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退休人生:阿德勒指引我們幸福度過人生後半段」讀後感想

Posted on

Posted in 書籍閱讀

 

最高退休人生

 

倘若幸運的話,寫下這篇讀後感想時,退休人生將於兩年內展開。對於長達十多年的時光,每日早晨被趕赴工作所喚醒,並將一日的活力投注在工作上,職場上所有生活模式的影響,想必早已滲透進生活點滴;甚至早在意識到之前,成為個人的習慣,在私毫不懷疑一切之下,進一步支配著思想。現代個人親赴公司工作的模式,起源於歐洲工業革命時期的發展及散播,伴隨著金融活動的興起,以及經濟制度的發展,推動大型企業於資本活絡下崛起。大型企業統籌著資金的分配,透過經營策略的擬定,同時聘僱勞工推動營運,將產出的商品或服務進行銷售獲利,再以利潤回饋股東紅利及支付勞工薪資,達成企業營運下的資本流動,更精進此模式追求營運上的成長。所以,除了限縮於個別職場中,工作模式及人員互動方式之外,整個大時代背景下,經濟制度與企業營運共構的發展基調,也一併需要納入作為思考,從中分辨出形塑思想的關鍵面向,以利於退休脫離此環境後,因應新環境的開展,重新建立起對應的思考框架。在符合上述的目的下,此書以抽絲剝繭的方式,直達此層面的核心探究;於是,在閱讀的過程中,可謂是看了又停而腦海翻騰,自我搏鬥幾許後,又開始繼續邁進;歷經思想的來回激盪後,總會有撥雲見霧的感受,在眼前浮現出深邃的本質意涵;就這樣在各面向予以擊破後,沿途開始將領悟到的一切進行統整,直至閱讀完畢時,心中清晰的退休面貌儼然成形。此書僅適合日常擅於哲學思辨之人,若不擅長於字裡行間進行深度思考,將有可能迷失在非循序漸進的寫作篇章中,這是閱讀前必須詳知的注意事項。

有關於退休後「意義」的追尋,必須用心才能找到較為完整的答案,但大多數人普遍認為擁有「金錢」及「健康」後,便能免除一切的煩惱,也意謂著將個人退休後的幸福,完全歸結於「金錢」與「健康」兩項因素;然而,實際上透過以下另外三個層面,仔細地思考退休前後的變化,將發現會是關鍵的煩惱來源:

(一)身體逐步衰老。年輕時的體力旺盛,能夠以自身辛勞後的生產力,為服務的公司帶來獲利成長;然而,年老退休後,逐漸面臨體力嚴重衰退,形同於無法再以勞動產生結果,便不經意地會與年輕時期對照,順勢沿用生產力強弱為觀點,衡量個人價值高低;在這樣直覺性的對比之下,年老便直接與沒有價值劃上等號,導致內心的低落感受。

(二)縱向關係消逝。公司內部以職權劃分出職位高低,長期處於階級分明的制度下,將習慣以職位高低等同於個人價值高低;此也連帶個人身處於家庭中,以工作薪資完全承擔家計下,直覺地以經濟收入多寡等同於個人價值高低;然而,退休離開公司後,個人便回歸最親密的家庭,因為遠離階級分明之地,並且收入不再豐厚,奠基於上下關係所慣用的頤指氣使,將會使得個人與家庭中成員無法好好相處,更遑論應用於因為個人興趣所參與的團體之中。於是,與人相處所採行的上下關係,退休後必須轉換為平等關係,連帶使得個人將上下關係消逝,進一步與沒有價值劃上等號,導致內心的低落感受。

(三)脫離公司關注。任職於公司時,通常在公司詳盡的職務劃分之下,許多大大小小的事務皆會被安排及處理妥當,並且平時在工作進度上,能得到同事主動的關注;換言之,整個職場的人際關係網絡,將在退休後遠離,等同於失去了歸屬感;同時,必須卸下長久以來的面具,開始以個人的身份,以完全不同於公司的生活方式,親身參與生活中的任何事務。

