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東方佛學與西方心理學、哲學/兼論個人於家庭、職場互動

Posted on

Posted in 生活哲思

 

寫下這篇文章之時,有下列幾項情事的效應隱隱發酵,得以讓個人敏銳地覺察出來:閱讀西方哲學書籍近十五年、開拓職場生涯近十五年、沉浸家庭生活近十三年、近期開始接觸東方佛學,以及最近一頭栽進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測驗。這五段看似不相干的生活經驗,卻透過自身獨特的人格特質,細察出實質內在紋理的延續性及相關性,符合了個人認定學習與生活相輔相成的終極目的,故此篇文章採用的論述框架及延伸的探究方式,著實實用性極高。

初探東方佛學與西方心理學、哲學關聯

「蘇格拉底」彷彿「理性主義」(rationalism)的化身與象徵,其種種的遺留言論闡明,人的「理性」(rationality)便是運用「理智」(思考、計算、衡量、推理與邏輯)的能力,其高於並超越所有的感官感知,並且作為所有知識來源的基礎,而世界中的「真理」(truth)亦必須透過「理性」獲得。

「佛陀」提出「佛法」(धर्म)後,相當關鍵地提醒著讀者,萬物本質及自身內在浩瀚,實質上蘊含著兩極或多極的要素,它們至始至終相互對立卻又並存,既是「一」亦是「無」;此無疑生成了「如何理解自身」的廣闊視野,讓人直觀地體悟到事事始終完整存在而不可分割,故一個人面對萬事萬物所生之情感僅有「空」,在個人目前的親身體悟下,此意謂著心境回歸原始平靜而不起任何波瀾。

在相隔遙遠的東、西方,同一種超越自身狀態的描述,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被流傳下來,此對於當今不斷鼓吹發揮自身優勢的風氣,著實成為深入思考的導引。

借助於哲學家「亞瑟.叔本華」所著「孤獨通行證」(Lonely Pass),其中「性格高於並超越時間」篇章中所論一切,將個體的生命由「性格」及「理智」建構而成:當「理智」全然擺脫「性格」,一個人將得以超越個人層次,並且過著純粹精神的生活,持續探索自我的內在世界,而由此引發的感受則源源不絕;當「理智」全然服從「性格」,一個人將受限個人層次,並且過著沒有精神的生活,始終執著於自我的外在世界,而由此引發的感受卻稍縱即逝。「性格」由「生命意志」—一種維持生命的原動力,以及「個人意志」—一種理解世界後所獲得的約束力,兩者所建構而成,它超越時間且不會發生任何改變,透過生命將不同面向展現出來。

更進一步借助於心理學家「羅洛.梅」所著「自由與命運」(Freedom and Destiny),其中「論人的命運」篇章中所論一切,將「命運」的要素以光譜的形式排列,由左至右分別為「宇宙」、「環境」、「文化」及「遺傳」,同時意謂著適用於「決定論」過渡至「目的論」。「宇宙」指生與死及地震與火山爆發等等,人類完全無法改變其對命運的破壞性;「環境」即股票市場漲跌及戰爭爆發等等的人類活動,人類的潛意識受此所影響,一旦發生便無法避免;「文化」指出生時一無所知,便直接被拋擲在特定的文化中,人類卻有充分的自由選擇如何運用;「遺傳」即身體特徵及天份,人類擁有全面的自由選擇如何運用。在後段有關西方心理學的探究可以發現,此處的「文化」及「遺傳」類似於「無意識」中的「情結」結構組成,隸屬於「性格」中的「次級人格」組成。依照消極到積極的方式與命運相互締結,主要有「與命運合作」、「意識並認知到命運」、「介入命運」、「徹底質疑並挑戰命運」、「正面衝突並反抗命運」。

