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莉莎白一世
- 羅馬帝國(前27— 395年)
- 東羅馬帝國(395—1453年)
- 西羅馬帝國(395—476年)
- 不列顛尼亞行省(43—410年)
- 盎格魯—薩克遜時期(410—1066年):約650年、古世紀
- 410年:西羅馬帝國撤軍不列顛尼亞行省,「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盎格魯人、薩克遜人及朱特人入侵英格蘭。
- 410年—6世紀:遍佈許多王國
- 6世紀—8世紀:大國併吞小國後,逐漸形成七個主要王國(七國時代)。
- 8世紀—8世紀末:王國合併後,逐漸形成五個主要王國。
- 8世紀末—927年:王國合併後,逐漸形成單一王國。
- 927年:威塞克斯王國統一五國為英格蘭王國。
- 927—1016年:威塞克斯王朝—英格蘭王國
- 1016—1042年:丹麥王朝—英格蘭王國
- 1042—1066年:威塞克斯王朝—英格蘭王國
- 盎格魯—諾曼第時期(1066—1154年):約100年、中世紀
- 1066—1135年:諾曼第王朝—英格蘭王國
- 1135—1154年:布盧瓦王朝—英格蘭王國
- 金雀花王朝時期(1154—1485年):約330年、中世紀
- 1154—1399年:金雀花王朝—英格蘭王國
- 1399—1461年:蘭開斯特王朝—英格蘭王國
- 1461—1485年:約克王朝—英格蘭王國
- 都鐸王朝(1485—1603年):約120年、近代
- 1485—1603年:英格蘭王國
- 1497年:大英帝國『起始』
- 斯圖亞特王朝(1603—1649、1660—1714年):約90年、近代
- 1603—1649年:英格蘭王國
- 英格蘭共和國(1649—1660年)約10年、近代
- 1660—1707年:英格蘭王國
- 1707—1714年:大不列顛王國
- 漢諾瓦王朝(1714—1901年):約190年、近代
- 1714—1800年:大不列顛王國
- 1800—1901年:大不列顛暨愛爾蘭聯合王國
- 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1901—1917年):約15年、近代
- 1901—1917年:大不列顛暨愛爾蘭聯合王國
- 溫莎王朝(1917年—現今):近代
- 1917—1922年:大不列顛暨愛爾蘭聯合王國
- 1922年—現今:大不列顛暨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君主制—君主立憲議會制
- 1997年:大英帝國『結束』
- 盎格魯—薩克遜時期(410—1066年):近660年
- 威塞克斯王朝(927—1016年)
- 埃塞爾斯坦(Æthelstan)(927—939年)
- 埃德蒙一世(Edmund I)(939—946年)
- 艾德雷德(Eadred )(946—955年)
- 艾德維格(Eadwig)(955—959年)
- 埃德加(Edgar)(959—975年)
- 殉道者愛德華(Edward the Martyr)(975—978年)
- 決策無方者埃塞爾雷德或埃塞爾雷德二世(Æthelred II)(Æthelred the Unready)(978—1013年):其與諾曼第公爵妹妹「艾瑪」(Emma)成婚。
- 斯文.福克比爾(Sweyn Forkbeard)(1013—1014年):同時為丹麥國王(986—1014年)及挪威國王(999/1000—1014年)、繼任英格蘭國王僅五週。
- 決策無方者埃塞爾雷德(Æthelred the Unready)或埃塞爾雷德二世(Æthelred II)(1014—1016年):其與諾曼第公爵妹妹「艾瑪」(Emma)成婚。
- 埃德蒙.艾恩賽德(Edmund Ironside)或埃德蒙二世(Edmund II)(1016年):繼位僅七個月。「肯努特」入侵成功後,迫使其子「流亡者愛德華」(Edward the Exile)或「愛德華三世」(Edward III)逃往「匈牙利王國」避難,並且生下「埃德加.埃德林」(Edgar Ætheling)或「埃德加二世」(Edgar II)。
- 丹麥王朝(1016—1042年)
- 肯努特(Cnut)(1016—1035年):同時為丹麥國王(1016—1035年)、挪威國王(1028—1035年),其與諾曼第公爵妹妹「艾瑪」(Emma)成婚。
- 哈羅德.哈雷福特(Harold Harefoot)或哈羅德一世(Harold I)(1035—1040年)
- 哈撒克努特(Harthacnut)(1040—1042年):同時為丹麥國王(1035—1042年)。
- 威塞克斯王朝(1042—1066年)
- 懺悔者愛德華(Edward the Confessor)(1042—1066年):「流亡者愛德華」於1057年返回英格蘭後逝世,威塞克斯王朝成員僅存其子「埃德加.埃德林」及其叔叔「懺悔者愛德華」。
- 戈德溫王朝(1066年)
- 哈羅德.戈德溫森(Harold Godwinson)(1066年):地方主要家族勢力之一,繼位僅九個月。有鑒於「埃德加.埃德林」太過年幼,於是「哈羅德.戈德溫森」被推舉為國王,來率軍對抗「征服者威廉」的入侵。
