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市場的價格波動的「時機」與「幅度」,總是無法透過任何的方式預知;然而,對於投資者而言,倘若能衍生一套應對的原則,來參與「週期性」且「波動性」走勢的投資標的,將能在投資的激進步調中,同時盡量兼顧保守的需求。如下圖一所示,顯示出「投資市場」與「個人資金帳戶」間,資金流動的相互關係。首先,從左側第一步中,由個人帳戶投撥本金M進入投資市場開始,相對應的現金流量表則如下所示;當市場價格走勢逐漸上揚之際,輾轉來到第二步;沿途每當價格走揚令本金M成長20%時,便將資金Mx0.2自投資市場賣出,提撥回個人帳戶之中;總共完成了兩次賣出的操作,如圖中橘線所示,即為資金自投資市場流向個人帳戶;於是,從以下對應的現金流量表得知,投資市值依舊為本金M,而現金則為Mx0.4。當未知的價格走勢在完成第二步後,出乎意料之外地形成反轉,直至第三步時,本金M則因此對應減少Mx0.4的市值。第一至第二步之間,投資者「沒有」或「有」將獲利Mx0.4贖回,在第三步時投資市值與現金總和,將同樣重回本金M ;唯一的差別並不在於實質金額總和的差異,而在於投資者心理上的微妙差異。
圖一、「逢高減碼,逢低加碼」原則的應用。
前述投資者的注意力,由於完全放在市場走勢對其中投資市值的影響,將會自心底浮現資金開始虧損的擔憂,甚至是恐懼的情緒;後述投資者的注意力亦相同,但因為手中握有現金,又適逢買進的價格下跌,將會自內心浮現出相反的樂觀,甚至是興奮的情緒;兩者相互比較,也就能發覺必須「逢高減碼」的深層原因,其實並不在「資金層面」,而是在「心理層面」的考量,同時將讓投資者得以「逢低加碼」。倘若第三步時,投資者將Mx0.4現金投入投資市場中,雖然市場繼續修正價格,最終又再度反轉上揚;在價格逐步上揚的過程中,再次秉持逐漸收回獲利的原則,於是在第四步時,如下所對應的現金流量表中,除了投資市值增加到M+Mx0.4外,現金也因為第三步再投入的緣故,增加至(Mx0.4)x0.4。由於市場的價格持續不停上揚且高過以往峰值,再次由市場贖回更多的現金,使得續留在市場上的金額減少至Mx0.3,為了慎防往後不預期的價格修正,使得贖回的現金可以再次加碼。
從上述冗長的敘述中,能夠明瞭隨著市場價格走勢逐漸上揚之際,對應贖回獲利的操作,除了慎防走高後不預期的下修,對投資者心理產生不預期的恐慌之外;亦能進一步將此資金,在下修後的低點再次投入,以搭上後續價格反轉走高的獲利列車,再次沿途獲利了解,儲備往後價格再下修時,本身心理安頓的力量及再投入市場的籌碼。整個過程,其實就是「逢高減碼,逢低加碼」重要原則的核心理念。
如上探討的「逢高減碼,逢低加碼」原則,將應用於此次因為新冠狀病毒下殺的股市走勢中,並進行更為詳盡地探討。如下圖二所示,當新冠狀病毒造成股價嚴重超跌中,投資者已經就本金M,等效投入在左下側跌幅P的位置後,得以取得初步的勝利。隨著市場價格逐漸上揚,劃分出P1、P2、P3、P4及P5五個階段,並「假設」市場未來亦會因為市值過高,以及總體經濟的週期因素,產生如基本面衰退的大修正。所以,如今乘著市場價格逐步走揚的列車,必須順應上述的原則,研擬出更多的細節。在這樣的細節中,劃分出每個階段中的兩項參數:「報酬率K-1」及「本金比例R」,並以本金M於P點投入後,針對兩種不同的資金操作狀況,進行最後總金額的相互比較:採用及不採用「逢高減碼,逢低加碼」原則。於是,產生圖三下方的表格,前兩次在P1及P2位置,只贖回本金M根據K-1的獲利;到了第三位置P3開始,除了收回當下本金根據K-1的獲利外,亦收回本金根據R的部份金額。其中G為市場因基本面下跌後,將先前五個階段「逢高減碼」所累加的獲利,「逢低加碼」再投入位置P6時,與最後「逢高減碼」位置P5的倍率關係。
