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叔本華」讀後感想

Posted on

Posted in 書籍閱讀

 

getimage

 

閱讀完叔本華所著「人生的智慧」及「孤獨通行證」後,便深深著迷他的哲學世界觀,也因此讓「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長放於書架上。叔本華的哲學觀之所以吸引我,主要在於其採取綜觀人生及生活的方式,擘畫出整體視野的圖像,並同時觀看其中各要素的發展,更深入進行意義上的詮釋,然後再次回到整體的格局;透過如此闡述的方式,既能讓讀者由上而下亦能由下而上,對於緊密連結於自身周遭的事務,能夠保以清澈觀念上的掌握度。

這本「教育家叔本華」是作為後輩的尼采,認為人們應當致力於發掘「自身存在」作為書寫的開端,進而引進叔本華生平追尋哲學的過程,藉以建構出對應實行的教育方式,乃至於文化的生成,來加以完善「自身存在」的目的。尼采追論人們常侷限於自身的膽怯及惰性,躲藏於風俗及輿論背後,於是失去將人生中各式的成分,依據自身獨特性組合並發揮的寶貴機會。人們應當詢問自身一連串的議題:自己真心愛過什麼?什麼讓自己感受到幸福?什麼令自己靈魂獲得提升?便能夠將這些衍生而出的事務及抽象概念,一一排列在自己眼前;透過這些排列,無形中也就展現出一連串專屬於自身的超越性法則,得以指引自己進行深入的追尋。尼采引入叔本華的哲學觀,不利用華麗的抽象辭藻,擘畫出過於理想的情境,反而誠實看待這些的局限性,並從中探討彼此之間的關係;然而,依循這樣的過程追尋自我,卻會遭受以下三個層面的危險:

(一)陷入孤獨與分離。這是一個遭受內外夾擊的狀態,主要在於群眾對於事務的認識,普遍僅止於表層而無法通透,必須疏離喧囂的世俗大眾,持續發展出屬於自身的哲學;然而,由於遠離群眾而孤獨自處,必須堅守著不被群眾認可的誘惑,以及忍受住群眾施以沉默的回應,方能堅忍不拔地進行奮戰,以求得最終勝利的喜悅。同時認清自身的發展潛力,並且擘畫出深入探究的藍圖,而非順從世俗越多越好的原則。

(二)對獲得真理絕望。自身擁有銳利的觀察力,能從大自然中體悟出一番真理,卻輕率地放棄自身的才能,習慣在生活中的某個領域尋尋覓覓,沈溺於圖像中的畫布或顏料,在整體圖像上忘卻真理的探索,進一步失去勇氣而過著不安、不滿與不懷希望的生活;甚至誤認為致富、獲取榮譽及博學,能夠擺脫生存的無價值感,以及由此而生的懊惱。

(三)在道德或智力上僵硬。在深刻地洞察自身的痛苦和欲求及局限性之下,失去了與生活整體圖像真理的聯繫,因而失去自身生活的最高目標,以此來學習生活的意義;於是,無法在渴求提升至神聖素質之下,發揮自身獨一無二的本質,因此自我發展上變得虛弱無用。

叔本華挺過以上三個層次的危險,在其哲學進一步揭露出透過政治性的轉移,宣稱服務國家為人們最高的目標,並不是發展真正的哲學,反而倒退回愚昧之中;在這樣的方向上,常見試圖利用民族的力量,來形塑人們追尋自我存在的深切期望,只會增加不安全感及威脅感。透過類似叔本華的哲學家,能夠在時代的洪流中,誠實地看見群眾盲目的隨從,更能抑制住自己跟隨的意欲,下潛至人們存在的深處,提問著以下的問題:活著是為了什麼?生活中可以學到什麼道理?如何造就現在的自己?在不斷折磨自己之下,探究生活整體形而上的意義,致力於更高級別的法則予以詮釋生活,同時利用其直言不諱點醒眾人。真正的教育家便是如此,在時代中背負起誠實的痛苦,致力於啟蒙其中無數盲從的人們,讓他們得以知曉自身的存在。