「羅洛.梅」仔細論及如何看待「命運」時,引用了許多富饒意涵的話語:由一個人的內在觀察命運,將得知命運為一個人的「生命藍圖」,此藍圖超越人類的「理智」,無法透過「意志」選擇,而生命意味著一個人必須了解自己的「生命藍圖」,生命衍生的意義除了接納無可改變的一切,並且將它們轉變為自己的「創造」之外,別無其它選擇。生命在本質上是一齣戲劇,與事物或自己本身的「性格」作掙扎,竭力地在自己生命的真實存有中向前邁進。由此可知,接納「命運」加以運用生成了「自由」的擴展,而「自由」的擴展同時亦促使「命運」的改變,故「自由」與「命運」可謂相生相成。

針對上述所言一切進行整合,得以利用更為遼闊的視野進行思考,將不難發現個體的生命實則由「宇宙」、「環境」、「文化」(「性格」一部分)、「遺傳」(「性格」一部分)及「理智」構成的「命運」所影響,而「命運」由這些要素所構成的藍圖,實則超越目前所知的一切而無法撼動。倘若人們脫離無知的狀態而深入理解這一切,亦將發現雖然大部分的「命運」不可撼動,卻依舊能夠賦予人們「自由」去改變「命運」,更進一步促使「自由」與「命運」周而復始地連帶改變,此奠基於人們選擇以何種方式與「命運」相互締結。「命運」中的「理智」扮演著相當關鍵的角色,猶如「佛陀」提及超越「自性」(स्वभाव,即先天遺傳和後天習氣)下,全然擺脫「我執」(आत्म ग्राह,即認定「自性」便是自我 )後所處寂靜之地,此將讓人純然處於萬般平靜的精神世界中,體悟到如實地看待眼前事物,「蘇格拉底」所言之「真理」遂由此而生。

於是,藉由佛學所引領的「超越」原則,實地結合哲學更進一步細微的實踐闡述,以及晚近所強調的「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思考如何思考」及「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身處於情境中如何思考」,結合兩者則成為「思考身處於情境中如何思考」的準則,將使得人們於生活中,接納「命運」並運用「自由」先行超越當下所處情境與自身一切,致使精神融入萬事萬物完整存有中,得以如實地觀察眼前人事物,基於此進行純然平靜的思考,儼然得以成為生活之「道」。

細究西方心理學

自古以來文明興起帶來征戰,直至世界大戰將大多數地方摧毀殆盡後,促使近代「資本主義」(capitalism)興起,使得「經濟發展」猶如世界發展趨勢的骨幹,連帶各式資源精巧地被跨國際調度,促使物質生活改善及資金蓬勃往來,讓人們幻想著已然確定地掌握住生活全貌,鮮少注視心靈上的陶冶;於是,直覺中的世界一分為二,大力推向物質崇拜的行列,而越來越遠離心靈豐盛的此岸。

文明興起至今,人類心理隨著時代變遷,早已由「佛陀」所言寂靜之地裂解,藉由深入探究榮格心理學所擘畫出的心靈地圖,即可清楚地體悟到此面向。心理學家「達瑞爾.夏溥」於其所著「榮格心理學不插電講堂:我的大象生活」中,引用了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兩段簡短卻有力的話語:「當內在情況沒有被察覺時,它便外顯成為命運。」「有愛統治的地方不見權力意志,在權力意志至上之處則缺乏愛。」此足以成為人們更進一步探究自身與他人互動的終極目標。