- 中世紀『經濟及社會發展』
- 1100—1300年:領主以「勞役地租」(Labor Rent)的方式將出租地出租,僅保留自營地直接管理,形成自給自足的「莊園農業」(Manorial Agriculture)。
- 1100—1300年:英格蘭人口由兩百萬人增加至五百萬人,但農業技術及生產力低下,為了生產足夠糧食,耕地面積開始擴大。
- 1100—1300年:主要人口成長於鄉村,使得城鎮的物資交流頻繁,因而發展為地區市場,連帶出現許多新城鎮。
- 1154—1214年:「安茹帝國」存續期間。
- 1180—1220年:糧食生產趕不上本地需求,穀物又出口至「弗蘭德爾」(Flanders)及「加斯科尼」(Gascogne)換取物資,農業發展受限下糧價開始上漲,整個13世紀糧價上漲三倍。
- 1199—1307年:「議會」逐漸形成期間。
- 12世紀:領主收取地租的方式,開始逐漸由「勞役地租」轉變為「貨幣地租」(Monetary Rent),前者農民用勞力、後者農民用金錢,換取農地進行耕種。
- 1296—1357年:「蘇格蘭獨立戰爭」爆發期間。
- 13世紀:有鑒於糧價上漲及工資下降,地主收回大量租地,改採直接經營換取高額利潤,逐漸由自給自足的「莊園農業」,轉變成為市場生產的「商品農業」(Commercial Agriculture),使得貧困無地的農民百般受苦。
- 1300—1320年:自然災害及牲畜疾病讓收成及羊毛減少,糧價猛漲且出口收入銳減,外加蘇格蘭獨立戰爭帶來的沉重稅收,許多人死於饑荒與疾病中。
- 1337—1453年:「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爆發期間。
- 1348年—15世紀末:「黑死病」、「瘟疫」及其它疾病斷斷續續爆發期間,使得人口於15世紀中期,由五百萬人減少至兩百五十萬人。
- 1381年:「農民起義」(Peasants’ Revolt)爆發期間。
- 14世紀:「百年戰爭」使得「弗蘭德爾」遭破壞,羊毛織品取代羊毛成為主要出口物。
- 14世紀末—15世紀初:人口急遽減少下,勞動力供應急遽緊縮,農民得以提高工資來應對糧價,生活水平因此提高。
- 14世紀末—15世紀初:人口急遽減少下,糧食需求急劇下降,農民得以壓低地租來承租更多農地,更進一步發展個體農業,同時將多餘現金進行放貸,逐漸轉變為「約曼」(Yeoman)。
- 14世紀末—15世紀初:有鑒於糧價下跌及工資上升、農民開始步入經濟自由及「農民起義」,使得領主由「高利農業」恢復至「莊園農業」的意圖,終究無法逆轉農奴制度被瓦解的趨勢。
- 15世紀:羊毛織品出口量大,且遠銷斯堪的那維亞、法蘭西王國及西班牙王國。
- 15世紀中期:農奴已不存在。
- 15世紀後期:北部及西部一些地主,開始圈圍農地與公地進行放牧,以壓低開支並增大獲利,造就大規模的「圈地運動」(Enclosure)。
- 中世紀『建築風格發展』
- 6世紀初/8世紀末 —11世紀:「前羅馬式建築風格」(Pre-Romanesque Architecture)於歐洲中世紀時期盛行,起始於「法蘭克王國」的「墨洛溫王朝」(481—751年),亦或是「查理大帝」創建的「加洛林帝國」(800—887年),所發生「中世紀文藝復興」(Medieval Renaissances)的第一次「加洛林文藝復興」(Carolingian Renaissance)(約800—900年)。
- 11世紀—12世紀:「羅馬式建築風格」(Romanesque Architecture)於歐洲中世紀時期盛行,隨後由此風格進一步發展出「歌德式建築風格」(Gothic Architecture)。
- 『英國建築風格演進』
- 11世紀—12世紀:「諾曼建築風格」(Norman Architecture)為「諾曼人」(Normans)承襲「羅馬建築風格」,並在其所佔領或影響的領土中進行發展的一種建築風格;由於其於英格蘭廣泛傳播,至今保留了大量的建築,故在傳統上,特別指的是英國的「羅馬式建築風格」。
- 12世紀末—16世紀中:「英國哥德式建築風格」(English Gothic Architecture)盛行,且存在各時期的風格演進。除了大教堂(Catheral)、修道院(Abbey and Monastery)、及教區教堂(Parish Church)大量採用此風格外,尚有大學(University)、宮殿(Palace)、市政廳(Guildhall)、豪宅(Great House)及救濟院(Almshouse)。
- 12世紀末—13世紀末:「早期英國歌德」(Early English Gothic)承襲「諾曼建築風格」發展,1145—1190年為兩者發展的過渡時期。
- 特徵為堅固外牆乘載石拱屋頂、石拱重量透過「肋拱」(rib vault)向外且向下傳遞、「扶壁」(buttress)強化牆壁上由「肋拱」傳遞而來的石拱重量、由「扶壁」演變出「飛扶壁」(flying buttress)、窗高而窄且有「尖拱」(pointed arch)的「柳葉刀窗」(lancet window)並排於單一拱形結構下、「玫瑰窗」(rose window)。
- 西元1175年:英國第一座完全按照「歌德式建築風格」建造出「韋爾斯大教堂」(Wells Cathedral)。