大自然提供動物生存的環境,動物也完全依循環境的變化而生活,倘若遭逢令其痛苦的環境,也只能完全與之共處,無法在形而上的意義上進行詮釋,藉此將痛苦的感受翻轉過來,以平緩內心深處的厭惡與憤慨。同時,人類亦與動物共同存活於大自然之中,但人類卻得以反思有關於「自身存在」的形而上意義,以此超越自身的動物性—在盲目下驅使自身的行為;所以,可以清楚地明白大自然及人類本身,都向著那更高級別的意義詮釋,得以同時在實體及抽象層次上,徹底完善自身的發展;從這樣的觀點仔細思考,叔本華所發展的哲學,並非只是在人們的零星時刻,作為安撫自身並令人愉悅而已,反而能夠徹底地詮釋人們在大自然中,生活整體圖像的意義,以緊密地連結兩者,提供人們作為生活中行動的依據。簡而言之,透過哲學家、藝術家及聖者對於人類的「自身存在」,作出偉大解釋與說明,使得大自然生動且美化地揭露於人們眼前,更能以此思想聯繫起欲履行義務的人們,進一步協助生成其內在及外在的哲學家、藝術家及聖者,最終完善大自然的整體發展。

有別於將人類發展的最終目標,定在大集體的發展,也就是讓所有人或大多數人都得到幸福,不如定在不浪費生命之下,協助大自然尋找及創造有利與合適的條件,以產生少數偉大的思想者,並透過其在完善大自然整體發展之下,探究出人類生活最深邃的意義,得以引領人們朝此方向前進;於是,每個人認識自己並且對自身不滿後,致力於協助超越自身發展的偉大人物,便形成了「文化」的核心意涵,連帶展開行動以捍衛妨礙文化發展的種種風氣。生意人的私欲、國家的私慾、藉由華麗的表面行騙,以及科學與知識的僕人,皆使得人們過度在意其中牽涉的自身利益,無法以純淨和無私的心態,進行文化上的關鍵發展。

大自然產生出哲學家及藝術家,並將他們安排在群眾之中出現,欲對人們存在於大自然及其自身作出解釋與說明,來達成解救大自然本身的一種渴望;僅管如此,哲學家及藝術家卻總是被以毫無規劃的方式,猶如隱世者及掉隊的流浪者,碰巧地出生於他們的時代,導致於許多偉大的根本思想,僅能有著微弱的影響力;以大自然的目的與手段來看,一切顯得那麼沒有效率,此也意謂著任何人倘若意會出大自然上述的非理性行為,便能夠尋求協助大然的一切手段,盡可能引薦遭逢時代苦痛的人,認識諸如叔本華等哲學家,並且將他們集結起來以形成一種行事的文化潮流。

誠如尼采所言,叔本華整個青少年時期,在貿易商行呼吸著自由空氣,並且擁有多重遊歷國外的經驗,得以敏銳地觀察各民族的局限性;同時,更使得自己與所有事物之間,保留書籍的引領及概念性的思考,而不會以直視事物或是自己方式,來獲得整體世界的教誨。簡而言之,致力於發掘生活意義的哲學家而言,「自由」與「歷練」扮演著關鍵的因素;在這兩樣關鍵的條件下,才能在充分探究後知曉「自我侷限」及「人性本質」,更能基於此向內探索自身的渴求,進而向外探究整體人生藍圖,而讓自我活得更加純粹。

綜合以上的探討可以充分得知,哲學家及藝術家是以一種完善大自然詮釋意義的身份存在,更以此引領其中受困的人們前行,在理想的狀態下形成一股文化的核心含義。從這樣的角度出發思考,尼采將此類的哲學家及藝術家視為真正的教育家,並闡述透過他們關鍵思想的教育,把自身存在裡無法改變、困難理解甚至牢牢地禁錮著「真正和原初含義」與「基本材料」揭示出來,更為你解除這些禁錮,除此之外,再也無法為你做出更多的事情。這與當今過分著重記憶型態的教育,甚至拜金主義盛行的文化,形成十分強烈的對比;然而,若以現實與理想的角度進行思考,這類的探討似乎又回到「謀求生計」與「實現自我」的議題。個人認為人們出生直至死亡的過程,倘若以活得越貼近本質而純粹的終極目標視之,不管是處於哪個階段的人生進程,探究生活整體意義的圖像,必須置於人生首要及優先的目標,只是差別在於以「漸進」或「全然」的方式進行;採取前者或後者的作法,必須視個人處於「謀求生計」、「實現自我」或是兩者混合的人生階段。所以,尼采寫下此書籍的用意,得以點醒群眾莫忘人生終極目標的重要性,而此目標深深地錨定於大自然與人們身處其中的意義層面,個人認為相當地具有啟發性而值得深入理解。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