藉由MBTI測驗結果,得以直接明白人們的「性格」,但「性格」於人類心理究竟所指為何?那麼「性格」與寂靜之地又有何關聯?榮格心理學對此進行深入剖析,藉由心理學家「莫瑞.史坦」於其所著「榮格心靈地圖」,將能夠引領人們對心理由淺入深地進行理解。人類的心靈結構主要分為「意識」(Consciousness)及「無意識」(Unconsciousness),各自顯現出來的特徵便分別是所有已知及未知的事物。事實上,「意識」天生便存在,隨著一個人透過「意識」產生了所有生活經驗的總和,「自我」便被一個人認定為「意識」的中心,故「自我」(Ego)晚於「意識」形成;事實上,「自我」本身根本不存在,而只是「意識」的虛擬中心,僅僅代表著從這個身體出發,透過生活所經驗到的一切形成觀點,並且以此觀看眼前世界。雖然如此,「自我」卻能夠讓「意識」集中,並且掌握和操控「意識」內出現的大量素材,幫助一個人做出決定,同時賦予意識行為方向及意義。事實上,「自我」同時立基於身體及心靈,此意謂著「自我」橫跨於「意識」及「無意識」之間,故「自我」一方面得以發揮理性認知及決定的功用,另一方面亦受制於心靈深處感情與意象的侵擾。

「性格」隸屬於「意識」結構的「心理類型」(Psychology Type)—態度與功能,即「自我」應對外在世界時,慣常呈現出獨特傾向的立場,來處理資訊及經驗生活,可視為一種與外在世界互動的特有模式。當人們轉為向內沿著「無意識」結構,進行更為細微的剖析,由淺至深將看見影響「性格」的結構:「情結」(Complexes)隸屬於「個人無意識」(Personal Unconsciousness)結構,意謂著個人幼時家庭互動的創傷經歷與文化制約之下,伴隨著相關意象所殘留的情感模式,以及透過遺傳而與生俱來的氣質傾向;「原型」(Archetypes)隸屬於「集體無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結構,意謂著人類共有且普遍存在的意象所伴隨的情感模式。

在「集體無意識」層面,「原型」由淺至深包括了進一步分裂為彼此互補的心靈結構:「人格面具」(Persona)—展現為了融入群體而扮演特定角色的特質、「陰影」(Shadow)—展現不符合群體所需或未被自我發掘的特質;男人共有的心靈結構—「阿尼瑪」(Amina),展現男性內在的女性人物特質;女人共有的心靈結構—「阿尼姆斯」(Animus),展現女性內在的男性人物特質。

「人格面具」除了是一個人與外在互動的產物,同時也包括一個人對外在的「投射」(Projection),此基於自己對他人的感知及自己的主觀願望,進行某種程度的調適。「人格面具」相對於「陰影」猶如「好與壞」的區別,而「人格面具」相對於「阿尼瑪」或「阿尼姆斯」則猶如「陽與陰」或「陰與陽」的區別。在心靈的結構上,「人格面具」為「個人意識」與「外在世界」的門戶,而「阿尼瑪」或「阿尼姆斯」則為「個人意識」與「集體無意識」的門戶。換言之,藉由「阿尼瑪」或「阿尼姆斯」,使得「自我」得以接觸心靈更深處,同時幫助「自我」適應由「集體無意識」而來且構成挑戰的直觀思想、情感、意象與神話,正如同「人格面具」幫助「自我」調適以應對「外在世界」而來的挑戰。

人們保持以「人格面具」應對外在世界的生活,因此將會不自覺地產生錯誤認定,認為此即是「自我」;倘若大致上一切順利時,那麼「情結」和「陰影」、「阿尼瑪」或「阿尼姆斯」結構所呈現的特質,便持續在心靈深處遭到忽略,那麼將無法察覺它們的存在,以致於將與它們相關的複雜情感,不自覺地透過「人際關係」直接釋放出來,也就是所謂的「投射」;於是,基於「投射」外顯心理,個人在充分覺察自身行為下,透過「親子關係」得以理解「情結」、透過「夥伴關係」得以理解「陰影」、透過「伴侶關係」得以理解「阿尼瑪」或「阿尼姆斯」;反之,一個人在不自覺下,將會自行創造出一系列虛幻的人際關係,也就是說它們通常與相關的人士毫無關係。