- 建築有「坎特伯雷大教堂」(Canterbury Cathedral)的「唱詩班席位」(choir)、東端(east end)。
- 建築有「約克大教堂」(York Minster)的南側「耳堂」(transept)、北側耳堂「五姐妹窗」(five sisters window)。
- 13世紀末—14世紀末:「裝飾哥德」(Decorated Gothic)的裝飾和裝潢品數量急劇增加。
- 14世紀末—16世紀中:「垂直歌德」(Perpendicular Gothic)強調垂直線,牆壁建造得比以前高得多,彩色玻璃窗也變得非常大,1330年左右開始出現。
- 1485—1603年:「都鐸式建築風格」(Tudor Architecture)為「中世紀建築風格」(Medieval Architecture)包含「前羅馬式建築風格」、「羅馬是建築風格」及「歌德式建築風格」,於英格蘭及威爾斯的最後發展階段,橫跨「都鐸王朝」及隨後試探性引入「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相互融合的期間。
- 14—16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Italian Renaissance)盛行期間。
- 15世紀初—16世紀初:歐路地區「文藝復興式建築風格」(Renaissance Architecture)盛行期間。
- 15世紀末:「北方文藝復興」(Northern Renaissance)逐漸展開,基於「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潮流,開始在阿爾卑斯山以北傳播。
- 15世紀末—17世紀初:「英國文藝復興」(English Renaissance)盛行期間。
- 16世紀中—17世紀初:英國「文藝復興式建築風格」(Renaissance Architecture)盛行期間,主要將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建築元素,有意識地復興進而加以發展。
- 1558—1603年:「伊莉莎白式建築風格」(Elizabethan Architecture)標示「都鐸式建築風格」與「文藝復興式建築風格」間的過渡,走出了純粹「垂直歌德」的特徵,開始注重水平上的設計。「亨利八世」解散教會後,土地重新分配至富裕人士,於是各式豪宅蓬勃建造,故此時期主要代表性建築為「英國鄉村別墅」(English Countery House),而非宮殿及教會建築,後者大多依舊維持「垂直歌德」的特徵。
- 1570—1620年:「神童屋」(Prodigy House)的主要發展時期,其隸屬於「英國鄉村別墅」,集中於英格蘭中部鄉村地區,那些通往「伊莉莎白一世」及其龐大隨從住所的主要幹道上。
- 1603—1625年:「詹姆斯式建築風格」(Jacobean Architecture)並非只將純粹的古典元素呈現出來,而是大量採用伊莉莎白時代的元素與古典元素,一同以自由和奇想的本地風格呈現出來。
- 17世紀初—17世紀中:「英國帕拉蒂奧式建築風格」(English Palladian Architecture)盛行期間,源自威尼斯建築師—「安德烈亞.帕拉迪奧」(Andrea Palladio)(1508—1580年),依循古希臘和古羅馬傳統所構成的「古典主義式建築風格」,所衍生的對稱、透視及各式原則概念。
- 1616—1652年:「伊尼戈.瓊斯」(Inigo Jones)為近代英國第一位開創此風格的建築師,開始向受義大利影響的「古典主義式建築風格」轉變,在英國建造一系列的著名建築。
- 16世紀末—18世紀中:歐陸地區的「巴洛克式建築風格」(Baroque Architecture)盛行期間。
- 1642—1651年:「英國內戰」期間,「帕拉蒂奧式建築風格」發展衰弱。
- 1660—1714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期間,「英國巴洛克式建築風格」發展興盛。
- 17世紀下半葉—19世紀下半葉:「歌德復興式建築風格」(Gothic Revival Architecture)盛行期間,主要在英格蘭發展。許多嚴肅而博學的崇拜者,試圖復興中世紀的「英國哥德式建築風格」,對當時流行的「新古典主義式建築風格」進行補充甚至取代。
- 1662—1720年:「英國巴洛克式建築風格」(English Baroque Architecture)盛行期間。
- 1720—18世紀中:「英國帕拉蒂奧式建築風格」(English Palladian Architecture)盛行期間,其拋棄歐陸地區「巴洛克式建築風格」,所帶有天主教化、華麗化且戲劇化風格,改採更為純粹、簡潔且以規則為基礎的風格,使得嚴重缺乏裝飾為其顯著特徵。
- 18世紀中—19世紀初:英國「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Neoclassical Architecture)盛行期間,亦稱為「古典復興式建築風格」(Classical Revival Architecture),奠基於考古學發展和古典建築現存準確記錄出版,使得許多國家借鑑古希臘及古羅馬建築,進行更加深思熟慮地深化,主要為了剝離「巴洛克式建築風格」晚期的過度元素,回歸一種更純粹、更完整、更真實的「古典主義式建築風格」,由對稱性、簡單幾何形狀和社會需求,而不是裝飾來定義,以適應現代用途。
