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戴著有顏色的濾鏡看著外在世界,儘管外在世界變化萬千,總能堅持著自己的信念,以及相對應衍生出的行為,以努力不懈的姿態直達內心的目標。這樣傳奇勵志般的一段話語,似乎常見於成功人士的自傳,讓人總以為堅持並努力定能克服一切。當我們將場景切換至投資市場,眼見相關指數的變動永不停歇,身處於當下某一片刻,甚至無法得知下一片刻的的變動。這裡令我想起一段邏輯的論述:「如果能夠知道以後指數的走勢,早能因為精準投資而家財萬貫。」於是,面對現實面,我們依舊是那位無法預測未來,只能冒著風險進行投資的一般大眾,希望藉由投資這項槓桿來取得額外的資金。
透過理性思考的琢磨,投資者了解到「無法預測未來」,但在心理層面運作之下,等同於必須「面對未知」的窘境;對於一向習慣於明確方能行事的人性而言,產生了莫大的考驗及威脅;因此,接連引發了惶恐的情緒,強壓過「無法預測未來」的事實,讓注意力又重新導回「指數變動」;試圖透過參照「歷史趨勢」的方式,減低那種「束手無策」的感受。此歸屬於美國心理學家羅洛梅,所認定人類自有的「人性」—希望從「歷史」中尋求答案,來安撫面對當下「未知」所生成的「焦慮」。於是,投資者開始採用「技術分析」,藉由分析過去指數的變動,試圖參透當下指數的變動;儘管已有大量的研究資料顯示,此並非一個完全可以參考的方式。透過上述俯瞰投資心理的高度,看見了人類飽受心理支配,導致理性思考的侷限性;因此,為了充份地運用理性思考進行「真正的投資」,投資者的身心必須全然地接受一項事實—指數變動無邊無際;此意謂著必須將「任何分析將無法預測」的信念,置放於心理的最根本之處。
建立起上述的信念後,等同於全然地認定「市場永遠是對的」;此時,投資者的心態將由「市場指數朝自己預測想法變動」的天真原則,完全轉向「自己的想法隨著市場指數變動」的務實原則。投資者將明確地了解,無法透過第一段所述,憑藉著努力翻轉市場指數,讓自己的投資績效優良;反而,陳列出市場指數未來可能的變動趨勢,並進一步運用理性思考研擬出對策,使得自己能盡量在任何變動下,保有次佳的獲利或是最低的虧損。經過這樣的決策程序,才能真正延長投資的底氣,也才能在關鍵時刻裡,做出事後回顧下較佳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