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久以前,主要透過網路上閱讀一篇文章「我從奧地利教育學到的七件事」,才認識此書的作者楊佳恬小姐。儘管當時閱讀時本人已身在職場,但回想並對比從前於學校所受的台灣教育,總給予人一種機械式教學及大量生產的惆悵感;正規教育無法賦予學生一定程度的自由,導致於個體性的喪失,個人認為是相當令人惋惜的地方;然而,透過此書便是想要了解奧地利教育的全貌,以利進行更為全面性的比較。以下由作者深受教育所影響的各個層面,進行條列式概略性的探討,最後也了解奧地利如何針對教育制度的缺陷進行改革。
(一)教學層面—課堂中隨堂考多半是上台面對同學的口試,死背課文只代表花了很多時間細讀內容,教師並無法以此知道學生究竟是否真的了解內容,反而應該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才能建立教師對學生的信任感,並且能夠訓練學生組合字彙的能力、表達與溝通的能力,乃至於最終產生個人的自信。隨堂口試答錯時,教師會馬上指出錯誤,然後引導學生自己說出正確答案,倘若學生最後真的打不出來,才算是真的答錯。為了培養學生對課業負責的態度,平時成績佔總成績的百分之六十,意謂著平日課堂上學生與教室的教學互動相當重要。教師總會嚴格要求學生思考文章中所埋藏的意義,由於每個人成長背景皆不同,對於詮釋文章總會產生個人的想法,所以教師非常在乎學生展現個體性,找尋出適合個人的意義詮釋,並且適當地表達出來。考試時的答題方式不同於教師所教導的方式,通常會毫不吝嗇地給分,甚至會被教師加以稱讚;儘管採用所教導的方式答題錯誤,教師依舊會視對的步驟予以給分,針對錯的地方,也會極力督促完全訂正完畢,才算考試結束。以注重個人隱私為前提,考試成績以匿名方式公開級距分佈,不同的分數落於同一級,意謂著每個人被允許犯錯,並且競爭並非贏過他人,而是許多人可以一樣好。「心理學」藉由探討人的行為,盡可能發掘產生行為的各種原因,除了能夠嘗試了解自己之外,還能適時地跳出自我,用較為客觀的態度去了解他人,得以培養出同理心;更能在了解雙方的基礎下,進一步學習使用適當的字彙表達情感,得以培養溝通能力。「哲學」教導學生對於不懂的事務產生好奇心,觀察、思考、反覆查證並批判眼前看見或看不見的事物;能夠透過不同邏輯系統(不同的角度)的哲學理論,學習如何進行思考,進一步訓練邏輯性,以此建構出了解世界各式現象的自我觀點。「宗教課」教導學生了解國家中許多價值觀及文化傳統,幾乎都源自於自己的宗教信仰外,也對於其它宗教核心教義進行探討,培養學生以不同角度看待廣泛的宗教信仰,因而產生包容力。
(二)學習層面—學習英語不使用音標造成學生額外的負擔,想要發音好,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聽、多模仿及多說,教師倡導以學生自己的符號標註發音細節。英文並非自己的母語,說錯沒有關係,最重要的是勇敢大聲且清楚地說出來;並且與外國人說話時,有可能無法全部聽懂,必須懂得運用自己學習過的字彙,去揣摩對方想要表達的意思。閱讀外語文章時,看到不懂的字彙,不要急著查字典,要盡可能善用整體文章及前後語句,來推測出其意思;倘若猜不出來時,可以直接跳過,繼續閱讀剩下的段落,等到段落結束時,再回頭針對該字彙進行推測;主要在訓練學生靠自己的理解能力而非依賴字典,進行外語的學習。學習英文時,會結合特定的主題學習新的字彙,透過主題式的情境運用,讓學生能對字彙印象深刻;大量閱讀外語的文學作品,除了習得各時代下的背景與觀念,更使得自己的情緒起伏與思想啟發連動於所學習的語言,修辭語句的能力亦會提升,更重要的是與外語建構出專屬的回憶,有利於自我長期的學習。奧地利是個熱衷於閱讀劇本的國家,教師在規劃語言課程時,亦會參考戲劇院上演的戲碼,帶領學生觀看根植於同一劇本,卻不同的演出方式,在人心跟隨著劇情的起伏之下,透過劇情觀察人生百態與人性不同,引導學生進行各式意義的探討,學習語言亦順勢傳承了豐富並不褪色的戲劇文化。語言不僅僅是交流的工具,更乘載著不同文化的記憶與邏輯,接觸不同語言也意謂著接觸不同的文化,有助於擴展自己看待世界的視野,因此更能以同理心去面對不同的事務。
(三)文化層面—哈布斯堡王朝以奧地利為中心,建立了跨歐洲的帝國,透過音樂將維也納打造為歐洲藝文的重鎮;皇室對於音樂的熱情,也逐漸影響了其他貴族及中產階級,並且培育出許多重量級的音樂家;民間人士亦聯手創立的音樂協會,持續舉辦許多音樂活動;順應著對音樂的熱情,奧地利在保存音樂家的作品、遺物、生活器具,以及維持音樂文化傳統上,有著百般的堅持,也造就了令人深深著迷的獨特氛圍。不管多麼偏僻的地區,只要有公立學校的地方,人人皆有機會學音樂,並且絕大部分的學費由政府買單;音樂學校不僅僅是教育的場所,更是頻繁舉辦音樂會的地方。不需要高中文憑甚至是小學生,就可以上大學接受音樂訓練,代表著為了實現個人音樂潛能,教育上會給予支援;倘若同時對音樂及其它科系有興趣,只要學生應付得來,也可以同時進行多科系學位的進修,但只要繳納一次極低廉的學費即可。