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2—1486年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山卓·波提且利所繪維納斯的誕生
「中世紀」起始於西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終止於西元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教會力量占絕對統治地位而日顯腐敗。
- 「東羅馬帝國」後世普遍稱其為「拜占庭帝國」,存續於西元395—1453年。西元1453年,「鄂圖曼帝國」攻陷其首都「君士坦丁堡」,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在巷戰中殉國。
三、中世紀晚期(西元約1300—1453年)
- 人口崩潰
- 西元1315—1317年:「大饑荒」發生,造成數百萬人死亡,直至西元1322年才恢復。
- 西元1347—1351年:「黑死病」(瘟疫)爆發,導致歐洲人口驟減至少一半,直至1500年才恢復至西元1300年的人口水平。
- 政治動盪
- 西元1337—1453年:「百年戰爭」即英法間一系列穿插間歇性休戰的戰爭,肇因於英王企圖控制法王室,最終讓英法兩國各自發展出強烈的民族意識。法蘭西完成「民族統一」,為日後在歐陸擴張打下基礎,而英格蘭對歐陸採行「均勢政策」,轉為海外發展成為全球最大帝國。
- 西元1455—1487年:「玫瑰戰爭」即英王兩支後裔的支持者,為了爭奪王位而爆發斷斷續續的內戰。
- 宗教動盪
- 西元1378—1417年:「天主教會大分裂」即羅馬天主教會中數位教宗,同時宣稱自己合法而導致的一次分裂。
《過渡階段:中世紀晚期至早期近代》
- 西元14—16世紀:「文藝復興」即為了改變「中世紀」以教會作為支配統治地位的社會,逐漸步入腐敗的情勢,以復興古羅馬及希臘文化為名,卻加以檢討並融入新思考,產生新型態的文化變革,「文藝復興藝術」隨之興起。
- 反對過去神權時代,教會基於「經院哲學」的傳統教條,對人們所產生思想上的束縛,轉為藉由理性提升人權,並且透過如實的創作,表達出人類的思想與情感,此即為提倡「人文主義」及「理性主義」,追求「科學知識」,崇尚「寫實主義」的革新潮流,足以作為銜接「中世紀」與「近代」的重要過渡時期。
- 「亞平寧半島」北部在併入「神聖羅馬帝國」的「義大利王國」(西元962—1801年)統治下,分裂為數個城邦,而南部則為「拿玻里王國」(西元1282—1816年)。
- 以現今「佛羅倫斯」為中心發展,接著帶動同樣位居北部,並且基於「地中海貿易」而富裕的「托斯卡尼」、「米蘭」及「威尼斯」發展,最終向北傳播至全歐洲。尤其,以現今義大利、德國及荷蘭較為興盛。
- 城邦間因為彼此競爭地位,導致內戰頻繁,但沒有來自外部的侵略,相較於當時其它歐洲各國受君主專制統治,以及受教會直接控制,顯見足夠的獨立性。
- 「十字軍東征」透過「拜占廷帝國」取得「伊斯蘭文明」轉譯的「拉丁語」及「古希臘語」文獻進行探究
- 「再征服運動」使得「伊比利半島」及「西西里島」(被「阿拉伯帝國」統治於西元965—1091年)注入「伊斯蘭文明」知識
- 「地中海貿易」使得商人帶來「古羅馬文獻」進行探究
- 「拜占廷帝國」衰敗前促使希臘學者及文獻流入
- 「美奇第家族」等富紳因商業繁榮興起而開始贊助及觀賞藝術創作
- 義大利文藝復興(詩歌、雕刻、繪畫、建築等等),約西元1300—1500年。
- 「喬托」(西元1267—1337年)身為畫家及建築師,『亞西西的聖方濟各』溼壁畫群(西元1290—1295年)、『斯克羅威尼禮拜堂』溼壁畫群(西元1305—1308年)、『佛羅倫斯聖十字聖殿』溼壁畫群(西元1319—1328年)、『喬托鐘樓』(西元1334—1359年)為其代表作,被視為「文藝復興」開創者,亦為西方繪畫之父。
- 「但丁」(西元1265-1321年)身為詩人,『神曲』(西元1308—1321年)為其代表作,被視為「文藝復興」開創者,亦為至高詩人、近代義大利語的奠基者。
- 「彼特拉克」(西元1304-1374年)身為詩人,『歌本』(西元1327年)為其代表作,啟發了後世許多詩人,包括著名的英國詩人「威廉·莎士比亞」,被視為人文主義之父。
- 「薄伽丘」(西元1313-1375年)身為作家及詩人,『十日談』(西元1348—1353)為其代表作。
