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為一位年屆七十的挪威文學作家,提筆致尚且年幼孫子們的公開信。人生在世排除了文化差異所造就的作為不同外,根本上人類的想法可以說有許多方面相同,常常思考著以下兩大類的問題:(ㄧ)沒有永遠且普遍答案的問題。(二)很可能有答案卻難以解答的問題。第一類問題指的是攸關於人類生活的哲學議題,例如何謂美好的人生?何謂公平正義的社會?何謂愛?何謂道德?等等,相當值得人們深思熟慮,找尋出屬於自己的答案,並且於自我生活中付諸實踐,朝向期望的方向邁進。第二類問題指的是攸關於人類存在的哲學議題,例如何謂大爆炸?何謂宇宙的本質?何謂有意識生物?何謂宇宙意識?等等,相當值得人們仔細探究,盡可能解決大自然的種種謎題,得以了解、珍惜並尊重擁有生命的自己與他人,以及生生不息的自然環境。作者於另一本著作「蘇菲的世界」已集中探討第一類問題,卻發現第二類問題實為第一類問題探討的根基,於是在此著作「此時此刻,我們相遇」集中探討第二類問題。
作者於年幼時期初次感受到了自己與眼前世界彼此不相容,自己猶如獨自一人身處於世界上,因此意會到了自己會死亡的事實,更對於世界的構成與自己為何生存於世界上產生了疑問,但向成人提出這些疑問的同時,卻更像是自己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提出問題,令人感覺到執著於一些有的沒有的想法,卻也終其一生對世界進行仔細的探究。初次著醒於林地中,眼見大地各式生物各得其所地生存著,讓作者意識到自己本身也是類似的情況,自我既屬於自然亦是自然,此意謂著自己屬於自然的一部分,同時也是自然本身。在接觸了大自然及自我內在這些深層的連結後,難以言喻的安定祥和感充斥著全身,彷彿臣服於超出平時認知且更宏大、更堅實及更溫暖的事物,任憑它吸收著自己。此種解放性的思想跳躍,來自於自己參與了更大的整體,以致於成為自我靈魂的共同體,使得自己閱讀了它的思想,就好像自己閱讀了自己的想法一樣。上述所談論的一切隸屬於人類「意識」的範疇,得以讓自我了解自己與環境的依存關係,儘管如今科學發展日新月異並進展快速,依舊無法對「意識」建構出一套完整的說法,使其仍舊是宇宙裡很大的謎團。「超心理學」述說著擁有超越感官認知的能力,「共時性」述說著不帶因果關係的事件同時發生以解釋「超自然事物」,這些都試著解釋上述奇特的接觸經驗,卻更像是基於「想像力」並以「人性」為根本所呈現出的說法,因此貼近人們並成為宗教信仰的其中成分。著眼於無法用科學證實的經驗,常會滲入人類憑空的「想像力」,並且誤以為貼近而適用,故將探究的焦點轉向大自然、地球甚至是宇宙,反而能奠基於真實存在的世界,來尋求較為合理的解釋。
人類利用高倍率的望遠鏡看向宇宙,而在登陸月球後回望地球,也才得以藉由太空人的視野,真正認識到人類身處於宇宙中,那微渺僅有一點的星球;更進一步得知太空人自己與萬物合而為一,並且獲得一種宇宙充滿意識的強烈體悟。太空人的經驗說明了過去幾百年來,人類由於「唯物主義」的科學觀點,以致於過度重視物質的實體組成,而遮蔽了誠如「意識」的心靈層面,因此忽略了「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也就漠視了人類在「意識」的更深層面上,彼此緊緊相連的可能性,一直來說對於實體存續相當重要。對於宇宙而言,光速十分緩慢,此意謂著在不同位置上進行訊息傳遞,將會各自收到延遲的回應,也就代表著宇宙中存在許多「現在」,每一個「現在」只對於鄰近位置有意義。單就地球而言,科技發展迅速讓人類接收到過多的資訊,而忽略了「此時此地」所有值得人密切參與的事情,無疑讓「活在當下」成為現代人的遺憾;資源開採過度讓生態失去了該有的平衡,而破壞了「大爆炸」後逐漸形成有利於物種生存的自然條件,無疑讓「自然循環」成為現代人的損失。有鑒於宇宙的浩瀚,太空文明存在與否尚待查證,但考量彼此來回溝通在時間上所需的大量延遲,做好地球的永續性發展便十分重要;神話中善惡力量的對立,同時存在於人類之中,而「利他」或「善良」可能不全然自行生成,必須透過後天學習來展現;因此,得以更進一步透過「道德」及「政治」,保衛住生命根基與人類文明;此意謂著自己要能與後代溝通,也才能與太空文明進行溝通;作者寫下對孫子們的跨世代公開信,便猶如地球文明與太空文明間的對談,彼此都存在著時間上的延遲。在無線電天文學不斷發展的未來,尋找太空文明的行動也持續進行著,故接觸上太空文明極有可能不是幻想,反而是令人興奮不已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