依據後者,我們將能找到馬克斯.韋伯所著「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埃里希·弗羅姆所著「逃避自由」與「自我的追尋」、卡爾.馬克思所著「資本論」、亞當.斯密所著「國富論」、約瑟夫.熊彼得所著「經濟發展理論」、西格蒙德.佛洛依德所著「文明及其不滿」、卡爾.榮格所著「人及其象徵」、大衛.哈維所著「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威廉.伯恩斯坦所著「繁榮的背後」等等,試著從這些偉大的著作中,剖析資本主義興起前後,對於政治、經濟及社會領域所產生的物質及個人心理變革。

每個人的思想所奠基的觀念,都不自覺地受限於未知的框架,唯一的作法便是透過各領域著作的大量閱讀與討論,藉由理性思考及相互詰問的方式破除,並且經過長時間接觸讓自我情感從舊有觀念上剝離,而逐漸依附在破除時代迷思後,深掘人究竟應該如何生活的嶄新觀念上;正因為人實際上為情感驅動作為的生物,唯有在自己情感上接受嶄新觀念,並且由自己告知自己這樣的認定正確,自己才會主動產生作為上的改變,於是此過程將會耗費頗長的時間,並非短時間內得以看見成效。換言之,任何外人簡單的幾句交談,並無法翻轉自身的舊有觀念,唯有透過自己才能進行翻轉,故這是一個人絕對私密的內在功夫。一旦成功翻轉舊有觀念,隨後便是對於周遭生活的純粹熱忱,那麼生活起點於焉開展,直至生命終點為止,將會活得充分平靜且不卑不亢。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