- 「布魯內萊斯基」(西元1377—1446年)身為建築師,早期頗負盛名,『聖洛倫佐教堂』(西元1419—1480年)、『聖靈大教堂』(西元1441—1481年)、『帕齊禮拜堂』(西元1441—1460年)及『聖母百花大教堂』穹頂、採光亭、耳堂(1436—1445年)為其代表作。
- 「多那太羅」(西元1386—1466年)身為雕刻家,被視為將「寫實主義」用於雕刻的奠基者。
- 「波提且利」(西元1445—1510年)身為畫家,『三博士來朝』(西元1475—1476年)、『春』(西元1482年)及『維納斯的誕生』(西元1482—1486年)為其代表作,畫風以嫵媚見稱。
- 「馬基維利」(西元1469—1527年)身為政治家及哲學家,『君王論』(西元1513年)、『李維論』(西元1519年)為其代表作,其被視為「近代政治學之父」。
- 「馬薩喬」(西元1401—1428年)身為畫家,參照「布魯內萊斯基」及「多那太羅」作品,成為中世紀第一位將「透視投影法」用於繪畫的畫家,表現出人類和自然的真實世界,其作品受日後畫家廣泛研究。
- 「文藝復興三傑」:三人標誌著「文藝復興」的全盛時期,繪畫採用「透視投影法」,以人體及自然景觀作為重心。
- 「達文西」(西元1452—1519年)身為博學家,『最後的晚餐』(西元1495—1498)及『蒙娜麗莎』(西元1503—1517年)為其代表作,亦是人體局部解剖學的開創始祖,有鑒於對人體構造的詳盡理解,使得繪畫方面有所助益,同樣也專精於機械工程設計。
- 「米開朗基羅」(西元1475—1564年)身為博學家,『大衛像』雕刻(西元1501—1504年)、『羅馬聖伯多祿大殿』設計和初步建造(西元1506—1626年)、梵蒂岡西斯汀小堂的『創世紀』天頂畫(1508—1512年)和『最後的審判』濕壁畫(西元1534—1541年)為其代表作。
- 「拉斐爾」(西元1483—1520年)身為畫家及建築師,梵蒂岡使徒宮的『雅典學院』濕壁畫(西元1509—1510年)、皮亞琴察聖西斯托教堂的『西斯廷聖母』壁畫(西元1512—1514年)為其代表作,其筆下人物清秀且場景優美,呈現出和諧的氛圍。
- 義大利文藝復興凋零因素,之後轉往北方持續文藝復興潮流
- 西元1494—1559年:「義大利戰爭」爆發,「法蘭西王國」、「神聖羅馬帝國」、「英格蘭王國」、「西班牙王國」、「教宗國」及義大利各城邦等等參戰,終結了當時城邦幾近獨立的穩定態勢,「西班牙王國」取代「法蘭西王國」成為義大利領土的最大主導勢力,並且終止了「教宗」身為藝術與建築最大贊助者的工作。
- 西元1497年:「虛榮之火」事件爆發,佛羅倫斯統治者「薩佛納羅拉」集結眾多支持者,以反對文藝復興所興起的奢侈及享樂潮流為由,焚毀了成千上萬的藝術品及書籍等等。
- 西元1498年:「達伽馬」發現了由歐洲至印度的航線,同時開啟了伊比利半島、法蘭西王國、英格蘭王國與東方的海上貿易路線,促使這些地區的財富及權力增長迅速超過了義大利。
- 西元1542年:「羅馬宗教裁判所」成立,即負責偵查、審判和裁決天主教會認為是異端的法庭,在這之前則是僅有調查,再交給世俗法庭制裁。西元1559年,首度發表『禁書目錄』,查禁了大量文藝復興時代的作品。
- 北方文藝復興(主要在詩歌、戲劇及繪畫方面),約西元1500—1650年。
- 各國實行君主專制統治,同時「宗教改革」正在發生,「羅馬教廷」與新教徒正發生重大衝突。
- 法蘭西王國
- 「拉伯雷」(西元1493—1553年),『巨人傳』(西元1532—1564年)為其代表作。
- 低地國家
- 神聖羅馬帝國
- 斯堪地那維亞
- 英格蘭王國
- 「托馬斯·莫爾」(西元1478— 1535年),『烏托邦』(西元1516年)為其代表作。
- 「威廉·莎士比亞」(西元1564—1616年),38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兩首長敘事詩和其他詩歌,許多為後世著名作品,對歐洲「寫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 西班牙王國
- 「塞萬提斯」(西元1547—1616年),『唐吉軻德』(西元1605—1615年)為其代表作,被視為整個西班牙的文學典範,也是現代西方文學的奠基作品之一,以及最早的西方典範小說之一。
- 「維加」(西元1562—1653年),三千多首十四行詩、三部小說、四篇短篇小說、九首敘事詩、三首教學詩以及大量的劇本,許多為後世著名作品,為西班牙民族戲劇的奠基人,被譽為「西班牙戲劇之父」。
《過渡階段:中世紀晚期至早期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