圖二、「逢高減碼,逢低加碼」原則,於實際操作中的應用細節。
針對採用及不採用「逢高減碼,逢低加碼」原則,也就是本金M投入位置P後,調整或不調整兩種狀況,分別列出以下的表示式,表示位置F時的「最後總額」:
經過以上仔細的推算,產生了公式(a)及公式(b)。比較調整及不調整的最後總額Total,可以發現不調整的最後總額—公式(a),相較於調整的最後總額多出後方的關係式;若進一步針對此關係式大於求解,便能夠產生公式(b)的Dmin表示式。對照上圖二,可以得知Dmin的實質意涵:贖回獲利的總和再投入位置P6,與先前逢高減碼最後階段的位置P5,兩者之間存在一個最小的跌幅關係,將決定調整後的最後總額是否大於不調整的最後總額。若實際再投入時的位置P6,其與位置P5的關係大於Dmin,將能確保調整後的最後總額獲得增長;反之亦然。
透過下圖三的總整理,自從位置P投入本金M後,當價格走勢逐漸上揚之際,初步規劃出五個階段,逐步以報酬率K1-1、K2-1、K3-1、K4-1及K5-1,賣出投資標的並轉為現金;在最後三個階段亦逐步以本金比例R3、R4及R5,額外賣出投資標的並轉為現金。「報酬率K-1」及「本金比例R」決定之後,隨著走勢逐漸上揚,除了帳戶的現金逐步增加之外,亦能夠提前定義出最小跌幅Dmin,以作為下次大修正時,判斷跌幅是否滿足,並挪動帳戶中現金再投入的依據;如此便能使得最終位置F的總金額,勝過完全不調整的情形。在以下探討的實際範例中,將以固定K1至K5為1.1(也就是每一階段報酬率滿足10%後賣出)的方式,尋找出適當的R3至R5,以符合調整後總金額大於不調整的目標。
圖三、總結「逢高減碼,逢低加碼」原則,必須注意相關參數的設定,使得最終位置的總金額大於不調整的情況。
如下圖四所示,為實際的操作訂定出相關的參數設定:K1至K5為1.1(也就是每階段報酬率10%後賣出)、R3=1、R4=0.8及R5=0.3,將求出最小跌幅Dmin=9.52%;若外加上走勢上升幅度以最小0%而最大10%,高於位置P5後出現向下的轉折;整體綜合來看,自高點算起必須出現大於9.52%至19.52%的跌幅,方能使得調整後的最後金額大於不調整的情況。一般來說,可以在自高點算起跌幅25%,也就是位置P6之處,等效再次投入所有的現金,也就是能夠滿足9.52%至19.52%的最小跌幅要求;於是,在最終位置F所能取得的總金額,最小及最大分別為不調整時的1.055倍及1.176倍。一般而言,自高點算起出現30%的跌幅實屬常見;所以,重點將在於出現此跌幅之下,現金是否能在超過9.52%至19.52%跌幅之處,成功地再次投入。
圖四、參數K1至K5=1.1、R3=1、R4=0.8及R5=0.3的設定,使得最終位置的總金額大於不調整的情況。
如下圖五及六所示,為跌幅達30%及以下時,資金以等比級數方式投入的示意圖。唯一不同在於,圖五在跌幅10%至30%之間,平均以等比級數的比重分配;然而,圖六繼承圖五在跌幅10%至25%之間,同樣以等比級數的比重分配,但圖五最後一筆在圖六,為確保能夠將全部資金投入,提前至跌幅25%時一同投入。圖五的方式等效在跌幅28.45%時,以100%資金投入,而圖六則等效為25.58%;無論是哪一種方式,均能符合上圖四中,所有現金等效的再投入點P6,必須滿足自峰值開始計算,最小跌幅為9.52%至19.52%的要求,並且還能保有適當餘裕的幅度。