奧地利人學音樂,絕大部分希望將音樂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作爲生活的調劑及心靈的支柱,並且擴展自己的想像力,並非為了展現技能高超,或是參加音樂比賽得大獎。面對他人的讚美,要用感謝而非貶低自己的方式反駁對方,不然對方會認為自己否決了他的判斷力,反而會造成對方的不悅;當自己用正面的態度面對他人的讚美,自己會越來越喜歡且相信自己,漸漸地也能用正面的態度看待他人,同時不吝嗇地稱讚他人。中學八年級的畢業舞會(成熟舞會)在畢業考(成熟考試)之前舉辦,是象徵邁向成年人的慶祝活動,以及正式進入社交圈的儀式;舉辦舞會的傳統超過兩百多年,全程所有細節包括經費來源及場地租借,皆由學生推舉委員共同籌組委員會負責籌辦,更是對於學生組織、合作及企劃上的實際練習;舞會活動已經成為一項文化產業,同時帶動觀光產業讓大量觀光客慕名而來,乃至於牽動場地周邊的經濟發展。
(四)人生層面—中學時期的叛逆,使得成績一落千丈,甚至於頂撞師長,但導師依舊不放棄並持續鼓勵自己,使得自己重新再爬起來並接受自己,同時也變得更加堅強。由於在年紀小時便出國留學,從小便夾雜在不同文化之間,在歸屬感及認同上容易迷惘,所幸在家人的支持下,才能一一突破。由奧地利家庭中學到,良好的親子關係是互相的、要用心且努力地維持,自己有責任讓父母知道我們的想法,而父母也會盡可能撥出時間與孩子相處,如此才能促進親子間的溝通,也才能建立彼此的信賴感;在餐桌上,奧地利家人常會大聲地討論時事級學校課業,總是伴隨著歡笑及眼淚,孩子們也會一起做家事,以減輕父母的壓力。
(五)制度層面—奧地利為九年義務教育,教育制度為小學四年後(十歲),便開始分流就讀於中學,而中學分為八年制「普通中學」及四年制「新式中學」兩種,前者相當於升學學校,通過普通中學成熟考試畢業後,多半會繼續念應用科技大學、藝術專科大學;後者相當於技職學校,畢業後多半是儘早就業,或是繼續攻讀一到四年制的「中級職業學校」、五年制的「高級職業學校」,倘若通過學徒與成熟考試畢業後,也能繼續攻讀工科大學、一般綜合大學。奧地利教育過早進行分流,十歲後便要強迫選擇繼續升學或就業工作,無形中造成學生莫大的壓力;並且奧地利菁英及階級的觀念根深蒂固,高知識份子的孩子普遍成為知識份子,而勞工階級的孩子多半不會繼續升學,父母對於孩子沒走上升學一途,仍然會感到惋惜,儘管奧地利經濟與各項產業蓬勃發展,已由研究指出是重視「技職教育」的結果。政府致力於打破「普通中學」與「新式中學」的成見隔閡,在加強「新式中學」教學方面,除了官方認定「學徒制」為正規教育外,更引入大量師資以開放的學習方式提升教學品質;對於企業若與學校合作一起訓練學徒,也會給予大量的資源與經費補助;同時為了弭平兩者教師資格要求的不同—「專業大學」著重訓練教師的「專業知識」,以便能夠教導「新式中學」的學生,「教育學院」著重訓練教師的「教學方法」,以便能夠教導「普通中學」的學生;政府將兩種教師培訓系統進行整合,並且讓大學生畢業後,能夠自由選擇任教於「普通高級中學」或「新式中學」。奧地利教育過去重視學生個體性的發展,因此授予班級教師莫大的自由與權力,實行個人化的教學方式,並且將平日表現的成績,納入總成績作為重要的考量;然而,教師有可能偏袒自己喜歡的學生,造成不公平的現象發生;教師也有可能打混摸魚,或以簡單的題目作為考試測驗,讓學生輕易取得高分,使得學生學習權益受影響;外向及口才好的學生,在平日表現較為突出,使得內向的學生較為吃虧;過度個人化造成沒有客觀的數據,能夠比較學生之間的學習程度;於是,為了解決上述衍生的問題,奧地利近年來設置了全國統一的「教育標準考試」,在學生的個資及成績不公開之下,得以統計全國學生的學習狀況,並讓各校知道全州與全國的平均成績值,促使各校與自己和平均值競爭。在數學及語言學習方面,也有很大的制度性改革;數學開始著重與日常生活事務結合,將數學帶入物理、化學及生物科目中,進行不同方式的計算;語言開始重視閱讀短文、新聞及時事,聽說則納入更多的字彙,以及採用師生大量互動並即席問答的教學方式。作者以繳交一篇論文+三科筆試+三科口試的方式,參加「普通中學」成熟考試的經驗指出,口試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考題為學過的課程,第二部分考題為自己準備的主題,兩者都由主考官提出問題予以答覆;在為自選主題搜集資料的過程中,作者感受到社會對於成熟考試的重視,相當願意主動接受諮詢,或是提供相關的資料;而論文亦是作者選定主題,選擇專任老師作為指導教授,兩人時常一同研讀相關文獻及資料,並且致力於每個完成論文的細節。通過成熟考試後,作者意會到成熟考試並非只是唸好課本上的內容即可,更重要的是學生要學會思考並選擇,哪些科目作為自己的考試主題,學習為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用自己的力量來完成這些事情,這才符合通過成熟考試後轉大人的深刻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