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的教室」中班主任阿久津對學生講述有關於「為何要讀書」的一段話,著實地讓我印象深刻:「讀書不是非做不可的事情,而是想要去做的事情。今後你們會遇到很多很多你們不知道、不能理解的事情,也會碰到你們覺得美好的、開心的及不可思議的事物,這個時候作為一個人自然會想瞭解及學習更多,失去好奇心及求知慾的人不能稱為人。連自己生存的世界都不想瞭解,還能做什麼呢?不論如何學習,只要人活著就有很多不懂的事情,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大人好像什麼都懂的樣子,那都是騙人的。進入好大學也好、進入好公司也好,如果有活到老學到老的想法,那就有無限的可能性,失去好奇心的那一瞬間,人就死了。讀書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成為出色的大人。」正因為這橋段引領我進而觀看整齣日劇,但在觀看過程中乃至於結束,卻對於阿久津過往的人生歷練與如今近乎魔鬼般的教學方式,產生了銜接上的情感震撼,而這股震撼久久無法消散,主要來自於阿久津本身對於教學的無比熱情,卻選擇了對學生未來有幫助的嚴苛方式,化身為權威並刻意疏遠學生進行教學,正是其內心實際上喜愛著學生卻隱藏於言表的奉獻作為,貫穿了整齣日劇的核心。另一方面,班級中的學生神田,在與阿久津無情的互動下,始終秉持著善良的本性走過情緒低潮,並且開始逐一找回每位同學對自己的愛與信任,甚至以此渲染了家中每位成員,積極樂觀地看待自己的未來,可謂是劇中伴隨著阿久津的冷酷無情,而令人深感溫馨的另一主軸。
這齣日劇,講述著一班六年級生在阿久津的魔鬼教導下,如何由初期班主任刻意行使嚴厲教條並聯合家長而彼此孤立對抗,走向中期班級關鍵人物的溫情感化群體而彼此逐漸團結一致,直至後期更進一步以成熟圓融的態度說服家長,形成學生整體戰勝教師的局面。在學生與教師對抗的過程中,不免感受到教師全面監控下的冷酷無情,以及學生初期相對的軟弱與無助,更在教師以成績為基準定奪一切之下,造成學生彼此的競爭乃至於猜忌,由於學生間失去了彼此的情感交流,使得每一位孤立的學生不由得聽令於教師的權威。在這樣的情勢之下,沒有好成績又不受歡迎的學生,透過討好教師來讓自我安心踏實,而教師更順著這樣的態勢,唆使部分學生作為監視全班的告密者,使得在成績分化一切下弱勢的神田,在不斷預謀平反教師卻被揭發而更加弱勢,徹底被全班孤立而情緒潰堤。
藉由阿久津的種種作為,班級彷彿成為縮小版的社會,內部處處顯露出人性的黑暗面;然而,儘管此時的神田迴盪在情緒谷底,卻秉持著善良的本性亟欲喚回同學間的愛,在欣賞每位同學各自的優點與長才下,透過一段又一段與同學真情相處的片刻,以自我為核心拉回一位又一位同學的心,彷彿形成對抗阿久津而逐漸壯大的群體。阿久津過往掌握住學生與家長各自的弱點,此也總是幫助她善於透過家長對學生進行反抗的壓制;然而,由情緒谷底翻轉而隨後感受到滿滿同學愛的神田,也早已從磨難中習得處事的智慧,深知教師、家長及學生必須共享有學校透明的資訊,故主動積極地安排家長傾聽學生發自內心的真摯談話,以此安撫了家長對於學生未來升學的憂慮,也瓦解了阿久津進行最後壓制的企圖。儘管神田身處的壯大群體,不斷尋求對抗阿久津的有效方式,但神田內心深知阿久津的真實用意,在於幫助學生培養出獨自面對與處理事情的能力,對於阿久津的觀感早已轉為感恩,最終仍無法阻止同學向教育委員會的告發,讓阿久津再一次因為教學不當而進入再教育中心。