- 中世紀『教育、文學、藝術及科學發展』
- 12世紀:「12世紀的文藝復興」(Renaissance of the 12th century)為「中世紀文藝復興」(Medieval Renaissances)的第三次時期,順勢帶動學術的復興,開始廣泛使用拉丁文,因此創建「牛津大學」與「劍橋大學」,作為學者研習與學術辯論之處。
- 13世紀:英國商人公會興起。
- 1337—1453年:「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爆發期間。
- 14世紀— 15世紀:英格蘭擺脫歐洲大陸的影響,建立起統一的民族意識,使得民族國家興起。
- 14世紀—15世紀:英格蘭識字率上升及英語廣泛使用,能讀能寫的人遍及社會各階層,而英語則取代諾曼語,成為民族語言,不僅於社會中下層使用,社會上層亦作為主要語言使用。
- 14世紀—15世紀:語法學校及法律協會紛紛成立,使得一般人受教育快速增加,更因為印刷術的引入得以強化,同時亦讓教士與學者,失去對知識的獨佔權。
- 14世紀:英國手工業行會興起。
- 14世紀:「傑弗里.喬叟」的文學作品,描繪了對於民族國家興起的樂觀精神。
- 14世紀末—17世紀:「垂直歌德」為一種純粹英國式的建築風格,確立了民族審美觀念。
- 15世紀:宮廷文學沒落而大眾文化興起,展現出朝氣蓬勃的中下層文化,為16世紀莎翁的出現奠定基礎。
- 15世紀:每逢喜慶節日,許多城鎮的行會組織,都會上演根據「聖經」編排的「神跡劇」,藉由基督教關人的墮落與救贖的直覺觀念,展現自身的存在,亦讓宗教文化大眾化與世俗化。
- 盎格魯—諾曼第時期(1066—1154年):近100年
- 諾曼第王朝(1066—1135年)
- 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或威廉一世(William I)(1066—1087年):同時為諾曼第公爵(1035—1087年)。「哈羅德.戈德溫森」在對抗「征服者威廉」入侵時身亡,「埃德加.埃德林」被推舉為國王,但從未被加冕,最終被和平廢黜而臣服於「征服者威廉」。
- 威廉二世(William II)(1087—1100年):「征服者威廉」之子。
- 亨利一世(Henry I)(1100—1135年):「征服者威廉」之子、同時為諾曼第公爵(1106—1135年)。「亨利一世」之子不幸逝世,其女「瑪蒂達」(Matilda)奉命與法蘭西王國的安茹伯爵—「若弗魯瓦五世」(Geoffrey V)成婚,藉此結盟來保護法蘭西王國南部邊境,同時,兩人的長子為「亨利二世」(Henry II)。
- 布盧瓦王朝(1135—1154年)
- 史蒂芬(Stephen)(1135—1154年)
- 「亨利一世」外甥、諾曼第公爵(1135—1144年)。
- 1138—1153年:「瑪蒂達」和「若弗魯瓦五世」與「史蒂芬」因爭奪王位,爆發內戰而陷入「無政府狀態」(The Anarchy)。
- 1153年:在雙方戰事陷入僵局下,「瑪蒂達」返回諾曼第,獨留其子「亨利二世」繼續征戰,最終透過「沃靈福德條約」(Treaty of Wallingford),「亨利二世」取得王位繼承權。
- 金雀花王朝時期(1154—1485年):近330年
- 若弗魯瓦五世(Geoffrey V)(1129—1151年)
- 諾曼第公爵(1144—1150年)、安茹伯爵(1129—1151年)、緬因伯爵(1126—1151年)、都蘭伯爵(1129—1151年)。
- 儘管「金雀花」(Plantagenet)非其姓氏,但逝世許久後,綽號被用來作為後續王朝的名稱。
- 安茹帝國衰落後的13世紀期間,國王所召開並提供建言的「大會議」(Great Council),由於深受「大憲章」、「牛津條例」及「西蒙.德.蒙福特議會」的先後影響,逐漸轉變為「議會」(Parliament)。
- 安茹帝國衰落後的14世紀期間,有鑒於「蘇格蘭獨立戰爭」(1296—1357年)、「百年戰爭」(1337—1453年)及「黑死病」(1348—15世紀末),造成人口銳減且王國支出加重,而引發全民沉重稅賦的議題,「議會」中的地方騎士、市民及教士代表,由偶爾宣召的參與者,轉變為永久成員,甚至在單獨集會所討論議事,逐漸形成「下議院」(House of Commons),而有別於大貴族所形成的「上議院」(House of Lords)。
- 金雀花王朝(1154—1399年)
- 安茹帝國(Angevin Empire)(1154—1214年)
- 在帝國巔峰時期,領土範圍橫跨整個英格蘭、近半法蘭西王國、部分愛爾蘭及威爾斯。
西元1154年法蘭西王國領地劃分
西元1180年安茹帝國於法蘭西王國內的領土範圍,其中紅色的諾曼第公國、安茹伯國、緬因伯國、都蘭伯國及阿基坦公國為主要領土,而斜線色交錯部分的布列塔尼公國,則受其勢力影響,因此法蘭西王國近半國土,淪為安茹帝國所控制。
- 安茹帝國『起始』
