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根據目前最新的腦科學研究結果,針對學習名列出六把學習金鑰,道明每個人除了能夠擁有成長型思維之外,更可以在具備信心下進行任何的改變,讓人得以擺脫過往天生聰明的錯誤認知,對自己所造成的種種束縛,能夠徹底地發揮自身的潛能。
一、大腦可塑性所帶來的驚人改變。每次人們在學習時,大腦中的神經路徑就會成形、強化或連結,此也意謂著持續進行學習,能力便會持續成長;聰明是一個人持續透過努力學習的結果,並非只靠著天生遺傳而來;倘若不持續努力學習,神經路徑也會因此萎縮及消失。然而,只要學習者遇到困難並不具備這樣的重要認知,便會以為自己天生不適合面對此類挑戰,形成自我應驗式的預言,進而放棄進一步的努力,難以實現潛能去達到出類拔萃的狀態。抱持著「固定性思維」的想法,便會認為自己天生聰明,一但遇到挑戰無法克服時,便會害怕失敗而裹足不前;抱持著「成長型思維」的想法,便會認為自己可以透過努力改變一切,一但遇到困難無法克服時,便會想盡辦法從不斷的嘗試及錯誤中學習,以達到最終解決困難為止。
二、錯誤與掙扎的正面效應。每一次犯錯及掙扎時,大腦的突觸電流活動會增強,顯示大腦活動比不犯錯時還要活躍;以目前神經科學家的共識來看,便有了錯誤會強化大腦神經路徑的結論。由於人的情感會影響理性思考的學習成效,教師及家長們應當營造出一個犯錯依然能夠讓孩子們安心的環境,使得犯錯時的恐懼可以降到最低或去除,才能夠讓他們勇於接受挑戰自己的極限,並在隨後可能的失敗中,更正錯誤並繼續努力以利進一步的成長。以這樣的角度進行思考,教師在學習的環境中刻意挑戰學生,甚至延伸扭曲他們的想法,將會使得他們亟欲為自己辯論,而促進他們深入思考,因此強化大腦神經路徑的連結。在自認為熟讀一本書籍後,不妨可以憑空回想書中的重點,並進行整理及自我詢問,將能夠從當下遺落或誤認的重要觀點中,強化對其正確的認知。當人們覺得眼前的挑戰太過困難時,正好就是大腦成長的機會,可以從一步又一步的努力嘗試中,學習起克服此困難的關鍵知識。
三、改變思維信念,扭轉現實。透過前兩項腦神究科學的重要研究結果,可以確知面對錯誤之下,正是大腦神經路徑不斷成長的機會,只要持之以恆將會促進學習的成效;此意謂著每個人都擁有不斷成長的能力,只要相信這項研究結果,便能夠徹底地相信自己,以致於在面對看似困難的挑戰時,改變看待自身的信念,讓心態上更為開放,以迎接隨後可能的不順遂。所以,「做不到」常是面對挑戰時的慣用語,今後將會轉變為「還沒做到」,以此不再糾結於自己的能力不足,而將注意力完全轉移到學習的過程,讓自己透過學習不斷地進步,途中任何的挫折都只是暫時的。
四、多角度學習,促進大腦連結。既然每個人都有成長的潛力,透過不同的角度進行學習,將能夠讓大腦不同區域間,相互溝通達成交流的作用,以此增強彼此之間的神經路徑連結,更能夠強化學習的成效。多角度學習將能促進大腦多個區域同步的協同合作,透過不同形式和表現方式來了解學習的事物,也將能夠培養學習者深具創造性又敏銳的直覺反應,在面對挫折之後,亦能夠思考出另行的解決方案,幫助自己最終達成目標。所以,多角度學習便是了解成長型思維後,對於學習的更進一步應用。
五、數學重靈活,不必拼速度。學習時不要在意速度,而要重視思考的深度及靈活度,才能夠讓學習有所突破。一旦反應速度較慢的學生,處於重視解題速度的環境之中,便會備感壓力而焦慮,反倒會影響學習的成就。真正的聰明才智在於是否能夠深入了解事物間的關係,反應快慢其實沒有那麼重要;以建立腦神經路徑永久性的連結來看,這些過程都需要時間來完成;倘若在學習的過程中,感覺到沒有學到什麼東西,只要持續堅持下去,必然能夠增強學習的深度及效果。以長遠的角度來看待學習,在過程中遇到較多的困難,若懂得持續深入且靈活地思考,最終將能夠帶來較大的成效。有些問題涉及模式的辨認與意想不到的連結,需要有創意的解決辦法,但能夠成功解決問題的人,通常不是透過了解與熟練許多相關知識的專家,反而是那些能夠進行靈活思考的局外人。
六、與人連結,強化神經路徑、增進學習成效。如果學生覺得學習一樣東西很難,通常會因為一個人苦苦掙扎而放棄學習;然而,如果學生能夠彼此合作,便會在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其實每個人都有各自覺得困難的地方,並不是只有自己有此類的問題;這同時也能幫助他們了解,在學習的過程中,有困難乃是家常便飯,以致於在內心形成支撐的力量。透過與人合作,另一個能夠體驗到的面向,便是能夠了解到他人思考的角度,以便幫助自己進行多角度的思考,進而發展出更高層次的理解。所以,透過開會或是合作完成專案,倘若參與其中的所有人,都抱持著開放的心態及尊重彼此的差異,並且在充分的溝通後,接受對方與自己想法不同所造就的不確性,將能夠從探究不同的觀點中帶來極大的成效,以致於更快樂、更有靈感。
有鑒於每個人的腦神經路徑,可以不斷地強化連結,也就意謂著一個人在生命終了前,倘若一直抱持著持續學習並成長的信念,將能夠持續讓自己看待事情時,懂得運用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而導向許多不同的結論;以此方式應用於生活中,在面對任何與之相對的事務時,將能採行多面向的意義詮釋,隨之而來的感受也將因此細膩萬分,無形中豐富自己對於生命的體悟,逐步走向內心開闊之路。所以,一個人將得知所謂的極限,總是出自於看待自我的信念,也就能夠從強化信念出發,逐步在心胸開闊下,迎接生活中任何的思考素材,因而總是朝向未來邁步,走向一個當下無法預期的未來。在這樣的基調之上,一個人總是能夠看見自己能做什麼,而不是不能做什麼,人生便會因此簡單純粹而快樂許多,每一天自然都是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