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心態的調整 II

Posted on

Posted in 投資觀念

 

早起享用完美味的早餐後,旋即趕往上班的地點。這是一般上班族的日常情況,也象徵眾人背負著勞工身份的生活型態。月底或月初固定的薪資撥入帳戶,眼見向上跳動的帳戶數字,早已成為習慣中的生活模式。上班所在的企業及其它類似相關的公司組織,透過整體市場所揭露的不明確資訊,深度思考可能切入其中的商品,隨後冒著風險並做出決策,進入商品發展的固有程序,最終透過銷售來試圖獲取利潤;這些與自己幾乎毫無關連的事務,自然不在工作範疇內所必須理解,連帶使得自身處事的信念裡,無法囊括依此運作的相關原則。這樣的原則源自於公司組織,實際上鑲嵌在世界的資本循環裡,進一步透過資本有力的支撐,使得整體得以各階層「分工合作」的方式,如此週而復始地循環運作。當我們將目光集中於資本循環時,首當其衝地面對不可預測的未來,再透過無法得知結果的決策,最終落在既定方向的商品發展流程。隔著決策的建立,我們看見分峙兩端的場域,一側是「未知」及「不明確」的場域;另一側是「已知」及「明確」場域。後者中實際接觸商品發展的勞動人員,相較於前者中實際接觸趨勢發展的決策人員,由於行事方向已給定,承擔的風險將低上許多,獲利亦相對固定。重新回到資本的循環中,商品銷售的對象大多數為同是消費者的勞動人員,他們拿著相對固定的薪資進行購買,進一步促進公司組織的利潤,而公司再將部份的利潤分配給勞動人員,整體概略地構成世界的資本循環。透過上述「資本循環」觀念的探討,主要目的在於檢視其中非資本相關的顯著分野—「明確」、「不明確」或「已知」、「未知」,明瞭各自承擔的「報酬」與「風險」不同,最後觀察及處理事務的角度,勢必也將截然不同。

身處於「已知」場域的勞動人員,常憑藉著刻苦耐勞的身心,鞠躬盡瘁般地處理好眼前被分配的事務,更常將所付出的大量心力,私自對應至更多的薪資;然而,從「風險」與「報酬」間的關係,可以清楚地了解薪資並非毫無上限地增長。在「已知」場域中,本著明確的方向進行相關的商品發展,無形中亦形成如上述的信念—「勞動」與「報酬」間呈現線性關係;倘若依循這樣的信念看待決策人員,將會以「勞動多寡」的因素加以檢視,試圖解釋其「報酬優渥」的現象,結果卻常常讓他們大失所望。尚未學習以新的觀點看待「未知」場域,將持續將「報酬優渥」錨定在「勞動多寡」,並且很快地發現彼此之間不成比例的對應關係,進而讓自己處於情緒不平衡的狀態。持續抱持著舊有的信念,加劇了情緒的不平衡,最終甚至產生了「偏見」;更進一步,將衍生資本循環的資本主義,批評成以壓榨基層勞工為主要手段,圖利高層或財團的制度催生者。從資本循環的制高點,先不論高層或財團規避制度上的漏洞,並且實質上剝削勞工的任何情事,可以清楚地看見跨越不同場域時,必須懂得切換觀察的方式及思考的觀點,才能真正客觀地得到正確的結論。顯然地,大部分的人依舊如上述,抱持著狹隘的見解思考公司的運作,以致於打從心底仇視那些坐擁豐厚資金,卻看似沒有太多勞動的高層人員。這裡有個值得深思之處:置身於同一個制度之下,從自己的視野看見其他人,並不是以自己慣見的方式,卻取得相當豐碩的成果,其結果有可能是「自身信念」或「制度本身」產生了問題。然而,人類覺察「自身信念」有一定的困難度,遑論對其進行深度的探討;於是,最容易歸咎的原因,便是眼前所見的「制度」—由當今世界的「資本主義」所促成。在這樣一連串心理運行的過程,將不知不覺地仇視不從事自我認定的勞動量,便能取得豐厚報酬的人們,相當然這樣的認定範圍,會輕易地擴展至類似性質的投資者或資本家,甚至更進一步地,將這樣的情緒投射在其所屬的「交易行為」及「金錢」。然而,勞動人員終究必須面臨一個現實:他們不可能一輩子僅憑藉著勞力,便能安享退休後的生活;於是,必須懂得運用連帶仇視的「交易行為」及「金錢」,來活絡並增長自己的資產。

一個人若是徹底的身心協調,將能在不受情緒干擾之下,相當客觀地接收外來的資訊,並且維持相當高的專注力;經過長久時間的沈浸,便能對所著手的事務培養起敏銳的直覺,以利更快速且更精確地反應;關於這方面的成因,可以詳見「萬能金鑰」讀後感想一文的分享。當一個人經過理性的思考之後,決定透過「交易行為」及「金錢」來擴增資產,卻沒有覺察到自己內心深處,對於兩者長久以來的仇視;於是,就像是兩個分裂的性格,同時運用「金錢」來發揮「交易行為」,外在順從於此,內在卻百般抗拒;如此身心不協調的狀態,將會增加其痛苦煎熬的程度;相當然又因為受困於情緒認知的障礙,而無法客觀地接收外在資訊,也就無法以正常心態進行交易上的判斷。這樣的情況好比一個人仇視自己的行為,此時卻又要從事相同的行為,造成混亂又失序可想而知。追根究底,在於始終無法以完整的視野,從「資本循環」的觀點進行理解,便急著搪塞狹隘思維所造就的觀點於其中,導致於一連串的錯誤解讀及既定偏見,造就最終無法挽救的情勢發展。回顧所有的歷史發展,任何制度的生成皆經過上百年甚至千年的激盪,才有如今所見的樣貌;天底下沒有完美至善的制度,能夠造就國泰民安的盛世,然後就此一了百了;有時候更像是因為人性的使然,造就整個制度往某方向傾斜,但這並不完全代表制度毫無可取之處,也許僅需要矯正或制衡某幾項因素,便能讓制度平衡地發揮功用。有時候看待制度,其實參雜著思考者自身的心理投射;也許因為自己無法在其中取得所想的好處,便全然地否定制度本身;以純然的理性思考這樣的行為,其實無助於解決自身的困境;其實,更應該從擴展自己認知世界的方式著手,盡可能以完整的樣貌看待世界,才能在過程中以盡量客觀的方式,思考自身的處境以及未來,還有最終可能運用「金錢」從事的「交易行為」。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