伴隨著上述價值感低落及歸屬感薄弱,對於退休後所造成的內心衝擊可謂不小,形同由一種個人已知並能夠掌握情勢發展的狀態,開始轉向未知並無法了解的狀態,更進一步引發侷促不安的感受,此便是退休後的心境轉變,同時促成不少的煩惱。針對上述三個層面進行深度的思考,由個人心理出發探究出可能的肇因,將能夠探究出足以應對的策略:

(ㄧ)將工作視為人生全部。導致上述價值感低落及歸屬感薄弱,最為根本的因素在於生活中,並沒有從事工作以外的其它事務,以及連結對應的人際關係網絡;於是,處於一種人生不和諧的狀態,將全副心力投注在工作領域中,形成工作狂的生活方式。價值即建構在某事務對於自身所形成的愉悅感受,因此將自己完全沉浸在工作中,誤將工作所帶來的愉悅感受直接視為個人價值;最終,又以工作繁忙為由,拒絕參與工作以外的事務,導致個人價值牢固地錨定於工作之上。在工作之外,若能依憑自己的意志參與興趣相關的事務,又能將學習到的知識適當地回饋至工作上,使得兩者構成良好的循環,將能夠適度地開拓工作上的思考範圍,並且同時在工作及其以外的整體事務上,建構出個人價值及歸屬,在退休後只需要逐漸轉換,而不會有完全喪失的問題存在。

(二)以生產力定義個人價值。公司以營利為導向,於是常以資源運用的效益、人員工作的效率,以及資金的投資報酬率,作為各層面評定價值的標準;於是,無論針對的對象或事物為何,倘若無法生產出結果,將會被認定沒有價值。長期生活在此環境中,以此標準被評價的人員,也將不自覺地沿用此標準來評定自己;外加上普遍存在的競爭風氣,升遷及隨後的加薪,更被進一步視為對個人生產力的肯定,將工作藉由生產力、升遷及加薪,導向擠身成功行列的唯一意義。然而,人並非為了工作而活,而是為了活著而工作。前者將工作視為必須達成某種目標,以此導向成功的一種過程;後者則將工作視為發揮自身優點的其中一個場域,藉此對他人產生貢獻,同時培養出人際關係的網絡,追尋一種愉悅且幸福的存在。換言之,工作本質上提供一個場域,使得個人產生自身貢獻,並以此產生愉悅感受,而此感受引領著個人持續投身於工作行列中。以此角度仔細思考,個人價值早在發揮貢獻,並且得知對某人有幫助時,便已經奠定下來,無關乎結果是否產生獲利。由此延伸思考,亦會覺察出升遷及加薪與否,更與個人價值完全不相干。

(三)無法接納真實自我。公司以職權劃分出職位階級,以分工的方式發揮個別最大的效率,並且在共事的過程中,導入階級裡上對下的管理,以利相關人員共同合作完成營利事務。越往階級上層回溯,相關人員往往越不需要實際勞動,因此管理下層人員以利如期推動事務發展,便成為其工作績效的重要指標。長期處於此階級關係中,會深受職位高低即能力優劣的影響,進而造就關係上下的視野,不自覺地形塑自己以此觀點看待任何關係;於是,當內心因為職位高而自認能力優越時,更常會擔心犯錯的情事發生,危及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長久下來便會造成自信心不足,更加訴諸職位或關係來壓低對方,達成抬升自我的行為,以此鞏固居上位的權威形象。總歸到底,一個內心成熟的人,總是能夠以不同的角度,來詮釋屬於自我的各個部份,深刻地了解這些細微的面向,以致於更能如實地接納並呈現自己現有的面貌,而不會一昧地以外在的一切進行掩飾,同時藉此來讓自己高人一等。簡而言之,當一個人了解自己,並且衷於展現自我,更以此貢獻他人,便完整奠定個人價值,同時產生勇氣持續工作,以及進入相關的人際關係網絡。任何其它外來的添加事物,充其量就只是一種供人辨識的標籤,更與個人價值完全不相干。

