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學校:杜威論學校教育」讀後感想

Posted on

Posted in 書籍閱讀

 

 

作者杜威的生涯橫跨十九至二十世紀的美國教育界,致力於提倡實用主義式的教育理念,強調「連續性」及「實踐中學習」的核心原則。閱讀此書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到作者以兩大原則貫穿為主軸外,更是循序漸進地論述教育應以自然發展為始,接著以協助自然成長為目的重整課程成為輔助,進一步探討學生的自由與個體性的限制,由此出發深談學校與社區乃至於社會的關係,最後因應政治及經濟蓬勃發展的現況,根植於民主與產業兩大方向,再次完整建構出教育的本質內涵。當完讀而闔上此書時,作者對於教育多元層次的有力見地,更是一度在內心激盪許久,除了令我深入思考何謂教育外,更擴及職場工作的生命意義,實為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急著尋求財務自由的當下,也許並不意謂著其本身為解決之道,更可能在於個人對於透過感官結合生活,產生相關的經驗並不熟稔,以致於無法在世界給予的限制下充分了解自己,並且尚未找尋到得以貢獻一己之長的社群,以致於工作的興趣與熱情,無法透過不斷地學習攸關生活的知識,以及解決實際的問題而予以保留。透過作者對於教育理念的多層次陳述,個人儼然看見自己視野的局限性;身為社會性的自由個體,工作與生活的緊密聯繫,必須是一個不斷自由探索的過程,唯有掌握住兩者本質上的細微關聯,著重於應用層面的知識擴充,也許是個人應當再加重心力的面向。

考量成人後所需要具備的能力,往回倒推至幼童時期,便成為當今教育為協助該能力發展的核心內容,以此進一步劃分為學科式的知識,化為一股強加在孩童身上的外力,不自然的教育方式莫過於如此。適合孩童自然發展的教育方式,應當奠基於其生活及所衍生的一切感官經驗,設計出相關聯的教學模式;教師則在一旁化為被動的角色,透過仔細的觀察並在必要的時候,協助孩童使用相關的工具,探索周遭環境及他人與自我的關係,讓其充分了解自我應當如何在大自然環境與群體的受限下,兼顧自身與群眾的利益,盡情透過肢體與情感進行互動;從實際行動中逐漸學習思考事情,得以結合切身經驗修正錯誤,讓下一次的行動結果更好。由此可知,孩童學習被賦予的自由,並非毫無任何限制,而是要使其盡可能準確地利用其感官,檢驗世界對其所造成的限制下,所有人事物的細微特質,並且發現此脈絡關係下的自我存在,進而發展出專屬的個體性,同時磨練出正確的思維與判斷力,得以具備控制自我身心的能力,擺脫那些有害於的東西,並且發展那些群體受益的東西。

透過這樣的過程,得以培養出孩童的獨立自主性,主動地在抵抗現實壓力下,砥礪出創意思考的能力,透過進一步付諸實踐,以及接踵而來的新發現,將徹底點燃好奇心,驅使其不斷地進行探索,最終形成學習上的紀律;結合衍生而來的自信與愉悅,足以讓學習成為無意識下的自然行為,如此結合實務進行學習的方式,方能授予對孩童而言,有意義且重要的事實知識。低年級的遊戲與高年級的戲劇,都是錨定於特定人群與情境下一體兩面的活動。前者仿效父母日常生活的畫面,穿戴著孩童的語言及舉止,從中了解到構成生活樣貌的元素,以及行動過程中彼此微妙的互動,更能試著以個人的方式,表達出自我的想法,學習承擔其中的工作及責任;後者展演特定的歷史事件,將自我置身於一連串的歷史洪流與情感互動中,將時代人物及其精神,輾轉透過演出轉化為個人經驗保留下來,並且在合作演出的過程中,透過與其他成員合作,了解到貢獻於群體的個人工作價值。

社會中人群所生成的需求及目標,透過人們所從事的職業獲得滿足,人們由此產生自己與他人及事物的緊密關係,因此工作就本質上而言具備社會性。學校中的教育必須奠基於這樣的社會性基礎,透過系統性的方式,引領學生學習組成生活的各項職業內容,而非無視於社會的需求,採取孤立學生的方式,一昧地強調並教導抽象的知識。展望西方歷史的洪流,科學的發展輾轉促進產業革命乃至於科技創新,由此造就的已知事實知識呈現爆炸性的成長,因此要去精通任何一門科目有其困難,反倒應該培養出相關能力,去了解它們彼此間的關聯,以及如何應用於社會中;從這樣的角度來思考,結合協助學生自然發展的基調,教師必須敏銳地覺察出學生的性格,並且引薦適合的學習材料與事實知識橋接至社會,以協助其了解真實人事物運作的關係與狀況。換言之,教育主要應該培養學生一種能力,使其面對社會中各式的真實應用,能夠主動且獨立地觀察、假設、實驗、修正、學習,以至於最終能夠有自信掌握相關應用的運作脈絡,最為重要的是做出任何決定前,能夠清楚了解照顧自己之外,還必須促進社會的健全發展。當教育走向如上所述的社會化歷程,學校便成為社會活化的重要部分;社區提供學校所需要的設施及資源,學校則協助學生發展出社群情懷,透過工作來貢獻一己之長,讓社區生活更加美好,彼此形成正向的回饋;當每所學校與其鄰近社區發展出如此緊密的關係,便能培育出大量在地適用的良好公民,學校便成為整體社會安定的所在地。

學校源自於「閒暇」的字源,其中實行的教育表示著一種遠離生活壓力的解放;學生受教育運用心智時,必須避免陷入物質生存的問題中,真正要有人文與自由的教育,就依定需要一股閒暇的氣氛。以往的時代,閒暇階級與勞工階級分立,教育是設計給閒暇階級使用,純粹運用心智而不需要勞動的人文教育,自然是閒暇階級所享用,而動手工作被歸類為奴性教育,卻是勞工階級所受教;勞動因此形成一種低下的標籤,連帶依據勞動所形成的產業,亦被社會所鄙視。往後科學的崛起並蓬勃發展,其力量滲透進各類產業中,造成許多革命性的轉變,但牽涉到實務用途與動手操作的本質,使其難以納入教育之中;然而,民主概念的擴散下,社會又必須由全體民眾扛起責任,使他們的智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卻是民主最為根本的訴求。面對種種的轉變,教育必然不能再劃分為二,區隔開心智活動與觀察動手,使得教育離產業所需十分遙遠,卻必須正視其實用性,將教育依循產業的發展現況,調整相關學科的教授方式;產業所需便是現今經濟發展的主軸,而經濟發展又攸關個人生活的資源分配,教育根據產業所需進行調整,便是著重教育在生活應用的面向。誠如先前談到,科學的事實與規律應用已經複雜化產業發展的脈絡,藉由龐大的分工合作體系,一個人透過產業中的產品製作與服務工作,能夠大幅度影響到他人的福祉,甚至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如何在這樣的產業演化下,充分了解自己並且支持自我明智地工作,持續保有對工作的興趣與熱情,努力地將個人貢獻展現出來,便是當今教育配合產業最為根本的原則。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