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能金鑰」讀後感想

Posted on

Posted in 心理|大腦, 書籍讀後感想, 資料閱讀

 

pic_1569531589_80328_2
 

前些日子,Lucy小姐因為肺炎而躺臥病床一星期,本人除了上班之外,下班後還得教導小孩課業,再接著開夜車前往林口長庚醫院過夜;隔天一早七點,再開車回到公司上班;然而,在這樣匆促的行程中,卻有著巧妙又奇特的一段際遇—源自於三人病房的靠窗處,隔著布簾只聞話語的一位女士;總是能聽見看護與她的對話,樂觀開朗中綿延的聲調,絲毫不受生理的病痛所侷限,甚至超越病房中深悶的氛圍,穿透了舟車往返的疲憊,更反向引領出溫馨的期盼;若說鼓舞人的聲調是一股「能量」,那麼透過八十多歲的女士傳遞而來,更顯其珍貴無比;出院時,本想步行至其病床旁,勉以加油的詞語,卻因看護正在私密照料而作罷。對於感受敏銳的我而言,「能量」帶來感受上的「吸引力」現象,確實發生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之下,事後想起這段遭遇,至今感受仍然鮮明,也許此便是走逛醫院附近的書店時,埋下與「萬能金鑰」這本書相遇的緣份。以下將從四個面向,循序漸進地闡述「萬能金鑰」的核心概念,它們分別是:面對未知的心態宇宙能量的取得調和思考的效用個人際遇的改變

尚未遇見此書前,個人受「大腦、演化、人」書籍的啟蒙,開啟了「腦神經科學」的學習,了解人類實體大腦的運作;另一方面,同樣受「榮格心靈地圖」書籍的啟蒙,開啟了「心理科學」的學習,了解人類非實體心理的運作;最後,同樣受「誰是我?意識的哲學與科學」書籍的影響,得知了《雙狹縫》實體實驗中,透過人類介入且觀察實驗,影響了粒子行進的軌跡;亦得知了《薛丁格的貓》思想實驗中,開啟以量子力學的《能量波動》及《機率》觀點,解釋空間中實體物質存在的形式;兩個實驗的結果,觸發了我對於人類「意識」的高昂興致:人類的「意識」是否同樣以《能量波動》的方式,發動對周遭實體環境的影響?這樣的疑問,其實意謂著人類的「意識」,是否以看不見的方式,形塑各種自身際遇的形成?從「大腦」、「心理」及「意識」層面的科學研究,人類對於《自身》與《環境》互動的好奇心,彷彿欲在本是《不確定性》的天地中,奮力取得《確定性》之處;而《確定性》的實質內涵,指的是奠基於科學至今豐厚的研究基礎之上,試圖以《因果關係》的視野,解釋萬事萬物的《運行法則》;從《雙狹縫》及《薛丁格的貓》實驗中,可以相當清楚察覺這樣的研究軌跡,除了疊架在既有的物理知識外,更自《有形觀點》(粒子)延伸至《無形觀點》(能量、機率),彷彿近代科學的發展軌跡,正從哲學中的《唯物論》過渡至《唯心論》,正以無形抽象的觀念,詮釋起你我周遭事物的運行。關於這樣的發展,人類同時置身於《不確定性》及《確定性》之中,除了追蹤科學的研究進度,以《客觀的角度》,了解《不確定性》之外,更能超越科學發展的進程,以《主觀的角度》,透過覺察「感受」的方式,體驗自身與環境的互動,並參照當下科學研究的基礎,率先發展出運行的法則;後者所採取的方式,難免落入《神秘主義》或是《怪力亂神》的範疇,但若是加入《覺察敏銳》的個人要素,便立即有了《區隔性》—因為並非每個人皆具備這樣的前提條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卻又評判此論點的人,如何能否決具備此條件的人,其切身體驗到的一切呢?所以,關鍵之處在於宣稱法則的《主觀性質》(切身感受)與《客觀性質》(科學研究),而不在於個人到底相不相信。