(四)誤認歸屬共同體。有鑒於工作佔據個人多數時間,一般人便會認定自己隸屬的共同體僅在於公司層次;然而,透過上述所探討,工作僅為個人生活一部份,倘若由此觀點出發,將會發覺自己其實隸屬於超越公司的共同體,可以直達社會或國家層次,甚至於超越兩者而橫跨國度。超過這樣既定的認知後,將會開始留意各領域人士的貢獻,以及傾聽他們的話語,藉此充實自我新知,並且在能力及時機成熟後,同樣做出自身的貢獻,以促進更大共同體的利益;無形中便是透過這樣的互動,將自我導向更多層次的接觸,以此建構出有別於公司的歸屬感。

大時代順應著資本主義潮流,以及對應的經濟制度框架,建構出營利導向的公司組織,同時藉由勞動階級的實際參與,以此運行資源來生產及銷售商品服務,進一步透過賺取薪資的勞工進行消費,達成整體資金的循環與公司級別的營運獲利。從這樣的框架仔細檢視,便可以清楚地了解身為勞工,如何身處於一個以「生產力」及「上下關係」為導向的環境,一切將有利於公司自身的管理,盡力推動最大的產出及獲利。長期置身於此環境中,個人思考事情的觀點,便會深深地被加以影響而同化,也就是說面對有別於工作的生活事務,將會直覺地沿用工作時的觀點,進行類比性的思考。然而,既然來到了退休階段,便意謂著即將徹底地脫離公司,脫離無形中運行的一切原則,脫離以「生產力」及「上下關係」來評價他人的框架,那麼最後勢必回到「人究竟要如何活著」的問題。

毫無疑問,「金錢」與「健康」是一個人退休後,身處於資本主義盛行的時代中,維持身體機能運行的必要關鍵;然而,在一切物理屬性看似無虞的狀態下,人的心理層面卻始終渴望著幸福,卻不是純粹「退休後便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一段話,能夠完完全全支配著一切。透過上述的詳盡探討,可以發覺「個人價值」及「人際關係」,是身為人類幸福與否,兩個很重要的根源,而幸福則源自於生活中的愉悅感受;換言之,一個人退休後,生活中「個人價值」的認定及「人際關係」的狀態,將影響其絕大部份的愉悅感受。

「愛」有助於良好的「人際關係」建立,必須透過後天學習,並且在意識上進行決斷,方能在真正理解過後,進一步實踐於生活之中。一個人必須懂得真正的「愛」,才能在對方不順從自己時,依舊將對方視為夥伴,以及對方不回應自己時,依舊喜歡著對方;換言之,才能擺脫以自我為中心,不去要求對方滿足自己的期望,反而尊重並接納對方的一切,思考自己能為對方做些什麼,自然而然使得自己抱持著「對等心態」,以此行動來建立「對等關係」。退休後,將有許多時間把絕大多數的心力,放在夫妻、親子及年邁雙親的關係,乃至於因應自身興趣所發展的特定人際關係,以及較不緊密的社區人際關係之上。在過去工作時,這些關係皆束之高閣,退休後必須開始去「愛」他人,方能健全這些對自我而言,逐漸重要的「人際關係」。

一個人若抱持著「實現式」的人生態度,將不會為了達成某個目標才刻意行動,而是此時此刻便自然而然地行動,並為行動的每個當下感到開心,此便是「活著」的真正意義。由這樣的觀點延伸思考,「活著」便是用心參與每一個片刻,倘若如此,人生中所做的每件事情,不會因為繞遠路而白費工,反而把握住過程中的點滴感受,而增添人生的光彩。所以,光是「活著」展現出自我生活的面貌,便十足具備「個人價值」,遑論如上所討論,充分了解自身長處後,加以運用來貢獻他人,以此另外奠定「個人價值」。「活著」便是將全付心力投注於當下,無關乎與他人競爭並追求卓越,來達到未來設定的目標;於是,退休後的衰老便無需與年輕時的活力作對照,以此衍生出負面的觀感;衰老反而是一種變化後的嶄新狀態,端視自己如何妥善地發揮。當一個人盡情地活在當下,將不會回想過去而後悔,亦不會思考未來而不安,因為已經竭盡所能地掌握每一刻的已知,努力地去思考、去執行、去感受,盡可能發揮自身的能力。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