在阿久津看似獨裁管理班級的作為下,倘若沒有出現像神田這樣的學生,班級相當有可能陷入無止境的鬥爭當中,以及阿久津的永恆獨裁;然而,作為兩部前傳的墮天使與惡魔降臨,由阿久津的成長背景與人生經歷,成為理解她性格與行事想法的絕佳視角。從前的阿久津與神田相似,秉持著愛的教育原則珍視每個人不同的優點,以面露微笑地好言相勸進行教導;然而,卻因為缺乏關愛的學生,無法從她口中認定為最愛,並且近乎惱羞成怒地陷害下,由校方被迫解職回家。選擇步入禮堂後育有一子,阿久津用盡心力把自己的兒子照顧到最好,卻在一次的疏忽中導致兒子獨自溺斃。丈夫不解地闡述著阿久津始終過度以自身的觀點,思考他人的需求來行事,更私自認定此便是所謂的愛,使得兒子生前自認為因此軟弱而導致父母失和吵架,結合父親在婚前嘲諷自己遇到問題不解決而選擇逃避,阿久津才開始有了第一層的醒悟。隨著種種不如意造就的情緒潰堤而選擇自殺的當下,又接獲當初讓自己被迫解職的學生來電,因為未婚懷孕又自認為得不到關愛,直嚷嚷著要尋死,卻在阿久津給予一巴掌後醒來,訓斥著要面對問題思考如何解決,但遇見不懂的事情就要持續地學習,並且要適度地付出對他人的關愛,才能對應地得到來自於他人的關愛。學生感謝阿久津遲來的一巴掌讓自己重新走上正軌,更勉勵她秉持著教學熱忱持續任職,透過為學生未來著想的適當體罰矯正偏差行為,以挽救更多像她一樣,陷入迷途而不知未來方向的學生,這些種種讓阿久津有了第二層的體悟。
結合了人生中途的種種變卦,因而生成的兩層體悟,阿久津選擇面對自己當初在教學上的問題,開始換位思考而捨棄自身認定是愛的教學方式,反而認定採行適當的體罰來矯正學生偏差的行為,長遠來看才是對學生真正有幫助的教學方式,也才是老師對學生真正的愛而非以往的溺愛,以此作為解決自身問題的辦法。重拾教學的用心與熱忱,卻來到了一個霸凌現象叢生的班級,在霸凌的學生致他人於死地不成下,詢問著阿久津為何不能殺人的敏感問題,這時的阿久津選擇兩、三巴掌的適當體罰,顯然已經遠遠不夠壓制住學生變態的心理。在兩人拳打腳踢之下,阿久津受了刀傷及重擊傷,學生也因為阿久津以不能剝奪他人享有人世間美好一切,為其自身不可撼動的權力,作為回覆不可殺人的壯烈言詞,伴隨著雙手鎖喉以致其於死地的恐怖行為,徹底地痛哭且收斂暴戾之氣。最終,阿久津被送往再教育中心作為懲處。有過面對死亡的嚴峻歷練,阿久津面對後續學校校長的拜訪及聘任,直言必須自己將塑造為一面高牆,也就是讓學生無論如何都無法攀越的高牆,並且會做好每一位學生的身家背景調查,以徹底掌握每一位學生的身心狀況,更會對逾越規矩的學生施以體罰,必要時更會進行全面的監視,我們可以說此為阿久津的終極體悟。
最終,阿久津將自身塑造為權威,並且搭配冷酷無情的管理方式,目的在於學生發生不利於未來人生發展的偏差行為時,在執行處罰當下能夠讓學生莫敢不從,更逼迫學生懂得進一步克服自身所處的逆境,反轉為有利於未來成長的內在素質,此便是阿久津歷經一連串的人生事故後,結合教學理論與現實狀況的最佳作為。看完本劇,一直思考著教學必須以有利於學生未來為目標,而學生未來勢必進入社會生存,那麼教學可以提前模擬社會實際的狀況,並且增強學生應對各方面的心理素質嗎?如果更進一步思考,人類本來就有著事情發生後遭受衝擊,再來思考自己必須改變,以避免類似事情再度發生的特質,那麼倘若看著眼前學生種種的作為,必定不利於未來於社會中生存,適度地執行處罰是否能夠引導學生提前進行改變呢?對於前述兩個問題仔細思考後,可以發現處罰本身更像是營造一種後果,等同於學生憑藉著目前偏差的作為,在教師界定下所產生的後果,並且完全施加在學生自己身上,目的主要在於提醒改變的性質,而偏差的程度將與處罰的嚴厲、提醒的力道成正比。想當然執行處罰的教師必須具備權威,以此抵抗學生不改變的強烈意願,唯一必須注意的是執行處罰的教師,其身心狀況是否總是健全,以及處罰的內容如何界定適當或不適當呢?我想這些都是相當值得探究的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