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讀後感想

Posted on

Posted in 書籍閱讀

 

青春

 

青春緊接著童年順延開展,在詩意萌發的狀態後,滲入了不相容現實的微微苦澀。十八歲以前的青春,鋪陳於顯而易見的經濟半獨立中,仍在夜宵令的受限下,流連於派對的新奇交友潮流中;然而,暗地裡遨遊地自詡為詩人,自是不喜愛交際於無法沉醉詩意所誘發千絲萬縷情感的情境,那股憑藉著詩文的意志藏於隱晦未明,因此無不顯得堅韌無比。一段偶然接觸到賞識自己詩文的經歷,卻在燃起萬般花火之際,因為人去樓塌及音訊全無,猶如墜入無止盡的深淵。自此之後,深刻地懊惱於自身的消極被動,而沒有藉由親密關係留住一切,使得詩意看似曲調未明,卻不經意地主窄著往後的童貞取向,以此拋出了有關童貞與寫詩無法明喻關聯的大哉問。童年裡來自父母根深蒂固地雙重言論:女人趕緊嫁了由男人照護、女人無法成為詩人,依舊遍佈於此階段的眼前世界,甚至於心上留下了印記,使得托芙對此無比厭倦之際,一度陷入對於自身沒有過多評論的關係,以此認定此即是所謂的愛情,爾後才甦醒於詩意驅使的永恆愛戀。

十五歲告別了童年,而十八歲以後搬出了原生家庭,更宣示著邁入青春的另一階段,猶如維吉尼亞.吳爾芙所聲稱:「女人需要一間房間,和一筆屬於自己的錢 。」標誌著不在空間上受限於原生家庭,不受那些互動所引發的童年記憶纏繞,以此獲得全然的寧靜片刻,開闢出寫作心靈的寬廣天地。全心全意地投入詩文天地,彷彿冥冥之中為托芙帶來另一段鮮明的際遇,儘管希特勒入侵它國的危機迸發,而房東沉溺於希特勒的偉大演說,聲響穿透了厚實牆面而震動著周遭世界,仍舊憑藉著自身對撰寫詩文的無比熱情,以及對自身詩文的推薦,進一步獲得刊登期刊的偶然機會。托芙流連於先前每一段短暫關係,並且最終總在對方長揚而去於空蕩蕩的街頭,成為一場又一場無以明言的邂逅,為青春帶來暫時的、脆弱的甚至不穩定的氣息;然而,此次與期刊編輯的相遇,結合了每一個賞識詩文與心靈對話的優美片段,充分體現了托芙所憧憬愛情的真正樣貌,儘管依舊是一股衝動,卻不是僅憑藉著外表優劣的一股愛戀。托芙慣於透過撰寫詩文,撫平生活情感上的任意變化,更於此後獲得了救贖。儘管如此,托芙似乎無法言喻為何執著急欲於發表詩文,好讓那些對詩文有所感知的人,在閱讀完詩文後感受到內心的純然喜悅,而此更像是在特定的人群中尋求認同,為自己帶了歸屬於特定人群的感受,無形中奠定有所貢獻的自我認定。這樣的主旋律儘管在托芙的青春中略顯崎嶇,甚至在閱讀的過程中顯得顛簸,有時又偏離了許多,卻總是在種種細微的生活情感中,發現它依舊存在的身影,原來才知曉詩文與那些表面無關的生活,其實相當緊密地共通表裡,而詩意更為其中貫穿的顯明意志。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