圖五、資金以等比級數的方式,投入價格逐漸下跌的走勢,投入最大的跌幅為30%。
圖六、資金以等比級數的方式,投入價格逐漸下跌的走勢,投入最大的跌幅為25%。
透過上述逐步的探討,當投資市場的價格走勢,從恐慌的低點逐漸上升時,規劃出五個階段的資金贖回計畫;然而,在真實的狀況下操作時,將存在某種程度的機率,提前自之前的階段開始進行大修正;因此,探討大修正的狀況,分別提前於位置P2、P3及P4後,而非固定在位置P5後發生,將顯得十分必要且實用。為便利於此些狀況的評估,將以上推導出的公式(a)及公式(b),進一步將R3至R5皆為1,帶入後產生如下公式(e)及公式(f),以適用於第二及第三階段後,發生大修正時的狀況;進一步將R3及R4都為1且R5=R,帶入後產生如下公式(c)及公式(d),以適用於第四階段後,發生大修正時的狀況。
保留先前規劃五階段時的相關參數設定:K1及K2為1.1,將求出最小跌幅Dmin為4.76%。在一般自高點起算的跌幅為25%時,得以等效再次投入所有現金的假設下,依舊能符合4.76%至14.76%整體最小跌幅的要求,最後使得最終位置F的總金額,大於不調整時的狀況,並且最小及最大分別為其1.021及1.047倍。
圖七、保留初步規劃五階段的相關參數設定,大修正提前於位置P2後發生。
保留先前規劃五階段時的相關參數設定:K1至K3為1.1及R3為1,將求出最小跌幅Dmin為9.37%。在一般自高點起算的跌幅為25%時,得以等效再次投入所有現金的假設下,依舊能符合9.37%至19.37%整體最小跌幅的要求,最後使得最終位置F的總金額,大於不調整時的狀況,並且最小及最大分別為其1.017及1.052倍。
圖八、保留初步規劃五階段的相關參數設定,大修正提前於位置P3後發生。
保留先前規劃五階段時的相關參數設定:K1至K4為1.1、R3為1及R4為0.8,將求出最小跌幅Dmin為9.65%。在一般自高點起算的跌幅為25%時,得以等效再次投入所有現金的假設下,依舊能符合9.65%至19.65%整體最小跌幅的要求,最後使得最終位置F的總金額,大於不調整時的狀況,並且最小及最大分別為其1.029及1.093倍。
圖九、保留初步規劃五階段的相關參數設定,大修正提前於位置P4後發生。
總結以上的探究,當參數設定K1至K5為1.1、R3=1、R4=0.8及R5=0.3時,象徵自投資市場價格上揚的走勢,所劃分的五個階段裡,每個階段資金的回收比例;考量到價格上揚後,發生的基本面衰退,直接導致價格大修正的時機點,並不限定只在第五階段後,亦廣泛地探究第二、第三及第四階段後,發生的所有可能性;搭配相關參數「報酬率K-1」及「本金比例R」的設定及不同階段發生大修正的情況,能夠從每個階段推算出最小修正幅度Dmin,以作為大修正發生當下,所有現金等效投入跌幅點的重要參考依據;使得採取「逢高減碼,逢低加碼」原則,讓長期投資的最終總金額,能夠勝過不進行任何調整的情況,也就是能夠以有效率的方式,進行資金投資比重上的調整。如下圖十所示,為大修正發生的各個時機點前,資金續留市場與留回個人帳戶,佔總資產的比例試算。從中可以觀察出來,隨著價格走勢轉折點越晚發生,續留市場的資金比例亦逐漸縮減,而流回個人帳戶的資金卻逐漸增加;這其實符合直觀上的結果:為了就「當下確定的獲利」與「未來可能的獲利」之間,必須取得某種程度上的「平衡」,使得當下能夠獲利了結的同時,亦能續留本金在未來的市場上持續獲利;而這樣的平衡模式,必須在價格走勢的後段被打破;因為價格越高,大修正所發生的機率越高,所以續留在市場上進行未來獲利的本金,亦必須開始逐漸縮減,回流個人帳戶轉為現金;如此,將使得大修正發生且價格走向低點時,能夠再次由個人帳戶提撥現金,進行新一輪的加碼。
