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良好的教育後,憑藉著專才進入大企業工作,然後展現對於工作的熱情,以此享有成功的職場生涯與優渥的物質生活,這樣行事的軌跡在今日的世界裡頗受推崇;然而,在作者內心深處,卻越來越覺得只是裝腔作勢,形成外在與內在的逐漸疏離,連帶也使得快樂背離。身處於複雜的世界裡,自身與之大量互動,無形中便生成了彼此交錯的念頭,盤旋於腦海裡而嗡嗡作響,奪去了寶貴的注意力。重新將注意力導引簡單的事物上,換取一個平靜祥和的內在空間,同時藉此判別每一個念頭實質內涵,將是穩定一個人精神狀態的良方。接觸到這樣的內在空間後,內心深處睿智的聲音將會變得清晰,這才是真正的自我與生命力的源頭,也才是一個人真正的身份。相較之下,那些無時無刻湧現的雜亂念頭,造就自身根深蒂固的習慣性行為,念頭與行為形成一個穩固的迴圈,成為幻象驅使的重覆性行為。在無法接觸到自身內在空間前,一昧地提倡正面思考來安撫念頭擾亂的心神,充其量只是一個膚淺的作法,也無法達成心靈上真正的自由。
對於自我偽裝的厭倦與戀情告終的傷痛,將作者推入情緒失控的境界,那種無能為力的強烈感受,最終使得他求助於佛陀,開始踏上為期十七年的寺院修行之旅。修行始於冥想,目的在於擺脫各式念頭的糾纏,得以進入平靜祥和的內在空間,更於此緊密地連結上智慧而受到啟發。以完全聚焦於當下的方式,觀照這些念頭的內涵,重新貼近事務的本質,這是生而為人生命力的展現。試著去操控這些念頭將徒勞無功,主要在於人們處於生活環境及文化傳統中,早已習慣透過思考的方式,質疑眼前的人、事、物,並且進行進一步的詮釋,甚至在與他人相互比較來產生想法。這種自動且不斷堆疊的成長歷程,受到強烈情緒的塑造與制約,混雜著大量並未實際發生過的片段,更因此成為推測未來的假設,形成對於未來的想法。顯而易見地,這些想法絕大多數將偏離事實,造成自己的內在既複雜又混亂。在冥想初期,這些念頭的力量十分強大,常會擾亂修行的步調,因此「不要立刻相信每個念頭」及「專注呼吸的起伏」,便成為導引自我連結內在智慧的關鍵原則。「知識對自己所知的一切感到驕傲,智慧在自己不知道的一切面前謙虛」這段話,成為執著及迷失於思維迷霧,以及聚焦於平靜當下的絕佳寫照,而抱持著「我可能錯了」、「我可能並非無所不知」及「可能是或可能不是」的想法,將會協助自我走出迷霧,擺脫自我認定對於各種資訊暸若指掌、斷定各種事情能夠依照預期發展的幻覺,重新回到每一個當下的狀態,不過度自信於不存在於每一個當下的結果。
修行之人必須對於跪拜佛像賦予意義,主要藉由儀式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存在著一個更為睿智的智慧泉源,並非只有那些各式雜亂的念頭,而後者卻常在自身情緒低落時,成為最難放下的念頭,亦是痛苦生存及壯大之處,對自我造成莫大的傷害;然而,修行之人充分了解心理痛苦,主要來自於內在而非外在,於是必須努力放下這些念頭,卻又弔詭地在大多數時間無法做到,所以才要持續不斷地修行。面對重重的不確定性,常會造成人們極度的不安,繼而尋求秩序來平息不安,便成為常見的不自覺舉動;然而,秩序常參照橫跨時空的資訊,透過思考的方式來建立,於是人們常活在各式念頭的糾纏下,使得「有」佔據了個人所有的注意力;雖然引入秩序克服了不安,卻又同時引入過多遙想及臆測的念頭,相當容易置人們於死地;相對於此,全然專注於當下而連結內在智慧,「無」便成為所感知到的一切,這使得人們不會試圖控制一切,最美好的幸福亦由此展開。順著這樣的觀點,「在你需要知道的時候,就會知道你需要知道的事情」這段話,便成為放下執著而處於當下的至理名言,此並非告訴人們不要對未來的一切進行規劃,而是在詳盡的規劃之後,在實踐計畫的過程中,不要抱持著結果必定能夠符合期望的心態,反而應該朝著規劃的方向,著重在每個當下盡力而為,並且誠心接收最終任何可能的結果。活在執行計畫時的每個當下,將會清醒與專心並保持開放的態度,來迎接任何的不確定性,善用每一個被啟發的時刻;所以,我們可以說「你不會總是得到自己想要的,但你會一直擁有自己需要的」。
作者體悟修行到了一個階段,便是將所學融入生活中,才能為修行奠定其特定的價值。在實際還俗後,卻發現整個社會異常看重金錢,而有鑒於修行時僅需化緣便能取得所需,無疑造成謀生上的壓力。「我們在安然無事中學習,在風暴時才會想起」這段話,道盡了此段時期各種否定自我的念頭接連襲來,而修行時所學習的一切派上用場的巧妙情境。在家人將近一年的金錢援助停止後,內心的智慧引領作者走向眾人,透過教學分享自己所知的一切,這也才讓作者深刻地體會到,透過教學貢獻自己所長,而受眾因此給予正面肯定,將能找尋到自己的歸屬感,同時也是生命的意義,更將讓自己的內心獲得療癒,以此擺脫還俗後嚴重的憂鬱纏身。然而,好景不常,漸凍症所帶來的嚴重病情,使得作者距離死亡近在咫尺,而做好充分的準備並無憾地面對死亡,成為內心睿智聲音的忠告。
佛教徒進行冥想時,注意力完全集中於自我內在,明白自己僅僅擁有軀體,但並不等於這具軀體,但透過軀體將能夠感受到不生不滅的事物;於是,身體常有不時的病痛或最終衰老,便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實,此意謂著人的生命是無常的,總有一天會死亡,故佛陀強調謹記人終將會死去的事實,對於自己的體悟將極有價值。對於自己的身體懷抱著感謝之意,並且無條件接納其任何可能的狀況,猶如陪伴著一位風雨同舟的老友,為彼此曾經共渡的美好人生感到純然的喜悅。生命可能在一無所知下突然結束,自己選擇如何生活將無比重要,根據自己的智慧行事、至始至終為自己的言行負責,將使得自己的感受清明且連貫,那麼世界將會是自己內在的投射,呈現出另人心神嚮往的美好一面。生活中與人相處常有爭執,若了解每個人內在運作大致相同,僅在於各自經歷的不同,造就各自的念頭侷限其作為,將能夠懂得將人與他們的行為分開,並且寬恕他人作為、持續對他人敞開心門,這也是自己與內在達成重要的和平,協助自己邁向自由的關鍵。出生與死亡實為兩個相對的詞彙,活著則由兩者之間每個當下匯集而成。當死亡來臨時,視其為失敗或羞辱,並進行一連串的奮戰、抵抗與否認,試圖打敗這個敵人,成為文化中的主流敘事方式。倘若在活著的每個當下盡力而活,何不順著死亡的逼近誠心接納呢?這是作者遺留下來值得眾人省思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