- 短斗篷亨利(Henry Curtmantle)或亨利二世(Henry II)(1154—1189年)與其子少年國王亨利(Henry the Young King)(1170—1183年)共治
- 「亨利二世」為「若弗魯瓦五世」之子、諾曼第公爵(1150—1189年)、安茹伯爵(1151—1189年)、緬因伯爵(1151—1189年)、都蘭伯爵(1154—1189年)、阿基坦公爵(1152—1189年)。
- 「亨利二世」與阿基坦公爵夫人成婚,獲得「阿基坦公國」的控制權。
- 1169—1177年:「盎格魯—諾曼人入侵愛爾蘭」(Anglo-Norman invasion of Ireland)期間,在教宗認定愛爾蘭教會可藉此改革及增加稅收而支持下,「亨利三世」最終將所佔領土稱為「愛爾蘭領地」(Lordship of Ireland),並宣布其子「無地者約翰」為「愛爾蘭領主」(Lord of Ireland),後續大多數定居者來自英格蘭及威爾斯,連同其後裔稱為「諾曼愛爾蘭人」(Norman Irish)。
- 獅心王理查(Richard the Lionheart)或理查一世(Richard I)(1189—1199年)
- 「亨利二世」之子、諾曼第公爵(1189—1199年)、安茹伯爵(1189—1199年)、緬因伯爵(1189—1199年)、都蘭伯爵(1189—1199年)、阿基坦公爵(1189—1199年)。
- 無地者約翰(John Lackland)或約翰(John)(1199—1216年)
- 「亨利二世」之子、愛爾蘭領主(1177—1216年)、諾曼第公爵(1199—1204年)、緬因伯爵(1199—1204年)、都蘭伯爵(1199—1204年)、阿基坦公爵(1199—1216年)。
- 1204年:「法蘭西王國」國王「腓力二世」佔領「諾曼第公國」、「安茹伯國」、「緬因伯國」、「都蘭伯國」,領土僅存「阿基坦公國」。
- 1213—1214年:「英法戰爭」(Anglo-French War)爆發,「無地者約翰」戰敗「法蘭西王國」國王「腓力二世」,徹底失去大部分領土控制權。
- 安茹帝國『結束』
- 1215年:「無地者約翰」為收復失地與擴軍備戰,而無休止的財政詐取,造成貴族反叛與「大憲章」(Magna Carta Libertatum)簽訂,其主要為貴族保護財產及生命,以及危及安全時進行反抗而制定,包含自由主義精神,並為日後平民進入議會、議會制度及公民法權奠定基礎。
- 1215—1217年:「第一次男爵戰爭」(First Barons’ War)爆發,在教皇宣布「大憲章」違法及「無地者約翰」不遵守下,貴族聯合「法蘭西王國」國王「路易八世」叛變,在貴族逐漸倒向「亨利三世」下,最終結束於「路易八世」戰敗,且撤離已佔領的英格蘭領土。
- 溫徹斯特的亨利(Henry of Winchester)或亨利三世(Henry III)(1216—1272年)
- 「約翰」之子、愛爾蘭領主(1216—1272年)、阿基坦公爵(1216—1272年)。
- 1236年:「安茹帝國」幾乎瓦解而僅存英格蘭,但國王依然傾向採納「法蘭西王國」親友的建言。
- 1238年:國王批准其妹再婚,而違背宗教誓約,激怒了教俗兩界的貴族們。
- 1258年:國王不顧飢荒,欲開徵新稅舉債進行戰事,男爵們促使國王在「狂暴議會」(Mad Parliament)中,被迫接受所立「牛津條例」(Provisions of Oxford),其主要規範定期召開「大會議」外,必須由公眾選出12位優秀人民參與,使得「大會議」由不定期召開且具備司法性質,轉變為定期召開且具備議政性質。
- 1259年:「威斯敏斯特條例」(Provisions of Westminster)在「牛津條例」基礎條例上進一步強化,不僅針對男爵與國王間的關係進行改革,以此改變「王室法庭」(Royal Court)現有程序;同時,將改革導向重新界定,男爵與其封臣間的關係及彼此間的權利與義務,以此強化「莊園法庭/領主法庭」(Manorial Court/Lord Court)。
- 1262年:教宗允許國王不服從「牛津條例」及「威斯敏斯特條例」,且國王無意消弭分裂局勢,使得內戰再起。
- 1264—1267年:「第二次男爵戰爭」(Second Baron’s War)爆發,最終叛軍投降。
- 1264年:蘭開斯特伯爵「西蒙.德.蒙福特」(Simon de Montfort)領導男爵們擊敗「亨利三世」。
- 1265年:「西蒙.德.蒙福特」以國王名義召開「西蒙.德.蒙福特議會」(Simon de Montfort’s Parliament),議程中進行激進改革的討論,並暫時穩定了政治局勢。由於邀請各郡的騎士與市民作為地方代表參加,而被稱為「英國第一個議會」,對日後議會產生一定影響。
- 1265年:「西蒙.德.蒙福特」在隨後戰役中身亡,並且「牛津條例」遭廢止。
- 蘇格蘭之鎚(Hammer of the Scots)或長腿愛德華(Edward Longshanks)或愛德華一世(Edward I)(1272—1307年)
- 「亨利三世」之子、愛爾蘭領主(1272—1307年)、阿基坦公爵(1272—1307年)。
- 國王將「習慣法」以成文法律進行修訂,連同自身所頒布的律令,透過所召開五十多次的「議會」通過並實施。
- 國王推行眾多成文法律主要目的:強化王室法庭對私人特權法庭的監督以避免不公、掌握切確的王室封地以增加軍事義務及稅收,以及改善地方治理狀況以利人民生活。
