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的定義

Posted on

Posted in 投資觀念

 

世界呈現的表象最容易為人所理解,也最容易淪為個人詮釋的終點依據;主要在於人們並非時時刻刻處於「理性思考」的狀態,而大多數卻總是先「情感認同」、後「理性思考」的狀態。所以,人們相當容易且不自覺地採用自身熟悉的環境裡,長久相處群體的觀點及長久所見事務的規則,針對任何一件事情,產生自我的觀察、歸納乃至最後的詮釋,並以此形成根深蒂固的信念;然而,每一種懷抱的信念,總有成立的「前提要件」,並非總是能夠適用於任意的情況。信念無法在所有情況皆能運用,主要在於人們並非先「理性思考」,仔細思考情況的脈絡細節,並爬梳彼此之間的關係,而後對得出的結論產生「情感認同」,而是自動遵循人類固有的天性,首先產生「情感認同」,其次才運用「理性思考」所導致。

在生活中談及「富有」時,一般人能聯想到的面向,主要如「富有形式」的表象,而非「富有機制」的內涵。一般人直覺上的「富有」,主要遭逢時代潮流中的「消費表象」所形塑,一廂情願地執著在「看起來富有」,而並非「實際上富有」。顯而易見地,人們常透過擁有的昂貴消費品,如豪宅、精品、跑車甚至是華麗服飾,來定義眼前人士是否「富有」;然而,真正的「富有」在於消費背後的「現金流」,是否能夠支撐起如此昂貴的消費外,更能確保自己不需要過度勞動而衣食無缺,甚至以此餘力幫助他人,讓他們同樣生活得更好。先有裡子後才有面子,但也有絕大多數人「只顧面子而不顧裡子」,或是「先有面子後顧裡子」,追根究底也許肇因於「仰賴他人眼中的自我形象」而活,而不是「向內權衡自我狀態」而活。對於富有定義如此地脫離常軌,將會影響一個人行動的依據,讓自己以更高的機率被帶往「貧窮」而非「富有」,因此成為「富有的窮人」。想追求「富有」,必須先追求「富有的思維」,長久下來形成「富有的信念」,才能依此展開「富有的行動」,最終享有「富有的生活」。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