一旦外在生活進展不順利時,長期偏頗認定的「自我」就相對應地遭到否定,此時心靈結構內部的「情結」、「陰影」、「阿尼瑪」或「阿尼姆斯」所展現的特質驅力,將會開始浮現出來,致使人們開始仔細覺察心靈深處,並且好好面對及處理相關的一切。事實上,這樣的驅力顯示出心靈深處裂解後,至始至終存在的緊繃張力,選擇專注於此且接納裂解兩端的對立,將能處於非理性所及的至高處或身為非理性所能擔當的第三方,進而凝聚出解決內在衝突的方式,一股嶄新生命能量將逐漸綻放。此過程才是真正邁入了解「自我」之列,也毫無疑問地隨伴著意識的介入,因而更能感受到基於心靈邁向完整而真實的存在。

當人們對於內在了解得越少,就越容易產生「投射」,實際上藉由外顯的方式,填補了符合內在的那份空缺的期待,此為所謂的「消極投射」;當人們邁入整合的過程甚深,並且對於內在了解甚詳,將能藉由想像他人處境而感同身受,此為所謂的「積極投射」,亦被普遍稱為「同理心」。由「消極投射」邁入「積極投射」的過程,人們將會持續覺察出他人以往被認定的特質,與自己實際接觸經驗中所顯露的特質不同,於是被迫意識到世界並非自我所創立,必須撤銷投射且轉為內省,更為深入對於自己的了解。

「自我」(Ego)透過上述的整合,將能夠進入「無意識」深處,並且觸及「原型」的核心—「本我」(Self),它是與生俱來的、自發性的且超越整體心靈結構,亦是主體與世界或存有(Being)結構共通性的基底—主體與客體、自我與他人、男與女、老與少、強與弱、大與小、善與惡的對立組合,呈現出各式對立物且有秩序的統合體。一旦「自我」與「本我」完好連接在一起,一個人便與一個「超越中心」緊密連結,那麼此人將不會再以綜合生活經驗的「自我」為中心,亦不會因為此失去身心平衡,彷彿得以向極為深刻且寬闊視野的真實諮詢。「本我」幾乎以「宗教的神話意象」顯現,故我們可以說「本我」是「自我」的意象,亦是「自我」的理想典範,由於它遠超過人類的經驗及認識而呈現無限性,必須透過「情感體驗」來了解。

當「本我」在心靈結構及意識中浮現,使得一個人邁向整體的整合階段,因此成為一個統合而獨特的個人,也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合個人,此便是所謂的「個體化」(Individualization)。「個體化」的歷程立基於「本我」為核心,透過「原型」形成的模式為基礎,伴隨著「本能」提供的力量來驅動,藉由補償「過度自我本位」的傾向來進行,使得整體心靈系統呈現平衡,而「自我」在此過程並未進行控制,只能藉由覺察而參與其中。

綜論東方佛學與西方哲學、心理學意涵

「佛陀」悟道的歷程,他選擇獨處於幽靜之地,藉由體態及氣息的調整,如實地向內觀照先天與後天「性格」,因為外在世界而起落生滅的情緒與感覺,藉此體悟出它們無法恆久存在的事實,以及如何無故地擾動內心的平靜;同時,增長「善」的心念,將專注力由自身導向眾生,如實地體驗他們的痛苦與喜悅。

「卡爾.榮格」詳細地擘畫出文明世界中的人類心靈,基於何種場域及何種原因產生裂解,進而理解後天形成的「性格」組成,同時亦看見了先天遺傳的「性格」組成。踏上「卡爾.榮格」所言的「個體化」歷程,其實就是修煉心靈涵納一切的能力,不要拘泥在「自我」所認定的一切,而要走出「自我」來接納不同於「自我」的眾多他人。綜合以上,讓我對照上述「佛陀」的悟道歷程,欣然領悟到「卡爾.榮格」與「佛陀」所言一體兩面,「卡爾.榮格」著重在內在結構的互動闡述,而「佛陀」著重在內在精神的互動闡述,兩者實則相輔相成。然而,「佛陀」更進一步地闡述,人們必須超越「卡爾.榮格」所言先天遺傳的「性格」,進入完全沒有執念的寂靜之地,而此必須透過割捨世俗生活及遵守戒律,才可能得以達到的境界。