- 國王針對全民徵收「非常稅補助金」、貿易業者徵收「關稅」,以及宗教界徵收「什一稅」,來應對向外征戰逐漸頻繁,卻導致宗教界及工商界起而反抗。儘管國王同意遵從「大憲章」規範,要在全國一致同意下才能徵收,但最終依舊因財政枯竭而反覆違反。
- 13世紀中葉開始,國王開始定期召開「大會議」,並且召喚平民代表參與,就行政、立法、司法及財政事務進行商討。在立法方面,同意國王所送交的成文法律以利實行;在司法方面,如同最高法庭處理重要或困難案件;在財政方面,審核並批准國王向全民徵稅的要求。
- 1284年:國王征服北威爾斯,指派王室官員直接管轄,而「邊疆領主」(Marcher Lord)權力不變;隨後,大量徵稅加強北方沿海四重鎮的建設,並宣布其子「愛德華四世」為「威爾斯親王」(Prince of Wales)。
- 1294—1303年:「英法戰爭」爆發,兩國為了爭奪「加斯科尼」(Gascogne)而起軍事衝突,「蘇格蘭王國」選擇與「法蘭西王國」結盟,最終國王以法蘭西國王封臣的身份將其收復。
- 1295年:國王為了向地方徵收非正規性稅收,召開「模範會議」(Model Parliament)而各郡騎士、市民及教士代表被邀參加,此時已獲得普遍認可,不僅形成了議會制度,更為日後「下議院」出現奠定了基礎。
- 1296—1357年:「蘇格蘭獨立戰爭」(Wars of Scottish Independence)爆發,肇因於國王入侵蘇格蘭,藉此逼迫蘇格蘭國王退位,以表達對其於「英法戰爭」中立場的不滿。
- 1307年:國王出征蘇格蘭途中逝世,遺留蘇格蘭問題及加斯科尼問題。
- 卡那封的愛德華(Edward of Caernarfon)或愛德華二世(Edward II)(1307—1327年)
- 「愛德華一世」之子、威爾斯親王(1307—1327年)、愛爾蘭領主(1307—1327年)、阿基坦公爵(1307—1327年)。
- 1308—1378年:教廷遷往法蘭西王國南部,自此教皇皆為法蘭西人,並且依附於法蘭西國王,因此造就英格蘭人抵制教皇,針對英格蘭教會組織管理的相關法令。
- 在位期間,貴族試圖恢復特權造就混亂局勢,並且持續不斷的戰爭造成財政負擔加重,進而影響君臣關係,對政治穩定、社會凝聚力及經濟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 國王軟弱而依賴寵臣意見維持統治,使得大貴族們殺害並透過議會驅逐寵臣,隨後國王與寵臣打敗大貴族們,卻加重國王與大貴族間的不和睦。
- 在王后默許及王子同意下,議會脅迫國王退位,衝擊王權的神聖不可侵犯性,亦證明議會可以引導法律變化。
- 溫莎的愛德華(Edward of Windsor)或愛德華三世(Edward III)(1327—1377年)
- 「愛德華二世」之子、威爾斯親王(1327—1377年)、愛爾蘭領主(1327—1377年)、阿基坦公爵(1327—1377年)。
- 國王的戰爭野心,足以支撐起英格蘭因脫離歐陸,走向民族融合而成為國家下,深具排他性所必須具備的暴力行為。
- 1337—1453年:「百年戰爭」(Hundred Year’s War)爆發,肇因於兩國對「加斯科尼(Gascogne)歸屬、蘇格蘭王國與法蘭西王國結盟而阻礙對其征服、法蘭西國王斷後而否決身為親人的英格蘭國王對王位繼承要求,以及兩國在「佛蘭德斯」(Flanders)利益衝突等問題。
- 1348—15世紀末:「黑死病」(Black Death)爆發,造成人口銳減三分之一至一半,死者多為青壯年。
- 理查二世(Richard II)(1377—1399年)
- 蘭開斯特王朝(1399—1461年):金雀花王朝支系
- 亨利四世(Henry IV)(1399—1413年)
- 亨利五世(Henry V)(1413—1422年)
- 亨利六世(Henry VI)(1422—1461年)
- 年僅十個月便繼位,經歷1422—1436年的幼主時期,連帶使得貴族與議會權力提升。
- 1455—1487年:「玫瑰戰爭」(Wars of Roses)爆發。
- 約克王朝(1461—1485年):金雀花王朝支系
- 愛德華四世(1461—1470年)
- 亨利六世(Henry VI)(1470—1471年)
- 愛德華四世(1471—1483年)
- 愛德華五世(1483年)
- 理查三世(1483—1485 年)
- 都鐸王朝(1485—1603年)
- 亨利七世(1485—1509年)
- 亨利八世(1509—1547年)
- 愛德華六世(1547—1553年)
- 瑪麗ㄧ世(1553—1558年)
- 伊莉莎白ㄧ世(1558—1603年)
- 斯圖亞特王朝(1603—1649年)
- 詹姆士一世(1603—1625年)
- 查理一世(1625—1649年)
- 英格蘭共和國(1649—1660年)
- 查理二世(1660—1685年)
- 詹姆士二世(1685—1688年)
- 瑪莉二世及威廉三世(1688—1702年)
- 安妮(1702—1714年)
- 漢諾瓦王朝(1714—1800年)
- 喬治一世(1714—1727年)
- 喬治二世(1727—1760年)
- 喬治三世(1760—1820年)
- 喬治四世(1820—1830年)
