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9。生命終點即人生起點

Posted on

Posted in 生活哲思

 

在多年持續擴展視野有成下,在內心逐漸轉為平靜之際,老丈人突如其來的逝世,猶如人生中的一記警鐘,更加敲響了人生優先順序的認知。此聲響沉重卻又清亮,伴隨著接連法事中親誦的佛學經文,貫穿了未來直至死亡的浮游時日,再次領略了日常生活中,應當用心於親友間真誠互動的每一片刻,此乃人生在世最為寶貴的自然價值。親友們透過告別式,確立了老丈人的生命正式步入終點,卻為各自的生活建構起嶄新且富含意義的起點。

老丈人逝世產生了情感上的磁吸效應,日常互動稀疏的親友們以此為中心,在深感錯愕與悲傷下齊聚,難以藉由口語道出的思緒,寄託於親手摺出的元寶與蓮花,乘載著真誠又堅實的精神力量,以此陪伴著逝世而轉為無形的一切,取徑於告別式後寬闊的路途。多年來傳達出工作並非生活全貌,而生活應當以親友間互動為核心的老調,卻無情地藉由老丈人的逝世,重重喚醒其小女兒的正視。現代工作採專精而分責的模式,縱深鑽研於細節的領域,常不見容於日常生活,形成無法與人分享且暢談的窘境,但為了維持家計卻必須花費許多時間參與其中,此便是現代工作讓人們相互隔閡的根本要素。

「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看似形成此刻的名言,此意謂著自己完全掌握住何時死亡,並且能夠清楚了解錢何時便已足夠,進一步能讓自己與錢脫鉤,轉為完全投入生活之中;然而,事實卻是生命既出而死亡未知,必須為生命可能存在的每一天,做好支配金錢的充足準備,弔詭的是每一天誠屬未知,活著一天便是一天。深刻地體悟出此道理,懂得讓滾動的金錢而非親力親為的工作薪資,持續回饋自我以支應生活所需,將能使得自我由工作的束縛中釋放出來,徹底擁有自我時間與親友們互動,誠然為支配自我生活面貌的明智之舉。如此一來,親友間的互動基礎將回歸於生活本身,圍繞著日常事務進行言談,不至於讓彼此深感不解而難以親近。

自身投入於工作,可自由運用於生活的時間便稀少,尤其與親友們相處的時間也就更稀少,連帶地牽涉親友們的回憶也就稀疏而零落。老丈人的小女兒言明這段時間以來,每日睜開眼便浮現其父親的身影,而我則在腦海裡不斷地回到曾經共處的任一情境,在那樣通透著黃暖色調的懷舊時空中,老丈人的一字一句產生迴響,閒來無事時而話家常,言至幽默時而微笑,尤屬其偶然的一句話語—「少年不吃苦,老年便辛苦。」至今仍然刻印於心。以老丈人逝世為界線,往前可見其小女兒常忙碌於工作,因而心思嚮往著工作成果,其父親依然健在,但身影鮮少於其中;然而,往後可見其小女兒心思盤據著其父親,唯獨他早已默然辭世。由此賦予意義於老丈人的逝世,便僅僅只是肉體幻滅,轉為另一種精神力量與在世親友們共長存,此為理想上另一種層次的思考,亦是更為貼近情感的無形展現。

老丈人猝然轉身使得自家經營的水果攤歇業,外加上兒女們早已在外成家立業,丈人婆生活即將邁入獨居的狀態,同時亦少了因生意往來的日常重心,為此小女兒異常擔憂其生理與心理的安危,但礙於出嫁女兒猶如外人的文化習俗,獨居在丈人婆的世界觀裡,遂成了勢必如此的順應之道。然而,深入小女兒的世界觀裡,對於家的基本認知,始終劃分為兩個層次—老家及新家;前者是自小時孕育自我之處,後者則是成婚後揮灑自我之處;自外於老家而僅為新家成員,在詭異的文化習俗下,弔詭地為其母親單方面的認定。無論老丈人身後的遺產,如何順應文化習俗的既定慣例進行處置,女兒們對於老家無所求的誠摯關懷,有別於單方面被認定為外人的諷刺,成為丈人婆今後生活就近的實質精神支柱。小女兒在這樣的氛圍下,始終思索著一趟母女相偕的旅程,以及生活相互就近照料的情境,成為缺失父親後最為優先的人生事務。

住家與會館間來回數次,除了日日獻上一柱清香外,尚有道不盡的思念化為唇語,寄託於煙霧裊裊之中。會館的廳堂成為丈人婆與老丈人膝下子女家人們的相聚殿堂。治喪期間逢七法會暫歇之時,彼此間來回交際譜出真摯的回憶,細細地回顧便能感受如初。無關乎工作而回歸生活的幽默話語,以及圍繞於瑣碎事務的互動,此時儼然浮現出最自然的價值,令人事後懷舊之餘而深感雋永。法會中人手一本佛學經文小冊,在法師的帶領下,藉由親人們眾志成城的歌頌,皈依東方光琉璃世界「藥師佛」、中央婆娑世界「釋迦摩尼佛」及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首要讓在世親人信服於經文要義,而藉由歌誦釋放能量之際,再將這股能量迴向於往生者,化解尚存怨氣以致病痛消散,乃至於步入無憂無慮的理想淨土。佛學經文至始至終應當活躍於在世人的內心,以致通曉其深刻意涵,進而讓意念隨著歌誦流淌而出,協助往生者達到覺悟者的境地。在老丈人小女兒的淚眼下,有著執意日日複誦「普門品」的靈魂,在其內在宇宙裡被視為重要之舉,尤其憶及其老父親轉身離去的孤單身影,藉此讓人看見了人性中最為真誠的一面。

人無法確知任一未發生之事,更無法預先想像身處於當下的情感變化,以及遭逢情感衝擊後,自我想法乃至於作為的改變,故常感後悔也就十分正常;然而,懂得於後悔後進行詳盡的思考,卻能夠協助釐清許多迷障,也就成為一個人的成長動能。人一出生便面向死亡,且生命歷程本身始終有其極限,親身過度捲入於工作中,將因為執意於維持家庭生計,以及過度幻想工作中的成功狀態,而嚴重忽略親友們的相聚時光,有朝一日回首時,勢必因為永久錯過而深感不值。如何讓滾動的錢取代工作,而將自身置入生活與人互動的熱切中,將能造就出一趟美麗的人生旅程,那是無關乎金錢而純粹的情感聯繫,無形中成為生命最堅定的力量。老丈人永久靜默於眼前的世界,卻喚醒了其小女兒意識到自身的迷障,但艱難之處卻在於尋求掙脫後的重心,這不是上網查詢「退休後能做什麼?」可以求得正解,現在開始也許才是「自我存在」的關鍵。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