「亞瑟.叔本華」所著「孤獨通行證」(Lonely Pass),其中「關於瘋狂這件瘋狂的小事」篇章中所論一切,將一個人對於極大損害自己的利益、傷害自己自尊心或阻礙自己願望實現的一些事情,通常採取不願意想起的方式面對,甚至不下定決心將這些事情至於「理智」之前,進行嚴肅、認真的審查及研究,反而只是輕易地、無意識地想擺脫或逃避它們,終將使其陷入胡思亂想,幻想出許多實際上不存在的事物,以任意填補的方式維持精神上的連續性,因此陷入瘋狂的狀態。一個人必須讓每一件不幸的事情被「理智」同化,也就是說一個人必須讓這些事情在「真理」體系中,藉由安置在更合適及更理想的處所而佔有一席之地,最終將讓自身的痛苦大為減少而保持心智健康,但這個過程本身往往非常痛苦,肇因於頂著阻力而緩慢前行。綜合以上,讓我對照上述「佛陀」的悟道歷程,欣然領悟到「亞瑟.叔本華」所言與「佛陀」所言一體兩面,「佛陀」向內觀照因外在世界起落生滅的情緒與感覺後,體悟到的「無常」及「我執」,也就是「亞瑟.叔本華」提到毫無意識地接受因外在變動不居而生的情緒與感覺,而沒有藉由「理智」置於「真理」中安置其所,將因為執著於此而陷入不可控的內在失序。

「卡爾.榮格」認定的「性格」,由許多「次級性格」所組成,正如上述所見它們分別是:「情結」中個人先天遺傳、後天幼時家庭經驗、後天文化經驗三部分、「原型」中個人後天因應群體生活而分裂的「人格面具」、「陰影」、「阿尼瑪」或「阿尼姆斯」。就理想的狀況而言,個人其實得以改變部分的「性格」,主要藉由「個體化」歷程,在經過長時間的努力之下,進行「情結」中後天的部分消融,以及「人格面具」、「陰影」、「阿尼瑪」或「阿尼姆斯」間的整合,最終將會留下「情結」中先天遺傳的部分,此為無法改變的「性格」。

「亞瑟.叔本華」將「性格」拆解為「生命意志」及「個人意志」,而「卡爾.榮格」將其拆解為「情結」及「原型」,仔細對照將得以發現兩人的見解趨於相似—「生命意志」談及維持生命的原動力,此能與「情結」相對照;「個人意志」談及理解世界後的約束力,此則能與「原型」相對照。「亞瑟.叔本華」所言的「理智」,同樣能與「卡爾.榮格」所言超越心靈的「本我」相對照。「亞瑟.叔本華」所言「理智」大於「性格」,意謂著「卡爾.榮格」所言「本我」與「自我」相連,由「本我」引領著心靈整合,個人將能改變「性格」中可改變的部分,有就如同上述「羅洛.梅」所言基於「自由」而改變「命運」,同時超越「性格」中無法改變的部分,進而生活在純然的精神世界。

思考個人性格所衍生道德意義

「性格」即自身與外在世界的人事物互動時,存在著獨特的固定模式進行因應。「性格」通常受「先天」及「後天」兩種因素影響,也就是說「遺傳」及「生活歷練」都會進行塑造;前者可以說幾乎固定不變,而後者隨著生活經歷增加,將會因應所處群體看待的視野、思考的模式及應對的方式,逐漸建立起融合一切的習慣方式;於是,依循上述所言,MBTI測驗提供了人們一個了解自身的方式,對照「MBTI,你的職業性格是什麼?:發現自己的優勢,規劃最適生涯」(What’s Your Type of Career?:Find Your Perfect Career by Using Your Personality Type)書籍深入的剖析,以及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所著有關於心理學的一系列書籍,人們將更能夠進行深入的理解,因為畢竟MBTI測驗衍生自「卡爾.榮格」所著「榮格論心理類型」(Psychologische Typen)一書。