- 威廉四世(1830—1837年)
- 維多利亞(1837—1901年)
- 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1901—1917年)
- 愛德華七世(1901—1910年)
- 喬治五世(1910—1917年)
- 溫莎王朝(1917—1922年)
- 喬治五世(1917—1922年)
- 喬治五世(1922—1936年)
- 愛德華八世(1936年)
- 喬治六世(1936—1952年)
- 伊莉莎白二世(1952—2022年)
- 查爾斯三世(2022年—現今)
大英帝國(1497—1997年)期間,穿插美、法、德、日的重要紀事。
「大英帝國」在「重商主義」(1497—1776年)盛行期間,藉由「地理大發現」或「大航海時代」(1492年—17世紀)建立的貿易順差,早已經累積金銀獲得大量財富;在「古典經濟學派」(1776—1873)盛行期間,持續藉由殖民地進口廉價原物料,再透過「第一次工業革命」(1760—1830/1840年)發展出的各式創新技術,將加工製造後的各式商品,透過自由貿易出口全球,更進一步追求利潤極大化。
- 西元1492—1504年:「克里斯多福.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國」女王「伊莎貝拉一世」的資助下,四次出海橫渡大西洋,並成功到達美洲大陸;此後,「西班牙王國」開始殖民美洲,成為一系列歐洲國家殖民此地的先驅。
- 西元1497—1776年:「重商主義」盛行時期,「大英帝國」透過國家擬定具體政策,藉由工商業進出口維持貿易順差,已達成累積金銀而象徵國家富強的目的。
- 西元1497年:「喬凡尼.卡波托」在「英格蘭王國」國王「亨利七世」的委託下,率領探險隊,在北美洲的紐芬蘭海岸登陸,卻沒有建立殖民地。
- 西元16世紀中—19世紀末:生成「英國農業革命」,社會制度及農業技術產生變革,促使農業產量增加的速度超越人口增加的速度,也就是土地生產力提高連帶使得勞動力提高,同時讓多餘勞動力自農業釋出,進而貢獻工業化後城市中所需的勞動力。
- 西元1585—1604年:爆發「英西戰爭」,其為兩國未經正式宣戰的斷續性衝突,尤以1588年「英格蘭王國」擊敗「西班牙王國」所派出的無敵艦隊聞名,使得「英格蘭王國」正式確立其新興海上強權的地位,並且著手開發通往美洲的貿易航線。儘管之後的一系列戰事,朝不利於「英格蘭王國」的方向發展,卻只是暫時性地挫敗其海外殖民計畫。
- 西元1607年:「英格蘭王國」在北美洲維吉尼亞的詹姆士鎮,建立第一塊永久的海外殖民地。
- 西元1687年:「艾薩克·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其中包含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以及「牛頓運動定律」,其所代表的科學革命精神,對「亞當.斯密」所代表的自由學說有所啟發。
- 西元1754—1763年:爆發「七年戰爭」,「英格蘭王國」戰勝「法蘭西王國」,取得大片美洲殖民地,確立其在美洲地區的霸權。
- 西元1775—1783年:爆發「美國獨立戰爭」,「英格蘭王國」被「法蘭西王國」擊敗,損失北美洲極為重要的「十三州殖民地」,其宣佈獨立為聯邦制的共和國—「美利堅合眾國」(美國)。
- 西元 1760—1820-1840年:生成「第一次工業革命」,人類生產與製造方式逐漸轉為機械化,出現以機器取代人力及畜力的趨勢,且大規模工廠生產取代手工生產。
- 18世紀中葉時,「大英帝國」早已是一個世界上領先的工商業國家,並且許多技術創新源自於此,同時掌握著全球貿易多數的控制權。
- 「大英帝國」開始散播至歐洲大陸其它地區及北美洲地區。
- 西方世界的人口、平均收入及生活水準開始持續提升。
- 西元1776—1873年:「古典經濟學派」主張盛行時期,反對「重商主義」中國家干預經濟運作,進而主張小政府及自由競爭,以此追求富國強兵。「古典經濟學派」受牛頓影響,冀望從社會現象中,以尊重自然秩序的方式,透過理性推理找出超越時空的原理。
- 西元1776年:蘇格蘭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出版「國富論」。透過廣博史實歸納出原則性的結論,並且廣納各派學說,建構出體系性的框架。在自由放任不受干擾下,個人追求自利時,將能自然地達到社會的最高共同利益。
- 西元1798年:英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出版「人口論」。聲稱倘若人口數量以指數形式增長,但糧食生產以線性增長的情況下,除非出生率下降,否則二者的差距將導致糧食匱乏和饑荒。日後影響「約翰.梅納德.凱因斯」對於1930年代大蕭條的關鍵見解。
- 西元1817年: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出版「政治經濟與賦稅原理」。透過基本假設演繹出具體的政策建議,差額地租理論、所得分配理論、比較利益理論、勞動價值理論、等價理論、國際貿易理論等等。日後影響「卡爾.馬克思」對於當時整個資本主義體系的抽象演繹分析。
