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丹是教室」觀後感想

Posted on

Posted in 電影賞析

 

不丹是教室

 

每個人心中都有著夢想,那是遙遠時空裡尚未觸及的想像願景,深深地活在人們的心中;儘管身處於日常生活中的每個當下,頻繁地與人事物進行互動交流,卻因為情感上熱切地嚮往,夢想始終位居生活目標的首選。「不丹是教室」的劇情實屬平順和緩,當片尾的黑幕伴隨著「圓滿犛牛之歌」淡入,卻讓人開始意會出主角在嚮往的夢想國度裡,獨唱著那段偏鄉任教且平淡的歲月裡所習得的曲目,究竟是何等的內心衝擊,以致於開始認真思考自身生活裡,外求的夢想果真無限美好嗎?身邊的例常確實平淡無奇嗎?這是一股思緒上兩端來回的釐清,最終得以尋找出一種平衡的觀點,得以銜接兩方而兼具永續性的參與。

人們很容易由置身事外的狀態,衍生出對於特定情境內,攸關於「抉擇」的理性觀點;本片劇情敘事的主軸,娓娓鋪設出「夢想」與「日常」的交疊軌跡,並透過特定橋段所引起的情感漣漪,引領觀眾進行思考。主角在教師的生涯中,似乎尋找不出熱情所在,開始夢想著心中美好的境地—澳洲,面對外婆猶如浮語的嚷嚷,依舊是我行我素般地堅決,卻在校務主任的安排下,前往高山的「魯納納」偏鄉任教,以填補前去澳洲前的空檔時日。前往偏鄉的遙遠路途中,主角沿途頭戴耳機,自外於眼前的一切人事物;面對深入偏遠之地的信仰作為,抱以輕忽無關的心態來面對;甚至目空於校舍的簡陋,揚言隔日便將立即離去;然而,逐漸得知全村以「老師是能看得見未來的人」的觀點,如此隆重與崇敬地與之相處,更在眼見當地教學物資的匱乏之下,著手開始進行一點一滴的改善。在這過程中,更從當地女子美妙歌聲中,學習到「圓滿犛牛之歌」的哼唱,以及歌曲背後不為人知的感人故事;女子緩緩道出面對眼前優美的景緻,便會不自覺地演唱著此曲,這是一種不帶任何目的的行為,純粹是貼近此處的一種情感抒發;事實上,當歌曲音調的多層次轉折迴盪在山谷中,很容易讓人輕易地感受到,那種結合大自然景緻的緊密契合;主角更從村民的視野得知,將供應日常生活所需一切的犛牛,視為神聖崇高的動物,並與之培養出獨特的情感。在致力於教導學童的過程中,除了從當地的匱乏中盡力奉獻外,也逐漸心領神會全村民,以緊密貼近當地的觀點,認真思考著與生活著。然而,冬季大雪覆蓋之日將臨,主角還是在全村民的目送,以及村長只為重要人士而演唱「圓滿犛牛之歌」之下,踏上離開當地的路途,轉而前往朝思暮想的澳洲。駐唱於雪梨的餐廳,面對的盡是台下各自歡樂的顧客,自己的歌聲傳唱僅僅是一種毫不顯著的點綴;此時,那段偏鄉任教歲月裡的回憶湧上心頭,佈滿「圓滿犛牛之歌」歌詞的皺褶紙張,乘載著緊密連結土地的鄉愁,透過再次唱出此曲,得以紓解此處漂浮狀態的無奈。

有時候夢想雖遠,卻因為情感上的嚮往,而讓夢想顯得很近,大概只有一步之遙;然而,日常雖近,卻因為情感上的疏遠,而讓日常顯得很遠。等到踏入夢想之途後,卻又因為不如所想,使得夢想開始漸漸疏遠;然而,遠離當初視為平淡的一切,卻又在此時離得好近好近。這之中的關鍵,在於人們始終不懂得將夢想與日常相結合,反而抱持著分而視之的觀點,以致於非得在之間來回碰撞,才得以知曉兩者實則應該並重,不可偏一而廢。這是希臘哲學教會我的一切,我想也是此部電影讓我想起的一切。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