 

MBTI測驗主要分為四種向度,每一種向度存在兩種傾向:

外向型(Extraversion)
內向型(Introversion)

實感型(Sensing)
直覺型(iNtuition)

思考型(Thinking)
情感型(Feeling)

判斷型(Judging)
感知型(Perceiving)

 

個人的實測結果為INFJ—82%內向、83%直覺、66%情感及74%判斷,幾乎可以說十分偏重於分類向度中的其一傾向。那麼個人面對外在世界的方式為何呢?簡短而言,個人在生活中廣泛地接觸各方人事物後,將會在細微情感被觸發下,將自己置身於一個與世隔絕而極度安靜的空間,進行所有相關領域的橫向關係探究,以此建構出自己思考外在世界的方式;同時,依憑著如此的思考方式,形成一種對外在世界的直觀想法,在接觸更加富饒的外在世界下,不斷觸發著自身情感及想像力,以此引領自己更進一步深入探究相關領域的知識連結性。因此,個人認為任何生活中看似日常無奇的表象,皆起因於散落各領域的知識互動所造就,而熱情與使命便是進行深度的發掘,形成理解眼前表象的實質視野。個人十分沉浸於內在思考,無法斷然接受一個未經探究就給出的說法,即使那是一個所謂的普世價值,甚至經過相關專家認定的事實;同時,對於自己人生意義的追尋,亦是秉持著同樣的道理,無法假手於遠古流傳至今的文化傳統或是諄諄教誨,勢必要透過自己深度的研究,方能建構出該有的對應模樣。

MBTI測驗結果猶如多年來自身認定「性格」的全然描述,直白地反映出兩種對立卻又存的要素—「人群」與「孤獨」,此意謂著個人必須參與生活中的人群,來發揮獨自一人基於所有反饋,來詳盡探究互動知識的熱情,乃至運用所獲得的觀點,並且再次透過探究、運用而再獲得嶄新的觀點,最終全然實踐於生活中。依循著「佛法」所言,將會清楚地看見個人必須與自身「性格」共存,同時依循著「道德」向度,轉為發揮貢獻人群的「慈悲心」。於是,將自身「性格」置入進行思考,獲得了富含意義的生活實踐方式,此即將個人與外在世界的互動方式,劃分為「處事」與「待人」兩種層次的觀念,同時依循此觀念融入生活中的人群。

結合上述「卡爾.榮格」的「個體化」歷程,在「本我」的引領下,個人最終獨留「性格」中先天遺傳的部分,則「處事」意謂著個人可以依憑此「性格」,充滿熱情地發揮所長,專注於事物處理之上;同時,「待人」意謂著個人必須持續整合心靈,致使自己竭盡所能且毫無偏見地看待大時代,乃至於其中不同「性格」人們所呈現的樣貌,以及他們之間的互動方式,並且選擇適時與他們互動,以利於整體和諧而共存共榮。學會「處事」相對而言十分容易,但「待人」卻相對困難許多,此乃沒有十分敏銳的自我覺察功夫,常不自覺地運用「性格」所形成的狹隘視野,以此偏頗地面對外在世界,呈現廣闊樣貌的人事物,扭曲它們形成有利於「性格」得以解釋的見解,也就因此陷入「佛法」所言的「我執」泥沼。

如下即將探討「待人」觀念的建立與深化,主要藉由投入生活場域中的「人際關係」,進行自身心靈整合來逐漸達成,每個人皆可藉由看似平凡無奇的日常生活進行實踐。誠如即將所見,一個人於家庭中投入「伴侶關係」和「親子關係」,以及職場中投入「夥伴關係」,將會有助於自身走向「卡爾.榮格」所言的「個體化」歷程,倘若在歷程中懂得驅策自我長期努力,將會逐漸明顯地感受到遍存的「自在」與「寧靜」,此便是上述「待人」觀念已然成形的結果。

