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與「金錢」為大家生活中常見的兩個詞彙,但絕大多數時候我們只是將其放置於日常的溝通的語句中,卻沒有真正理解它們所代表的意涵;因此,界定出「時間」與「金錢」各自所代表的根本意義,將能夠幫助我們獲得更深一層的洞見,進而讓我們展開有別以往的嶄新作為。
「時間」嚴格上來說,乃將起源於自然且週而復始的晝夜,以其中任一個晝與夜為單位,進行先後時刻的精細劃分,此將有助於生產活動中各項要素的安排,甚至歸納技術研發中各項變數間的因果關係,例如:根據排程早上九點至十點與客戶洽談業務、中午十二點至一點享用午餐、下午兩點至四點與公司討論產品策略;為了找出影響產品性能的原因,透過此刻單一輸入變數的控制,進而觀察下一刻對整體系統輸出的影響。藉由以上的討論不難發現,「時間」赤裸裸的本質,似乎總是圍繞於現代生產體系,幾乎可說為了達成「管理控制」的目的。
「金錢」返璞歸真來看,便是基於雙方欲交換的生活必需資源,在交易的時間上不一致及資源數量上不對稱的情形下,額外衍生出的一項「中介物質」,藉此允許雙方資源交易時,時間上的延遲及數量上的不同,例如:雙方原先約定好某日某時,相互交換五籃蔬果及三塊豬肉,但由於農作物基於氣候不佳而影響採收,只能湊齊兩籃蔬果,使得持有三塊豬肉的一方,先給付兩籃蔬果對等的金錢給予另一方,並且保留原先得以給付三籃蔬果對等的金錢,作為日後農作物再度盛產時再做交易,而持有兩籃蔬果的一方,則完全支付三塊豬肉對等的金錢給予另一方,此便避免了原先持有三塊豬肉的一方,因為另一方對等價值的五籃蔬果無法湊齊,造成部分滯銷而豬肉腐壞的狀況發生,故違背原先的交易條件仍舊可以交易,並且在交易時間上亦可以部分延後。藉由以上的討論不難發現,「金錢」赤裸裸的本質,似乎總是圍繞於現代交易體系,幾乎可說為了達成「調換資源」的目的。
個人不自覺地被拋擲於現代生產體系中,藉此獲得所需要的一切資源,例如:遮風避雨的房屋、方便往來的汽車、小孩良好的學校教育、全家良善的醫療服務、全家營養的日常飲食等等,將個人的「時間」納入生產體系被「管理控制」,以便輸出生產體系所需的產品,藉此獲得個人的「金錢」來「調換資源」。簡而言之,人們毫無自覺地被「時間」劃分,只為了獲得「金錢」。倘若採取更加赤裸的言論明說,人們基於「調換資源」來維持「生命」,無知地讓「生活」被「管理控制」。
行文至此,我們明顯地來到了一個交界處,必須思考清楚「生命」與「生活」的差異性。「生命」定義為整付身軀與外在世界持續互動的存在架構,而「生活」則定義為基於所有互動造就生理與心理的對應變化。所以,人們將「生命」只鎖定在「調換資源」這個互動結構,「生活」也就因此被「管理控制」而生成侷限的感受。倘若採取更加赤裸的言論明說:人們只忙著為他人生產的所有事務,也只能依此而生成貧乏的感受。
基於以上的論述,實際上更為嚴重的情勢:貧乏的感受將弔詭地回頭加強自我為他人生產,造就感受更加貧乏,因此陷入一個走不出的迴圈當中,最終直至再也無法替他人進行生產。人們出生便直接被拋擲入生產體系,形成無知且甘願地為他人生產的困境。在這樣看似天生被定義的情境中,伴隨學經歷而來的金錢數量、社經位階及用品奢華,成為貧乏感受下一較高低的準則。自覺低下的人再次回到生產之列,試著藉由更多生產能力的展現,在上述各方面躍上更高階,但大多數人並沒有能力脫離此迴圈,進行全方面的深度思考,以致於無法展現生命與生活多元的面貌。
藉由抽象概念進行廣泛的定義,單就一個人身處世界而言,「生命」及「生活」可以分別視為「形式」及「內涵」—「形式」完整界定「內涵」框架,而「內涵」全然賦予「形式」意義。當「形式」(生命)自由開放,「內涵」(生活)將會多元豐富,讓「形式」(生命)充滿多重意義,此無疑是一個人最為重要的目標。
倘若人們懂得將「生命」聚焦在持續互動本身,勢必只需要少量資源維持生理活動,那麼大部份「生活」將自被管理控制中釋放出來。至此之後,「生命」不再只聚焦於調換資源本身,大部分「生活」將免除過多的刻度、過多被規劃好的事務、過多非出於自願被耗費的心力,轉而營造出一個寂靜輕盈的連續氛圍,宛如一個重回大自然之列的機緣。倘若人們將少量資源的需求,更進一步委託另一個不必本身參與的機制來滿足,「生命」將會毫無拘束地自然開放,「生活」將會徹底回歸每一個連續的當下,人們便得以發揮潛力真正存在於世界。
一個人天生被拋擲於生產體系並無不妥,只是必須要詳細且清楚地界定出,藉此「維持生命簡易的基本互動」與「激起生命過多的無謂互動」之間的差別,然後規劃出適時脫離生產體系的計畫,讓自我「生命」自由開放而「生活」多元富庶,以致於展現「生活」細微且豐厚的情感,「生命」因此多采多姿而富含價值。「維持生命簡易的基本互動」的實際理念,將有助於自我基於儘早脫離被管理控制的迴圈,把握住生產體系中的任何機會,藉由更多能力展現對應獲得更多金錢,並且持續再次將金錢投入生產體系中,以此獲得更多滾動的金錢,最終取代自我而脫離迴圈;此與「激起生命過多的無謂互動」的虛假理念,看似是一模一樣的表面作為,但不當地秉持後者的理念,將讓自我持續陷於迴圈之中。
在生產體系內,自我時間被運用來交換金錢,然後再運用金錢與他人交換東西,此建構在一種實體性質的交易;在生產體系外,自我時間被運用於想做的事情上,透過執行這些事情發揮熱情並取得成就感,此建構在一種精神性質的交易。「財務自由」便是身處生產體系內外的分界,由內而外越過邊界,金錢將重回自身交易的媒介,時間隨之煙消雲散,人則重回立於天地的萬般感受,生命與生活一體而呈現開放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