圖十、相關參數設定後,大修正發生的各個時機點前,資金續留市場與留回個人帳戶,佔總資產的比例。
倘若上述最後定案的操作,不幸漲幅過大超過位置P6,才開始造成向下的轉折,則必須新增參數R6=0,將剩下的本金及其獲利於位置P6時,全數賣出轉換為個人帳戶中的現金。原因如下圖十一所示,相關的參數設定:K1至K6為1.1(也就是每階段報酬率10%後賣出)、R3=0.6、R4=0.5、R5=0.7及R6=0,將求出最小跌幅Dmin=15.1%;若外加上走勢上升幅度以最小0%而最大10%,高於位置P6後出現向下的轉折;整體綜合來看,自高點算起必須出現大於15.1%至25.1%的跌幅,方能使得調整後的最後金額大於不調整的情況。一般來說,可以在自高點算起跌幅25%,也就是位置P7之處,等效再次投入所有的現金,使得最終位置F所能取得的總金額,最小及最大分別為不調整時的0.999倍及1.132倍;雖然稍微無法滿足最小跌幅範圍的要求,導致最終位置的最小總額,稍微小於不調整的狀況,卻仍然為可以接受的數值。由圖中的表格可知,全部的投資資金亦於價格走勢超過位置P6後,完全轉換為個人帳戶中的現金,整體實質獲利高達50.4%。
圖十一、相關參數設定後,大修正發生的各個時機點前,資金續留市場與留回個人帳戶,佔總資產的比例。
如下圖十二所示,為實際的操作訂定出相關的參數設定:K1至K5為1.1(也就是每階段報酬率10%後賣出)、R3=0.6、R4=0.5及R5=0.7,將求出最小跌幅Dmin=15.74%;若外加上走勢上升幅度以最小0%而最大10%,高於位置P5後出現向下的轉折;整體綜合來看,自高點算起必須出現大於15.74%至25.74%的跌幅,方能使得調整後的最後金額大於不調整的情況。一般來說,可以在自高點算起跌幅25%,也就是位置P6之處,等效再次投入所有的現金;但在這個參數設定的情況裡,將無法滿足所有最小跌幅範圍的要求;於是,在最終位置F所能取得的總金額,最小及最大分別為不調整時的0.996倍及1.107倍。
圖十二、參數K1至K5=1.1、R3=0.6、R4=0.5及R5=0.7的設定,最終位置的總金額存在無法大於不調整情況的可能性。
如下圖十三所示,為實際的操作訂定出相關的參數設定:K1至K5為1.1(也就是每階段報酬率10%後賣出)、R3=1、R4=1及R5=1,將求出最小跌幅Dmin=18.1%;若外加上走勢上升幅度以最小0%而最大10%,高於位置P5後出現向下的轉折;整體綜合來看,自高點算起必須出現大於18.1%至28.1%的跌幅,方能使得調整後的最後金額大於不調整的情況。一般來說,可以在自高點算起跌幅25%,也就是位置P6之處,等效再次投入所有的現金;但在這個參數設定的情況裡,將無法滿足所有最小跌幅範圍的要求;於是,在最終位置F所能取得的總金額,最小及最大分別為不調整時的0.986倍及1.035倍。
圖十三、參數K1至K5=1.1、R3至R5=1的設定,最終位置的總金額存在無法大於不調整情況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