思考個人於家庭、職場互動

基本上,職場及家庭為大時代下,每個人每天親身參與其中的根本場域,而其中各種不同「性格」的人們頻繁互動,著實地訓練著自身如何看待他們,以及更進一步基於此建立關係,攜手追求心中的共同目標。

一個人長期於職場中生活,倘若「自我」專注投入與「陰影」的相遇過程,將能幫助「自我」覺察心靈深處,並且進一步理解心靈中被蔑視、被拒絕、較差勁和不被需要的特質,以此協助「自我」邁向更進一步的心靈整合。

一個人長期於家庭中生活,倘若「自我」專注投入與「情結」、「阿尼瑪」或「阿尼姆斯」的相遇過程,將同樣能幫助「自我」覺察心靈深處,並且進一步理解心靈中幼時受創及不同屬性的特質,以此協助「自我」邁向更進一步的心靈整合。由於「阿尼瑪」或「阿尼姆斯」位處於心靈更深處而較難對其覺察,使得兩者深深地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攸關於一個人能否成就心靈整合的關鍵。

職場中遍存著「夥伴關係」,聚集了多種「性格」的人們,採取「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專案;同時,卻又在企業標榜著「生產力」及「效率」的理念下,個人的功成名就成了各自人生的終極目標,造就共事過程中的你來我往,無不沾染上「利益」這層關係;實質上「合作」卻又背地裏「競爭」,盡可能公開地凸顯出「性格」優勢所帶來的能力,暗地裡壓抑住不為人知的錯誤,期盼能見度高而形象佳,帶來對應的職位升等與薪資增加。

在合作的過程中,個人基於INFJ的「性格」,熱愛以直覺聯想的方式,進行整體事理背後關係的探究,卻也包容其他人以ESTP的「性格」,熱愛以實質接觸的方式,進行局部事理表面現象的整理;另外,個人總是能擺脫成見,誠然接納他人的意見,卻也能接納他人深受大時代潮流的影響,無法擺脫自身的成見,總是造成合作過程中針鋒相對;換言之,個人充分認定這是個容易讓人狹帶成見的時代,但此並不阻礙個人認定與他人的觀點得以結合為「一」,集合多數人的意見將能夠互補且各取利弊,故總是仔細聆聽不同於自身的觀點,藉此促進團隊合作的情感融洽外,更能間接讓合作專案的順利完成。

兩性間的「伴侶關係」實為家庭組成的開端,通常男性將「阿尼瑪」投射於女性,而女性將「阿尼姆斯」投射於男性,兩者都在尚未「個體化」前,透過投射於外在對象,不自覺地尋求「合為一體」的期望;然而,在對象身上不自覺地找回自己心靈被忽略的另一部分,其實是錯誤的且因此造就不健全的關係;如此將使得兩者間沒有自然界線,而且彼此間的差異完全被忽略,僅有無意識上的認同。這樣不健全的親密關係,衍生至後來將讓對方成為自我的需求,甚至演變成自我權力的根源;因此,相當容易基於恐懼失去對方而升起控制慾,亦相當容易基於失去對方而心生怨恨。雖然如此,絕大多數人在尚未體悟這些關鍵面向時,便憑著迷戀的情感步入婚姻而組成家庭。

當兩者尚未透過「個體化」而成為各自的統合體,卻同時身處於家庭中心面向彼此,在瑣碎的日常家務中共同生活下,那份曾有的激情與迷戀情感將逐漸退去,而對方始終存在卻不同於過往被自身投射一切的特質,將會逐漸赤裸裸地呈現在自己眼前,造成兩方彼此無法容忍,讓以往以粘膩為基礎的親密關係逐漸裂解。這時候,兩性雙方必須理解投射的作用,在感受到對方不容於自己時,轉為專注於自身心靈且細細覺察投射的一切,逐漸讓自己邁向「個體化」的歷程。在致力於自身心靈發展之後,「個體化」使得個人以完整的立場與對方連結,雙方將營造出「有距離的親密關係」,藉此取代以往「粘膩的親密關係」。「有距離」即指雙方心靈上的距離,此意謂著雙方十分清楚地理解,屬於自己的部分在何處終止,屬於他人的部分在何處開始,而「有距離的親密關係」即指雙方接納並包容彼此特質的差異,同時依舊相愛而感受到親近與溫暖。

