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圖一所示,針對股價重挫後,由底部逐漸爬升的過程中,常見「事後回顧」股價的「正常修正」;然而,身處於「當下」,卻無法輕易得知究竟是「正常修正」抑或「異常重挫」;於是,藉由圖中「成交價」與「成交量」的相互對照,並搭配股票「交易量」基本的「供給」與「需求」推演,經過一番的整理後,將能獲得一種「可能性」的原則。
圖一、高點「異常重挫」與逢高「正常修正」的價量型態。
首先,針對圖一中左側的a、b、c、d、e,也就是自高點「異常重挫」的「價量型態」進行了解。參照圖三的股票供給與需求示意圖,底部輕微悲觀的氛圍下,場內的交易者率先供給一定數量的股票;然而,場外的交易者由於價格尚高,所以股票的需求數量不多;因此,供給大於需求不平衡,場內交易者開始壓低價格求售,但價格依舊無法吸引更多的場外交易者;於是,場內交易者就降低後的價格,縮減股票供給量與場外的交易者的股票需求量,達成彼此的平衡。上一次殘存求售的股票,外加上市場氛圍進一步悲觀,導致場內其他猶豫的投資者加入求售股票的行列,使得此次的股票供給量較上次增加;而預期未來股價會因為市場的悲觀氛圍,進一步下跌的場外投資者,開始進場而較上次增加股票的需求量;然而,股票的供給與需求依舊不平衡,導致場內投資者又進一步壓低價格求售,但價格依舊無法吸引更多的場外交易者;於是,場內交易者就降低後的價格,縮減股票供給量與場外的交易者的股票需求量,再次達成彼此的平衡。從以上a、b兩階段發生的過程,再次推演c、d、e的實際情形,可以清楚了解股票成交價將會一路下跌,而成交量將會一路增加,此便是圖一「異常重挫」所顯示的情形。走過圖二的a、b、c、d、e的過程中,由於場內猶豫的投資者逐漸大量拋售,使得場外堅定的投資者則逐漸進場接手買進;所以,走過此過程,猶如猶豫投資者將手中的股票,轉讓給堅定的投資者,使得最終跌勢趨緩時,場內堅定的投資者的佔比將遠高於場內猶豫的投資者。
圖二、高點「異常重挫」時供給與需求的平衡。
如圖一所示,經歷過「異常重挫」的階段後,場內投資者的性質已經翻轉,並且成交價的下跌趨勢已緩和到達底部,接著股票價格的上揚,將由場內大多數的堅定投資者帶動;由於股價「異常重挫」時,一般而言,利率將降至低點且貨幣十足寬鬆,使得場外貨幣的流動興盛,亦代表著場外的股票需求量將不低。透過圖一及圖三所示,當市場前一階段的悲觀氛圍過頭後,股票價格將會嚴重被低估,反過頭來便會以「價格已遠低於價值」的訴求,外加市場的氛圍無法再悲觀的觀點,由場內大多數的堅定投資者,惜售手中的股票,以固定股票供給量的方式逐漸求售;場外的股票需求則大於場內的股票供給,使得供給方抬升股票價格求售,最終在股票需求量順應股票供給量平衡下成交;以此類推完成了1、2、3階段的股價抬升,而股票成交量則迫於供給方的緣故,幾乎維持定量的形式,由圖一1、2、3階段對應的成交量可以得知。在市場氛圍開始逐漸轉為樂觀之時,總會有偶然發生的悲觀消息,使得固定股票供給量的場內投資者,開始降低股票的價格,此舉使得股票的需求方開始增加,進場承接較低價求售的股票;由於是股票需求方增加數量,與股票供給方的固定數量達成平衡;因此,圖一中4階段對應的成交量依舊接近固定。
圖三、逢高「正常修正」時供給與需求的平衡。
