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紀重建的托勒密世界地圖
「近代」起始於西元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直到現在,又可進一步分為「早期近代」(Early Modern)、「晚期近代」(Late Modern)及「當代」(Contemporary)。西元1789—1799年「法國大革命」又稱「法國資產階級革命」、西元1830—1840年「第一次工業革命」為三者分界點。
一、「早期近代」:「義大利文藝復興」逐漸衰弱後,「北方文藝復興」接續展開,而「地理大發現」、「宗教改革」及「科學革命」幾近與其平行發展。其中,「地理大發現」則受益於「科學革命」促進航海技術的革新,進而降低航向未知海域的風險,而「宗教改革」則更進一步讓「人文主義」發酵,掙脫「天主教」施加世俗的束縛。
- 西元1450—1455年:「神聖羅馬帝國」的「約翰尼斯·古騰堡」,以「活字印刷術」印出「古騰堡聖經」。此後,使得印刷品變得非常便宜,印刷的速度也提高了許多,印刷量增加,隨之而來便是乘載的資訊傳播速度加快,對於推動「文藝復興」(14—16世紀)、「宗教改革」(西元1517—1648年)、「科學革命」(1543—1632年)及「啟蒙時代」(西元1650—1750年)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影響力。
- 西元1478年:「西班牙宗教裁判所」設立,其隸屬於西班牙王室,最初的目的是從「猶太教」和「伊斯蘭教」改宗的人中,識別出異教徒且加以制裁,用以維護當地天主教的正統性,但隨著「西班牙王國」(西元1492—1898年)成立,以及隨後「宗教改革」浪潮出現,異教徒對象則轉往清教徒。
- 西元1492年—17世紀:「地理大發現」亦稱為「大航海時代」,有鑒於歐洲科技的瞬間躍進,以及少數航海先驅的英雄行徑,歐洲各國藉由航海尋找海外新的貿易路線和夥伴,進而發展新生的「資本主義」,更促使東西文化交流,使得西方文明基於「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及「自由貿易」的方式,強行擴展至全世界。
- 西元718—1492年:開啟漫長的「再征服運動」,即「伊比利半島」北部殘存的天主教各國,展開與南部伊斯蘭教政權—「阿拉伯帝國」的長期對抗。
- 西元1139年:「葡萄牙王國」宣布獨立。
- 西元1249年:「葡萄牙王國」收復疆域所有失土,「葡萄牙再征服運動」告終。
- 西元1415年:「葡萄牙王國」開始海外探索。
-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崛起於地中海東岸,遮斷歐亞間的陸上及海上貿易。因此,尋找獲取「香料」的新航線,以因應隨時可能停止的陸地貿易。
- 歐洲經濟建立在「金、銀貨幣」的流通上,歐洲「貴金屬」劇烈流失將導致通貨短缺,促使歐洲出現經濟蕭條。
- 基督教國家亟需尋覓海外盟國(例如:傳說中的祭司王約翰),來反擊當地的伊斯蘭勢力,從而打破伊斯蘭教的制約力量。
- 西元1431—1432年:「葡萄牙王國」開始海外殖民位於其西北方的「亞速爾群島」。
- 西元1434年:「葡萄亞牙國」越過當時歐洲所知最南地點「博哈多爾角」,其位於現今「西撒哈拉」西北部。
- 西元1448年:「葡萄亞牙國」在北緯20度左右的「阿奎姆島」建立據點,此成為歐洲人在西非海岸,建立的第一個殖民據點。
- 西元1468年:「葡萄牙王國」用武力取得了「撒哈拉地區」的控制權,並開始在現今的「塞內加爾」地區進行「黃金」與「奴隸」貿易。
- 西元1469年-1472年:「葡萄牙王國」發現了現今「聖多美普林西比」,後來在那裡建立起了世界上的第一個「製糖業」殖民地。
- 西元1488年:「(葡)巴爾托洛梅烏.迪亞士」進入非洲南端的「莫塞爾灣」,並且發現了非洲最南端的「厄加勒斯角」與西南端的「好望角」。
- 西元1498年:「(葡)瓦斯科.達伽馬」發現了通往現今「印度」的新航線,並且在此進行「香料貿易」,藉由貿易提昇「葡萄牙王國」的經濟實力。香料最初以「黑胡椒」和「桂皮」為主,並很快加入了歐洲人沒有見過的其它種類,葡萄牙也因此成為經濟強權。
- 西元1478—1496年:通過武力征服了「加那利群島」當地的原住民後, 吞併了整個群島。
- 西元1492年:收復疆域所有失土,「西班牙再征服運動」告終,「西班牙王國」成立。
- 西元1492—1502年:「(熱)克里斯多福.哥倫布」四次橫越大西洋,預計前往亞洲尋找高利潤的香料貿易航線,卻於西元1492—1493年的第一次航行,抵達並發現「美洲大陸」。四次共計航行過現今中美洲的「巴哈馬」、「古巴」、「牙買加」、「海地」、「多明尼加共和國」與「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巴拿馬」,以及南美洲的「委內瑞拉」。此後,「西班牙王國」便開始殖民「美洲大陸」,成為一系列歐洲國家殖民此地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