父母與孩子間的「親子關係」,伴隨著兩性共同誕生下一代,使得家庭帶來新成員而展開。自己幼時與父母間的相處,伴隨著情境及其中情感衝突的聯想及記憶,將會在無意識中成為「情結」,猶如隱藏或冰封的記憶。到了自己成人且離開原生家庭,透過兩性關係組成新家庭且孩子誕生後,自己躍升為父母與孩子互動,一旦與孩子生活中相處的情境,類似於「情結」中聚合的情境,將會在完全不自覺的情形下,「投射」出自己幼時被父母對待的各式情緒於孩子;所以,人們常能發現家庭生活互動的方式,實際上可說是一代傳一代,使得自己看待孩子的模樣,實際上與自己父母看待自己的模樣如出一徹,也就是說自己並非如實地看待孩子,而是由自己幼時被看待的方式所左右,想當然此亦是一種不健全的關係。

於是,同樣透過仔細覺察自己與孩子的互動開始,逐漸思考自己每一個當下的情感為何升起,以及自己應當如何應對較適當,以此化解各式情境下反應出的制式情感,取而代之將是更為適切的情感表達。

領悟萬法歸一

在科技加速使得萬事萬物變遷異常快速,並且崇拜物質心態遍佈的時代下,藉由「佛陀」體悟出的「佛法」,將幫助人們邁向內在的寂靜之地,進而減緩普遍而起的雜念,以及各式虛幻不實而無法長存的慾念。有鑒於「佛法」偏向心法,思考實踐於生活中的難言空缺,在初探「蘇格拉底」所言一切,實則與「佛陀」所言相似之下,為取徑於西方哲學、心理學,開闢出一條可行之路。初步引入「亞瑟.叔本華」及「羅.洛梅」的闡述後,為這個空缺擬出了一個較為具體的輪廓—間接引入「命運」與「性格」間的探討,以此銜接上「佛法」所言寂靜之地的清晰脈絡。緊接著借助「卡爾.榮格」發展出鉅細彌遺的心靈地圖,更協助將呈現於表象的「性格」,導向內在心靈的層層結構,並且在闡述結構間互動關係之下,再次開鑿出通往「佛法」所言寂靜之地的驚人取徑。

綜合而言,一個人的「命運」有其根本無法撼動的部分,而超越自身「性格」且透過職場及家庭中的「人際關係」,持續努力於覺察自我心靈而進行整合,以此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合個人,卻是一個人的「自由」;有鑑於此,由內在出發而生的觀點將不同於以往,連帶使得一個人的行爲產生根本性的改變,進而改變部分的「命運」,最終亦將引領個人邁向內在的寂靜之地。

在一個不同以往的時代,依循「佛法」於生活中養成健全的「心態」,笑看一切並且接納各式偏離的鮮明特徵,實為一個艱難的內在修煉,因為無數與他人相處互動的情境中,各式情緒將因應不同狀況被挑起,有時甚至流露而出才被自身覺察,所以定調為「修煉」並不誇大。誠如「佛陀」所言,「無知」才是人們執著於「性格」的最大原因,人們可以選擇「佛法」所言進行修煉,亦可選擇拜讀群書以尋解脫,但擁有再多的知識卻不懂得應用於生活中,誠心地接受各式的反饋,進行心態上的修正後,再次實踐且周而復始,將至始至終身處於無知的狀態,依舊執著於「性格」所誘發的狹隘視野,那麼內心平靜將依舊遙遠,取而代之依然是抱怨聲四起。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