- 西元1848年:英國經濟學家「約翰.史都華.密爾」出版「政治經濟學原理」。奠基於李嘉圖的理論,同樣透過演繹方式,對國際貿易理論及供需分析有新的詮釋,並且藉由實證資料進行檢驗。
- 西元1815—1914年:歐洲地區處於「不列顛治世」之下,較少出現大規模動員的戰事。
- 『不列顛治世開端』
- 西元1803—1815年:爆發「拿破崙戰爭」,「法蘭西第一帝國」與反法同盟對戰,其中1815年「滑鐵盧戰役」,「大不列顛暨愛爾蘭聯合王國」及「普魯士王國」等組成的反法同盟大敗「法蘭西第一帝國」,雙雙鞏固兩國於歐洲大陸的勢力。
- 西元1814—1815年:「拿破崙戰爭」後舉行「維也納會議」,「普魯士王國」、「奧地利帝國」及其餘德意志邦國組成「德意志邦聯」(1815—1866年),合法性受到國際社會普遍認可。
- 西元1815—1820年:「拿破崙戰爭」後經濟大蕭條。
- 西元1870—1914年:生成「第二次工業革命」,修建鐵路、大規模鋼鐵生產,標示著機械在製造業的廣泛使用、蒸汽動力的使用大大增加、電報的廣泛使用、石油的使用以及電氣化的開始,同時現代大規模企業的組織方法開始形成。
- 『大英帝國重要紀事』
- 西元1845—1852年:發生「愛爾蘭大饑荒」,「致病疫霉」使得歐洲的馬鈴薯產量在1840年代減產,導致愛爾蘭約有一百萬人餓死,另有超過一百萬人被迫移民,除愛爾蘭以外的地區共計約十萬人死亡,並且加劇歐洲各國爆發一系列武裝革命—「1848年革命」。
- 西元1850年—現今:有鑒於農業欠收引發饑荒,以及資本家至今的掠奪與壓榨,種種社會不公促成各式「社會主義」的發展,尤以「馬克思主義」影響最為深廣,其指向商品隱含的勞動價值說,乃至於資本家追求利潤做出各種不當行為的剝削理論,以及引發的階級鬥爭與暴動革命,最終便是資本主義崩潰說,以致於締造出新的社會主義。
- 西元1873—1896年:「大不列顛暨愛爾蘭聯合王國」陷入長期蕭條,其相對於歐洲及北美洲國家受衝擊最嚴重,工業上失去對歐洲大陸經濟體的大幅領先地位,農業部門的長期衰退,更進一步加劇了金融也和製造業的損失。
- 西元1896—1914年:歐洲大陸社會史上的「美好時代」,扭轉了長期蕭條所帶來的生活痛苦,在「資本主義」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發展帶動下,充分受惠於科技進步與經濟繁榮;同時,亦是「大英帝國」的「黃金時代」,除了其身為經濟強國且充分參與遠東貿易事務外,更使得歐洲地區處於「不列顛治世」(1815—1914年)下,而較少出現大規模動員的戰事,因此享有一段相對和平的快樂幸福時光。
- 『大日本帝國重要紀事』
- 西元1853年:史稱「黑船事件」,美國海軍帶著時任總統的國書,向當時的江戶幕府致意,卻帶來莫大的騷動,造成當晚江戶城內一片混亂。
- 西元1854年:美日雙方簽訂「神奈川條約」,此不平等條約規定,日本必須開放下田(今下田市)與箱館(今函館市)兩港口與美國通商,並向遇難船隻的美國船員提供援助。
- 西元1853—1871-1879年:在西方船堅砲利而強迫開港下,舉國上下展開「明治維新運動」,結束長達六百多年的武士封建制度,以藩閥和資本家取代武士階級的統治。充分運用國家權力及資金,以各種政策為槓桿來加速資本積累,進而促進產業及資本主義的興盛,藉此推動國家實踐近代化目標。
- 『美利堅合眾國重要紀事』
- 西元1861—1865年:爆發「美國內戰」或「南北戰爭」,最終北方聯邦(Union)戰勝南方邦聯(Confederacy)。
- 西元1865—1877年:「美國內戰」後的「重建時期」,主要廢除奴隸制度、賦予新解放的奴隸公民身份和平等的公民權利,以及修正美國憲法來整合南方邦聯各州。
- 西元1873—1879年:「美國」陷入長期蕭條。
- 西元1870—1900年代:美國的「鍍金時代」,工業發達且經濟突飛猛進,造就社會迷戀財富而政治顯現貪腐。
- 西元1901—1919年:美國的「進步時代」
- 西元1920—1929年:美國的「咆哮二十年代」
- 『德意志帝國重要紀事』
- 西元1840—1914年:「德國歷史學派」主張盛行時期,訴求19世紀中葉的德國仍以農業為主,必須由強勢政府領導,透過關稅保護產業逐步提升競爭力。對於經濟分析採取歷史觀點與歸納法,從史實經驗中觀察整體現象,以及各種因素的交互影響,進一步從中歸納出實用法則。
- 西元1864年:爆發「普丹戰爭」,最終「德意志邦聯」聯軍戰勝「丹麥王國」
- 西元1866年:爆發「普奧戰爭」,最終「普魯士王國」戰勝「奧地利帝國」及其餘德意志邦國聯軍。「普魯士王國」解散「德意志邦聯」,並將北部零散的小邦國集合成立「北德意志邦聯」,獨留南部眾多邦國未被統一。
- 西元1867年:「奧地利帝國」在萬般折衷下,選擇與「匈牙利王國」組成「奧匈帝國」(1867—1918年)。
- 西元1870年:爆發「普法戰爭」,最終「普魯士王國」及「北德意志邦聯」戰勝「法蘭西第二帝國」。
- 西元1871年:「普魯士王國」主導成立「德意志帝國」(1871—1918年)而完成「德意志統一」,除了「奧地利帝國」外的所有「德意志邦聯」均被納入其中,其為實行聯邦制的統一民族國家,並且躍升為歐洲大陸的強權。
- 『不列顛治世結束』
- 西元1914—1918年: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