「意識」及「潛意識」的相關學說,源自於「心理科學」的定義:「意識」即透過個人的控制知覺,主導針對事務的思考、推理、歸納及決策;「潛意識」則是在毫無知覺之下,默默影響著針對事務的各項反應。「萬能金鑰」此書籍便在大量地探討,遍佈於人類自身外的「宇宙能量」,與本身的「意識」及「潛意識」之間,無形中相互運行的法則。書中對於「宇宙能量」的定義,可以是基督宗教中《全知全能的上帝》,亦可以是《神秘未知的力量》;無論其被認知的表象為何,重點卻在於其《無所不在》且《能量充沛》的性質,得以供應萬物滋養而成長與茁壯;於是,這股豐盛的能量,同時具備了《創造力》、《成長力》及《吸引力》的關鍵屬性,從大自然《有序和諧》的繁華面貌,便可充分體認到這些屬性的恩澤。對於人類而言,則透過「潛意識」接收遍佈的「宇宙能量」,並藉由「意識」完全專注於人體微妙的變化—《呼吸氣息的進出》及《內心細微的感受》;「意識」及「潛意識」在調和下共處,人體便處於一種「寧靜」的狀態,彼此交融並全然接收「宇宙能量」;在科學尚未興起前,古老的東方智慧裡,賦予其名為「打坐」,現今的「坐禪」及「正念減壓」,在本質上應該皆類似於此。在「未來預演:啟動你的量子改變」書籍中,將偵測腦電波的相關儀器,移至西藏山中喇嘛打坐之處,偵測喇嘛打坐時的腦電波變化,並與一般人的偵測結果比較,產生令人驚訝的不同結果:喇嘛呈現單一頻率的弦波,意謂著《調和有序》的能量;一般人則呈現多重頻率的弦波疊加,意謂著《雜亂無序》的能量。若從科學的觀點視之,此實驗的結果代表,一個人感受「寧靜」的程度,似乎對應著自身能量《調和有序》的程度;至於身處於此狀態時,個人感受層次的細膩描述,在「愛自己,和誰結婚都一樣」及「藝術家的正職」兩本書籍中,作者分別為婚姻諮商師及藝術工作者,都在心思雜亂並伴隨著體力孱弱時,透過長時間的打坐後,心思遂轉為清晰鮮明,體力則顯著持盈飽滿,彷彿自外在環境取得充沛的能量,來填補自身能量的匱乏。

「萬能金鑰」書籍中,更進一步將「思考」,視為自外界取得能量後,內在《能量流動》的情形。當人們針對一件特定的事務,進行仔細的思考,若遵循打坐時,「意識」與「潛意識」彼此調和的重要原則,在不違背和諧感受之下,藉由內在餘裕能量的運行,展現出推理、分析及歸納等等,隸屬於理性的功能運作,將能產出重要的見解,甚至發展出關鍵的學說、理論或法則。相當關鍵的地方在於「意識」的運作,在不破壞藉由「潛意識」取得「宇宙能量」《調和有序》的屬性之下,透過能量的流動,產生「思考」活動,最終生成所謂的「思想」;顯而易見地,大自然無形取材自「宇宙能量」,得以發展出《和諧》的面貌,若人們同樣透過「宇宙能量」,形成最終的「思想」,或是其它類型的產物,亦將能呈現《和諧》的性質;此類比式的描述,正也說明了人們親臨大自然,常因其《和諧》而顯現出的《真、善、美》,使得感受異常的昂揚;同樣的貼切感受,亦可在接觸精闢的哲學思想、抽象的物理法則、優美的藝術畫作、洗鍊的文學語句之後,徹底地被引發出來。進一步地,針對以上調和式的思考,更攸關於創意的展現;心理學家羅洛·梅,在「創造的勇氣」書籍中,曾描述其執著於某事,始終不得其解的窘境,卻在心思抽離一切,行走於街道上時,自然地從心底湧現答案的奇特經驗;他以心理學的專長,歸結出以下的說法:「潛意識」涵納《萬事萬物的智慧》,早已得知「意識」無法突破的《對立面解答》;因此,創意似乎無法在一個人心思雜亂時展現,反而需要處於「寧靜」狀態之下,透過獲取的「宇宙能量」加以協助而產生;關於這方面的經驗,個人常常能體會到這樣的無形力量,總是在放鬆的行走間,自內在湧現各式各樣的想法元素,而後再透過理性的思考,將元素進行意義上的組合,由此產生出一篇又一篇,有關於生活哲思的文章。

最後,當一個人長期進行調和式的思考,將會間接形成個人行動上的習慣,而「潛意識」除了接收「宇宙能量」外,亦會根據習慣而自動驅使肢體行動,個人除了散發出和諧的能量外,更因應此能量而無形展現出和諧的行為,如同「宇宙能量」的核心性質,個人的行為便帶有《創造力》、《成長力》及《吸引力》,無形中亦漸漸改變了周遭人、事、物的性質。因此,若說一個人的際遇變好,倒不如說其內在轉為和諧,而導致命運中可掌控的部份,產生實質上的改變;更清楚地,對外在的環境埋怨,並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自身遭遇的問題,反而必須從自身的內在開始耕耘,才能在完善可控制部份之下,盡可能消除外在環境不利於自己之處;簡而言之,即透過「寧靜致遠」的修煉,來達成「心想事成」的宏願;此便是「萬能金鑰」書籍中,不斷強調「外在世界完全是內在世界投射」的要義;意謂著一個人想達成財富上的富足,必須先於內在取得富足,否則內、外在富足的不對稱程度過大,將會讓個人對於周遭環境,依舊採取匱乏的視角視之,使得一時取得的財富,在自身無法和諧運用之下,難以長久地保存下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