如圖三所示,接下來的5、6階段,如同上述的1、2階段,只不過差異在於經過上一階段的價格抬升過程中,因為股價走揚而陸續開始有場外的猶豫投資者進場,使得此時的投資者性質有了改變。如圖三7階段所示,當市場氛圍再次樂觀時,場內會有投資者開始尋求獲利了結,於是股票的供給量不再如上階段維持固定,極有可能開始增加;場外投資者又更加因為價格不斷抬升而陸續進場,股票需求量依舊大於股票供給量,於是大量抬升價格並以供給量為主,再次達成供給與需求的平衡;此時,對照圖一相對應的位置,將可發現交易量有可能有增加的跡象。如圖三8階段所示,當市場又再次走回悲觀的氛圍時,股票的需求量將大量減少,而股票的供給量維持前多,使得股票供給方透過降低股價的方式,間接讓股票需求量增加,最終又再次達成供給與需求平衡;對應圖一相對位置可見,成交價格較前次壓低許多,但成交量則增加許多。如圖三9、10、11、12階段所示,如同前述的過程,但場內猶豫的投資者更多,且在無比樂觀及稍微悲觀之際,提供更多的股票供給量,進而產生修正前及修正後的成交量皆進一步增加,而因為稍微悲觀的氛圍下,股票供給量更大於股票需求量,價格必須經過更大的修正幅度,方能吸引場外的投資者進場,以達成最終的供給與需求的平衡。如圖一中的8、12階段,成交價下跌時的成交量大增,其實代表著為數眾多的場外投資者,只要一等到價格下降,便會馬上進場買進持有,也就是價格大幅降低後,以增加股票需求量的方式,配合股票供給量達成平衡;此間接意謂著股價要大跌,在可能性上應當偏低。
圖四、股市價格走勢中的平均值與變異值。
如同開始此篇文章前,所提到針對價量型態提出一種「可能性」原則,此亦代表著或許沒有類似型態發生,股票價格依舊可能會開始不小的修正幅度;由於這樣的不確定因素,將必須以「機率」的觀點,來看待「未來價格」的變動,而價量型態則作為投資者的參考指標。透過圖四中過往的行情走勢,一般可以繪出平均線,以此得知修正時,相對於此的變異值;事實上,可以套用圖五常態分佈機率函數的概念,解釋相對於平均值的變異量,而此變異量則以「機率」的方式檢視,探討其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少。然而,透過以上詳盡的探討,發現隨著股價逐漸走高之際,場內的猶豫投資者亦逐漸變多,在面臨市場氛圍轉為悲觀時,將極容易受情緒影響,而大量拋售手中的股票,使得此處所言的變異量大增。正因如此,可以做出一項「機率性」的結論:當股價逐漸高漲之際,股價修正的幅度「可能」也會擴大。
圖五、常態分配機率函數中的平均值與變異值。
圖四及圖五,集中探討市場本身的「機率性」;然而,如圖六所示,投資者本身卻可能進一步因為「樂觀情緒」,使得自己擁有「未來行情不斷延伸上漲」的有力定見;這可以說是將「機率性」展現的投資市場,完全誤認為「固定性」發展的模式,將是相當危險的認知及行為。所謂相當危險,即意謂著開始受「興奮情緒」驅使,而不懂得將投資的資金進行配置,而採用孤注一擲的作法;萬一未來不可預知的大幅度變異發生,將會反向觸動自己「恐懼情緒」,進而認賠殺出造成虧損。
圖六、針對未來的股市行情,樂觀交易者眼中的確定性與實際上的可能性。
所以,如圖七所示,投資交易者應當時時刻刻地警惕自己健全內在的心理層面,抱持著「客觀中立及機率」的信念,進而引領出「投資」的心態,驅使自我採取「比例分配」的方式控制資金,投資在展現「不確定性」的市場,才能讓自己成為長期獲利的贏家。若是抱持著「主觀偏頗及定見」的信念,將會引領出「賭徒」的心態,驅使自我採取「全進全出」的方式控制資金,投資在展現「不確定性」的市場,一不小心遇上一次未預期的事件,終將老本賠個精光,並在內心留下深刻的陰影。
圖七、投資交易者的兩種信念、心態,以及最終的決策作為。